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豪傑王者

這幾日,王鬥一直在考察小淩河實地地勢,此時他己心有定計。

迴轉靖邊軍大營時,就見一路上運送輜重糧秣到大營,特別是飲水的車馬不斷。

一般大軍出征在外,除了糧草,還有一點極爲重要,就是大軍的飲水。

按人體所需,一人一天至少需要水量十升,騾馬更需要三十升,極端條件可以減半,不過不免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萬計以上的大軍,一天需要的水量真是天文數字。

還好此時大軍佔據了黃土嶺,山嶺的東南不遠是小淩河,南面地形平坦,同樣河流衆多,往日這裡便是松山附近屯堡田地較爲密集的地方,供應大軍的飲水沒問題。

有若平地起一巨城,放眼此時的黃土嶺,密密的都是明軍營寨。

現在這裡駐紮了王鬥靖邊軍,楊國柱宣鎮軍,王樸大同軍,還有符應崇的京營部隊,李輔明的山西軍,又有吳三桂與左光先的兵馬在西南處的松山嶺。

近十萬大軍盤旋在這一帶的山嶺平川,觸目所見,盡是海洋一般的營寨旗幟,刁斗箭樓密密林立。

而這麼多的軍隊馬匹,需要的糧草也是海量,讓負責糧草供應的遼東巡撫邱民仰焦頭爛額,兵部侍郎沈廷揚在天津督運糧草,水陸並進,也是使盡吃奶的力氣。

因爲糧草供應緊張,所以處在遼東前線的明軍。一般每個軍鎮。也只得五到十天領一次糧草,每次也只數百石左右。

這當然不夠,在缺乏油水的年代,青壯男子特別會吃,一天吃一升,也就是兩斤米很正常。這些米若做成米飯至少四斤,但有些人甚至一餐就可吃了。

馬匹更需要三升草料,以一萬人大軍計,人馬三七分來算,一天就至少需糧草二百石。

靖邊軍因爲有大量的肉食。各兵食量略爲下降,一人一天半升米足夠,不過由於馬匹增多,總體的糧草數量卻不少。

此次出征遼東。王鬥軍中馬騾達到一萬餘匹,一天的草料需要三百餘石,人馬算下來,一天就需要糧草近四百石。

圍繞着糧草供應,各軍各官之間,不知產生了多少齷齪。

出征在外需要這麼多糧草,雖說隨軍攜帶了一些糧秣,不過王鬥都儘量讓當地官府供應,萬不得已,才啓用自家輜重營帶來的糧米草料。

懾于靖邊軍威名。王斗的兇悍,主管糧草的遼東戶部各郎中,通判諸員,都不敢過份怠慢。

加之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邱民仰,監軍張若麒,監軍王承恩等人的關注,惟恐這隻強軍鬧將起來,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所以靖邊軍的糧草供應。都是優先級的。

不過就算如此,每次輜重營領來的糧草,也不能達到靖邊軍的需求標準,每五天一次,靖邊軍約需求糧草二千石。每次只得領糧草一千五百石,或是一千石。只領到需求的七成,甚至有時糧草緊張,只領到五成左右。

王鬥知道前線糧草緊張,每次能領到需求五到七成,己經頗爲不易,所以餘下的缺額,他便用老辦法,用銀子購買。

此次出征遼東,他帶來白銀數十萬兩。

東路庫房中,金銀甚多,而且己無多大作用。

現時的東路,廣泛使用糧票,因爲信用度打開,兌換出的糧米也越來越少,金子與銀子,更是堆在倉庫中積灰,能夠使用出去,換成將士需要的糧草,王鬥還是樂意的。

其實這些戶部官員,個個傲慢,他們與當地軍政系統也並不統屬,便若戶部管糧郎中要聽總督約束,但與巡撫互不相屬,只稱同事,通判與兵備也同稱同事,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張鬥等人,並管不到他們。

當然,他們雖然傲慢,但在白花花的銀子面前,各人還是親切的,每次輜重營的官將過去向他們購買糧草,個個都是笑臉相迎。顯而易見的,待大戰結束,王鬥攜帶的白銀,會花出去很大的一部分。

不過王鬥不以爲意,銀子只有花出去才叫銀子,沒花出去只叫破石。而且因爲魚乾,此戰的成本可以快速賺回,日後待推廣壯大,光魚乾一項,就爲東路不知增添多少財源。

……

一路行去,來往的輜重車馬不斷,到達靖邊軍營地外時,王鬥還看到衆多商人停留在這裡,各樣口音交匯,熱鬧非凡,有若一個個集市。這都是前來與靖邊軍交易的各處商隊。

靖邊軍待遇是優厚的,他們的伙食供應,按甲等軍,乙等軍區別,每人每天,都有固定量的米飯(或大餅麪條),肉類,蔬菜,鹽巴,醬油,調料,甚至還有一定量的茶葉,糖,菸草供應。

東路因爲畜場增多,大軍駐防不動時,還供應一定量的牛奶。

靖邊軍士的待遇,不說在大明,便是在東路,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王鬥崛起後,雖說明裡暗裡不斷有人挖角,就衝這伙食待遇,就沒有人願意脫離靖邊軍。

因爲將士供應的優厚與豐富多樣,所以輜重營需要頻繁出外採購,每次採購都是大批量,看到商機,衆多的商隊雲集這裡,向靖邊軍的輜兵們販賣他們帶來的各種產品。

當然,不象別的明軍營寨,衆商人可以在營地內進進出出,靖邊軍的營地,二百步之內,任何人不得靠近一步,否則格殺勿論。離軍營最近的,是東路各商隊,外地的商人,一般聚集在一里之處,形成一個個市場。

集市人羣中,還有許多當地軍戶,特別多娘娘宮往東南下的諸多屯堡軍戶們。

因爲大軍擋住了韃子的進攻與滲透。那些逃到松山、杏山的軍戶們。又陸續回到老家,加緊恢復生產。

看到商機後,他們也趁機前來販賣他們各樣土特產,每次都被收購一空。若帶來蔬菜之類,更受歡迎,各種海產品,什麼幹海帶的,也一樣受到歡迎。

遼東這個地方,因爲戰爭頻繁,加上銀多糧少。所以通貨膨脹嚴重,物價很貴。不過出外採購的靖邊軍輜兵們,從不賒賬,更不賴帳。每次現金交易,極爲豪氣,真是有口皆碑。

如此造成的後果,就是雲集在軍營外的各地商隊越來越多,販賣貨品的當地軍戶也越來越多。

加上魚乾作坊的大量開設,需要人手很多,很多千里運糧的勞役民夫,也決定留下來,在此打工賺錢,造成黃土嶺南面直到海邊地帶。集市林立,形成一種奇怪的繁榮。

看着軍營外雲集的商隊,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鍾顯才撇了撇嘴,終於道:“要不是還在打仗,末將還以爲來到永寧城呢?這些商人,爲了賺取銀子,真是膽大妄爲,一點也不怕死。”

王鬥也看得頗爲觸動,一場明清間的大戰。數十萬人生死搏殺,結果變成各商人商隊間的龐大商機,不管時代怎麼變,商人,總是不會輸的。

他感慨說道:“很正常。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特別是商人,逐利乃是他們天性,眼下大明許多地方,都離不開他們。”

此時大明商人勢力強大,大明各邊鎮中,大部分的邊軍糧草都是商人供應與運輸,每次戰爭,都可以看到他們影子。

此時的西方同樣如此,神聖羅馬帝國一軍出戰,三萬人的軍隊,隨行人員竟達十四萬,其中大部分就是商隊,還有大量的流氓乞丐、小偷娼妓等等。

王鬥最後總結:“從古到今,商人與資本皆盡如此,一旦有適當的利潤,他們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資本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爲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絞首的危險!”

衆將都是震動,大將軍此言,真將商人本性刻畫得淋漓盡致,不愧爲神人附體,天上星宿下凡。

衆人更增追隨堅定之心,鍾顯才眼睛閃亮,口中唸唸有詞,重複剛纔王鬥說的話。

贊畫秦軼越琢磨王鬥之語,越覺內中含義深邃,不由深深讚歎:“大將軍此言,真乃金玉良言,盡道內中真髓。”

每與王鬥接觸,秦軼越覺得王鬥身上神秘,他曾仔細研究過王鬥身平,除了先祖是戚家軍出身,別的都很普通,也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爲何突然如此耀眼出衆?他目光所及,似乎遍及前世千年,後世萬載,遠見之卓識,自己從未在別人身上見過。

秦軼讀聖賢書出身,信奉的是子不語亂力怪神,不過在王鬥身上,這一點卻被深深打破了。除了星宿下凡,突然開竅,覺醒前世記憶這個解釋,秦軼找不出別的說法。

他心中暗想:“聖人云,每逢江山亂世,生靈塗炭之,總有豪傑王者出,大將軍難道便是此人?”

……

回到大營,看看時近中午,王鬥吩咐開飯,帥帳的火兵與護衛,將飯菜一一端上來,衆人圍繞一桌吃飯。

靖邊軍各將,除了孫三傑此時在長嶺山,中軍鐘調陽,大將韓朝,鍾顯才,李光衡,溫達興,趙瑄,鎮撫遲大成,總醫官王天學都在桌旁,還有贊畫秦軼,因爲表現出衆,越來越受到王斗的賞識,也得以列位其中。

飯菜還是很豐盛的,有烤全羊,大塊豬牛肉,大盤的各類鮮魚,海帶鮮魚湯,一些時新蔬菜等等。

桌上以魚類及海產品居多,眼下每天都有大量鮮魚運到軍營外,由輜重營收購過來。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靖邊軍花錢,有的是商人與漁民願意爲之服務。

而銀子,現在王鬥又是最不缺乏的。

主食則有大桶米飯。還有面條大餅之類。說實在,王鬥雖到大明多年,其實還是喜歡吃米飯,除了宵夜,不喜歡主食吃麪條。

“餓死了,餓死了。”

趙瑄吃得稀里嘩啦的,他對海產品不感冒,只是招呼羊肉與豬牛肉。

李光衡與溫達興也吃得頗爲粗魯,還一杯一杯的喝着酒。

二人都頗爲好飲,不過出徵在外不可大飲。所以二人喝的酒度數都比較淺,也喝得不多。王天學更曾是酒鬼,不過隨軍多年,節制了許多。不過每餐必飲酒,飯可不吃,酒不可不喝。

相比二人的粗魯,他慢條斯理許多,一邊喝還一邊搖頭晃腦。

韓朝端坐,慢慢吃着,頗有將帥嚴謹之風,他身旁的鐘調陽同樣沉穩寡言。

王鬥舀了一勺湯,喝進嘴裡,點頭道:“這魚湯不錯。很鮮美。”

他說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各種魚類豐富,只可惜不能長久保存,否則漁民也不會這麼窮困。”

秦軼停箸笑道:“現大將軍贈魚乾之技,海魚可以長久保存,若推廣開來,以後漁民的日子,就好過多了。”

衆人都是點頭,鍾顯才品嚐魚湯。也覺味道鮮美,說道:“說起魚乾,末將往日在蔚州,老家也有一種魚乾,醃製後掛在廚房風乾。食用時放入湯瓶慢火悶燉,熟時味道非常鮮美。別有風味。”

鍾顯纔看着王鬥:“若大將軍喜歡,哪日末將親自下廚,爲大將軍獻上一道。”

王鬥有些驚奇,笑道:“未想到顯才還通廚藝。”

趙瑄正吃得搭搭作響,汁水淋漓,含糊不清道:“君子遠庖廚啊,鍾兄,大好男兒,哪有親自下廚的?”

王天學也撫須,搖頭晃腦道:“然也,趙將軍此言,甚合吾之心。鍾將軍雖說一片拳拳之心,不過只需說出製做之法,讓人烹飪便可。不得不說,鍾將軍此乃婦人之言也。”

秦軼搖頭,不得不說,王天學雖與他同是文人出身,不過王天學這張臭嘴,不知不覺,就容易得罪人。

鍾顯纔看看王鬥,又看看趙瑄與王天學二人,一張白淨的臉漲得通紅,爭辯道:“怎麼是婦人之言……怎麼,二位看不起婦人女子?花木蘭,洗夫人她們,也是女子。”

鍾顯才更哼了一聲,一揚拳頭:“爾等母親,也是女子,小瑄兒,你們這樣說,就是大大不孝。”

衆人都看鐘顯才,好象急了,平日裡,鍾顯才性情靦腆溫和,不過有時又很凌厲,特別在大將軍面前,表現出好勝的一面。

王鬥仔細看看鐘顯才,又看幾人爭吵,笑了笑,說道:“這樣吧,飯後你們比劃一番,誰勝出,就算誰之言有理。”

鍾顯才拳頭捏得啪啪響,得意道:“小瑄兒,王醫官,要不要比劃一番?”

趙瑄與王天學啞然,鍾顯才從小兵殺到將軍,更曾是上等技藝軍士,趙瑄一個技術宅,王天學手無縛雞之力,哪是對手?皆左顧而言他,趙瑄道:“君子動口不動手。”

王天學也咳嗽道:“然也,趙將軍此言,甚合吾之心,吾飽讀聖賢書,豈能與旁人動手,真是有辱斯文。”

衆人大笑,趙瑄與王天學更是尷尬,趙瑄轉移話題,突然說道:“大將軍,您說,若末將用了大量的絲綢,您是怎麼想的?”

衆人都奇怪,趙瑄突然要大量絲綢做什麼?

韓朝打趣道:“怎麼?趙兄弟要辦什麼喜事,娶妻還是納妾,我記得你己經有妻室了。”

各人竊笑,趙瑄連連擺手,只是道:“記得炮軍營的藥包嗎?末將無意中發現,絲綢比棉布易燃,若改用絲綢藥包,炮膛不易過熱,可以大大加快炮子重新裝填過程,或許往日打五炮散熱,現在至少可打十炮。”

衆人都是動容,王鬥也是心中一動,趙瑄這樣說,他也憶起後世一些資料。

似乎那時的炮隊,就是使用絲綢藥包,確實讓炮膛不易過熱。靖邊軍的炮手們,個人技術己經達到頂峰,制約火炮發射速度的,就是炮膛的散熱問題。

而且趙瑄這一說,他還想起火門藥的導管。後世是用鵝毛管還是雞毛管來着?可以避免引繩的鬱結。還有散藥被風吹散等問題。

王鬥沉吟時,各將則在議論紛紛,爭執不下,不論這絲綢藥包是否可行,不過到時耗費就大了。炮軍並來就是一個燒錢的兵種,訓練炮手,打製火炮,皆投入不菲,現在又要有大量昂貴的絲綢燒去,可想而知。到時花費多麼巨大?

王鬥沉思良久,絲綢藥包雖然花費大,不過代表了未來炮兵的發展方向,靖邊軍一切走在時代的前列。爲了勝利,減少軍隊傷亡,該投入還是要投入。

想到這裡,迎着趙瑄期盼的目光,王鬥說道:“這樣吧,先找一些絲綢商訂購一批絲綢,先期試驗訓練,若真的有效,以後炮軍營的藥包,皆使用絲綢藥包。”

在趙瑄大喜時。王鬥又道:“還有,火炮的火門引藥,可找一些鵝毛管或雞毛管來,試試可否作爲火門導管。”

趙瑄一拍大腿,叫道:“妙啊,大將軍與末將想到一處去,末將一直在考慮火門導管材料,要硬直,還要易燃,就一直想不到鵝毛管或雞毛管上去。這真是……”

他心下佩服萬分,自己專門負責炮兵,日思夜想,竟不如大將軍隨口一言,慚愧。

此後趙瑄坐立不安。只在考慮新藥包試驗問題,似乎溫達興也有些心神不定。

突然他放下碗筷。對王鬥憂慮道:“大將軍,昨日謝一科兄弟領哨騎前往賊奴白廟堡哨探,眼下韃子兵在女兒河兩岸戒備森嚴,末將有些擔憂,謝兄弟會否遇到危險。”

一時間帳中安靜下來,王斗的手一頓,慢慢擡起頭來,出神良久,嘆道:“兵兇戰危,戰場上,誰又知道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不過勇士征戰沙場,馬革裹屍,不論何人,都不得怯懦,不得畏避。溫兄弟,一科雖說是我小舅,不過軍中無親職父子,該怎麼辦理,依軍律便是,該讓他哨探的,你一樣要吩咐下去,不得徇私。”

看溫達興還要說什麼,王鬥一擺手:“一科強烈要求到尖哨營去,想必種種後果,他己經考慮清楚,他哨探經驗豐富,不會有事的。”

“好了,諸位都吃飽喝足了,現在議事吧!”

韓朝等人都有些擔憂,夜不收實在危險,特別現在韃子對靖邊軍越發重視情況下。

謝一科性子活躍,他們其實都頗爲喜歡,就算他不是王鬥小舅子,各人也與之交好。特別韓朝,與謝一科算靖邊堡時代就相識的好友,謝一科的哨探技能,還是韓朝一手訓練出來的,說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不過大將軍不再議此事,他們也就不再談論,免得憂心。

火兵收了桌子,衆將聚到沙盤前。

比起剛到松山時,此時錦州附近的沙盤地勢圖,更加的精細。

此時沙盤上插了衆多小旗,代表敵我雙方的分佈。原本的乳峰山,石門山等處,代表清兵的旗號己經少了不少,而在錦州城等處,代表他們軍力的旗幟則多了許多。

這些小旗,都是根據尖哨營的偵察勘測結果而設置的。

看着沙盤,衆人都是沉思,韃子在乳峰山等處撤退,而在錦州城增兵的意圖是什麼?

他們有什麼行動企圖?

韓朝細思了良久,說道:“大將軍,末將以爲,賊奴之所以在乳峰山等處大量撤兵,又加緊攻打錦州,是爲了引誘我軍前往,延長補進戰線,窺使可趁之機。”

“而各山撤兵之處,以石門山爲多,乳峰山仍有賊奴不少,所以賊奴之計,是引誘我軍主力到達錦州城下,若我師被他們拖纏,他們數萬鐵騎便可渡過女兒河,截我糧道!”

“哨騎傳來,賊白廟堡兵馬增加不少,顯然對杏山等處,他們己經窺探良久。”

他指着錦州城的東面與東北面曠野:“到時雙方大戰,估計便是此處。時我大軍與松山堡隔着乳峰山與石門山,來回不便,或翻山越嶺,或從小淩河東南繞道,而乳峰山,還有西北的女兒河段,皆被奴所控,介時想救援杏山,也極爲不易。”

韓朝嘆道:“在賊奴加緊圍攻錦州之下,現他們一部分目的己經達到,吳三桂諸人,己經按納不住,急切想前往救援。便是薊遼總督,也認爲錦州難守,害怕城池被強攻而下,這個後果,是他們承受不了的。”

王鬥緩緩點頭,鍾顯才道:“雖說賊奴之計如此,我軍也可將計就計,攻打石門山,直抵小淩河下,隨後控制沿河各段,直接使用船隻,將糧草柴薪,甚至援軍,源源不斷從南門運入城內。如此,也可解錦州一部之危,以安遼東軍將,對解圍錦州的迫切心思。今日我等隨大將軍勘測小淩河各段,河水儘可行駛船舟。”

韓朝鄭重道:“話雖如此,介時與賊大軍交戰,便是在錦州城下了,地形地勢,火炮運輸,糧草輜重,遠不如在松山堡便捷。其實上上之策,是在松山與賊奴相持!”

“今數十萬大軍,彼此雙方,皆糧草供應困難,不過我大明國力更衆,現又有魚乾諸物,能比賊奴更爲持久。相持下去,賊糧草不繼,定然不戰而潰,進軍錦州,便是中了賊奴奸計!”

第816章 鐵線第490章 序幕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215章 要不要搶一把第42章 修牆第747章 火箭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184章 崇禎皇帝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113章 隨我上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下)第724章 對比第97章 捉生第497章 威力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490章 序幕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92章 定點排尿第701章 督查專員第302章 此行前途、兵臨城下第411章 啊喲啊喲,啊喲啊喲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639章 淚水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730章 傾瀉第281章 斬殺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517章 後路第551章 說服第732章 血溝第711章 是時候了第330章 密謀第60章 不放棄第502章 決定第89章 許月娥的槍術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365章 對付王斗方法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35章 人爲財死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789章 彙集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770章 兵臨第650章 難解難分第73章 文冊、工匠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803章 到齊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378章 除奸第335章 驚駭第273章 是時候了第46章 定裝火藥第172章 許月娥不見了第453章 潰敗第750章 聯軍第465章 側翼第532章 反響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上)第61章 風雨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613章 銃劍,刺第697章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77章 雙喜臨門第591章 革、左五營第761章 眼熟第359章 膽寒而去、到汝州第221章 誰是兔第568章 完善第470章 論功、論罪第126章 守法得當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731章 擋住第637章 慘烈惡戰第387章 襲城第672章 微服私訪(上)第432章 帝皇大閱兵(下)第518章 轟殺第425章 人選、佳話第331章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下)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610章 直搗第444章 毒煙彈第514章 破陣第532章 反響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562章 雌雄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544章 優勢第399章 忠勇伯
第816章 鐵線第490章 序幕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215章 要不要搶一把第42章 修牆第747章 火箭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239章 王樸離去、南下真定第184章 崇禎皇帝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113章 隨我上第605章 鴉兵撒星陣(下)第724章 對比第97章 捉生第497章 威力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490章 序幕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92章 定點排尿第701章 督查專員第302章 此行前途、兵臨城下第411章 啊喲啊喲,啊喲啊喲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639章 淚水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730章 傾瀉第281章 斬殺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517章 後路第551章 說服第732章 血溝第711章 是時候了第330章 密謀第60章 不放棄第502章 決定第89章 許月娥的槍術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365章 對付王斗方法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35章 人爲財死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789章 彙集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770章 兵臨第650章 難解難分第73章 文冊、工匠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803章 到齊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378章 除奸第335章 驚駭第273章 是時候了第46章 定裝火藥第172章 許月娥不見了第453章 潰敗第750章 聯軍第465章 側翼第532章 反響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上)第61章 風雨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613章 銃劍,刺第697章 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77章 雙喜臨門第591章 革、左五營第761章 眼熟第359章 膽寒而去、到汝州第221章 誰是兔第568章 完善第470章 論功、論罪第126章 守法得當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731章 擋住第637章 慘烈惡戰第387章 襲城第672章 微服私訪(上)第432章 帝皇大閱兵(下)第518章 轟殺第425章 人選、佳話第331章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下)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610章 直搗第444章 毒煙彈第514章 破陣第532章 反響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562章 雌雄第603章 大軍出塞(上)第544章 優勢第399章 忠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