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

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

日本的船隻從來沒有這麼大過。

中國的造船技術從來一等一的,在宋代的時候,就有萬石的大船作爲封舟,用以震懾小國。

而今更是如此。

王英雖然自信能勝過日本人,但是經過白藤江之戰後,王英謹慎了不少。

畢竟真要說起來,日本的國力就弱於安南嗎?

未必。

京都之戰,雙方動用的軍隊主力在二十多萬之上,真要能一致對外,未必弱於安南軍隊,當然了。

安南軍隊經過了當年之戰,從生死之間磨礪出來的將領,卻是勝過日本軍隊了。

但是王英也知道,他帶領的軍隊不過是一支偏師而已。

所以他從南洋水師之中抽調了最精銳的水師,都是清一色的大船。可以遠洋的。其中的水手更是精銳之極,隨時都可以抽調下船,參與戰鬥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準備,一旦事不可爲,就從海路撤出去。

畢竟日本這個島國,有太多地方可以撤退了。

WWW¤ TTkan¤ C 〇

如此,沒有了後顧之憂,王英才敢全力以赴。

只是王英萬萬沒有想到,這樣的局面,將日本人該嚇住了。

包括足利義政在內。

岸上人山人海,本來等着迎接明軍的軍隊大名,一時間雅雀無聲。似乎一時間凝固了。

從他們的角度看過去,卻見太陽在天空之中靜靜的懸掛着,大海都平靜了,唯有一眼數不盡大硬帆,一面接着一面,就好像無數面旗幟,已經將整個海面遮掩住了。

黑壓壓的船隊,將海面都壓過一半。

好像一座座城池逼近。

一時間,足利義正只覺得內心被死死的捏了一下,呼吸急促了幾分。他隨即長出一口氣。

之前他心中,還有在戰勝細川勝元之後,再想辦法擺脫大明的控制,並奪回長崎,但是此刻他什麼都不想了。

很快船隊靠岸了。

只是王英這才發現,碼頭的船位不夠。

這個碼頭只有少數能夠停泊大船,所以大明的船隻只能依次靠岸。

隨即大明明軍開始下船

爲了震懾日本之人,下船的明軍都是一身重甲,踩在下船的棧橋之上,每一下腳步都讓棧橋爲之震動。

數百明軍士卒,整齊的盔甲,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警戒,與一邊警戒的日本士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首席日本的甲冑,鐵甲並非沒有而是不多,更多是皮甲甚至竹甲,唯有有身份的大名纔有鐵甲。

雖然而今站在這裡的軍隊,乃是足利義政的親衛,戰鬥力還是有的,在足利義政撤退的時候,就令他的親衛數百人,分爲三隊依次斷後,最後細川勝元停止了追擊。

可見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他們裝備很精良,每一個人都是武士,身上帶着好幾把日本刀。還有甲冑,按說已經是足利義政軍隊之中少數能拿得出來的。

只是與大明相比幾乎沒有辦法比。

不能比的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還有個頭。

前文也說過,大明軍隊的兵源地,一般都是河北,宣大,等地,清一色的河北大漢,在安南之戰之後也多了不少廣西兵,但是這些軍隊一般鎮守南方,比如交趾,雲南,湖廣,貴州一帶。

而王英從這幾萬軍隊之中挑出的精銳,自然也是一等一的人樣子。能打不能打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最少個子夠高。

故而一個明軍與一個日本兵站在一起,日本兵最多到明軍的肩膀之上。

當王英與足利義政站在一起的時候,看上去倒是和諧了一點。

首先王英不是北人,他是福建人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稍矮一點,王英比自己的親衛也是矮了一點,而足利家畢竟帶了數代將軍的,又是錦衣玉食,他比身邊的親衛稍稍高上一點。

但是即便如此,王英也要比足利義政高出大半個頭。

王英與足利義政相互行禮。

不管怎麼說,足利義政乃是大明所封的日本國王,總是要尊重一二的。只是同樣的禮節,因爲個頭的原因,反而更像是足利義政是下級,王英是下級。

雙方行禮過後,寒暄幾句,就並行向清州城而去。

隨即大明軍隊開始準備卸船了。

這一次大明總共出動了五個營,一共兩萬五千人。在家上王英準備從船上抽調一支炮隊,還有一些輜重部隊

參加軍隊所有軍隊總共有三萬人上下。

但是三萬人的武器輜重,馬匹。等等,分量相當不少

更不要說,大明最近馬價大跌,馬三步七的原則已經不適應了,京營之中很多精銳營頭,哪怕是步卒也是有馬匹代步的。

這一次乘船而來,有諸多不方便,自然沒有這樣做。

只是這樣王英還是成建制帶來五千騎兵。畢竟在這個時代,大炮的威力已經越來越大了,但是炮兵代替騎兵成爲戰爭之王,還欠缺有說服力的戰例。

雖然諒山之戰。炮兵已經在很重要的地位了,只是諒山之戰,畢竟是侷促在山地之中,是一場攻防戰。

並不能說明什麼。

在大明將領之中主流觀點,就是騎兵纔是戰爭之王。

所以在選擇軍隊的時候,寧可沒有炮兵,也不會不帶騎兵。

這樣一來,卸船就是一件苦差事了,再加上這裡港口不大,甚至要臨時擴建,故而當明軍整齊的在日本土地上集結的時候,已經是三天之後。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王英被足利義政好生招待,讓王英這位老將,也享受了一下日本女子的溫柔。順便讓王英認識一下足利義政麾下的大將。

比如山名宗全,斯波義廉,畠山義就,一色義直,土歧成賴,六角行高,福堅政親等等大名。

畢竟足利義政直屬軍隊也不過數千人,足利義政麾下的幾萬軍隊的大部分都是控制在這些大名手中,特別是山名宗全,斯波義廉,畠山義就等三個人。

酒足飯飽之後,撤下一地狼藉。

足利義政這才問道:“感謝大皇帝陛下,解小國之危難,卻不知道大明派了多少大軍?”

王英徑直說道:“三萬。”

此言一出,在座各位臉色有些難看。

山名宗全說道:“我等不是質疑上國軍隊戰力,只是而今不比當初,細川賊子已經今非昔比了,上國天兵自然犀利,只是三萬人有些太少了。”

山名宗全是京都之戰損失最多的大名,山名家族很多子弟,都戰死在京都,甚至有山名宗全的親叔叔,也在合戰的時候,被細川家討取了。

山名家而今已經是這一支大軍的主要構成,但是已經遠遠比不上當初,要知道當初山名家自己的軍隊,都超過了而今足利義政麾下軍隊的總和。

山名宗全自然是一心想要報仇,但也有很現實的判斷。

王英說道:“戰情有什麼變化嗎?”

山名宗全帶着幾分咬牙切齒說道:“一些無恥小人,投靠了西軍。而今細川賊子擁立足利義視爲將軍,算各部人馬,京都當面大軍應當在二十萬上下。”

王英眉頭微微一皺。

這其實也很正常。

日本大軍都是一個家族一個家族的構成的。

可以說在日本戰國時期,大戰合戰,還有家族跳反的。

足利義政從十幾萬人直接掉到而今不過數萬人,減員的人馬,固然有戰死的,也有掉隊的,但是更多是投降的。

整個京都之戰,戰死有一兩萬已經很了不得了。

這纔是這個時代日本戰爭的真相。在足利義政失敗之後,自然有各地的大名們改換門庭,投靠足利義視。

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
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