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

第一百六十九章盧溝河水情

黎澄出列說道:“臣慚愧。盧溝河大工,臣多次參與進去,然盧溝河與尋常河不一樣,漢晉之時,地廣人稀,盧溝河本是漫流,而今耕地日多,侵佔河道,而金元立都以來,西山之木伐盡,大雨一下,泥沙具下,所以不管什麼樣的河道,用不過數年,就會擡高河牀。而且北方下雨,不過秋季數月。”

“盧溝河季節性太過明顯,不下雨,盧溝河河道明顯夠用,一下雨,則水位洶涌而上,不可抑制,唯有保京師而泄洪。”

“這也是,朝廷多次修建盧溝河河堤,都支撐不了多久的原因。”

“好。”朱祁鎮說道:“既然,有問題,就一個個解決。太宗時候,朝廷就有禁令,禁止伐西山之木,今日再做重申,京城之中提倡用煤,再次重申,不許伐西山之木。”

朱祁鎮看向楊士奇,說道:“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如果說,沒有門頭溝煤礦的大規模開採的話。楊士奇定然要反駁。

畢竟北京是一座居民百萬大城池,所用柴火是剛需,朝廷總不能讓人不生火做飯吧。這種不合人情的禁令,即便皇帝權威多盛,也執行不下去的。

太宗皇帝權威不可說不盛,朝廷上下有誰敢違逆太宗皇帝,但是太宗皇帝西山禁令,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畢竟人總是要吃飯的。

但是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

宣德十年,朱祁鎮在門頭溝設煤監,雖然事情有所反覆。曹吉祥還因爲做事太過,被人彈劾。

但是煤監總算是維持下去了。

只是宮中想維持對門頭溝煤礦的壟斷,卻也不可能了。

門頭溝煤監也變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就是煤場。直接供應宮中的煤場。被宮中惜薪司直接管轄。另外一部分,就是在門頭溝到京城大路上設卡收稅,每萬斤一文。

雖然宮中的放棄對門頭溝煤礦的控制,但並不意味宮中煤場並不向外發賣。宮中煤場依舊是門近二百煤場之中最大的。

對,從宣德十年到正統四年。門頭溝煤礦規模膨脹起來。

別的不說,朱祁鎮看過宮中賬冊,從宣德十年,每年千兩級別的稅收,而今已經進入萬兩級別了。

雖然今年因爲賑災,大量派煤,估計不僅僅不賺錢,還要賠錢。

但是正統三年,已經有一萬七千兩了。

朱祁鎮也明白,這種增長絕對不是極限,今後增長到十萬兩,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朱祁鎮而今手握內庫三千多萬兩銀子,對每年十萬年,並不看在眼裡了。但是朱祁鎮看到卻是其中的潛力。

畢竟煤與鐵是工業革命的基礎。

楊士奇可能想不到,朱祁鎮想的這麼深,但是對朱祁鎮這種一舉兩得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的。

防範盧溝河泥沙,固然是有的,但是用行政手段,爲門頭溝煤監增加收入,更在其中。

只是楊士奇心中難免心中嘀咕,暗道:“皇帝怎麼一心一意鑽進錢眼裡了,這可不好。”

“陛下,此事也是緩不應急。”黎澄說道。

朱祁鎮說道:“對徹底治理盧溝河,工部可有方案?”

黎澄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跪下來,說道:“臣無能,不能爲陛下分憂。”

黎澄想來想去,他並不想說這一句話,但是卻不敢說有什麼根除之法,畢竟盧溝河水情的複雜性,今天低個頭說不行,固然要吃排頭,甚至要降職,但是承認了,如果做不到,等盧溝河再次決堤的時候,即便他不在了,他的子孫也要遭難。

他心中也有好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辦法,覺得這盧溝河河堤,最多能支撐十年,十年之後,就要看運氣了。

運氣好了。雨水不大,還能保住。但是一旦雨水大盛,決堤是十成十的。

如果皇帝老了。活不了十年。

這事情還有免於追究的可能。

但是皇帝方纔十幾歲,將來春秋正盛。即便二三十年,也能活着。

這個時候,黎澄也敢冒險。

朱祁鎮說道:“黎卿起來吧,你沒有方案,宮中卻有一個方案。”

朱祁鎮此言一出,下面人的目光都放在沐敬身上,對於沐敬這位老太監,很多人都知道的。

不過,出來解說的卻不是沐敬。而是阮安。

阮安向皇帝行禮,隨即向各位大臣行禮,說道:“工部尚書所言,都對,但缺少一點,那就是盧溝河入海不暢,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盧溝河流入三角澱之中,而三角澱方圓數百里,都是溼地沼澤,看似容大水源源不斷的流入,但其實它的容納也是有限的。”

“剛剛開始還能容納,到了後來,就有倒灌的風險。”

“這不僅僅是盧溝河,直隸不少河流,都有這樣的風險。”

朱祁鎮不說話。只是看着下面的人。

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朱祁鎮也很吃驚的。他甚至想到得到,連續一個多月大雨之後,洪水居然從下游衝上來的。

河堤能撐得住纔算怪事。

不過,而今已經不是第一次聽這個方案了。

朱祁鎮在這一次大會之前,就已經與阮安,沐敬開過一個小會了。宮中這個治理方案,雖然是阮安與沐敬提完善的。

但是很多概念卻是朱祁鎮提出來的。

其實朱祁鎮並不知道,河流倒灌這樣的事情,在河北從來不少見。即便後世也常常有。特別是在海河流域之中。

阮安說道:“所以,欲求盧溝河安,不得不治三角澱,欲治三角澱,不得不治運河。”

楊士奇一聽,整個人就嚴肅起來了。

盧溝橋重要不重要。

重要,畢竟直接威脅北京附近的百姓。

但是盧溝河再重要,也沒有運河重要。

運河是大明的命脈所繫,這一點不容任何質疑。

如果皇帝單單是想治理盧溝河,想以此而建功立業。坐穩皇位。楊士奇自然會支持,不但會支持,而是不遺餘力。

畢竟對楊士奇來說,一個有權威的皇帝,是大明江山穩定的基石。所謂之國賴長君。但是運河這一件事情上,關係太大。楊士奇也不能讓朱祁鎮亂來。

因爲要出大亂子的。

河北的湖泊很多,但是大部分靠近運河的湖泊都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爲運河補水。甚至在山東不少地方,運河附近的泉水,井水,都不準灌溉,都必須爲運河補水做準備。

三角澱東南方向,就是天津,而天津就是運河上重要節點。北運河是用的衛河河道。完整的繞過了三角澱,到通州了。

也就說三角澱與運河之間,是不連通的。而今的盧溝河乃是一條內陸河。

楊士奇雖然還沒有聽到阮安的方案,但是就本能的想到,難道阮安想將三角澱引入衛河水系。

楊士奇心中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

原因很簡單。

衛河河道是支撐不了這麼龐大的水量的。

即便流入衛河之中,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甚至還引起運河河道水情不穩。

這又是他不能允許的。

楊士奇打起精神,聽他們說下去。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宮中的方案要比楊士奇想象要大多了。

“海河方案。”朱祁鎮心中暗道。

這是朱祁鎮對這個方案命名,畢竟從小學地理,就知道海河流域。而今面對河北水系如此複雜的情況,朱祁鎮自然想起照搬後世情況。

因爲他而今想看來,怎麼想怎麼覺得海河,似乎並不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河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章 太后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
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章 太后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