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

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

朱祁鎮說道:“馳道的事情,我會督促工部與少府去辦。先生從西域而來,西域兩都司而今情況如何?”

這也是朱祁鎮一直記在心中的問題。

西域新定,各種不穩定因素頻發。石亨不是一個安分的,而蒙古人並不是各個都服帖的很。

或許他們在漠南這個距離北京不過幾百里的地方,在大明京營朝發夕至的情況之下,自然是服服帖帖的。

但是在西域可就不一樣了。

即便大明及時反映過來,從調集騎兵開始,到抵擋西域,估計也要一個月時間。

這還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如果說遇見這樣那樣的問題,三五個月援兵未必能夠到達西域。

在漢唐時代,就出現過這樣的事情。

西域有事,長安甚至在半年之後纔有援軍。

要知道,漢唐時代的的首都是在長安,而今大明的首都卻是在北京。這種地理上轉變,就讓大明對漠南漠北有更深的控制能力,而對西域的控制能力更加疏遠。

反應在現在,就是大明對西域的統治更加薄弱了。

于謙說道:“而今西域總督白圭是一位能臣,屯田積穀,號令將士,頗有威信。”

白圭是羅通看重的兵部尚書。

如果不是西域的事情發生的突然,白圭而今就是兵部尚書,而不是程信。

白圭乃是正統七年進士,在正統十四年,他就在宣大任職,當時他組織百姓守城頗有戰功,後來有在遼東,貴州任職。

雖然沒有直接主持過戰事,但是他所在的地方,都是戰區。他好談兵事,甚至有時候想親自領兵。

如果不是朱祁鎮重新塑造了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大明軍隊之中有不知道多少想打仗的青壯將領,都在抱怨自己之所以沒有封伯封侯,那是因爲運氣不好。沒有撈上仗打,哪裡能分給文官那邊。

至於封國公,就不想了。

畢竟而今看來封國公,定然有一場大戰,要麼就是積功了。

所以白圭即便再怎麼好言兵事,也僅僅做後勤工作,與軍隊配和過多了,對軍事方面也不能說不了解。

這一次西域抵定之後,朱祁鎮要挑選能兵強將鎮守,五十歲的白圭,正是年富力強,可以任事的時候,就派他過去了。

“只是西域地域遼闊,南疆與北疆不同。南疆內部也有不同。”

“總體上來說,北疆爲外,南疆爲內。”

“白圭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鞏固南疆。推廣屯田,收納土著,劃分牧場。大體上南疆而今的局面,大體上是衛所與土司交錯而立。犬牙參差。而大明京營在幾座大城之中屯駐。”

“分別在伊州,高昌,龜茲,疏勒。”

“其中西域總督府在伊州,而南疆都司府在疏勒。”

“總體上來說,南疆以及與雲貴相比沒有什麼區別了。西域的問題不在南疆,而在北疆。”

前文說過,新疆的地勢是三山夾兩盤,而南疆的土地就是處於盆地之中,在地理上比較封閉。

總體上,還是比較好防守的。

至於這些地名,也是朝中儒臣的建議,將一些當地名字都用漢唐故名,這是一種政治上強調中華化的舉動。

而伊州就是哈密,高昌就是吐魯番,龜茲就是阿克蘇,疏勒就是而今發生疫情的喀什。

與雲貴等地無異。這一句話,要用正反兩個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就是大明對南疆的控制,已經進一部分深入了。雲貴地區雖然屢屢鬧事,但是大明對這個地區的控制,基本上是比較穩固的。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南疆隱患重重。

比較雲貴大大小小的土司根本數不勝數,特別是在貴州,土司的力量要比官府的力量還大。如果沒有外省支援,單單靠貴州省一省的力量,他們是幹不過他下面的土司的。

朱祁鎮說道:“如此已經不錯了,西域失陷夷狄之手,數百年矣,而今新定,不可操之過急。”

于謙說道:“陛下英明,只是西域之患不在南而在北,南疆雖有一些土人不安分,但是忌憚大明天威,幾十年之內,是不敢妄動的。”

“但是北疆就不一樣了。”

“北疆可以分爲兩部,一部是忠國公所部,一部是毛裡孩所部了。”

于謙看了一眼朱祁鎮,眼神之中有很深的意蘊,隨即低下頭,直接略過了石亨,說起毛裡孩。道:“忠國公駐兵伊犁,精兵數萬對抗瓦刺,而毛裡孩坐擁金山牧場,各地蒙古投奔,而今有萬帳之數。其他各部以毛裡孩爲首,臣擔心不出數年,又一蒙古矣。”

石亨在很多事情上做的都很出格。

幾乎上與取與求,與殺與奪。天高皇帝遠,那股跋扈的勁又起來了。但是經過朱祁鎮的敲打,石亨在政治上還是有一點點的進步的。

所以石亨雖然在伊犁營建自己的獨立王國,但是對朝廷卻是恭順的很。最少讓大明上下感到恭順之極。

而且伊犁河是向西北方向流的。也就是就地勢上來看,伊犁對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是比較開闊的,故而石亨這邊承受了較多的國防壓力。

所以,于謙雖然對石亨不滿,但是並沒有說什麼。畢竟而今國家需要石亨,縱然石亨是一條瘋狗,而今他的位置也是恰當好處的。

甚至而今石亨的所做所爲,在朱祁鎮看來,還是一種優點。

伊犁是大明對西北控制最西北的地方,因爲太遠了,大明對伊犁的控制已經薄弱的極點了。

如果讓楊洪在這個地方,他固然能做好,但是他會想更多一點。唯有石亨纔會如此肆無忌憚。

而今伊犁的地理位置,讓石亨只要不造反,很多事情大明朝廷文官也是能容忍的,這與在龍城完全不一樣。

所以于謙的擔憂更多是在毛裡孩身上。

毛裡孩是孛兒只斤家族的,蒙古各部投降大明之後,朱祁鎮就讓毛裡孩在京師居住了好一陣子。

妻以漢女,教以詩書。

這位毛裡孩還很乖巧聽話,如果單單看毛裡孩在京師的舉動,完全看不出來他是一個在草原長大的蒙古人,反而好像是明人。

這一次動員蒙古十萬騎出徵,朱祁鎮不可能不對蒙古人沒有一點妥協。

妥協之一,就是將西域的一些草場分給蒙古各部。

妥協之二,就是將一些軟禁在京師的孛兒只斤家族的人放回草原之上。

這兩點,朱祁鎮都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原因很簡單。

第一畢竟大明要那麼多草場也沒有什麼用處。大明而今戰馬的主要來源還是蒙古各部。大明不是沒有馬場,但是同樣一片馬場,蒙古人養的馬,與漢人養的馬,就是不一樣。

漢人的馬養着養着,就變成馱馬,牲口了。

這似乎是一種民族特性。

所以,只要出產牲口,馬匹,羊毛等物資,這草場在不在大明手中,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畢竟蒙古各部而今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與大明抗衡,更無法抗衡大明的經濟控制。

第二,朱祁鎮並不認爲孛兒只斤家族大貓小貓十幾只之中,有什麼比較厲害的人才,甚至他們彼此之間也是矛盾重重的。

就好像是明亡之際,唐王系與桂王系之間的矛盾一般。

只是朱祁鎮也沒有想到,孛兒只斤家族還是有人才,這個人才就是在京師唯唯諾諾的,看似貪圖富貴的毛裡孩。

而除卻毛裡孩之外,其他蒙古將領大多都很一般,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只是而今已經不是孛兒只斤家族的時代了。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章 斷事官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八十章 寇深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八章 斷事官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