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算計

吳三桂回到自己的府邸,他又與方光琛密議良久,天快亮時,最終書信一封,遣心腹出城,前往清軍盤踞的歡喜嶺處。

四月初五日,歡喜嶺,威遠堡。

山海關以東四五里有一片拱起的山嶺,若棒槌型,有五、六丈高,坡寬而平,長三四里許。這片山嶺土崗屢屢出現在時人行紀、詩詞中,它便是歡喜嶺,同時還有一個名字:悽惶嶺。

一嶺二名,情調對立,用哪一稱謂,只取決行者從哪個方向走,是進關還是出關。

進關者,望山海關近在眼前,心中歡喜,稱歡喜嶺。

出關者,心中悽惶,不知何日返歸故鄉,稱悽惶嶺。

歡喜嶺緩坡曲線,嶺下有孟姜女廟,還有官道而過,一直連通關門,威遠堡就在嶺上。城堡不大,周不過七十步,正南爲城門,城高倒有三丈,下以巨石爲基,四隅起有臺跺。

此堡俗稱嗚咽城,又稱威遠臺,是山海關城對外的一座前哨城池,平時有一把總領兵居之。

此時威遠堡已被清軍佔領,防守城堡的,還盡是明盔明甲,背後插着飛虎背旗,盔管上有着鵰翎獺尾的精銳葛布什賢兵,他們屬於清國皇帝的親衛。

防守官廳不大,此時更被清國君臣擠得滿滿的,除了多爾袞、多鐸外,又有噶布什賢噶喇昂邦吳拜,六部承政各官,文館大學士寧完我、范文程等人。

此時歸屬兩黃旗的漢、蒙、朝、日諸固山額真同樣聚在廳中。

多爾袞登基稱帝后,就將原屬自己的兩白旗改爲兩黃旗,便如皇太極最初管理正白旗,登基後一樣將之改爲正黃旗。原下屬的兩白旗漢軍,蒙古等旗色一樣改正,不過八旗朝鮮,八旗日本等旗在多爾袞登基後才組建,倒不需要改變。

除此外,廳中還有清國的鐵桿盟友,科爾沁部的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和碩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多羅巴圖魯郡王滿朱習禮、多羅扎薩克圖郡王布塔齊等人聚集。

此次征戰,科爾沁部下了大本錢,共出動旗丁二萬人,內披甲兵五千,他們隨在多爾袞處。至於餘下的外藩蒙古各部,則是隨在阿巴泰、濟爾哈朗那一路,多個部落集合,約有旗丁一萬,披甲兵三千。

又嶽託死後,滿洲正紅旗原由大貝勒代善代管,此次出征,已經正式移交嶽託之子洛洛歡。他與滿洲鑲紅旗旗主杜度一起,領着旗下附屬的漢、蒙、朝、日諸二紅旗,還有隨軍包衣等共五萬人,正在緊密圍打義州。

還有原滿洲正藍旗旗主是豪格,鬆錦之戰時豪格戰死,他長子齊正額此時不過十歲,旗中事務由正藍旗內各重臣商控,加之有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照拂,多爾袞雖然眼饞,卻也不敢吞併。

此次滿洲正藍旗也是隨在濟爾哈朗一路,由兩黃旗變爲兩白旗的原滿洲正黃旗旗主阿山,鑲黃旗旗主拜音圖,則是領一些所屬漢、蒙、朝、日等旗軍監視錦州、寧遠,此時未聚在防守官廳內。

“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官廳內清國宣統皇帝多爾袞正在大笑着,掌管蠻子城的刑部承政高鴻中不斷傳來明都消息。得聞李闖奪得明京後,才幾天工夫就忍不住性子,拷掠官紳,破家入戶,現在不但官紳失望,便是京城百姓也是個個恨之入骨。

多爾袞先是驚訝,隨後興奮難言,原以爲李自成佔了京師後,中原又一個強盛皇朝誕生,大清動輒有存亡之憂,眼下看來,這個憂患已經去了。所謂大順,不再是大清國擔憂的首要對象。

大學士寧完我站在旁邊,亦是啞然失笑:“畢竟流賊耳,這哪是新朝氣象?闖賊如此,真是自取滅亡!”

他眼中甚至閃過刻骨的仇恨:“毒掠縉紳,可謂喪心病狂,此賊如此,亦是我大清生死之大敵!來日絕不能放過,有一個殺一個!”

廳中衆人都是點頭,心有慼慼的表情,他們現在也算官紳地主階級,他們不敢想象,若李闖勢大,未來也對他們追贓助餉怎麼辦?他們不敢想象自己被拷打追銀會是怎樣一副情形。

這也是歷史上李闖等人被清兵追殺得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的原因之一,他們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不能降。別的明朝官將降了,該怎麼重用,還是怎麼重用。

唯有他們的命運,冷遇冷藏已經算好,多數降了仍然身家性命難保。便如田見秀、張鼐、吳汝義等人,他們降了清軍,隨後不久就被爾袞下令斬殺,連他們的部下也被殺個乾乾淨淨。

最後沒有辦法,他們殘部不得不與南明聯合,倒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范文程一直在思索什麼,此時他眼中有些憂慮,他說道:“微臣此前獻過三策,一策是與順國一起瓜分天下,甚至必要時聯合流賊,一起對抗王鬥。現在看來闖賊名聲已經臭了,不但明國官紳深恨之,便是百姓都恨之入骨,我大清不可與之沾染,免得毀了我大清的聲譽!”

多爾袞一怔,隨後點了點頭,范文程早前獻了三策,第三策的“奪取遼西,奧援流賊”之策已基本成功,若不是他們拖住楊國柱,吳三桂他們,李闖等人也不會那麼容易奪得京師。

所以對范文程此人,多爾袞已越發器重,他的方略看法,多爾袞都非常重視。

對范文程的話,廳內各人也是贊同,雖然清國在明朝中沒什麼名聲,但爭取下,還是有辦法讓部分官商士紳轉向他們這一方。若與流賊聯合,那真是讓他們大清國的名聲全毀了,這是清國上下惟恐避之不及的事。

范文程續道:“蠻子城消息傳來,明國太子已然逃入宣府鎮中,王鬥有太子在手,大義加身,我大清若與流賊聯合攻伐,將更增明國上下之惡感,此當爲我大清極力避免之事!”

多爾袞皺着眉頭,他沉思道:“範學士何以教朕?”

范文程恭敬道:“皇上,微臣細思之,只有行微臣先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策。我大清入關後,若遇到流賊,還是勿與之交惡。坐視其與王鬥相伐,待他們兩敗俱傷時,一舉破其二賊爲好。”

寧完我斜眼相睨意氣風發的范文程,這時他淡淡道:“只恐流賊人心已失,兵馬雖衆,卻不再是王斗的對手。介時王鬥一舉剿滅流賊,我大清便要對上兵馬正銳的靖邊軍了!”

廳內衆人一凜,按照眼前形勢,這個情形是非常可能發生的事。

追贓助餉後,觀所謂大順,不再是大清的勁敵,然王鬥此人……

他有決心,他有能力,更重要的是,王鬥一直敵視大清,恨不得滅之爲後快,二者的矛盾不可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范文程笑了笑道:“寧學士擔憂不無道理,所以,我大清必須奧援流賊,然不可流於行跡。流賊此時正在明都樂不思蜀,那王鬥何等人物,豈會不抓住戰機?料想不久後就會發兵!宣府鎮離京師不遠,或許王鬥逼臨明都後流賊才反應過來,他們也定然會在京師附近大戰!”

他說道:“是以我大清兵務必急臨明京,靠臨戰場,靜觀其變。那王鬥對我大清戒心極重,便是與賊大戰之時,又豈可不分出重兵防備?如此他的兵馬分弱,此消彼漲,流賊定可與其殺個兩敗俱傷,我大清便可自在選擇攻打何方!”

衆人沉思,寧完我反應極快,很快抓住范文程話中一個漏洞,他陰惻惻的道:“若流賊也分兵防護如何?”

衆人一怔,寧完我這話也有可能,若流賊也分兵防護大清,那二者兵力又換爲先前形勢了。

范文程說道:“我大清可暗中巧言善語撫諭流賊,言我大清與王鬥勢不兩立,此次前來,是爲相助大順剿滅王鬥而來。觀那流賊形勢,對我大清毫無瞭解,或只視以普通塞外蠻夷,觀流賊先前佈防,甚至要調楊國柱,吳三桂人等進京,只以唐通防守二關可見一斑。”

寧完我冷笑道:“巧言善語撫諭?是卑躬屈膝卑詞求撫吧?我大清興於遼東,自武皇帝起所戰無有不勝,什麼時候,需要向區區流賊低三下四了?”

他這話引起廳內很多人的共鳴,特別是那些滿洲人,皆以不善的眼光瞄向范文程,坐在一旁的多鐸更有暴起之感。

多爾袞倒是不在意,他揮揮手道:“只要能得實惠,有利我大清,區區卑詞算什麼?想當年我大清欲與明國議和,便連稱臣納貢都願意考慮。大丈夫能屈能伸,國亦如此。”

范文程歌頌道:“陛下聖明,我大清有君如此,國之洪福。”

廳內各人也不再說什麼,相比中原國度,他們塞外蠻夷確實很不看重這些,強時猖狂,弱時卑伏,便是他們真實的生存寫照。

范文程最後道:“此便是微臣暗中奧援流賊之計,定不會讓明國之人抓到把柄,亦可讓流賊與王鬥兩敗俱傷,最後讓我大清漁翁得利。”

廳內各人沉思,范文程這計策沒有問題,王鬥雖強,素爲大清國第一勁敵,然不可能強到以一打二,同時對付流賊與大清二方。雖然錦州之戰後,蠻子城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最後探得王鬥擴軍了,兵馬似乎增加到五六萬。

然他畢竟只有五六萬人馬,就算加上一些屯丁輔兵,亦如清國內包衣奴才們的存在,戰力難說。而清順兩方加起來兵力達到七十萬衆,說王鬥可以同時對付清順二方,多爾袞等人說什麼也不會相信。

甚至對寧完我的憂慮,很多人都不以爲然,他們同有此憂,只不過出於萬一的考慮罷了。

大部分人還是認爲,流賊會與王鬥拼個兩敗俱傷,己方遠遠窺探,最後戰果出來撿便宜便好。

看各人算計來算計去,此時的平南大將軍、豫親王多鐸頗爲不耐,他猛然站起來,喝道:“何必如此麻煩?我大清兵直取明都,剿滅流賊,盡得賊之擄獲子女財帛,然後對付王鬥!”

“不可!”

廳內各人異口同聲道,多爾袞更皺眉道:“流寇用兵已久,不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更兼其二日而下明京,此是何等戰力?雖說他們在明都追贓助餉,皆盡人心,誰知他們戰力有沒有失?爾等勿得越伍躁進,此兵不可輕擊。”

他看着廳中衆人,神情嚴肅的道:“朕也會嚴諭諸王、貝勒、貝子、公及大臣等,若對上流賊,務必警惕,不可疏忽輕敵。更按範學士所言,能不與流賊打,還是不要打,免得折損兵力,白白便宜王鬥。”

他慎重的道:“財帛事小,國家存亡爲大,若兩敗俱傷,反爲王鬥所趁。我大清就這點家底,損不起,務必萬無一失!”

他說道:“當然,若流賊驕橫跋扈,亦讓他們知道我大清的厲害!”

相比皇太極,多爾袞少了幾分雄才大略,多了幾分陰狠謹慎,歷史上他接到吳三桂的求援書信後,擔心是陷阱,就算主力到達山海關外,也一直按兵不動,坐視吳三桂與李自成撕殺。

最後反覆觀察,發現這確實不是陷阱,也大致看出李自成的實力,又讓吳三桂急迫非常,條件也從借兵變投降,得到自己想要一切,才心滿意足下令主力進攻。

李自成也蠢笨,多爾袞在幾裡外的歡喜嶺駐紮多日他都不知道,而且事前唐通還與滿洲兵交了手,被打得大敗,李自成都不重視。滿洲兵更不負多爾袞的期望,只三螺三呼,就一口氣擊敗了似乎不可一世的順軍主力。

雖然李自成當時帶到山海關的不過六七萬人,然大部分都是他最精銳的老營兵,卻在清軍面前不堪一擊,堅持不到一刻鐘。多爾袞也最後鬆了口氣,下令追殺不放。

從這事情看,就可以看出多爾袞的謹慎與貪婪,所以情報未明之前,多爾袞對要與大順軍作戰保持高度的警惕。

多鐸事實心下也有些惴惴,雖然明都二日而下,有明朝人心已失,氣數已盡,衆明人盼着改朝換代的緣故。但順軍二日而下京城,這種戰鬥力還是讓多鐸有些心驚,畢竟他們清兵也入關多次,知道明國京師好不好打。

不過他還是不服氣的道:“算來算去,若王鬥與流賊聯手起來對付我大清怎麼辦?”

衆人一怔,這個可能性大家都沒想到,范文程卻是呵呵而笑,他微笑道:“豫親王不必擔憂,這點絕不可能!”

他說道:“王鬥若與流賊聯手,便失去大義,明國上下羣討之。他深恨我大清,亦不可能與我大清聯合,所以三方算來,他只是孤家寡人一個。”

多鐸安靜無聲,他也只是隨口說說,也知道這事絕不可能。

范文程最後道:“所以觀眼前形勢,我大清兵當儘快入關了。爲爭取明國官吏支持,還是打出剿滅流賊,爲爾君父報仇的旗號爲好,以減少他們的抗拒之心。若能拉攏大批的明國官將舊吏則更佳。”

多爾袞有些苦惱的道:“可惜,事前朕親筆書信,山海關各人都不願意降我大清,朕給他們的待遇不可謂不優厚。甚至薊鎮的楊國柱,義州的曹變蛟與王廷臣連朕的使者面都不見!”

他臉色陰沉:“若不願意降,只有殺了,特別義州的曹變蛟、王廷臣二人。錦州之戰時,王鬥就派軍從義州斷我後路,我大清在王鬥手中遭了一次罪,難道還要遭第二次?禮部再派人去勸降一次,曹王再不降,就讓杜度他們全力攻城!”

管禮部事的貝勒薩哈廉等人忙應了。

此時聚在義州城下的二紅旗主力有五萬,義州的曹變蛟、王廷臣兵馬不過四千。城池一直沒下,固然是曹王二人抵抗頑強的緣故,也有圍打清軍未用全力因素。

況且錦州附近還聚了大量的原二黃旗兵馬,兵力方面,堪稱優越。

真要捨得本錢,義州城不難攻下。

安排完這事,多爾袞看向管蠻子城的刑部承政高鴻中,說道:“你們蠻子城那邊怎麼樣了?”

高鴻中急忙出列,他恭敬的道:“回皇上,微臣正要稟報這事。流賊在明京追贓助餉後,官紳士民切齒,現在他們皆恨流賊。依臣情報,部分官員勳貴期盼王鬥與明太子,然因王鬥在宣府鎮行類士紳一體納糧之策,亦有諸多對王鬥不滿戒懼之人。”

他說道:“此些人期盼卻是餘人,微臣得到消息,此時在山海關內的遼東總兵吳三桂便別有心思。近日他與錦州、寧遠等處族人聯絡頻繁,依皇上之令,沿城駐紮兵馬未對他們信使捕殺……微臣也得到密線情報,吳三桂所議之事……”

他看了看廳內各人,說道:“借虜平寇!”

“借虜平寇?”

廳內各人神色各異,多爾袞也是一怔,隨後臉上按納不住的喜色蔓延,他說道:“吳三桂這是要仿效唐肅宗借兵回紇之事?也是,遼東諸將中,也只有這人心思雜了。收復神京,功在社稷?流賊現在就是唐僧肉,誰都想咬一口,看來他心也動了。”

他最後更是大笑起來:“朕前些日給他王侯之位他都不動,現在卻是想借兵?真是天助我也!哈哈,這都拜流賊追贓助餉所賜,他們拷銀拷得好啊。”

也就在這時,親衛來報,說外面有機密信使求見,帶來了吳三桂的親筆書信。

多爾袞臉上的笑容更燦:“果然來了,真是說曹操到,曹操就到,真是天助我也!”

……

很快的,吳三桂的信使前來,恭敬呈上吳三桂的親筆書信,多爾袞溫言安撫,吩咐好好安置信使,然後細細觀看這信。

就見上面寫道:“三桂上疏於北朝皇帝: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皇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誼諒帝亦知之。”

“三桂今鎮遼東,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闕,以彼狗偷烏合之衆,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黨開門納款,先帝不幸,九廟灰燼!”

“今賊首欲僭尊號,擄掠婦女財帛,罪惡已極,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衆志已離,其敗可立而待也!”

“我國積德累仁,謳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遠近已起義兵,羽檄交馳,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

“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今無故而遭國難,北朝應惻然念之,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惡大順也,拯危扶顛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

“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爲帝有,此又大利也。帝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

多爾袞看後又給衆人看,特別隨徵的大學士們。

寧完我笑容滿面的跪下,他說道:“皇上,此爲千載難逢的良機啊,當速速抓住。”

廳內各人也是一片贊同,他們正愁如何入關,吳三桂此書,真是瞌睡就來個枕頭。

范文程則若有所思,他問多爾袞道:“陛下,真的要答應吳三桂借兵之事?”

多爾袞臉上似笑非笑,他說道:“入關是肯定的,然也不能讓吳三桂如此輕易得手,而且若入了關……”

他冷笑幾聲,與廳內衆臣細細商議後,說出自己意思,讓范文程提筆潤詞,最後書信一封,讓那信使帶回。

信中說:“大蒙古博格達汗,大清國皇帝報吳三桂書曰:向欲與明修好,屢行致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是以我國數次進兵攻略,蓋示意於明國官吏軍民,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

“若今日則不復出此,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不勝髮指,用是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水火。”

“及伯遣使致書,深爲喜悅,遂統兵前進。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也。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爲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桓公用爲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爲藩王,仿若大遼南京道之舊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河山之永也……”(。)

第156章 隨軍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391章 巨寇之死第611章 羽騎兵萬勝第32章 出兵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513章 射死第495章 渡河第777章 刑具第760章 馳檄第698章 事故第436章 慘烈車營(中)第92章 定點排尿第657章 宣統第110章 義無反顧第289章 方纔自己對王鬥輕視了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355章 想伏擊?第780章 轉機第699章 霍爾火箭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415章 譁然第553章 血河(中)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742章 過溝第765章 國徵第490章 序幕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390章 伏擊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294章 王鬥爲前鋒、大丈夫當如是第61章 風雨第204章 拷問第823章 騎海第206章 昌平第60章 不放棄第612章 勝利第35章 人爲財死第486章 激鬥(上)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766章 議南遷第658章 構想第490章 序幕第735章 紅眼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458章 安排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465章 側翼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下)第88章 繳獲所得第511章 難支第514章 破陣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477章 錦州危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102章 炮擊第653章 報紙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108章 小堡第181章 借錢第559章 善後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603章 大軍出塞(下)第687章 敬意第486章 激鬥(上)第158章 嬰孩第684章 潛伏任務(中)第198章 留守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264章 突圍第416章 爭論第155章 出境剿匪第642章 火器營第733章 改變第459章 打響第481章 豪傑王者第212章 追擊第119章 阿巴泰第785章 開關第553章 血河(下)第354章 初戰流寇(上)第576章 自刎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821章 大潰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247章 血海上第468章 戰果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736章 煉獄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236章 光捱打不能還手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56章 剿匪生財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430章 京師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28章 列隊
第156章 隨軍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391章 巨寇之死第611章 羽騎兵萬勝第32章 出兵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513章 射死第495章 渡河第777章 刑具第760章 馳檄第698章 事故第436章 慘烈車營(中)第92章 定點排尿第657章 宣統第110章 義無反顧第289章 方纔自己對王鬥輕視了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355章 想伏擊?第780章 轉機第699章 霍爾火箭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415章 譁然第553章 血河(中)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742章 過溝第765章 國徵第490章 序幕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390章 伏擊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294章 王鬥爲前鋒、大丈夫當如是第61章 風雨第204章 拷問第823章 騎海第206章 昌平第60章 不放棄第612章 勝利第35章 人爲財死第486章 激鬥(上)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766章 議南遷第658章 構想第490章 序幕第735章 紅眼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458章 安排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465章 側翼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下)第88章 繳獲所得第511章 難支第514章 破陣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477章 錦州危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102章 炮擊第653章 報紙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108章 小堡第181章 借錢第559章 善後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603章 大軍出塞(下)第687章 敬意第486章 激鬥(上)第158章 嬰孩第684章 潛伏任務(中)第198章 留守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264章 突圍第416章 爭論第155章 出境剿匪第642章 火器營第733章 改變第459章 打響第481章 豪傑王者第212章 追擊第119章 阿巴泰第785章 開關第553章 血河(下)第354章 初戰流寇(上)第576章 自刎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821章 大潰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247章 血海上第468章 戰果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736章 煉獄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236章 光捱打不能還手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56章 剿匪生財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430章 京師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28章 列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