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襄國

第五十六章襄國

甚至而今的安南,也不是後世的越南,只有越南北部地區,至於南部地區,卻是清代纔開發出來,成爲著名的糧食產區。

所以而今南洋大部分地區,雖然不是一片荒蕪,但也絕非朱祁鎮心中所想,後世重要的糧食產區。

所以能弄到四百萬石糧食,說不定已經是竭澤而漁了。將大明的影響力揮霍的不輕。

想要更多,卻未必能夠了。

朱祁鎮長嘆一口氣,說道:“如此說來,從南洋運糧已經不行了?”

李時勉說道:“陛下,何必擔心糧食,今年漕糧雖然晚於往年,但是二三百萬石還是有的,不是還有南京海運而來的糧食。”

“南方糧食已經豐收了。畢竟何必擔心糧食不足,如果陛下實在擔心,臣卻願意帶着這些船主,跑一趟南京。”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是說海上風暴無常。”

李時勉說道:“的確如此,只是從天津到南京,多在北方,不經歷南海,而且可以靠着海岸航行,有風暴還可以在沿岸停靠。”

朱祁鎮說道:“如此就辛苦先生了。”

朱祁鎮再爲北京的糧食操心的時候。

襄王也在麓川城中大興土木。

襄王在麓川城中雖然過很辛苦,很不習慣的,但是每每想到這麓川,還有以麓川城爲中心的一小塊平地,乃至於以麓川盤地爲中心,幾十個土司。這可以讓麓川立國的根基,而今就是他的了。

他心中就有無窮的興奮之感。

麓川所在地方,卻是一塊狹長的衝擊平原,被喝水沖積出來的,這一條給予這細長盆地生命的河流,就是麓川。也就是後世的瑞麗河。

襄王此刻站在麓川城頭之上,對於麓川簡陋的城池,很不滿意,心中盤算的重建的時候,如何多從雲南省哪裡多搞出一點錢來。

至於自己手中的幾十萬兩銀子,卻不能動。在這裡遠在天南,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而襄王大總管這一段時間,更是神出鬼沒,不知道再做些什麼的。而今不知道怎麼的來到這裡找襄王了。

襄王見狀立即知道,這位大總管有話要說。他讓左右退下來,兩人在城頭憑欄而望,襄王說道:“說吧,有什麼消息。”

大總管說道:“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這兩個消息,王爺想先聽那一個?”

襄王說道:“壞消息。”

大總管說道:“阿瓦投了緬甸。麓川西南方向的土司大多數都投了緬甸。除卻木邦,孟養等距離麓川比較近的土司,其餘的都在觀望。恭喜陛下,除卻沐家分給王爺,在雲南境內一兩個土司外,王爺已經成爲光桿了。”

襄王苦笑說道:“意料之中。”

襄王的麓川與思家的麓川,可是大大不一樣了,思家除卻本部人馬之外,還能召集不知道多少外系土司,但是襄王而今,除卻麓川本地之外,恐怕一個土司也指揮不了了。

縱然能指揮的,也是看在大明的面子上。

“這壞消息還沒有說完。”大總管說道:“有人說,在緬甸看見了王爺的大舅子。”

襄王雖然佔據了麓川,但是思家的影響力,卻沒有那麼容易驅散的,其實當初保定侯就想將思家連根拔起來。

但是襄王攔住了。

廢話,可以說麓川本地的人才,都與思家沾親帶故的,真要大開殺戒,整個麓川都沒有人可用的。

襄王而今爲了人才絞盡腦汁,他雖然從襄陽帶了一些人過來,但遠遠不夠用,畢竟襄王在襄陽也是很明白的。

不敢大舉交接人才,是爲自己惹禍。

但是定下封國之後,但凡有眼力的人一看,都覺得這哪裡是封國,根本就是發配,自然沒有人願意跟着襄王吃這一分苦了。

襄王手中的人才相當缺乏,麓川本地的人才雖然不多,但是也能派上一些用場。

故而襄王從保定侯那邊求了,對麓川的處置權,自然是動手殺一批用一批拉攏一批,其中一些在思任發時期,反對思任發與大明大戰的人,都得到了安撫。

甚至襄王還娶了一個思家的女兒作爲偏妃。

所以大總管才說,思任發逃走的兒子,乃是襄王的大舅子。

襄王臉色微冷,說道:“他算什麼大舅子,思氏又不是本王的正妃。”雖然如此說,襄王卻非常重視這個消息。

因爲襄王對麓川統治的政治結構之中,思家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是而今出來一個人能與襄王爭奪思家,由不得不襄王不憂心。

大總管說道:“王爺還有一個好消息。”

襄王說道:“什麼好消息?”

大總管說道:“方瑛動心了,願意擔任襄國都指揮使。”

襄王聽了大喜過望,說道:“好,有方瑛在,我就放心了。”

這一次平麓川之戰,襄王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擺設,沒有發言一次,但是襄王並非沒有收穫的,他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襄王雖然自詡很高,覺得行軍打仗,他一定能學會的。畢竟他爺爺乃是太宗皇帝。

只是他很清楚,他之前沒有接觸過軍的,一定找一個有能力的將領來幫助自己。這一次作戰之中,展露頭角的將領不少,如方瑾,郭登,毛銳,等人。但是襄王偏偏就看中了方瑛。

或者說,他並不是看中的方瑛,而是他沒得選。

如方瑾,郭登,毛銳等人,皇帝都有封賞,方瑾都有爵位在身了。豈是他能拉攏得動的。

襄王看來看去,唯有方瑛能力不差。不然也不會被保定侯委以重任了。只不過是運氣不好而已。

所以纔沒有功勞,只有他才能是襄王能夠拉攏的。

襄王問道:“卻不知道總管,你是如此勸說方瑛的。”

大總管嘆息一聲,說道:“方瑛是一個孝子。”

襄王頓時輕輕一嘆,說道:“方政可惜了。”

方政的墓前。

方瑾與方瑛兩兄弟跪在前面,上了貢品,並將一個頭盔放在墓前,方瑾說道:“爹,你也知道,思賊人頭,要送往京師的,孩兒不能攔着,只有將這個留下來了,這是思賊的頭盔,孩兒給您報仇了。”

方瑛也磕頭說道:“爹,大哥襲爵了,我們方家也是勳貴了。”

雖然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想到這爵位,恐怕有一大半是父親用命換來的,兄弟兩人都痛苦失聲。

好一陣痛哭。

兄弟兩人才離開墓地。

方瑾忽然問道:“我聽說,你要擔任襄國都指揮使,負責組建襄國三衛。”

方瑛咬着牙說道:“是,大哥,爹在這裡,總要有人照顧的。我們不能都走。”

方瑾也知道,如果爲方政遷墳,數千裡之遙,到時候屍骨都成什麼樣子,怎麼想都是大不孝。方瑾說道:“爲何不是我留下來。而今朝廷也想留下幾位將領,鎮守雲南。”

方瑛說道:“你想過沐家嗎?”

方瑾頓時不說話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的就是沐家,這一次麓川之戰,沐家受到了重創,但是即便如此,沐家在雲南的潛勢力,也是不容小窺的。

如果朝廷要安撫雲南,沐家決計不能動的,而以方家與沐家之間的關係,方瑾吃不了好果子。

方瑛說道:“你放心,我即便到了藩國也不是沒仗的打的,緬甸不安分,你在北邊,我在南邊,說不定我封侯之日,還在兄長之前。”

方瑾嘆息一聲,說道:“明年我就要與姑父一起去宣府了,你要多保重了,我等着這一天。”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章 輿情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
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四十章 輿情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