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

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

朱祁鎮知道楊溥與周忱私下會面。

至於他們說了什麼,就不知道了。

對周忱向楊溥靠攏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是樂見其成的。

原因很簡單,朱祁鎮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盯着鹽政,周忱與楊溥之間的矛盾太深的話,朱祁鎮擔心新鹽法能不能順利的完成。

周忱許諾的賦稅,能不能老老實實的收上來。至於周忱與楊溥之間結黨謀私。朱祁鎮不能說不在乎,但是朱祁鎮卻更自信了。

他自信,即便他們兩個人真的這麼做了,朱祁鎮也有辦法秋後算賬。而今且看着即可。

這幾天,他甚至對朝政都有些懈怠了。每天只是先看奏摺的目錄節略,然後看內閣的貼黃,除卻個別不滿意,被打回去,讓內閣重新貼黃之外。就不怎麼關注了。連大臣都少召見了。

至少不會,如同之前,從上朝到入夜,忙活不停。

倒不是朱祁鎮沉迷於後宮女色了。

他甚至比之前還忙了。

因爲他在寫論文。雖然是文言文版的。順便做假。

不爲別的,就是因爲關於鹽業帝國構想讓他心潮澎湃。但是心潮澎湃之餘,他就面對眼前的寸步難行。

他總不能自己去福建辦這一件事情。

所以他想了很久,他覺得必須要有一批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這一批人從什麼地方而來。

首先,大明科舉出身的人,很難有這樣的人。因爲他們成也聖賢書,敗也聖賢書。至於武將之中,也很難有這樣的人,讓武將打打殺殺可以,讓他們做這樣的事情,也是不行的。

至於太監,太監是皇帝的死忠。

培養一批太監倒是容易。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太監,定然引起外朝的反對,引發一系列事情。

而且太監的先天缺陷,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太監的底線也比文臣低太多了。

朱祁鎮大量用太監,他自己也不是太滿意的。

而且即便培養太監,也是需要人的。

總不能朱祁鎮自己去給太監上課吧。

朱祁鎮不用想,就會大量文官,跪在宮門外死諫,畢竟大家心中的天子門生,乃是進士。而今陛下去收一羣太監學生,將他們置於何地?

朱祁鎮首先要做的是將自己的觀點寫出來,也就是分工與效率之間的關係,就是《國富論》開篇的結論,分工越細,效率越高。

這一句話,現代人感覺幾乎是真理了。但是如果將這個觀點,邏輯清晰,符合當時人的思想概念。卻要費一番功夫了。

朱祁鎮頓時有些後悔了。

後悔當初在文華殿請講的時候,並沒有好好聽講。他寫這種文章的時候,總覺得不夠好。於是他忍不住將劉定之叫過來了。

因爲劉定之,既然是狀元,那麼文章也是極好的。

而且劉定之從入仕以來,就被朱祁鎮當做重點培養。兩個關係也是非常親厚的。也是劉定之官職不高,又多外任。

這纔在朝中不顯山不露水而已。

但是知道的人,都不會小看劉定之這個剛剛三十的年輕人。很多老臣都覺得,十幾年後,內閣幾把交椅之中,定然有劉定之一席之地。

劉定之進宮之後,朱祁鎮將他寫好的文章讓劉定之看了,劉定之看了。雖然覺得很彆扭,因爲朱祁鎮雖然是寫成古文了,但是還是論文的寫法,甚至裡面還有數據對比等等。

劉定之,先對這個說法,感到懷疑。而後他自己細細推敲,甚至在大興知縣下轄的一些作坊試行之。

最後不得不承認,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但是他覺得這個結論是對,但是依然勸諫朱祁鎮不要以陛下的名義,將這篇文章傳出去,原因很簡單。

這即便是對的,但是不是道德文章。傳出去,非但不會成爲皇帝身上的閃光點,反而成爲污點。

這就是所謂的偏離聖道。

對於這一點,朱祁鎮也是很明白的。

說起來大明的政治環境,要比清代好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寫出這樣的文章,提出這樣的觀點,未必不是一本奇書。甚至楊士奇,楊溥等人或許還有讚賞一二。

但是皇帝卻不一樣了。

他天然站在政治的風暴眼上,一舉一動都會有人做政治解讀。所以有些事情,尋常百姓做的,皇帝卻是做不得的。

所以,朱祁鎮不得不採納了劉定之的意見,做僞書。

其實這也是古代常態了,就是託古人之名寫書。內容是真的,但是作者是假的。

本來吧,在朱祁鎮心中最好,弄一個墨家名頭,乾脆就叫《墨經》。

但是朱祁鎮想用這裡的思想,卻不得不考慮阻力,畢竟而今儒家佔據了主流,準確的說,是理學佔據了主流。

所以,朱祁鎮決定託一個儒家名人。

至於是誰,朱祁鎮翻來覆去的想,就想到了子貢。

原因很簡單,子貢乃是孔子學生之中,政治能力最好的,外交能力也是爆棚的,偏偏又是一個大商人。

最重要的是,並沒有什麼著作。

朱祁鎮一決定,第一件事情,就是詢問子貢有後人在大明嗎?錦衣衛立即報道:“端木家在大名府浚縣。當地還有子貢墓,端木家在元代曾經入仕,入本朝幾代都是白丁,至於而今端木家主是誰,還要大名府本地報上來。”

朱祁鎮立即明錦衣衛將端木家主,秘密帶進京師來了。

做戲就做全套,既然要做僞書,自然要讓端木家來背書了。什麼他們不願意,朱祁鎮有得是辦法讓端木家願意,並願意搖旗吶喊,成爲這一本書的忠實粉絲了。

只是如此一來,朱祁鎮這一件事情就有些變化了。

之前朱祁鎮僅僅是想將分工寫明白了,好讓做教材。培養出一批人來,哪怕是太監,也好辦事。

但是而今要僞做一本書出來,裡面的篇幅光寫分工這一項,未必太少了一點。

朱祁鎮就準備絞盡腦汁,寫一些他在後世有印象的東西。都是經濟學方面,準確的來說,是古代經濟方面,大部分都是從《國富論》《經濟學原理》之中截取一個個觀點,然後用明代人可以懂的話,一一敷衍成篇。

這種造假的事情,朱祁鎮只想做一次就行了。所以這一次,就將他心中的存活。全部清理乾淨。

劉定之就是他的主要助手。

朱祁鎮提高主要思想,而劉定之就謀篇佈局,行文落筆。

一連忙了月餘,朱祁鎮纔算是想不起來寫什麼了,但是朱祁鎮依舊不想輕易將這一本《端木子》推出去。

畢竟這裡面很多東西,都是他未來的變法依據。非要千錘百煉不可。

朱祁鎮每日推敲,但是劉定之卻待不住了。

劉定之自告奮勇道:“陛下,臣願意擔任福建鹽運司同知,爲陛下推行曬鹽法。”

朱祁鎮要讓劉定之辦事,自然有些事情沒有瞞劉定之。當然了也沒有完全告訴劉定之,只是說他想推行曬鹽法,節省朝廷經費之餘,讓食鹽大降價,有利於百姓。

而劉定之本人也是看到了機會所在。

雖然新鹽法並沒有推行,但是官場之上從來沒有秘密,劉定之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將鹽場看做建功立業之所。

畢竟他距離朱祁鎮最近,對朱祁鎮的心思也最明白了。

朱祁鎮要他從最底層一步步走上來

馬政,地方官,商稅,等等,這些事情一件件歷練過來,他也知道他不可能從大興知縣任上,進入六部任職,總是要外放,何不找一個能建功立業的地方。

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章 都掌蠻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五章 禮樂
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三章 都掌蠻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章 議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十五章 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