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

第六十六章建文帝下落

“你知道朕爲什麼叫你來嗎?”朱祁鎮淡淡的說。

馬順聽了,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不怕朱祁鎮說話,就怕朱祁鎮一直不說話晾着他,他不敢擡頭回稟道:“定然是錦衣衛情報出錯了,臣甘當責罰。”

朱祁鎮也拿馬順有些沒有辦法,他也知道,那種連也先吃幾頓飯,每天都吃了什麼的情報。是決計不可能達到的。

但是錦衣衛也不能太差啊,瓦刺與兀良哈就談婚論嫁,你一點消息也沒有。朱祁鎮心中又一次想換掉馬順。

他之所以沒有換掉馬順。

一來是看在王振的面子上,二來,朱祁鎮細細看過錦衣衛各鎮撫,千戶的檔案。很抱歉,那種多智如妖,在千里之外能斷瓦刺汗庭動靜的人才,朱祁鎮一個也沒有發現。

並不是誰都可以當姚廣孝的。

換了也未必有更好的,馬順到底是一手一腳將這個情報體系建立起來的。

總算是有些經驗。

朱祁鎮這才捏着鼻子認了。口中沒好氣的說道:“瓦刺也先要娶泰寧衛指揮使的女兒,這一件事情,卻不是錦衣衛與東廠告訴朕,你說朕要你有什麼用?”

馬順說道:“陛下,瓦刺對各地商旅檢查嚴苛,錦衣衛派去瓦刺的人手,大多都不能及時傳遞出消息來。而且瓦刺探馬非常嚴,臣爲了保護暗樁,只能降低聯繫頻率,臣----”

“臣什麼?”朱祁鎮說道:“你是想說北京城中有瓦刺的暗探?這是你的問題,你是錦衣衛指揮使,在外邊不行,在北京城之中還不行嗎?”

馬順硬着頭皮不敢說話。

這一件事情,馬順一直覺得京城之中有瓦刺的暗探。

但是有時候有利條件與有害條件可以相互轉化的。在草原之上,看似無邊無際,但是實際上,一個人是不能在草原上單獨行動,不用瓦刺追捕,朝鮮上各種野獸,乃至極端氣候,就能要了人的命。

所以,人都是以部落活動的,瓦刺各個部落只要限制好人,不許人單獨出沒,將剛剛到達部落的人與常年在部落的編成一隊。

就能很有效的限制情報的流動。

錦衣衛也沒有辦法。

總不能傳遞一次情報,就暴漏一個暗樁吧。

至於北京城卻事情恰恰相反。

北京城是一個人口百萬的大城市,光坊市都有好幾十個。而且在北京城外,也不是沒有街道的。總體來說,北京城乃是拆了元大都在元大都以北修建的,也就是北京南城牆外面,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外城,現在還是有街道的,只是沒有被城牆圈進去而已。

這樣的龐大的人口數量,錦衣衛想做到滴水不漏,對馬順來說,難度太大了,

不過,馬順也不是什麼也沒有做的,這一兩年來,馬順幾乎一個個排查,終於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如果沒有人泄密,就是他誤判了。

如果有人泄密,那麼這個人一定就是在宮中,東廠,錦衣衛三者之一。

但是越是如此,馬順越是不敢亂說。沒有證據之前,馬順連王振都不敢透漏一點口風,因爲干係太大了。

所以他話風一轉,說道:“臣被一件事情拌住了精力,卻疏忽了此事。”

“哦。”朱祁鎮放下手中的毛筆,說道:“說來聽聽。”

馬順說道:“廣西錦衣衛報,廣西有一僧人自稱是建庶人。”

朱祁鎮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說道:“建庶人朕不是已經開釋了嗎?”

馬順只能硬着頭皮提醒,說道:“自稱建文皇帝。”

朱祁鎮大吃一驚,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本來放好的毛筆忽然跳了出來,將剛剛批閱好的奏摺,污了好大一片。

“什麼?”朱祁鎮說道:“何不早言?”

建文帝這三個字,自從太宗皇帝以來,歷代大明皇帝都尋找過。只是早就放棄了,朱祁鎮也當建文帝已經死了。

此刻忽然冒出一個,如何不讓朱祁鎮吃驚。

馬順說道:“陛下,自從永樂以來,錦衣衛接到建文帝下落的情報,沒有一千也有八百,臣自然不敢枉奏。”

朱祁鎮忽然想道了什麼說道:“那你爲什麼今天這樣說?”

馬順說道:“此老僧是真是假,臣不能辨別。”

朱祁鎮心中冷笑一聲,自然知道馬順所言之事,什麼不能辨別,是不敢辨別吧。別的不說,楊士奇尚在,楊士奇當初也是當過建文帝的官,甚至太皇太后尚在,要知道當初仁宗皇帝與建文帝同學關係不錯。

在家宴上,太皇太后也是見過建文帝的。

可以說見過建文帝的人,大有人在。錦衣衛不可能沒有這樣的人,爲什麼之前假建文,能分辨出來。

而今這個卻分辨不出來。

自然是這一個人十有八九就是真的。

朱祁鎮立即說道:“封鎖消息,秘密壓解入京,還有不得怠慢。”

馬順說道:“陛下,已經晚了,錦衣衛插手之前,消息已經泄露了,廣西傳的滿城風雨,臣估計半個月之後,這消息就能傳到京師來。”

朱祁鎮反而平靜下來了,說道:“也好,總要做一個了斷的,將情況原原本本的奏給朕。”

“是。”馬順深吸一口氣,暗道:“總算是脫身了。”

馬順對朱祁鎮所言大半是真的,但是其中難免有些水分了。但卻也不敢欺君,說道:“一僧人從雲南而來,藏身於思恩府岑家之中,自稱乃是建文帝,爲張三丰先師提攜雲遊四十年。岑家送到了總兵柳溥處,當地錦衣衛想要保密,只是當時已經傳開。”

朱祁鎮說道:“有什麼證明他是?”

馬順說道:“有程濟相伴。”馬順似乎也知道朱祁鎮不知道程濟是誰,立即說道:“程濟洪武三十一年進士,翰林院士,爲建文之心腹,建文帝逃亡計劃,乃是程濟一手策劃的。與錦衣衛鬥智鬥勇十數年,就是因爲有程濟在。”

“姚少師在時,曾自嘆不如,言建文在南京時能用此人,奈何有今日。”

朱祁鎮掐指一算,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程濟此人,與楊士奇,楊榮,夏元吉,蹇義等人,都是一代人。

果然是天下人傑,從來一批一批的出現。

朱祁鎮心中暗道:“果然是成王敗寇,姚廣孝的名字,即便後世也有流傳,而與姚廣孝做對的程濟,卻沒有人知道了。”

朱祁鎮此刻也恢復了心情,此刻他從震驚之中鎮定下來了。

建文帝在永樂初年,的確是一個大麻煩,而且是一個天大的麻煩。因爲當時太宗破南京,只有幾十個官員投降,有些被殺,逃亡三百多人。

整個南方,幾乎都是建文舊部。

建文只有有能力,隨時能掀起一場大戰來。

但是而今時過境遷在,朝廷之中的洪武末建文初入仕的那一批人,還有幾個,即便是有,也是垂垂老矣,永樂末,宣德年間的進士纔是主流。

他們時刻受得太宗一系的恩德,與建文可是沒有絲毫關係。

天下大勢,如此滔滔。

建文帝已經是昨日黃花了,即便昭告天下,他真的乃建文帝又能如何,撼動不了朝廷大局。

朱祁鎮又有什麼好慌的,好怕的。

不過,朱祁鎮依舊說道:“你親自出京,押送他,記住不可怠慢,但是也決計不能讓他再逃了,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便宜行事。死活不論,務必要在朝廷手中。”

馬順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說道:“去吧。”

朱祁鎮打發了馬順離開,再也沒有心思批閱奏摺了,傳令道:“傳內閣胡先生。”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章 議政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
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七章 議政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