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

第六十三章遼南府

亦失哈說道:“卻是朝鮮逃民的問題。”

朱祁鎮說道:“朝鮮逃民?”

亦失哈說道:“朝鮮王爲了開拓豆滿江東南區域,不停的從朝鮮南方遷移百姓到西北地方,只是百姓不樂從之,於是有不少,朝鮮百姓都逃到了我國,臣檢驗遼東百姓,有不少都是從朝鮮逃過來的。”

“乃至於臣這一次在遼東種稻成功,也是多虧了朝鮮百姓都善於種稻的。”

朱祁鎮一聽,先是一樂,說道:“這與朝鮮要求改道有什麼關係?”

亦失哈笑道:“陛下請想,如果朝鮮如實報告東八站情況,朝廷該如何處置?”

朱祁鎮下意思說道:“自然是派遣官員整頓,最好的辦法是----”朱祁鎮的語氣一頓,說道:“遷移幾個衛所過去屯田。”

亦失哈說道:“還有修建長城。很顯然朝鮮並不想如此。”

朱祁鎮立即想明白,朝鮮爲什麼不想如此了。不就是朝鮮吞併了豆滿江下游,也是而今的圖們江,還是不滿足,想要染指鴨綠江以西。

所以,面對這一條貢道不好走的情況下,朝鮮不想讓明朝加固這一帶的通知,所想的就是避開這裡,另走其他道路。

朱祁鎮冷笑一聲,說道:“好大的胃口。他所想的,朕偏不如願,亦失哈,朕問你,遼東都司,有沒有能力經營東八站?”

說實話,朱祁鎮從後世而來,對朝鮮吞併圖們江下游,有些不舒服。但是卻無可奈何,但是就當是明朝人來說,根本不覺得這算什麼事情了。

在朱祁鎮看來,女真人再怎麼說,也是朝廷的建州衛指揮使是自己人,但是朝鮮再怎麼說,是外國,是外人。

朝鮮吞併女真,是對大明的挑釁。

但是當時大明很多人卻不這樣想。

他們都覺得,不管是建州衛也好,還是朝鮮也好,其實都是外藩,畢竟女真這個建州衛,朝廷僅僅是得一個名頭而已。

既然都是外藩,就要看誰更親近,誰更有文化認同了。

這一點上,自然是朝鮮要比女真要更有文化認同,朝鮮號稱小中華,至於女真人也從來不是太老實的。

雖然總體來說,現在還是比較老實的。但並不是說女真就真與朝廷一條心的,所以朝鮮與女真之間的矛盾。

很多人在內心之中偏向朝鮮。

щшш ◆ttκд n ◆c○ 根本沒有想過圖們江下游,如朝鮮會寧等地的歸屬問題。一來認爲這些地方無足輕重,二來也不覺得這些地方是自己的。

朱祁鎮真想因爲這些地方與朝鮮爭執,楊士奇定然拼死力諫。所以對於既成事實,朱祁鎮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至於東八站這些地方則不然,雖然這裡還很荒蕪,但是已經是在朝廷管轄之下了。朝鮮如果窺視這裡,不僅僅是朱祁鎮不同意,朝廷之中的大臣也不會同意的。

這也就是爲什麼,朝鮮對鴨綠江西岸的窺視,僅僅停留在窺視上的原因。

亦失哈說道:“遼東總兵官曹義乃是老將,有他在遼東穩如泰山,經營東八站,自然是可以的,只是今年將結餘的糧食都已經運入京師了,故而遼東糧食不足,恐怕不能大爲舉動。”

朱祁鎮說道:“朕會從山東調二十萬石糧食去遼東,糧食本有的糧食,應該夠了吧。”

亦失哈說道:“夠了,只是如此一來,卻還乏人。”

“鴨綠江西岸空曠,以臣之見,如果按口授田,數縣之地可得也。而遼東之民大多在千山以西,即便遷徙一個衛所,也不過一兩萬人,又要護持驛道。恐怕人手不足。”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急不得,先遷移一個衛所過去再說,這幾年天災不斷,朕令于謙收編流民,以工代賑,今年還是有治河的,將來治河完畢之後,自然將這些流民安置在天津府左右,到時候朕分派一些去遼東即可。不過這事先要先準備好。”

“李紀在遼東怎麼樣?朕聽說他這個遼東巡撫,做得很不如意?”朱祁鎮忽然岔開話題看着亦失哈。

亦失哈立即說道:“臣有罪。”

朱祁鎮一揮手說道:“有什麼有罪沒有罪的,這一件事情,卻是朕有些欠考慮。”

同樣的設省,但是直隸省的于謙就搞得風風火火的,雖然直隸省三司還沒有健全,就是布政司,按擦司,都指揮司,這省一級別的結構,不過是剛剛建立起來,三司長官剛剛到任而已。

平江伯陳豫就是都指揮使。

但是于謙一個人做了好幾個人活,即便人員不齊,各種司職剛剛到位,于謙就已經讓他們運作起來了。

但是同樣是要建立的遼東省,卻一直進展緩慢,甚至說毫無進展。

遼東巡撫李紀本來是監察御史升上來的巡撫。但是巡撫與巡撫不一樣。

怎麼說,最少這個時候的巡撫並非是省一級的最高長官,而是帶有欽差的意味,代皇帝巡視撫民之意。

所以一個巡撫有什麼權力,卻要看他承擔的使命了。

遼東巡撫這個職務,乃是正統元年楊士奇敲定下來的,待兵部巡視遼東,襄贊軍務。

這本來就有些尷尬了。

之前說過了。

而今的遼東並沒有府縣,只有衛所。

但是衛所卻是在五軍都督府這個體系之中的,遼東總兵官就是負責整個遼東軍務的。不管從現實,歷史傳承上,遼東總兵官都是遼東地方主官。

而遼東巡撫名義之中就有一個襄贊軍務。也就是說這個遼東巡撫與其他地方的巡撫不一樣,有類似監軍的職能。

再加上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

已經是三足鼎立了。

而今朱祁鎮的戰略將遼東巡撫升格,在遼東設省,更是加劇了他們之內的權力衝突。這也是朱祁鎮要將亦失哈召回京師的另外一個原因。

亦失哈與曹義都時候老成人,而李紀又是楊士奇的人,也是知道分寸的。他們之間的矛盾才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並沒有鬧大,影響國家大事,但是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

朱祁鎮對亦失哈解釋道:“卿久在遼東,有些事情,朕也不對卿隱瞞,朕欲大破瓦刺,必需用兵於遼東,遼東雖然苦寒,但並非不毛之地。卿當初深入黑龍江,自然知道,這些地方是可以耕種的,雖然每年只有一季收入,但足以支撐大軍,一旦奴兒干都司,化爲遼東省,朕就可以派遣一員上將,假遼東士卒西出,不必翻越瀚海,就能直擊漠北,如此經營,遼東非設省不可。”

“所以,卿爲朕致意曹將軍,既然要遷一衛所去千山以東,那麼就遷金州衛吧。”

“該金州衛爲遼南府,爲遼東首府。由巡撫治之。”

“衛所士卒不樂從軍,衛所餘丁可以落戶遼南府。至於遼東軍務,還是由曹將軍親領,李紀那裡,自然有楊首輔去說的。”

亦失哈一聽,立即知道,這一件事情並沒有迴旋的餘地了。而且他想的更深了一層,那就是遼南府一設,遼東命脈就掌握在朝廷手中了。

明代去遼東有水陸兩條路,陸路自然是山海關一路。至於水路就是從登萊到遼南。雖然遼東屯田現在很發達,但是遼東畢竟是軍鎮,一旦打起仗來,遼東本地的糧食是決計不夠的。自然要從後方運輸。

而山海關就在京城邊上,而今遼南府又歸文官管轄了。其中意味,亦失哈不敢多想,就當自己想多了。亦失哈說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曉諭曹將軍,令其知陛下之意。”

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
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