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

第五十二章南北之爭

南北榜案,是一件陳年舊案了。

作爲歷史上有很大影響力的大案子,直接導致有了科舉分榜錄取,甚至乃是現在各地不同分數線,也是這個政策的遺留。

朱祁鎮想不知道都不行。

這掌故,當年講國史掌故的講官都重點說過了。

洪武三十年,劉三吾主考因爲是糊名考試,故而劉三吾全部選了南方進士。太祖以劉三吾舞弊定了性,重新考試定了南北榜制。

楊士奇帶着一些回憶的目光,將這一件事情緩緩的說完了,對別人來說,這都是一些掌故,但是楊士奇卻是親歷者。

他收回回憶的目光,問朱祁鎮道:“陛下以爲劉老學士,可曾舞弊?”

朱祁鎮說道:“自然是沒有的。”

朱祁鎮對一些士大夫秉性,也有所瞭解。

那真是將名聲看做比性命還重要,還不是晚明那些士林敗類可比的。讓劉三吾作弊,那是比殺了他還難的事情。

楊士奇說道:“陛下以爲太祖皇帝爲什麼要重新考試,分南北榜?”

朱祁鎮說道:“那自然是爲了平衡南北?”本來一句陳述句,卻被朱祁鎮說成了疑問句,卻是他說在南北兩個字的時候,突然有所領悟。

楊士奇看出朱祁鎮的眼神變化,說道:“陛下以爲分了南北榜之後,北方舉子,就能勝過南方舉子嗎?”

朱祁鎮說道:“恐怕不能。”

楊士奇向朱祁鎮行禮,說道:“陛下聖明。遠的不說,陛下可知道,宣德年間三科,而今正統年間也有兩科了,一共五科,前三甲之中,北方人有幾個嗎?”

朱祁鎮倒是沒有注意,問道:“卻有幾人?”

楊士奇說道:“三人。”

朱祁鎮立即說道:“馬愉,曹鼐之外還有誰?”

楊士奇說道:“楊鼎,正統四年榜眼,陝西咸寧人。”

朱祁鎮聽了心中震撼非常。

之前也說過,科舉在明代制度之中,幾乎有一考定終身的權威性。

在官場凡是有什麼事情,都要問科名。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被科名所限制住,但是大多數人都衝不破這個枷鎖的。所以科舉時候考的如何,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你的後半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榜單,五科前三甲共十五人,北方人只有三人。再加上古代官場之上同鄉相互提攜。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明北方人在朝廷之中佔據什麼位置,就可想而知了。

朱祁鎮說道:“如此說來,先生提拔馬愉與曹鼐入內閣,卻是爲了平衡南北。”

楊士奇說道:“陛下聰慧,老臣作爲內閣首輔,自然要爲國家着想,內閣之中唯有英國公是北方人,恐怕對朝政不利。”

朱祁鎮自然知道,英國公張輔其實只管軍中事務,向來不插手文官政務,對北方文官來說,有他,和沒有他。都沒有什麼區別。

朱祁鎮心中忽然有多想了一層,他想的不是別的,而是大明將領的籍貫。

除卻少數是南方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特別是跟隨太宗起家的靖難勳貴。

“原來勳貴與文官的爭鬥,不僅僅文武之爭,其中恐怕也有南北之爭了。北人以武力爲進取之道,南方人以文章爲進取之道。”朱祁鎮默默想道:“後來大明南北經濟失衡,與朝中南北兩方失衡有關係嗎?”

這個問題,朱祁鎮一時間沒有答案,或許將來也沒有答案。但是朱祁鎮心中有多了一些想法,這想法暫且不提,朱祁鎮將話題轉到了正題上,說道:“先生的意思是,朝廷大規模投入河北,會引起南方人的不滿。”

楊士奇說道:“臣乃是江西人,于謙乃是浙江人,但老臣也是大明臣子,是陛下的臣子,有些話還是要說的。”

“太祖皇帝靠東南起家,但是厭惡江蘇士風,多依賴江西士子,以至於朝中有人說,滿朝半江西。這種情況對江西士子有利,對朝廷不利。只是有些什麼也是積重難返了。老臣只能如此調劑一二。”

“北方學風不起,這種情況還是會繼續的。”

“只是陛下以爲南人對此,不滿卻是真的,但是北人也未必會滿意陛下之舉。”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南人不滿朕,朕可以理解,但是北人爲什麼不滿意治水?”

朱祁鎮對此是完全想不明白了。

朝廷財政向北方傾斜,表現出北重於南的姿態,在朱祁鎮的正旦詔之中,就有所體現了。

但是大部分人都以爲朱祁鎮是說說而已。

在楊士奇安撫之下,纔沒有弄出什麼動靜。現在要動真格了,將這麼多錢全部砸到北方,可以說將南方的賦稅全部砸到北方。

他們不願意。

這朱祁鎮可以理解。

但是北方人卻什麼想法?

怎麼朝廷花錢興修水利,爲百姓造福,他們還不高興不樂意嗎?

楊士奇說道:“而今北方糧食不夠,多賴漕運,轉運南方糧食,但是如果陛下計劃實現了,那麼陛下還想維護運河嗎?”

朱祁鎮說道:“自然不想了,畢竟運河也費工夫年年修繕。”

楊士奇說道:“那麼北京的糧食從什麼地方來?”

朱祁鎮說道:“自然是河北?”朱祁鎮此言一出,頓時找到問題的關鍵點了,說道:“他們是擔心,如果北方糧食夠了,那麼朝廷供應邊軍的八百萬石糧食,供應京師的四百萬石糧食,一共一千二百萬石糧食,都要從北方出,而南方反而輕鬆了。”

楊士奇說道:“並非所有大臣都秉承這個想法,但是有這個想法的北方大臣並不在少數。”

朱祁鎮一時間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荒謬感。

他拼盡全力想做這一件事情,原來是裡外不是人的事情。

這就是大明的官員,口中仁義,抵不過心中主意。說起來大明天下,做起來鄉里家梓。朝廷的利益是比不過自己的利益的。

明明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在各個人的角度都是不滿意之極。

楊士奇說道:“陛下,有時候做事,不能大張旗鼓,最少現在不能。雖然而今麓川大捷,雲南抵定,但是北方旱情還沒有過去,如果今年六月分不下雨,今天秋天的收成也不會有多少的。”

“陛下必須多作做一手準備。”

“有些事情可以做不可說,有些事情可以說不可做。”

“陛下想修水利,戶部沒有錢,陛下要要動用內庫,內閣自然不會反對,也會傳令各級府縣,皆知上意,但是陛下五河三湖的大計劃,卻要等一等了。”

“最少等今年過去,北方糧荒緩解了,再說不遲。”

朱祁鎮向楊士奇行禮說道:“朕知道了,多謝先生提點,朕差點犯下大錯。”

于謙在一側也聽得冷汗連連,如果這個賑災的關鍵時刻,在京師之中鬧出一場風波來,對賑災的影響卻是可想而知的。

朱祁鎮見天色已晚,將讓王振安頓楊士奇于謙在內閣住下來。師徒兩人如果談,就不說了。

于謙需要向楊士奇學的還有很多。

但朱祁鎮卻夜不能寐。

他此刻才明白一件事情,楊士奇的存在,對他來說其實是一件好事,凡是他只需說服楊士奇就行了。

楊士奇自然能夠擺平百官。

楊士奇看似是首輔重臣,也是皇帝與羣臣之間的潤滑劑。

但楊士奇老,支撐不了幾年了。

楊士奇之後的大臣們,能很好的做到這個潤滑劑的作用嗎?

朱祁鎮並不知道,此刻有一種深深的感覺,他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朋友都是一個人,不,一羣人。

百官羣僚。

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
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四章 遺詔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