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

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

朱祁鎮瞭然。

軍隊是講究實力的。

即便身爲大帥,有沒有嫡系人馬,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孟瑛僅僅帶着幾千親衛赴任,他就是一個空降兵。孟瑛雖然常年在京營之中,但是真把持京營的是成國公,孟瑛存在感極低,而且孟瑛在洪熙之後,就一直顛沛流離,十幾年後才因爲朱祁鎮被提攜上位。

近二十幾年的時間,幾乎是一代人了。

孟家當初在九邊的人脈,也蕩然無存了。雖然孟瑛年輕的時候跟隨太宗出關,對這裡很熟悉,但是物是人非?

他對下面的人不熟悉,下面的人對他也不熟悉。

這個時候,孟瑛是萬萬不敢帶人與也先大戰的,這種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真打起仗來,誰知道會出什麼幺蛾子。

更何況,是一場決計不能輸的戰事。

有了嫡系軍隊之後,就不一樣了,孟瑛自詡也是有些名聲的,再加上有皇帝背後的背書,再加上完全服從命令的嫡系軍隊。

這樣的情況,就足夠做一些事情了。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繼續。”

孟瑛說道:“以臣之見,依舊要盡力避免與瓦刺決戰,直打小仗不打大仗,以臣之見瓦刺大勝之後,定然要試探攻北京防務,想來不是紫荊關,就是居庸關。方瑾在紫荊關臣放心,臣想在宣府彙集各部主力,與瓦刺主力對峙。”

“長壁堅磊,不與之陣戰。”

朱祁鎮說道:“如果也先繞開大軍,攻其他地方,該怎麼辦?”

孟瑛說道:“宣大之地,從燕山到黃河邊,說大也很大,說不大也不大,山西鎮已經嚴陣以待,各部堅壁清野,瓦刺能攻要麼是關卡,要麼是堅城,十幾日不下,也很正常,大軍雖然步卒不少,但是十幾日之內,還是來到瓦刺大軍附近的。”

朱祁鎮問道:“如果瓦刺突擊正在行軍的大軍?”

孟瑛說道:“宣大之地,遍佈城堡,烽火臺,瓦刺騎兵大隊人馬是不可能瞞得過大軍的,再加上臣還有數萬騎,足夠遮掩全軍,大軍甚至不用帶太多糧食,在很多城池,都能就地獲得補給。”

朱祁鎮說道:“如果瓦刺兵分兩路?”

孟瑛說道:“合數萬騎兵,足夠吞瓦刺一路人馬?報成國公之仇。”

朱祁鎮忽然明白了,爲什麼英國公張輔一直強調在邊牆附近決戰。因爲在地利上太利好了。

甚至如果成國公在貓兒莊遇見了伏擊,,成國公從貓兒莊逃入邊牆之內,損失也不會這麼大。

這就是一個老將毒辣的目光。

也幸好,大明還留下數萬騎兵。

這數萬騎兵雖然不足以與瓦刺決戰,但是配合步卒,死死將瓦刺主力拖住,卻是很容易的。

其實孟瑛並沒有給朱祁鎮完全說實話。

那就是,真找到了機會,孟瑛也不會放過,與瓦刺大軍再來一場決戰。

固然,這一戰在戰略上已經不能輸了。但是每一個有資格總領大軍的將領,都會有一種強烈自信。

自信自己能打贏。

這種自信是深藏骨子裡面的,可以說是傲氣,也可以說是賭性。但是凡是自己都沒有信心,如何帶來數萬,乃至數十萬士卒打勝仗啊?

至於避免決戰,專打小仗不打大仗。

這個辦法,其實也就是明中後期的辦法,也就是這樣的情況,看明中後期的斬首,能有數百斬首,都是奇功了。

這個戰略倒是避免了崩盤一般的大敗,但是也讓明軍打大戰的能力大大降低,明軍似乎戰事規模越大,他們就打的越糟糕。

只是這個想法,孟瑛是萬萬不會告訴朱祁鎮的。

不管孟瑛是不是終於朱祁鎮,他站在出外統率大軍的時候,他的心態與張輔的心態是差不多的,就是哄好皇帝。報喜不報憂。

擔心如果陛下擔心太多,胡亂干涉。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北京城的守軍,你將當初南征軍舊部抽調出來,再加上御馬監的各部,湊足五萬人,朕給了你。”

孟瑛聽了心暗喜,但是口中卻說道:“陛下,那北京城?”

他是早想這樣做了,否則他與朱祁鎮說那麼詳細做什麼?但是此刻還是要表現出對北京的擔憂。

朱祁鎮說道:“你們在外圍打的好,北京城自然是穩如泰山,北京百姓是朝廷赤子,宣大百姓就不是朝廷赤子了。”

“能讓他們少受得損失,就少受點損失吧。”

堅壁清野,這四個字,說起來好生容易,但是每一次堅壁清野這四個字後面,都是老百姓的斑斑血淚。

就好像是蓄洪一般,每一次蓄洪都是蓄洪區百姓一場浩劫。

而且以明軍政府的執行力,真能做到堅壁清野,絲毫不留嗎?

是做不到的。

朱祁鎮最近每每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不知道多少百姓躺在血泊之中。他無能爲力。

孟瑛說道:“陛下愛民之心,必能感動皇天后土。”

朱祁鎮心中暗道:“什麼皇天后土,只要老天爺能正常一點,能讓大明風調雨順幾年,我就謝天謝地了。”

但是這話他卻不只能直接說,畢竟這個時代,皇天后土乃是國家正祀,是不能污衊的,而且皇帝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人過度解讀的,揣測背後的政治含義。

所以,朱祁鎮早就學會了萬般心思藏在胸間,即便是罵人的話,也要轉幾個圈,覺得合適不合適再說。

朱祁鎮說道:“如果真能如此,就好了。”

孟瑛說道:“臣還是擔心北京空虛,有一個地方,還有數萬軍隊,只是不知道陛下能不能調過來。”

朱祁鎮聽了,立即問道:“何處?”

孟瑛說道:“黃河大工。”

朱祁鎮聽了,立即想起來,他將河北,山東,河南衛所軍都派過去了,而這些地方的衛所,承擔了班軍的義務,兵額總共有七萬。

七萬人,能解決很多事情。

但是,朱祁鎮卻不能抽調黃河上的軍隊。

因爲,一年一度的汛期又來了。

黃河大工的進度,在於謙的督促之下,可以說速度飛快,而今外堤已經建成了,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夯土結構,而今只要能將黃河水鎖在新河道之中就成了。

至於裡面的內堤,月堤之類的大堤,還可以慢慢修。

所以,今年的汛期乃是對黃河新河道的一場大考,如果過了,今明兩年,黃河新河堤全面完工之後。黃河最少幾十年之內,就不會有什麼大事了。

朝廷也能鬆一口氣了。

而如果今天黃河新河道再次決堤,朱祁鎮就不僅僅是焦頭爛額那麼簡單了。一面打仗,一面修河。一面賑災,朝廷即便有多少錢,也當不住花。

所以,雖然朝廷這裡需要軍隊,但是朱祁鎮也是咬着牙,不從黃河大工上面調人。

朱祁鎮心中暗道:“瓦刺還真挑選了一個好時候。”朱祁鎮對孟瑛說道:“黃河大工關係社稷安危,不可輕動,至於缺額,朕自有辦法。你且安心便是了。”

孟瑛說道:“陛下,此刻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黃河大工雖然重,但比不上北京安危。還請陛下三思。”

朱祁鎮說道:“保定侯放心,朕不會拿江山社稷開玩笑的。朕相信你能將瓦刺擋在居庸關之外的。”

孟瑛聽了,心中越發沉重了,他暗道:“不行,這一件事情要與王驥商議一下,總不能讓北京的兵力如此單薄。”

但是當面孟瑛卻不敢直接說了。

朱祁鎮又與孟瑛商議一些細節,就讓孟瑛下去準備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三章 都掌蠻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六章 困境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