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忠勇伯

王鬥冷冷地看着劉元斌,眼中現出殺機,這些死太監,多半不是什麼好東西,挾勢而驕,心性貪婪扭曲就不說,還不一定忠誠。

如在太平盛世還好,到了王朝末世,就要另尋主子,如監軍太監杜勳、杜之秩、申之秀,大太監王德化等投降流賊,太監高起潛投降滿清,沒有開門曹化淳雖然沒有降李自成,但同樣投降了滿清。

明末太監,多降李闖,滿清者,論起殉國人數,反而是文人居多。

自己己經殺了一個高起潛,若不知好歹,不介意再殺一個劉元斌。

這時劉元斌己經氣得語無倫次,只是指着王鬥亂罵:“好你個匹夫,咱家與你勢不兩立。”

楊嗣昌一直淡淡看着,臉上神情似笑非笑,這時他咳嗽一聲:“王將軍,都是朝廷命官,勿要失了體統。”

湖廣巡撫宋一鶴也是恍然驚醒過來,連聲道:“對,對,都是同僚朝臣,當以和爲貴,以和爲貴。”

他連聲勸劉元斌坐下,劉元斌似乎氣得全身發軟,再沒力氣喝罵,癱倒在椅上不動,一雙眼睛只是怨毒地看着王鬥。

王鬥看也不看他一眼,對上首施禮道:“鬥,失態了。”

說完平靜地坐下來,繼續喝茶。

楊嗣昌又對左良玉道:“左將軍,你也坐下。”

左良玉臉上陰晴不定,最後嘀咕一聲:“黃口小兒,不與你一般見識!”

說完坐下不語,只是臉色難看之極。

今日之事,他完全落了下風,走出轅門,外面不知會怎麼傳呢。他忽然有些後悔,何苦爲一些亂軍,與這個愣頭青對上?沒來由的損了自己威望。

孫應元、黃得功、周遇吉、猛如虎等人卻是心頭暗爽,看左良玉與劉元斌在王鬥面前吃憋。痛快啊。

賀人龍神情有些複雜地看着王鬥,人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幾年不見,這王鬥越發出衆了,連自己畏懼的左良玉都被他壓下去,未來他會成什麼樣子?

此後衆人無心議事。都頻頻望向王鬥,各人若有所思。

過不了多久衆人便散了,也沒商議出什麼軍務來。

……

當日督師行轅之事,也快速傳揚開來,平賊將軍在定國將軍面前吃憋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聽聞左良玉惱怒之下,將自己那愛妾一劍刺死,還恨恨的道:“都是這賤人惹的事!”

當日,左軍一千總與樊城的一隊舜鄉軍輜重兵發生衝突,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近千人竟被五十人打得大敗,追逃數裡。

襄陽城內外譁然,左良玉在湖廣。河南等地素有強軍之稱。然對上舜鄉軍,卻如此不堪一擊,舜鄉軍,真是名副其實。一時間,想加入舜鄉軍的人流,更是洶涌如潮。

此時楊嗣昌更爲病重。軍中之事,由監軍萬元吉與湖廣巡撫宋一鶴主理。見此情形,二人非常憂慮。惟恐左良玉與王鬥二人火拼。萬元吉嘆道:“大將不和,如何是好?”

宋一鶴道:“王將軍嫉惡如仇,見不得醜惡,受不得辱,說起來,很多事情不是他的錯,不過世事如此……”

確實,說起來王鬥沒有錯,他與左良玉的恩怨,是因爲王鬥殺了一些亂兵,然而那些亂兵不該殺嗎?他與劉元斌的恩怨,是因爲劉元斌向他索取良馬,難道就該接受劉元斌的索取嗎?只不過王鬥脾氣硬罷了。

萬元吉嘆道:“是啊,世事如此……待皇上聖旨下來再說吧。”

宋一鶴道:“是啊,待皇上封賞下來,或許,就平靜了。”

大明軍功,向由巡按御史勘報,大功限兩個月內核查完畢,小功一月內核查完畢,然後上報兵部,兵部再派人下來查覈,最後的結果,往往要好幾個月。

但類似洛陽,襄陽這樣的大功,都是特旨嘉獎的,這樣速度就快了,或許,聖旨很快要來了吧。

……

大明的郵驛有三種:急遞鋪、水馬驛、遞運所。

急遞鋪專職公文遞送,使用人力步遞。遞運所車船轉運軍需物資。餘下的水馬驛,則專門遞送使客,飛報軍務。

塘報便是水馬驛的一種,專門飛報軍務,由於崇禎初整頓驛遞,失去大批經費,加上現在盜賊四起,路上不安,往日塘報一晝夜可行三百里,現在卻是遠遠達不到。

襄陽到京師近兩千裡,以往塘報只要七天,現在卻用了十二天。二月初八日湖廣報捷,一直到二十日,督師楊嗣昌,湖廣巡撫宋一鶴,還有襄王等人奏摺纔到達京師。

此事京師震動,北國譁然不說,前些日,內閣才議好王鬥在洛陽大捷的功勞,沒想到又傳來襄陽大捷,更斬殺巨賊張獻忠,王鬥功勞只好緊急再議。

二十一日,大明紫禁城,乾清宮。

崇禎皇帝看着眼前的內閣首輔範復粹,吏部尚書李日宣,兵部尚書陳新甲,言道:“說吧,王將軍的功勞議得怎麼樣了?”

說完又低頭看楊嗣昌等人的奏摺,這些奏摺他己經看了十數遍,還是百看不厭,每看一次,都覺得心頭振奮。他拿着硃筆,在奏摺上圈點其中斬殺獻賊的精彩片段,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獻賊,崇禎皇帝的心頭大患,恨其直入骨髓,就是這人,掘了高皇帝的陵寢,害得自己無言面對祖宗,無法向天下萬民臣工交待!現在好了,獻賊死了,死得好啊!王將軍驚世奇功啊!

內閣首輔範復粹年己老邁,又幾次病重,其實並不想擔任這個內閣首輔,他也幾次因病請辭,只是崇禎帝皆不許可,只好繼續擔任下去。平日在內閣也是抱着打醬油的態度,能過一天是一天。

他“德高望重”,所以皇帝賜了他一個凳子坐坐,此時他坐在凳上顫巍巍地道:“回聖上,王將軍原本是萬全都司都指揮同知。洛陽大捷,當連升三級,所以越過都指揮使。都督僉事,任其爲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他嘮嘮叨叨,久久不進主題,崇禎皇帝聽得不耐。不過念範閣老年事己高,還是耐着性子聽下去。

範首輔繼續道:“當然,王將軍又襄陽大捷,更斬殺獻賊,所以內閣的意思是……加其太子少保。左都督,授榮祿大夫,蔭一子世錦衣千戶,誥贈上三代皆一品……咳咳咳咳咳咳咳……”

“……咳咳……這便是內閣諸臣工商議的結果……”

他身後站着的吏部尚書李日宣,兵部尚書陳新甲皆是施禮:“臣等附意。”

崇禎皇帝沉默良久,又站起身在閣內踱步,搖了搖頭,心下嘆息:“還是楊卿知我心啊。”

想起楊嗣昌病重的消息。心下擔憂掛懷。

他緩緩道:“王將軍兩救藩王。斬殺獻賊,與國有奇功,非爵位不可賞賜。”

他下定決心,高聲道:“傳朕旨意,宣府鎮東路參將王鬥,忠勇可嘉。斬賊有功,立擢宣府鎮團練總兵官。仍駐節東路。賜其軍曰靖邊軍,賜其營曰忠勇營。賜其爵曰忠勇伯,給誥券,賜鐵券,食祿一千石,掛‘徵虜將軍’印。其部立功人等,兵部覈驗,敘功升賞。”

一連串的旨意發出,範復粹等人都是呆了呆,沒想到王鬥就封伯了,而且還領鐵券,這就是世襲封爵,而不是流爵。還賜了軍號,營號,再掛將軍印,這是潑天的恩賜啊,大明將領封伯的纔有幾人?

而且這徵虜將軍……國初倒有一個徵虜大將軍,那便是魏國公徐達,曾領軍攻克大都,滅亡蒙元。皇上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想王鬥如魏國公一樣直搗黃龍,滅亡東虜嗎?

閣內值事太監筆走龍蛇,將皇帝旨意一一書寫下來,崇禎皇帝接過觀看,滿意地點了點頭,見範復粹等人神情呆滯,高聲道:“朕就是要告訴天下,忠勇無畏,爲國殺賊者,朕,不吝賞賜!”

範復粹幾人相視苦笑,只得拜倒高呼:“皇上聖明。”

崇禎皇帝繼續道:“還有楊卿,加其太子太保,賜冠服束帶,錦綬紵絲各二表裡,着旨好生慰問。”

他連下聖旨,對襄陽各人一一賞罰,最後眼神深沉:“陵後柳溝,南控長陵,北鎮獨石,着署都督府僉事陳九皋任柳溝總兵,防守內邊,又與陵前總兵聯絡,使天壽山宛若泰山屹立於中央,而四維之矣。”

範復粹、李日宣一時沒反應過來,陳新甲身爲兵部尚書,又久在宣鎮,卻是一呆。

己經有王鬥在東路,其實便是陵前總兵了,有他在,東奴北虜,哪能在東路破口,還需設陵後總兵嗎?

自入閣來,陳新甲便覺得上心莫測,皇帝的心思越發看不透,自己也不能象楊嗣昌那樣,讓皇上對自己言聽計從。

想起楊嗣昌剿賊無功,耗餉百萬兩,非但無過,反因王鬥緣故,得加太子太保,還皇帝特旨嘉獎,心下又羨又妒。

……

談完襄陽封賞之事,範復粹等人告辭離開,崇禎皇帝讓陳新甲留下。

他臉有憂色,問道:“錦州之事如何了?”

陳新甲答道:“回皇上,賊奴在錦州四面布營,挖掘長壕,又運紅夷炮數十,錦州聲援己絕。據錦州守將祖大壽最後塘報,錦城米糧僅供月餘,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錦州勢必岌岌,朝不逾夕。”

崇禎帝嘆道:“寧錦氣脈連枝,若錦州失,則松山、杏山失。松山、杏山、錦州失,則寧遠山海關危,薊遼總督怎麼說。”

陳新甲道:“薊遼總督言,東虜此乃大淩河故伎,故不敢輕進,只駐寧遠,以窺錦州態勢。”

第507章 排隊槍斃(下)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95章 雲集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102章 炮擊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180章 保安州城守備官第206章 昌平第698章 事故第307章 清兵出關、封賞第3章 你信不信?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804章 六部分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329章 斷了財路第342章 所見、所聞第24章 建堡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528章 他們是在找死!第296章 清國最大禍害第409章 子女、糧票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331章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第357章 萬人圍攻第79章 示範第517章 後路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67章 扮象第760章 馳檄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427章 匯合行軍(上)第667章 天要亡清!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211章 石橋之戰(中)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57章 原則第16章 小小心思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下)第32章 出兵第176章 廢物第381章 決戰(上)第815章 霰彈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752章 憂慮第578章 可憐吾國吾民第262章 決定離去第198章 留守第662章 思想第577章 髒活第502章 決定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38章 私人莊田第613章 銃劍,刺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92章 不負你第710章 胡寨主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204章 拷問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771章 人心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507章 排隊槍斃(下)第72章 貧窮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636章 淹沒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660章 清洗第103章 登城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429章 四輪磨盤炮架第449章 初勝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658章 構想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613章 銃劍,刺第581章 銀圓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453章 潰敗第556章 末日第13章 捷報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740章 預備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819章 覆蓋第560章 清算第563章 賓客如雲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453章 潰敗第552章 責問第725章 洪流第389章 潰逃
第507章 排隊槍斃(下)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95章 雲集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102章 炮擊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180章 保安州城守備官第206章 昌平第698章 事故第307章 清兵出關、封賞第3章 你信不信?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804章 六部分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329章 斷了財路第342章 所見、所聞第24章 建堡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528章 他們是在找死!第296章 清國最大禍害第409章 子女、糧票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331章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第357章 萬人圍攻第79章 示範第517章 後路第139章 州城同僚與百姓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67章 扮象第760章 馳檄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427章 匯合行軍(上)第667章 天要亡清!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211章 石橋之戰(中)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57章 原則第16章 小小心思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下)第32章 出兵第176章 廢物第381章 決戰(上)第815章 霰彈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752章 憂慮第578章 可憐吾國吾民第262章 決定離去第198章 留守第662章 思想第577章 髒活第502章 決定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38章 私人莊田第613章 銃劍,刺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92章 不負你第710章 胡寨主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204章 拷問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771章 人心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507章 排隊槍斃(下)第72章 貧窮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636章 淹沒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660章 清洗第103章 登城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429章 四輪磨盤炮架第449章 初勝第602章 這片土地第658章 構想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613章 銃劍,刺第581章 銀圓第318章 尊皇攘夷、驅狼吞虎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453章 潰敗第556章 末日第13章 捷報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740章 預備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819章 覆蓋第560章 清算第563章 賓客如雲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453章 潰敗第552章 責問第725章 洪流第389章 潰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