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

楊洪語速很是緩慢。心中的思緒卻是飛快。

楊洪作爲大明軍方第一人,如果說對而今的局面沒有想法的話,那是假的。但是楊洪很明白自己的定位。

雖然楊洪乃是大明軍方第一人,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實際上,大明軍隊的權力一直在朱祁鎮手中。

從軍備,軍需,將領,武器,戰略,戰術,乃是軍官教育,等等等。都有朱祁鎮直接與間接的參與。

楊洪如果真以爲自己可以完全掌控明軍上下,那就呵呵了。

所以,楊洪所想並不是太重要,皇帝的意見才重要。

楊洪迅速總結了朱祁鎮之前的所做所爲,說道:“而今五軍都督府,應該專司軍中,而今五軍不夠,本來軍中有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共五軍五十營,而今分佈在南北各處,京師附近只有四軍。已經不夠用了,應當設南北兩軍,北軍駐守龍城,南軍駐守南京,如此七軍三十五萬。”

朱祁鎮也明白,在易經之中,七爲陽數。

而軍隊也多用陽數,如三,五之類。

而且楊洪明顯是答非所問。

朱祁鎮要問得是大明軍制上的問題,但是楊洪回答的其實是一個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擴軍,其實朱祁鎮已經在做了。

不擴充編制,等南征安南勝利之後,如何安置得勝之師。

楊洪看似說了很多,其實什麼也沒有說。

在軍事楊洪敢做敢當,殺伐果斷,但是政治上,卻是一個老滑頭。

朱祁鎮說道:“羅通,王老先生在的時候,對你寄以重任,這一件事情上,你怎麼看?”

羅通說道:“此事唯請陛下聖裁。”

羅通乾脆之極,點明瞭關鍵要點。關於軍隊只有皇帝能決定,看看太祖太宗仁宣舊例,對於軍隊的事情,都是皇帝一言而決。

容不得別人插手的。

也是歷史上土木堡之變,京營被于謙重建,才讓軍隊被文官控制。

朱祁鎮說道:“如此,那麼大家聽聽朕的意見。”

對於這一件事情上,朱祁鎮想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朱祁鎮說道:“貓兒莊之戰,證明了一件事情,大明開國近百年,開國軍制,已經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到了不得不變。這也是朕用改世兵爲募兵。”

“只是朕思來想去募兵也有很多缺陷,第一耗費太多。這一點還能還可以承受,其次以錢募兵,軍隊爲錢打仗,難免驕兵悍將之嫌。”

“而且衛所制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在邊關駐守,也是可以用的。”

“故而,以朕之見,戰兵以募兵爲主,屯兵以衛所爲主。這是大明軍制總原則。”

朱祁鎮語氣微微一頓。

“陛下聖明。”諸位大臣齊聲說道。

朱祁鎮說道:“今後一切軍制都以這個原則爲核心,首先五軍都督府掌管一切京營,所有募兵都在京營之中,當然了,京營之中,也不是全部募兵,可以從各地衛所招募精銳敢戰之士。”

“先說募兵。”

“募兵之前招募很不成體系,是通州大營招募。”

“但是今後招募士卒,就不能這般急就章,故而以朕之意,招募之事應該由兵部負責,朕有意將這一件事情由各省都指揮使承擔,而今裁併衛之後,各省都指揮司所負責的事情也就不多了,而且各省兵力也有缺乏。故而朕有意由各省都指揮使直接負責一營人馬,這筆開支由地方財政開支。並且負責訓練士卒。”

“大明京營分駐天下,以四十萬爲定額,外加水師各部。這些人馬朕不準備讓他們服役一輩子,一般是二十入伍三十回鄉。大部分士卒的年齡都要限制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招募,退伍,還安置,這些事務都要兵部負責起來。”

“羅通,這是你的事情。”

羅通說道:“臣明白,臣定然理清上下,確定各省定額,已經從各省招募士卒,送到京師,這一點請陛下放心。”

朱祁鎮用意很明顯。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之間的制衡,是不可能變的。

畢竟天下所有權利,唯有軍權最重,即便是爲了後世子孫着想,也要確定在不影響戰鬥力的情況之下,層層控制,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讓軍隊處於失去控制的處境。

所以,軍籍,兵力招募,以及各士卒的籍貫等事情,都是要由兵部負責。

如此一來,即便是招募的士卒,朝廷也要確定他們的根底。

這一點其實也是與重新編練黃冊有關係,正是因爲黃冊在清丈之後,變得可靠了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然,僅僅是這樣情況。朱祁鎮也不會放心的。

朱祁鎮第二個控制手段,其實就是軍官團。

如果士卒保持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就會變得流動。控制大明京營都在一個相對穩固的軍官團裡面。

什麼軍官團,自然是武學出身的軍官。

這又是朱祁鎮控制軍隊的手法之一。

此刻就略過不提。

不過這重點並不在兵部。而在五軍都督府上面。

朱祁鎮說道:“五軍都督府要承擔兩項責任,一是領兵,二是負責天下軍情。這兩項不可爲一。”

兵部負責軍政有後勤,少府負責軍需生產,但是即便如此,領兵的權力與用兵的權力也是要分開的。

“朕要重建樞密院。由功勳老臣負責。直接對朕負責,昌國公你可以將五軍都督府的事情先放一放,重建樞密院之事,就由你來負責。”

楊洪聽了,心中微微一愣,頓時明白,皇帝是早就有準備。

因爲楊洪這一兩年以來,已經脫離了對京營兵馬的管理,這本來是楊洪本能的避嫌措施。但是皇帝卻順水推舟似乎有意看他如此。

楊洪本來以爲是皇帝的猜忌,現在看來,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樞密院重任,朱祁鎮早就看中了他。

楊洪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說道:“大都督改爲三軍北軍,南軍,中軍,分別由北軍大都督,南軍大都督,中軍大都督統領。原大都督斷事官轉到樞密院,還有延邊各軍也由樞密院負責。”

樞密院與三軍之間,相互制衡,也是題中應有之意。斷事官體系就是讓樞密院管控三軍的重要棋子。

甚至有斷事官體系在,三軍與樞密院之間的關係就好不到什麼地步去。

畢竟在軍中誰與憲兵的關係好。

至於爲什麼將七軍換成了三軍,卻是因爲朱祁鎮更重視的是軍隊之間的制衡關係。分得太多了。反而顯得混亂。

其中在這三軍之中,中軍鎮守京師,護衛宮中,類似於禁衛軍,一般不會出戰的。

真正作爲對外主力的,乃是南北兩軍。

至於邊軍作爲衛所軍隊之中,唯一保存戰鬥力的軍隊。也歸樞密院管。

其實樞密院與兵部下轄分割乃是內外,凡是內地省份的軍權,都是在兵部的控制之下,而且這些地方的軍隊,即便是加強過了,也不堪重用。

而真正有實力的邊軍。卻在樞密院管控之下。

如此一來,兵部,樞密院,三軍,層層分割軍權。爭取不出紕漏,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框架,真正內部詳細章程,具體該如何制衡,讓一支能對外征戰的大軍,牢牢的控制在皇帝的手中,又不太過影響大明內部的政治格局。

這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內閣之中那一個不是政爭高手,對權謀非常擅長,有這個大框架在,足夠補充完成一套密不透風的體系。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一章 孫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一章 孫氏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四章 太后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