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

第八十五章河湟四衛

李文世居西寧,對西番各衛已經西藏等地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當然了,于謙來之前也做過功課的,只是總就不如當事人清楚。

河湟四衛,就是西寧衛,洮州衛,岷州衛,河州衛。

而西寧衛比起其其他各衛,更孤懸於外,單單看管轄範圍就知道了。

西寧衛歸屬陝西行都司管轄,而其他三衛卻隸屬於陝西都司管轄。前文已經說過福建都司與福建行都司的區別,這裡就再贅述了。

陝西行都司的管轄範圍,就是賀蘭山南北,甚至用習慣上來說,說是甘肅都司也不爲過。

其他各衛也是土流雜用,而且漢人世襲官員佔據主導地位,如開國功臣宣德侯金朝興家族就世襲洮州衛指揮僉事。

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明代年號起名水平,有宣德侯,有宣府,居然還有年號宣德?

但是隨着衛所制度的崩潰,世襲衛所官職的家族,也變成了類似於土司的家族。

總體來說,朝廷在這些地方的威信還是可以的。

而且重用土官,雖然迅速的平定安堵地方,這也是歷代明朝君王的期盼。畢竟這一代從來不是明朝的熱點地區。

但並不是沒有什麼隱患的。

在洪武永樂都有當地土司勾結外地叛亂的,而藍玉,沐英都是以征討西番起家的。所打的地方就是這一帶。

金朝興就是從沐英出征此地,得了世職,而且死得也早,洪武十五年就去了,他兒子雖然牽扯到胡惟庸案中,但也僅僅是降職處分而已。

這才保全了金家。

如此一來,河湟四衛,就成爲了各大家族得到了實際權力,而衛所幾乎成爲擺設的局面。

茶馬制度之中的金牌符信制度,自然不能繼續下去了。

金牌符信制度,說起來是一種貿易制度,其實並不是,他本質上是一種賦稅制度。

爲什麼怎麼說?

所謂的金牌的樣式是這樣的,金牌額上有篆字:“皇帝聖旨”下面左邊爲“合則差遣”,右邊爲“不信則斬”,後面又有,“藏於內府”。

在河湟四衛總共有伐了四十三面,給各個土司,李家就有一面。

平均三年徵召一次,以金牌爲信物,各土司貢馬,朝廷以茶葉賞賜。

看上去是公平交易,但是馬價被壓得極低。

整個體系都是政府內部運行的,至於對西藏還有西域等地方客商,根本沒有開放,而西藏一直以朝貢的方式,從大明得到貨物,厚往薄來的朝貢,自然讓朝廷苦不堪言。

朱祁鎮處於省錢的目的,不讓烏思藏闡化王使者隨從入京,他們帶的貨物在西寧就地發賣,但是厚往薄來的制度沒有改變,陝西這邊也是每到烏思藏朝貢的時候,就要虧上一筆錢。雖然這一筆錢,戶部給勾銷,在每年賦稅之中扣除,但是對陝西來說依舊是一個負擔。

這也是爲什麼于謙這麼看重西寧的原因。

如果僅僅是整合河湟四衛,整頓金牌符信制度,將金牌符信制度,改爲正常的交易,朝廷從中抽稅的制度。

西寧並不是合適的地方,但是如果將與藏地的貿易聯繫在一起,那麼西寧就是最合適的地方。

于謙問道:“想來我的心思,你也明白了。你覺得朝廷改茶法,下面的人都願意嗎?”、

李文心中暗道:“不願意也得願意了。”

于謙對李家開刀,而李家又是河湟四衛所有家族之中,李家是最顯赫的。也是這些家族的風向標。其他各衛家族之中,雖然金家老祖宗也有一個侯爵,但是早就在胡惟庸案之中奪爵了。

而且金家另外一支也在貴州開支落葉。這一支金家遠遠不能與李家相比。

于謙將李家折騰的必須捨棄家業去北京。

其他各家又怎麼敢與朝廷爭鋒啊?

至於各地土官,更是不用理會他們。

河湟四衛土司與大西南各地的土司最大的區別就是,河湟四衛土司是在衛所的管理下,可以看做衛所的一員,而西南土司卻有更強的獨立性。

所以,只要這些世襲衛所家族答應了。

下面的土司根本無力反抗。

當然了,就金牌符信制度來說,到了而今的確不合時宜了。

最大的不合時宜,就是大明官茶不堪之極。

想想都知道公家的東西,能有誰在乎質量,據說質量最差的時候,這些茶葉幾乎是用一些樹葉來冒充的。

茶葉壓的本來就低。茶葉最後還不能用,各地土司的損失也就太大了。

所以下面怨聲載道。

首先有了這樣的情況,纔有後面的走私盛行。但是即便如此朝廷還對各土司行定額,也就是土司必須貢馬多少。

後面也就越來越徵收不上來。

再加上土司內部的各種問題,這件事情能拖就拖,不能拖就叫苦,實在拖不了的就給幾匹,整個制度幾乎成爲一個樣子貨了。

如果朝廷理清上下,讓他們直接與商賈交易,朝廷不過從中徵稅,而且徵稅的對象也是商人,雖然也會損失一點利益,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土司並不吃虧。

畢竟,最大的損失就是茶價要高了。

畢竟走私茶是不用交稅的,交稅的成本自然要讓他們來承擔。

不過,他們也不會虧,畢竟他們是賣馬的,而今整個大明馬價一天一個價。之前走私的人,都是有大背景的。

畢竟,朝廷在法律之中規定,販賣私茶,等同於販賣私鹽,嚴酷之極,雖然看上去形同虛設,但是這種形同虛設,是對有背景的人來說。對於真正的平頭百姓,他們可以試試。

商人多了,總體來說價格也會降低,趨於平衡。

而且金牌符信之中的貢馬義務,也隨之消失了。如此一來,也是算是減輕負擔了。

李文說道:“河湟四衛都大明忠臣,朝廷用令,他們定然歡欣鼓舞,恭迎聖意。”

于謙看了李文一眼說道:“如此李大人願不願爲本官走一趟,召集河湟四衛各衛長官已經土司來西寧見我?”

于謙對李文的心思,也摸的明白。

幾乎每一個勳貴家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西寧衛已經附近的衛所,就是會寧伯李家的勢力範圍。

而李文很快要離開西寧了,他必須維持這種關係,李家在朝廷之上,爲這些衛所家族發聲,而各地爲李家做奧援。

大明勳貴與各地衛所都是緊密聯繫,互爲表裡的。

之前李文在地方就承擔爲京城李家聯繫各家的義務,而今要走了,自然要做些事情,將各家團結在一起。

而於謙也是看出李文這樣做的原因,也就順勢指派任務。

對於謙來說,茶法的推行從來是第一等大事,在這樣大事之前,其餘的事情都可以讓步。至於李文的小心思,于謙也就當做看不見。

雖然朱祁鎮一心想要革除衛所制度,也有一些成效,但是朱祁鎮改革真是出了河北之外,根本不見什麼效果。

各地衛所還過着之前的生活方式。

而這樣的事情,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或許還會繼續存在。

作爲政治家,有些事情真是不能看不見,但也不能看的太清楚,因爲表現的太清楚的人是做不了事的。

李文聽於謙如此說,心中大喜,他秉承于謙之意去見河湟四衛衛所軍官,自然也明白,于謙要他做的,不僅僅是將人請過來,而是事先做好溝通。

但是于謙在利用李文,但是李文何嘗不在利用於謙,有了于謙的背書,河湟四衛各家族對李家只會高看一眼。

李文立即說道:“下官遵命。”

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
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