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

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

成國公朱勇沉默了一會兒,說道:“統計一下,有多少馬不堪用了,就殺了吧,今日就讓將士們飽餐一頓,明日要拼命了。”

可以距離最近的陽和口不過幾十里。

但是到了這個地步,損兵折將,軍中骨幹幾乎折損殆盡。

即便有多少馬兒保留下來。恐怕也不如瓦刺的戰馬了。

戰馬從來是戰爭之中消耗最大的物資。漢武帝與匈奴大戰,沒有打幾仗,將文帝景帝的繼續給打沒了。

很多將士騎馬出關,很多時候都是步行入關的。

此刻,瓦刺軍中戰馬並非沒有折損,只是瓦刺在別的地方,都比不上大明,唯獨在戰馬之上,有獨一無二的優勢。

所以消耗雖然多,但瓦刺從不在乎。

吳克勤心一種一凜,知道有相當一部分士卒要步行了。

這個時候時候步行,幾乎就是死路。

今天很殘酷,明天只會更殘酷。

就在成國公爲明日之戰憂心的時候,也先也在召集諸將議事。

也先怒氣勃發,狠狠一鞭子打在伯顏帖木兒的臉上,將伯顏貼木兒的臉上狠狠打出一道血淋淋的傷疤,也先說道:“數年之計,就毀於你手。你還有臉來見我。”

阿失帖木兒連忙上前勸道:“父王,二叔也沒有想到是這樣。”

也先怒氣不減反增,說道:“他不想想,我營造今日這個局面費了多大功夫,真以爲南朝士卒都是魚腩?如此大意輕敵,乾脆從此就不會領部落了。安安心心當一個閒人吧。”

所有人都看到,也先將成國公十五萬騎誘入四面楚歌之地,卻不想想,爲了這個局面,也先付出了多少,最少填進去兩三萬條人命。

雖然這些部落都不是也先的嫡系,但是這樣的做法,還是會影響內部的穩定了,更不要說其中處心積慮,日夜謀劃。

張宗周更是完善所有細節,花費了不知道多少功夫,建立有效的情報網,纔有今日之局面。

戰場之上的搏殺,故而是波瀾壯闊,但是戰場之後,悄無聲息的算計,很可能在正統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也先本想今夜,將明軍騎兵殘部給一口吞了,然後協大勝餘威再次入關,到時候明軍各部自然沒有還手之力。

不說攻入北京城下,但是橫掃宣大乃至山西,卻是毫無問題的。

自從王保保撤離之後,元朝的軍隊,已經有近百年沒有過如此輝煌的勝利。可是,因爲伯顏帖木兒的舉動,反而打出一鍋夾生飯。

如今數萬明軍擠在貓兒莊之中。

一下子有了很多變數。

比如說,明軍在貓兒莊堅持下去,一旦時間長了,明軍大軍很可能來救援。到時候各種變數太多了。

也先的主要目的就不可能完成了。

雖然明軍步陣也很厲害,最少楊洪的步陣,瓦刺騎兵是衝不動的,但是兩條腿總就是兩條腿。

沒有四條腿,對瓦刺就沒有威脅,明軍沒有大規模騎兵,對瓦刺就沒有威脅。

所以,也先最最想要的做到, 就是將明軍騎兵給殺絕種,殺斷層,明軍騎兵固然分京營與邊軍兩大體系。

但是邊軍的騎兵,都擅長小規模戰鬥。這是他們的性子決定的,他們都是配合步卒作戰,更多是防禦韃子的進攻,唯獨京營,三千營,五軍營,這些騎兵是真正的騎兵集團,是進攻力量。是能直接威脅到瓦刺腹心之地。

所以,他這一戰目的,就希望這十五萬騎兵,匹馬不得南還。

如此明軍想要重新建立起一直騎兵部隊,就難了。

畢竟,很多軍隊都是講傳承的,也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就是很多東西,那麼很簡單的東西,不嘗試一下,是不會明白。

戰場經驗更是這樣的東西。

每一點點經驗,都是要用人命來換了。

而今京營騎兵,比太宗年間大有不如,但是骨架還在。如果沒有這副骨架,也先估計,再訓練出這樣的騎兵,南朝最少有五六年的功夫,甚至更多。

這就是一段讓瓦刺騎兵蹂躪北地的空檔。

對的,沒錯,朱祁鎮一直擔心的也先直入北京城下,是也先制定的最高目標,也就是那一種高高掛起,本身並不覺得能夠完成的目標。

所以,伯顏貼木兒這個時候出了紕漏,可以想象也先有多憤怒。

如果不是伯顏帖木兒乃是也先的親弟弟,也先直接,將伯顏帖木兒的人頭給摘下來了。

“王爺。”阿刺知院說道:“不過區區小挫而已,即便明軍躲在貓兒莊之中,也不可能長期待下去,貓兒莊有多大?是決計不可能容納下數萬人馬,而今又是酷夏,幾萬人擠在一起,時間長了,不用我們動手,他們自己都會得瘟疫。”

“所以,今明兩日,他們定然會突圍。在貓兒莊與陽和口之間,聚而殲之就行。獵物也趕夠了,可以下手了。”

也先說道:“既然阿刺知院也爲你求情,明日你就爲前鋒,一定要咬住明軍。”

也先目光掃過所有人,說道:“阿刺知院所言不錯,今日一天,明軍就是好像是被我們驅趕的羔羊一般,而今這羔羊也沒有力氣了,是我們該下手的時候,所以,明日決戰,任何人未得號令而退者,皆斬之。”

“下去準備吧。”

“是。”瓦刺各部將領紛紛答應下來。

也先一揮手讓他下去了,唯獨留下阿刺知院,說道:“有一件事情,我不敢告訴他們,而今我只能信任你了。”

阿刺知院說道:“可是關內出了什麼事情?”

“不錯。”也先說道:“剛剛得到消息,大同總兵官楊洪,後營主將武興,宣府總兵郭登,已經在陽和口集結了。”

“最少有三萬騎,十萬步卒。”

“出關營救不過這幾日了。”

阿刺知院一聽,說道:“王爺,何不將這一部人馬也吃了。”

也先說道:“你也如此,這就是我不敢說的原因。今日將明軍逼到了絕境之中,但是看明軍依舊能臨時反撲,攻佔一城,明軍不可小窺。如果明軍深入草原之上,不要說十萬步卒,就是百萬步卒,我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區區幾十裡,你覺得我們真能將明軍包圍在草原上嗎?”

阿刺知院聽了,也不由嘆了一口氣。

瓦刺步卒不行,瓦刺的政治結構,也使得瓦刺各部缺乏堅韌性格。

明軍很多精銳,都可以戰鬥到最後一人,騎兵如此,步卒也如此。當然了,這樣的精銳,在明軍序列之中,並不是太多。

但是瓦刺?

瓦刺各部之中決計沒有這樣的軍隊。

不是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也先就決計不會讓瓦刺各部打這樣的仗,對瓦刺的將領來說,他麾下的將士,既是他的士卒,也是他的部衆,也是他的本錢。

爲什麼也先用自己的弟弟,兒子們,是他們多能打,不,因爲他們是綽羅斯家族的成員的,他麾下的部衆,乃是綽羅斯的家產。

而阿刺知院的部衆,雖然有一部分是,也先配給他的,讓他管理的綽羅斯家族的士卒,而也有一部分乃是阿刺知院本部人馬。

別的不說,如果也先讓阿刺知院打什麼必死的仗,一定會死到最後一個人也不剩,阿刺知院也是不會做的。

所以,這也是爲什麼也先在很多時候,避免與明軍決戰的原因。

阿刺知院是也先的鐵桿,尚且如此,想要一口將明軍步卒給吞了,就必須有人堵死明軍,不讓他們退入關內。

這種定然是屍山血海的的戰事,派誰去?

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
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