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

第一百二十一章工部改革

朱祁鎮有一點摸不清楚楊溥的脈。問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溥說道:“臣以爲立國在於安民,安民在於務本,務本在於興農,興農在於水利,陛下大興河北水利,乃深知天下之疾苦而除之,實乃治國之正理也。”

朱祁鎮聽了臉色一絲不動。

就好像不是在誇自己的。

對於別人的馬屁,朱祁鎮也習慣照單全收。不過對於楊溥的馬屁,朱祁鎮就要在腦袋之中,多轉幾個圈了。

要想一想,這一位想做什麼?

“水利之重,天下鹹知,從正統九年之後,各地地方官紛紛上奏朝廷,興起水利,北至遼東,南至兩廣莫不如是。”楊溥說道:“只是水利之事,在地方如此重要,卻沒有人掌總,臣以爲不妥之極。”

朱祁鎮說道:“先生是想,重啓兩尚書之策?”

“非也,”楊溥說道:“六部分列,有千餘年了,不可妄動,但是工部職能,可以調動一下了。”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沒有考慮過。

但是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朱祁鎮親自爲河北水利站臺,不知道在河北砸了多少錢財,纔有而今河北沃土,百萬戶百姓。

從這一點上,下面的官員即便是在遲緩,也能看出來皇帝的風向來。

之前也說過,賴大明諸位先帝之德,朱祁鎮所接到攤子,雖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但是總體來說。

不是一個爛攤子。

最少地方府庫是很充裕的。

如此一來,大部分地方官員想要政績,怎麼辦?

修水利。

朱祁鎮所知道,就是太湖入海渠道,爲首的一系列江南水利,甚至陝西布政使黃鏞所經營的一系列灌溉工程。

等等。

幾乎上地方上凡是有餘力的,都要修幾條河,以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

至於黃河,淮河,長江,這些大工程,自然是要朝廷負擔,但是看幾條渠,灌溉幾百頃地,這些小工程,一個縣就給辦了。

至於清理古代水利工程,重新發揮出作用,更是不少。

可以說,從朱祁鎮修建盧溝河開始,大明第二個修建水利的高峰開始了,第一個高峰,自然是洪武年間,太祖皇帝派遣國子監監生到各地修建水利。

不過,在百廢俱興的背景之下。

洪武年間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恢復爲目的的。

朱祁鎮對地方修建水利,還是支持的,給吏部下的詔書之中,修建水利有功的官員在晉升之上,要提前考慮。

可以說,這樣修建水利的風潮,朱祁鎮是有以推波助瀾的。

只是興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在修建水利之上,也是如此。

朱祁鎮的本意或許不錯,但是執行下來,卻有太多的問題了。

很多河流,都是流經很多府縣,各府縣爲了自己的利益,上面堵下面截,或者上面泄洪,下面受災。這還是僅僅是沒有人掌總的問題。

更不要說,地方政府一拍腦門就要修建水利。

也沒有什麼規劃,勘探。自然是有地方官,願意親自將探明高低上下,開劈河渠。

但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地方官,不過是爲了政績,誰想以後,修建起來的水利工程,多有不便之處。甚至不能爲利,反而成災。

這還是能力問題。

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官心中所想本就不單純。

雖然地方府庫錢糧,還算充裕,但是大明畢竟是有王法的,有御史,有巡按,地方官即便是想將銀子拿進自己的腰囊之中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但是隻要有工程,其中就用無窮的辦法,可以將錢收入私囊之中。

這種存心不良的工程,又能有什麼效果,只是勞民傷財,徒耗民力而已。

這種亂象,朱祁鎮感受並不深,畢竟他對大明基層是什麼樣子,總體來說是陌生的,是隔了一層的。

但是楊溥就不一樣了。

楊溥門生故吏遍天下,其中有不少都是地方做官,很多事情,不好直接上書朝廷。畢竟一旦上到官面之上,就必須有一個結果。

如果是一個兩個個案,也就罷了。但是如果這樣做的人很多,那就是一場政治風波的開始。

這種後果,並不是每一個官員都想看到的。

但是私下給自己靠山說明情況書信,就進退自如多了。

這也是爲什麼,能坐穩內閣首輔之位的大臣,都是不會是孤臣,必然是朝中某一派文官的首領人物。

楊溥見朱祁鎮聽進去了,又細細說道:“工部分四司,分別是營繕,都水,屯田,虞衡,而今各地衛所屯田,本務本來就不多,歸五軍都督府,至於虞衡司,下屬之在鑄幣諸事,而今可以劃給戶部,而今天下大工,多爲水利工程,與邊防事務,與宮室山陵營造。但必須登基以來,一向節儉,當不至於有大工。”

楊溥說道這裡,眼睛飽含深意的看了朱祁鎮一眼。

朱祁鎮立即明白了。

對於,朱祁鎮離宮別居,楊溥作爲文官之首,對這樣不合禮制的事情,還是表現出不贊成的態度。

好在,朱祁鎮在朝政上並沒有耽擱,每日早朝與接見大臣,還是在紫禁城之中,他也就不說什麼了。

楊溥繼續說道:“如此開裁撤工部雜吏,全部放在水利之上,陛下在直隸設都水司,在其他各省也當如此,設都水司,專司各省水利,府縣之水利工程,必須要都水司勘探,備案,而後方可實行。”

“如此,也不至於地方亂象叢生。”

不是說,各省按察使的監督權沒有行駛到位,而是很多事情,各省按察使也不是太懂的。水利工程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問。

要專門機構去管理。也是清理之中。

但是朱祁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楊溥再向他示好。

爲什麼?

因爲朱祁鎮的水利學堂,已經培養出來相當一部分學員了。

阮安帶着第一批學員,經歷了整個河北水利工程,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之後,也被阮安帶回學堂學習了兩三年,早已算是畢業了。

但是這一批學員,大多被分配到直隸各府縣,成爲執掌水利工程的小吏。還有一部分在工部做事。

沒錯,是包分配的。

其中混的好,已經成爲九品縣丞了。雖然他這縣丞只能掌管一縣水利事務。侷限性很大,可能一輩子,就不要想升到五品官以上。

一輩子熬一個同知致仕,是他們最好的結局了。

但是對大多數百姓來說,只要能披上一層官皮,那就是改換門庭的大事,至於當多大的官,就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了。

當然了大部分學員,還是一個小小的吏員。

有這個先例存在,報考水利學院的學生大增,如果第一批學員,還多是小太監,但是第二批學院,全部都是北京城中百姓子弟。

一個小吏的前程,達官貴人看不起,但是小老百姓,卻沒有什麼看不起的,甚至一些落地秀才童生,覺得科考無望,也會報名加入。

雖然水利學院每一屆畢業生,比起後世並不多,不過幾百人而已。但是這兩三屆過後,直隸的職位與京城之內的職位,也都會被填滿的。

這種改革,即便楊溥不提,朱祁鎮也要說的。畢竟養出這麼多人,朱祁鎮就是要用的。不會不給水利學堂的學生找崗位的。

只是朱祁鎮心中藏着很深的算計,覺得文官們一定會反對這些人的任職,卻不想今天看楊溥的表現,似乎楊溥並不介意用這些學生。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