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

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

劉大夏聽了太子對於冕的安排,心中微微有一絲嫉妒。

如果於冕與太孫搞好關係。能保於家三代富貴。

只是很快,劉大夏就將這個心思就收回來了。畢竟這都是將來的事情,他如果能確保太子登基之後,一任首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天下好處,也不能讓給賺完了。

劉大夏繼續說道:“再有就是要有實力,殿下純孝之心,自然無暇,但是一旦天下有變,殿下也要有撥亂反正的力量。”

“這種力量,一曰兵,二曰財。”

“交趾一省,連同清化藩一十三萬大軍,爲太子所有,但與京營六十萬,卻是雲泥之別。”

“如果擅自擴軍,卻會引得朝野側目。”

“唯一的辦法,就是徵南。”

“如此引天下大兵於太子之手,縱然是陛下也不可換太子了。”

張懋淡淡的說道:“劉大人,此事休提了。陛下得軍中之心,想以軍中的力量反抗陛下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今交趾一十三萬大軍,真是太子之兵?還是朝廷經制之兵,還是要說清楚的。”

他轉過頭來對太子說道:“殿下,陛下雖然令殿下出外,但是殿下專權一方,是任何外臣所沒有的。這正是陛下對殿下的看重。”

太子立即說道:“劉先生這樣的話,就不用說了。”

劉大夏立即說道:“臣失言,不過 ,殿下要做事,卻少不了錢袋子,這佛山鐵廠卻是上好的錢袋子,而冼景又送上門來,殿下可有意乎?”

太子沉吟片刻,說道:“此事乃是違法亂紀之事,我如果做了,如何向陛下交代?”

張懋一聽,就知道。太子是聽進去劉大夏的話了。

或者說,太子在外時間長了,他心中有些着急擔心了。

畢竟在歷史上,很多時候,太子長期在外,就是一個廢立的信號。

雖然朱祁鎮有自己的理由。甚至說給太子聽過,就是要鍛鍊太子的,但是有時候真話,反而沒有人相信,更多人的願意去相信真相下面的真相。

太子心中這種疑惑一生,自然是各種心思都有了。

這纔有了劉大夏這一番話可乘之機。

劉大夏微微一笑,說道:“這一點,可以讓英國公爲殿下解答?”

張懋說道:“劉大人的意思是?”

劉大夏說道:“國公,陛下是不是有經營南洋之心?”

張懋說道:“那是自然。”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今陛下對南洋的心思,在他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有了。

劉大夏說道:“陛下既然有意於南洋,而今之所以不動,不過是因爲內事紛雜,並沒有了結而已,殿下可以用陛下之這個心思,先在南洋布局。”

“大兵不可輕動,但是其他手段,未必不行,比如賣給誰武器,不賣給誰武器,這其中也是大有講究的。”

張懋雖然聽出來,劉大夏骨子裡還是剛剛的意見,掌控大軍,以自固。讓皇帝即便想廢除太子,都不能輕易下手。

張懋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用處。

因爲文臣出身的人劉大夏,根本不能理解大明軍中還有勳貴對皇帝的效忠之心,太子即便是掌控了大軍,也未必能領着這些大軍來對抗自己的父親。

畢竟大明軍隊幾乎是朱祁鎮在貓兒莊之戰後重建的。

另外劉大夏想順便將佛山鐵廠納入太子的勢力範圍之內。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都是很費錢的。太子的俸祿不少,每年好幾萬石,但是真要說起,這些錢根本不夠。

張懋對後者並不是太反對的。

誰也不會嫌錢多,甚至這一件事情,皇帝即便是知道了,也不會有什麼想法,畢竟太子有一兩錢袋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張懋更是想起了一件事情,心中就更不反對了。

那就是占城國的問題。

占城國在對抗安南的時候,出了大力,雖然這個力量並不是他們想要出的,是不得不出的,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是要論功行賞的。

於是占城得了頭彩,很多安南的國土都劃入占城了。有了大明的支持,占城再次強盛起來了。

只是這樣的強盛,也給占城帶來不少的問題。

內部的問題就不用說了。

外部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滿者伯夷國王向占城國王求救了。

前文說過,占城國乃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同樣滿者伯夷也是一個印度教國家,雖然而今滿者伯夷很快就不是了。

因爲回回教在爪哇的傳播,回回教徒在上層與下層迅速蔓延開來,並且開始反抗滿者伯夷。

而滿者伯夷這一代國王,與占城國有聯姻,滿者伯夷王后乃是占城國的公主。

之前占城被安南打的悽悽慘慘慼戚的。

滿者伯夷也無心求救,而今占城居然雄起了,滿者伯夷自然將佔城當成了救命稻草了。

只是而今占城國內部還在議論之中。

一方面,乃是占城國一些明白人,自然知道占城國的軍隊爛到了什麼地步。打敗安南的戰績,完全是明軍打出來的,占城不過是打下手而已。

另外一方面,卻是宗教方面的。

很多印度教的人對回回教的淡目王國,很是義憤填膺。一定要讓占城國出兵支援滿者伯夷,介入爪哇戰爭。

張懋爲什麼關注這一件事情。

因爲英國公家族對南洋一直是關注的,包括了英國公張輔,張忠,有父兄之遺志,張懋豈能不在意。

而且爪哇戰爭的結果,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如果滿者伯夷沒有外援的話,淡目王國就能霸佔爪哇,滅了滿者伯夷。

這對大明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舊港宣慰司,南洋衛,乃至南洋漢商,最大的對手是誰?就是回回教與回回商人,兩者之間,雖然還沒有撕破臉,但私下的交手,從來不少的。

張懋自然想要插手其間。

但是大明不是西洋國家,搶劫就行了,要講大義名分,要講出師有名,很多時候這個名聲都是要給大明內部的人聽的。

否則就占城而今的國力,只需出兵一兩萬,就能爲大明再多一省,但是交趾十三萬駐軍,卻不能動。

對於淡目國與滿者伯夷的戰爭,大明插手師出無名。

無他,滿者伯夷不敢向大明求援。在正統初年威脅大明在南洋統治的是滿者伯夷,只是風水輪流轉,而今滿者伯夷不行了,他們更擔心,大明來了之後,就不走了。

要知道滿者伯夷就是當初打敗蒙古軍隊的爪哇貴族建立,從基因之中,就有對大陸國家的警惕。

不過,他們既然向占城求援了。

大明就可以接着占城介入。未必希望誰贏,甚至可以說,打得越久越好。

直接出兵不大可能。

畢竟這需要北京樞密院的命令,買賣武器,有需要少府的招呼,這都是很不方便,如果佛山武器在南洋的買賣權力,可以掌握在手中。張懋就有了不少活動的自主權力。

張懋想到這一點,也就不在乎劉大夏是怎麼想的了。他說道:“殿下,而今的南洋局勢,大軍南下,有些不合適,但是複製朝廷在日本所做所爲卻是可以的,臣以爲劉大人所言是可行的。”

“臣願意上書陛下,請陛下恩准此事。”

太子說道:“好,就這樣辦了。”

張懋微微一頓,說道:“那冼駙馬?”

太子冷笑一聲,說道:“這個人有幾分才能,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讓他先在牢房之中,多待上幾天,好讓他,好好的冷靜一下。”

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章 西寧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
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章 馬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八十章 西寧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