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

第六十六章太子的婚事

孫太后的父親,朱祁鎮的外公,原會寧伯孫忠,已經不在了。

老人家臨死最後的念頭,就是想請皇帝開恩,讓兒子孫繼宗繼承爵位,讓會昌伯復爵。

說起來很可憐,但是朱祁鎮卻不能同意。

他其實給了孫繼宗機會。

他讓孫繼宗上了戰場,希望他能在戰場之上建功立業,那麼是功勞有些少,朱祁鎮也可以擡擡手,給他一點優待。

全了太后的念頭。

但是也不知道孫繼宗無能,還是運氣不好,這麼多大戰,孫繼宗倒是平平安安的,但是平平安安也就代表着無功無過。

即便是朱祁鎮想放水,都是不成的。

朱祁鎮也就沒有辦法了。

朱祁鎮登基以來,所封的爵位並不在少數,國公都有好幾個,侯伯更是有幾十人。但是朱祁鎮嚴格的秉承着非軍功不得封爵,當然了,或許因爲政治原因,放寬或者縮緊一些標準的,但是最基本的標準,從來是沒有變過的。

也就是軍功。

太后每每說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只能拿祖制說事。

給外戚封爵之事,也就是宣宗皇帝開的特例,之前是沒有的。而今會昌伯因事而罷,自然無功不能恢復了。

但是古代最重孝道。

朱祁鎮即便是貴爲皇帝,有些事情也不能爲之。

他甚至與內閣演過戲,朱祁鎮寫了封爵的聖旨,讓內閣反駁回來。然後朱祁鎮去孫氏哪裡表示無可奈何。

孫氏爲了這一件事情,派人給內閣大學士送禮。各內閣大學士都是猴精一般的人物,不用朱祁鎮通氣,就知道該怎麼辦。

而且就政治觀念來說,武將們是不希望外戚封爵的,怎麼我們要一個爵位誰不是自己一刀一槍,或者祖輩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憑什麼生一個好女兒就能一步登天。

對於這一件事情,他們本心也是不願意的。

而文官對外戚的提防,甚至比勳貴更重,朱祁鎮將石璟,也就是朱祁鎮的姐夫放在少府位置上。

就被很多言官詬病了。

自然不願意封會昌伯,更不要說,今日一旦開了空子,今後每一代的皇后的孃家估計都會封爵。

所以他們即便沒有皇帝支持,也不願意同意,更不要說而今皇帝有暗示了。所以將聖旨更封駁了。

孫太后當日大發雷霆,來到乾清宮,訓斥朱祁鎮已經內閣諸位先生。

朱祁鎮也不敢回一句話。

但是內閣裡面的人,可不慣太后,李賢就當即反駁,言語之中,看似恭敬,但是細細品來字字如刀。

說的太后掩面而去。

朱祁鎮只能去安撫太后,又一折太后的意思,象徵性的處罰了李賢,這一件事情纔算過去了。

太后也不是一個笨蛋。

如果當時,沒有想明白是怎麼回事。

但之後細細思量,卻也想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既然拗不過兒子,這一件事情就不提了。

只是多賞賜一些銀錢布匹給孫家。

只是如此一來,母子之間就有些隔閡了。

紫禁城很大,母子之間,距離並不遠,但如果不願意交心,也是一輩子可以說不上幾句話的。

所以這一次懷恩忽然說太后想見他。

朱祁鎮心中頓時胡思亂想起來,暗道:“到底又有什麼事情?”

有一個這樣的母親,朱祁鎮也是有煩惱的。會昌伯的事情只是其一,太后多石璟並不喜歡,因爲是順德公主的夫婿,她更想朱祁鎮提攜常德公主的夫婿,還有這樣那樣的家長裡短的事情。

其實,縱然是太后,孫太后的某些思路,也與後世的家庭婦女沒有什麼區別,對朱祁鎮在做什麼事情,從來不關心。

因爲孫太后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從來都是有主見的,又能打敗了瓦刺,在治國之上,決計沒有什麼挑剔,只是太不懂人情事故,親戚親情。

孫太后卻不知道,皇帝本身就不講這個。

朱祁鎮將可能的事情,一件件在心中國去,孫家的事情,順德公主的事情,常德公主的事情,或者郕王的事情,後宮之中,誰又惹到了太后。

只是來到坤寧宮之後,卻發現錢皇后早就在這裡了。

朱祁鎮對孫太后行禮之後,只是恍惚覺得看太后,已經很老了。雖然孫太后還是在努力打扮,但是當初風韻已經不在他身上存留半分了。

畢竟宣宗皇帝走了幾十年了。

孫太后的韶華也已經不在了。

朱祁鎮心中微微有些心酸。與錢皇后在一起,有一種鮮明的對比。

朱祁鎮對錢皇后說道:“辛童,你也在啊。”

孫太后說道:“她怎麼能不在?皇帝,我問你,我那孫兒,現在在什麼地方?”

朱祁鎮知道孫太后所言的我那孫兒,並不是朱祁鎮其他幾個兒子,就是指朱見濬。

所謂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少兒。

皇家就是如此,朱見濬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繼承權,這個繼承權根深蒂固,到了朱祁鎮都無法動搖的地步。

故而,他被宮中上上下下,可以說是三千寵愛在一身。

太后更是將大孫子時時刻刻帶在身邊。朱祁鎮想要太子去大本堂讀書,還費了好大的口舌,最後太后才放手。

從此太子就很少在宮中了。

否則朱祁鎮就要擔心太子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將來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還好而今看來,太子還沒有長歪。

朱祁鎮此刻聽孫太后問太子,估計又是想太子了,微微一笑,說道:“母親,濬兒將來是要擔當大任的,自然是要讓他多看多聽,知道大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將來也好,主持天下大事。此刻濬兒應該在廣西,不過母親放心,濬兒決計不會出什麼問題的。”

朱祁鎮對這個兒子也是非常看重的。

他每天晚上都會看關於太子的奏報,纔會入眠了。

他前世沒有結婚生子,今生纔有這麼一個兒子,這種牽腸掛肚的爲父之心,也是而今才能體會的。

孫太后冷笑一聲,說道:“皇帝,你向來是一個有主意,我說不過你,但是有一件事情,你也要辦了吧。”

朱祁鎮說道:“母親所言的是?”

孫太后說道:“太子婚事。”

朱祁鎮下意思說道:“豈不太早了?”

而今太子也不過十七八,在朱祁鎮的觀念之中,這樣的孩子都屬於早戀了。卻不知道他這一言讓太后勃然大怒。

太后說道:“早,你想讓濬兒年過二十還不成婚嗎?這傳出去,豈不讓讓天下人笑話,你不喜歡我管事,我也一直沒有管,這一件我都看不下去了。你與皇后不是十五都結婚了嗎?怎麼到了太子,就這樣拖拖拖,你這個當爹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本宮還要抱重孫的。”

朱祁鎮被劈頭蓋臉的一頓喝罵。

事實證明,即便你當了皇帝,在親媽面前也算不了什麼東西。朱祁鎮只能跪倒請罪說道:“孩兒知錯,請母后息怒。”

的確,朱祁鎮也想明白。

這一件事情的確是他的錯,他下意思用後世的觀念來看現代的事情了。

對於後世一個男孩,十八歲結婚是有一些早,但是在這個時代一點也不早,作爲一國太子,更是有一點晚了。

只是朱祁鎮一時間有些恍惚。

如果單單算今生的歲數,他才三十多歲,兒子都要結婚,估計過一兩年,孫子都有了。

有一種無法言喻的荒謬感。

“起來吧。”太后自然不會讓皇帝一直跪着,但是她斬釘截鐵的說道:“我不管你是怎麼想的,立即召回太子,將這一件事情給辦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九十章 貝琳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