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大決戰(上)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清晨。

天氣有些陰冷,北風一陣接一陣,從松山堡到石門山的路上,煙塵中,奔來了一羣快馬。

這隊人馬在風塵中急速趕路,蹄聲桀桀,爲首幾個大將,正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

唐通神色疲倦,早沒了往日那種油頭粉面的形象,馬科更是臉色青灰,只有吳三桂的腰桿挺得筆直,北風吹來,不時拂動他厚絨貉子皮的絲綢斗篷。

乳峰山、女兒河北岸的清軍撤退,引起明軍極大關注,種種跡象,都證明清軍,就將在近期對明軍發動大戰。

王師該如何應對?是否要借這個時機與清軍決戰?加上皇帝聖旨催促,或許就在今日,是戰是峙,洪承疇等人,就要作出決定。

胯下的馬匹噴着白氣,馬科縮着脖子,一路行來,他面無表情,幾乎不發一言,雖然神情萎靡,不過他浮泡的三角眼中,仍然浮動着毒蛇似的,陰冷森寒的精光。

自石門山之戰後,馬科一直心情不好,雖因努力作戰,受到洪承疇等多次表彰,不過山海軍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各將怨言,每每讓馬科心煩意亂。

當日的渡河之戰,馬科與唐通同時過河,大軍堪堪過岸,對面留守的漢軍固山額真劉之源,二十門神威大將軍猛射,山海軍就幾乎被火炮打得潰散,急急退了回來。

唐通的密雲軍也在北岸被滿蒙鐵騎圍攻,結陣自保,幸虧吳三桂救援,才險之又險退回。

此後小淩河戰事,以吳三桂寧遠軍爲主,馬科與唐通敬陪末座,基本屬於打醬油的角色。然吳三桂也非等閒之輩,他率軍衝殺在前,有什麼戰事,也不會忘了馬、唐二人。

以吳三桂在遼東根深蒂固的勢力,二者也不好違抗,二鎮各營軍隊,盡皆輪流出戰,在小淩河兩岸與清軍膠着拼殺,然月餘來,戰事始終難以進展,二鎮將士都是身心交瘁,怨聲載道。

眼看決戰在望,大戰一起,凶多吉少,未來如何,馬、唐二人都沒有把握,唯有吳三桂信心滿滿,他眼望雲天,對解圍錦州,救出舅舅祖大壽充滿信心。

快馬如風捲殘雲奔馳而過,很快到達松山堡的總督行轅。

此時很多官將都己經到達,如援剿總兵左光先,遼東總兵劉肇基,協守總兵孟道等人。樂鼓中,絡繹不絕的,還有文武大員陸續進人轅門,按照品級,在大廳內或坐或站。

薊遼總督洪承疇,並沒有如往常一樣押軸出場,而是早早坐在椅上,凝神細想什麼,他的身旁,還有監軍張若麒,王承恩,天使王德化諸人,有一句沒一句交談着。

看馬科,唐通,吳三桂等人到達,又前來拜會,洪承疇臉上露出笑容,對馬科與唐通溫言誇讚幾句,然後看着吳三桂道:“長伯,大戰將致,正是吾輩報國之良機,你英傑之身,大有可爲。”

他的語中,頗有些意味深長的味道,吳三桂鄭重施禮道:“多謝洪督教誨,三桂明白的。”

兵兇戰危,大戰意味着危險,同樣意味着發家良機,特別楊國柱的封伯,讓很多人看到希望,吳三桂同樣如此。

石門山之戰起,他大軍表現出衆,內有遼東豪門底蘊,外有洪承疇等人支持,或許錦州大戰結束,他很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看洪承疇對吳三桂如此親切期盼,馬科眼中嫉妒的神情一閃而過,再看看廳中,遼東各官各將大部到達,只有王鬥一系的官將還遲遲不見身影。

他冷哼一聲,這王鬥架子越來越大了,他心下又嫉又恨,自己戎馬一生,連個伯都沒封上,這小子何德何能,都可能封侯了。

當日王德化宣讀聖旨,馬科在旁聽着,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鬥一下子成爲太子太保,鎮朔將軍,宣府鎮總兵官,不但爵位上,就連軍職差遣上,都名列衆將之首。

現在松山各處,都在議論王鬥可能封侯,還有楊國柱被封爲伯爵之事。

每當聽到這些言論,他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心下的不平怨恨,便是傾九江之水都難以洗去,特別王鬥現在被拜爲援剿大總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山海軍的人馬。

馬科還聽到風聲,王鬥在遼東之地,不但領近二萬強軍前來征戰,在塞外,更有偏師一隻逼來,人馬高達十萬。

聽到這消息,馬科驚懼膽戰,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王鬥哪來的這麼多兵馬,怪不得皇上對其越發器重。

總督大廳,前來議事的文武官將越來越多,監軍張若麒坐在位上,他撫着自己長鬚,也有些心不在焉。

近期他得到的京師信件,還有各方消息,皇上決心己下,本兵陳大人,各方壓力下,態度也轉向決戰。總督洪承疇,連本兵的命令都不敢違背,還敢違抗聖旨?所以前日皇帝聖旨一下,他們也快速轉變態度,只是……

王鬥仍然態度不明,當日聖旨後,不論洪承疇,張若麒,王德化、楊國柱等人,都或明或暗拜訪過王鬥,旁敲側擊,試探他的態度,然而王鬥半點口風不露,只言議事時便知。

這讓張若麒心下惴惴,對他來說,他前來遼東的唯一目的,就是貫徹執行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

他因爲陳新甲緣故,才與王鬥站到同一條船上,現本兵態度傾向決戰,若王鬥仍然堅持相峙,自己該如何是好?

王鬥成爲宣府鎮總兵後,更加上他岳父成爲宣大總督,大同總兵官王樸,山西總兵李輔明,第一時間向王鬥靠攏。楊國柱雖然封伯,還有以王鬥爲首的味道,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同樣如此。

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不用說,甚至連遼東總兵劉肇基,都有向王鬥靠近的意思。

他更拜援剿大總統,與總督洪承疇平起平坐,威望越高,自己這個監軍,也是因爲王鬥支持,才能在遼東威風八面,若王鬥堅持相峙,就等於違抗皇帝與兵部尚書的命令,那自己還要與之站到一起嗎?

思前想後,張若麒心亂如麻。

忽然,廳外一陣騷動,門官高喝道:“援剿大總統,忠勇伯王鬥,忠貞伯楊國柱到!”

就聽二門內應聲如雷,堂內外的鼓樂更用勁吹打起來,張若麒不知不覺起身,看看洪承疇他們,同樣站了起來,還有兩側官將,所有人等目光,都看向了門外。

門官一層一層的喝應,發出洪亮的聲音,激昂的鼓樂中,一羣盔甲整齊的大將昂然而入,爲首一人,正是援剿大總統,鎮朔將軍王鬥,他身旁一人,卻是援剿副總統,鎮北將軍楊國柱。

還有大同鎮總兵官王樸、山西總兵李輔明、遼東總兵劉肇基、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諸人,緊隨其後。

光光這些人的兵馬勢力,就佔了遼東援軍的大半,而這些人又以王鬥馬首是瞻,從這裡可以看到,靖邊軍在遼東的勢力威望,也可以想象,王斗的態度,對這次的議事多麼重要。

看王鬥龍行虎步,按劍而行,他的臉上,帶着自信又從容的微笑,很多人心中,都生出大丈夫當如是的念頭。

無數人的目光注視,總督與監軍羣起迎接,這一刻,王鬥達到武人榮耀巔峰。

吳三桂的臉上,現出羨慕的神情,馬科拳頭悄然握緊,洪承疇清雋的臉上,則有種說不出的意味。張若麒突然覺得心中空落落的,他發現自己只是狐假虎威,而王鬥,纔是真正的實力與威望。

在衆人複雜目光注視下,王鬥昂然走到近前,與洪承疇等人施禮寒暄,然後坐到高高上位,與洪承疇左右並列。

此時三聲炮響,樂聲停止,整個總督行轅鴉雀無聲,所有廳中,文武大員,都向上首的王鬥與洪承疇行報名參拜大禮,方纔躬身落座,恭候訓示。

很多人的目光,還偷偷看向上首的王鬥,大明多少年了,這是第一次武人與文人大員,高居並坐,很多人心中,都是滋味難言。

而剛纔王鬥進場時的情形,也看得王承恩與王德化神情複雜。王德化作爲宣旨天使,時逢其分,暫時留了下來,也蘊含觀察監督的意思,他坐到客座,而楊國柱,則代替了王鬥,坐到武將第一位。

王鬥坐在位上,他的手掌寬厚有力,放在兩邊靠手上,他靜靜看着下方各人。

從這個角度看下去,下首兩列,各文官武將的神情看得一清二楚,他們或羨或嫉,或熱切或期盼,或不以爲然,或面無表情,一一在握,這便上位者的滋味?

王鬥忽然有些恍惚,當年自己穿越到大明,在靖邊墩爲生存苦苦掙扎的時候,那時的自己,不會想到有這麼一天吧?

各人落座,都看向上首的洪承疇與王鬥。

洪承疇咳嗽一聲,他銳利的目光,向下首衆人掃視一遍,方纔緩緩道:“本督受任以來,深受皇恩,誠惶誠恐,惟有一死以報聖上,今奴賊猖獗,百姓受難,唯遵照前旨刻期會剿,以靖地方,諸君如何,皆可一一道來。”

廳內無聲,所有人都齊整整看向王鬥,洪承疇雖決意遵旨,與東奴展開決戰,然援剿大總統王鬥不同意的話,這仗,還是打不了。

打,或是不打,關鍵要看王斗的意思。

衆人等待同時,洪承疇也是不過聲色看過來,不知爲何,他內心有些緊張。

萬籟俱寂,衆人期盼中,就聽王鬥渾厚沉穩的聲音緩緩說道:“洪督所言甚是,時機己到,可以與奴決戰了。”

一時間,廳內滿滿堂堂的官將都鬆了口氣,團團露出笑容,此時遼東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便是王斗的靖邊軍,若王鬥抗命不戰,他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彌勒佛似的王德化首先開口讚道:“忠勇伯忠義可嘉,屢建功勳,當爲衆軍之表率……與奴決戰,確實時機己到。”

他哈哈大笑,那種歡喜,是出自內心的。

若王鬥堅決抗旨,他都不知該如何向皇帝覆命,畢竟前來遼東途中,他聽說遼東援軍,唯有王鬥不贊成決戰,堅持與奴相峙。

他大笑的同時,忽然感覺有些悲涼,他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啊,此時卻要拍一個武夫的馬屁。憶起當年,大太監劉謹、魏忠賢等何等威風,比起他們,自己就象一個孫子……

不過王鬥如此威風,交好他,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張若麒同樣大大鬆了口氣,也是大讚:“忠勇伯力保社稷平安,戍邊征戰,勞苦功高,真乃國之棟樑,三軍之楷模。”

廳內各文官同樣贊聲如潮:“忠勇伯高義……”

“忠勇伯明見萬里……”

“忠勇伯……

“忠……”

王樸與符應崇在下首同樣一鬆,大軍自與賊奴相峙,都是疲憊勞累,此時皇帝聖旨到達,大加封賞,正是士氣最高的時候,若王鬥違旨不遵,他們也不知道能否堅持。

不過靖邊軍不動,他們也不敢亂動,然抗拒皇令,又讓他們心下憂懼。雖與王鬥結爲一體,在王斗升任宣總兵後,更加逢迎拍馬,不過要違抗皇令,他們還是心下惴惴,眼下的結果再好不過。

王樸揮臂高叫:“忠勇伯說得不錯,與韃子決戰時機己到,眼下王師氣勢如虹,正是合力一擊,消滅賊奴的時候。”

符應崇連忙附合,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同樣贊同,王鬥高升援剿大總統,任爲宣府鎮總兵官,更有可能封侯,他們羨慕眼熱的同時,也爲王鬥感到歡喜。

援剿總兵左光先囔囔道:“某早就不耐煩了,與韃子決戰,打個乾脆。”

遼東總兵劉肇基、山西總兵李輔明,也是緩緩點頭,出言肯定。

王鬥一言而出,立時便有一呼百應的氣勢。

洪承疇,邱民仰等人目光閃動,不過洪承疇面上還是一副溫和從容的神情,他溫言對王鬥道:“本督聽聞一些消息,忠勇伯有數萬大軍,正從塞外逼向奴賊義州等處?”

一時堂內目光,都聚在王鬥身上。

對於這個消息,遼東各官各將也是關切非常,不過塞外信息雜亂,有傳言王鬥逼來大軍有十萬,或是數萬,或是數千,具體有多少,各人知之甚少。

看衆人期盼神情,王鬥略一沉吟,也不再隱瞞,他袒然說道:“是有萬餘精兵,正在塞外擾掠燒殺,以亂奴賊盟友之心。想必此時大軍,己逼向科爾沁,或是義州等處。”

溫方亮的大軍,由於離錦州等處太遠,便是時時以哨騎聯繫,王鬥也不可能第一時間掌握他們行蹤,只得依事前方略推斷。

不過哨騎得知,因在塞外收穫豐富,出塞的軍隊,己經人人有馬,機動靈活,行動非常快速。

此言一出,廳內衆人皆欣喜若狂,靖邊軍之銳,天下皆知!衆人也知道,王鬥軍中,還有溫方亮,高史銀等幾個悍將,此時他們皆未到遼東,看來便是領軍出塞的人選了。

雖然王鬥有擅自遣軍出塞的嫌疑,不過那是王鬥與朝廷的事,這消息確實的話,對此次的錦州大戰,大明方的勝算就增添不少,怪不得各人歡喜。

洪承疇含笑道:“好,有忠勇伯此言,本督就更放心了。”

他看向王斗的目光,有敬佩也有憐憫,爲了大戰的勝利,王鬥可謂機關算盡,耗費大量精兵不說,擅自遣軍出塞,還容易引起朝廷的猜疑,爲了國事,大明武人能達到這一步的,很少很少。

張若麒撫掌大讚:“怪不得哨騎回報,賊奴營中北虜惶惶,原來是老家被抄了。”

他歡喜的同時,笑容也有些僵硬,忠勇伯此舉雖是爲了錦州大戰,爲了大明得勝,只是……

看來錦州事了後,自己還需與王鬥保持距離,免得將來惹禍上身。

王承恩與王德化臉色越加複雜,廳中大部分將官,倒沒想那麼多,只對靖邊軍出塞之舉充滿佩服。

大明百年來,這是第一隻明軍大規模出塞,對虜的震懾是無以倫比的,換成他們,部下戰鬥力先不談,對塞外形勢,各人都是兩眼一摸黑,不說打仗,迷路的可能性就高達九成九。

當然,如馬科等人,則是心中一喜,這王鬥囂張過頭,擅自出塞,好日子快到頭了。

而到這個時候,不說吳三桂,便連馬科與唐通,都對決戰不再遲疑,衆人異口同聲喝道:“請洪督與王大總統授以方略!”

洪承疇站起身來:“好,此次大戰,關乎國運,吾等世受國恩,當戮力奮戰,有作戰不力者,本督定嚴劾治罪,決不寬貸!”

他看向王鬥:“忠勇伯老於戰事,本督向來佩服,便請忠勇伯爲衆將解說,本督在旁洗耳恭聽,拾遺補缺。”

他慷慨的將決戰大軍的安排佈置,交由了王鬥,一是在打仗上,他確實不如王鬥,二在洪承疇內心中,他隱隱猜測王鬥己是曇花最後,或許錦州大戰後,等待王斗的命運不會美妙,作出一個高姿態,對自己有益無害。

說實在,被一個武人壓制得喘不過氣來,讓洪承疇心中不悅,此時隱隱鬆了一口氣,大明,最終還是文臣的天下。

……

老白牛:明天中午十二點,還有一章。。

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53章 畜場械鬥第771章 人心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443章 狂轟濫炸第719章 潼關第360章 陳永福想立功第62章 用事實說話第247章 血海上第115章 得勝第19章 盤點第264章 突圍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中)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819章 覆蓋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243章 鉅鹿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580章 負恩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532章 反響第791章 顫慄第698章 事故第513章 射死第86章 饑民第229章 聖旨到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665章 發佈第666章 騷動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264章 突圍第478章 雞蛋第816章 鐵線第60章 不放棄第29章 分解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262章 決定離去309章 觀聞第617章 重圍第733章 改變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97章 捉生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792章 天下第779章 絕望第247章 血海下第282章 俘獲第276章 求援第18章 兼任屯堡官第415章 譁然第486章 激鬥(上)第266章 如殺一狗爾!第115章 得勝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上)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244章 防線第203章 搏戰第221章 誰是兔第618章 方向第358章 殺個痛快第32章 出兵第254章 肉搏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409章 子女、糧票第95章 仁與義第42章 修牆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498章 隔河炮戰(中)第342章 所見、所聞第460章 威力!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247章 血海下第392章 名動天下第789章 彙集第380章 夜襲成功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504章 鹿死誰手第417章 舉措第614章 空城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820章 一箭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553章 血河(中)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145章 處決(上)第83章 家丁風波第24章 建堡第69章 成親第684章 潛伏任務(下)第252章 火力對拼
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53章 畜場械鬥第771章 人心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443章 狂轟濫炸第719章 潼關第360章 陳永福想立功第62章 用事實說話第247章 血海上第115章 得勝第19章 盤點第264章 突圍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中)第235章 定州會戰第819章 覆蓋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243章 鉅鹿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580章 負恩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532章 反響第791章 顫慄第698章 事故第513章 射死第86章 饑民第229章 聖旨到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665章 發佈第666章 騷動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264章 突圍第478章 雞蛋第816章 鐵線第60章 不放棄第29章 分解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262章 決定離去309章 觀聞第617章 重圍第733章 改變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97章 捉生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792章 天下第779章 絕望第247章 血海下第282章 俘獲第276章 求援第18章 兼任屯堡官第415章 譁然第486章 激鬥(上)第266章 如殺一狗爾!第115章 得勝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上)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244章 防線第203章 搏戰第221章 誰是兔第618章 方向第358章 殺個痛快第32章 出兵第254章 肉搏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409章 子女、糧票第95章 仁與義第42章 修牆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498章 隔河炮戰(中)第342章 所見、所聞第460章 威力!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247章 血海下第392章 名動天下第789章 彙集第380章 夜襲成功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504章 鹿死誰手第417章 舉措第614章 空城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820章 一箭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553章 血河(中)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145章 處決(上)第83章 家丁風波第24章 建堡第69章 成親第684章 潛伏任務(下)第252章 火力對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