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斯文掃地

馬國璽沉默,老實說,他也摸不清楚王鬥到底要搞什麼,而如李邦華說的,未來宣府鎮,安北都護府冗官冗吏也確實是真的。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這是馬國璽贊同的,但眼下局勢,明顯向冗政方面發展。

國朝初期,一府縣之地,幾個官員加一些小吏,就可以治理一片龐大的地方,然到了現在,全國的官吏數量,何止是國初的十倍?每年收來錢糧,光養官養吏,就是個沉重的負擔。

現觀王鬥行事,對吏員還進行了更加的細化。

以保安州來說,往日不過吏目一員,司吏六員,典吏六員,承發一員,然後餘者儒學、陰陽司、醫學司、僧道司、永興倉、備荒倉等各吏員一、二名。

但到現在,吃俸祿人數,怕已經猛增多少倍,馬國璽不明白,王鬥以後如何來養活這些吏員。

至於李邦華擔心的此輩奸邪,馬國璽倒不以爲然,吏胥之所以大害,是因爲他們長據地方,而且沒有升遷的希望。

很多人幹一輩子,還是個不入流的小吏,連品級都沒有,所以他們對錢財更爲酷好。加上盤據地方,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一代,成爲根深蒂固的豪強勢力,才能愚弄官員,操持地方。

其實這點好解決,如官員那樣異地而職便可,觀王鬥也是這樣做的,每次招了吏員,總不在本堡本城任職,而是調到外地。雖不如官員那樣需迴避一省或是數省,甚至南北對調。但已然足矣。

而且這些吏員還有升遷的希望,一級一級往上爬,從科級一直到部級,足以讓這些小吏們奮鬥了。

吏員最高不是從九品,若官員一樣,有自己奮鬥的方向,馬國璽認爲這是王斗的神來之筆。

他不願全盤否定,最終還是說道:“永寧侯也非全然步入歧途。吾觀永寧侯之意,顯有不拘一格之心,擴大人才方面錄用,甚至更看重明法、明算、明書諸科專人,此爲地方通用實用之材也。”

他說:“科舉走到如今,弊端重重,以國初來說。尚能不拘一格,以薦舉、科舉、吏員諸途徑登進人才。而後則逐漸專用科舉,科舉之中又尤重進士,舉人、貢生大受輕賤,進士偏重之弊,積二三百年矣。永寧侯此爲拔亂反正也。”

李邦華張了張嘴,最終還是聽下去,畢竟,馬國璽說的也是事實。

就聽馬國璽沉聲道:“且,親民官當以熟悉地方要務爲主。便若漢時縣令,多取郡吏之尤異者。是以習其事而無不勝之患。然觀國朝眼下,選拔過於狹隘,諸書生大多不通實務,又豈是地方豪強對手?”

他說道:“地方州官事務,現還尤爲繁雜,以縣令一人之身,坐理數萬戶賦稅,色目繁猥又倍於昔時,豈不舉目惶惶,聽任地方擺佈乎?永寧侯以熟悉地方吏員任官,各通用實材,當可鉗制地方惡吏鄉紳!”

他最後道:“雖吾仍有疑慮,恐以後冗吏冗政,然眼下看來,永寧侯之策,不失爲更改國朝積弊之良方良策,日後如何,吾拭目以待。”

說到這裡,馬國璽拿起自己面前酒杯,一飲而盡。

李邦華目光閃閃,不由得站起來。

確實,大明到了現在,選官任官制,可謂積弊重重,特別科舉制飽受各方抨擊。

大明到了現在,盡以進士爲貴,只是這些進士們,盡數爲熟讀八股文出身,各地方州縣官人選,基本也由這些初釋褐之書生擔任,這些人中,通曉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軟弱無能者則居其中八九。

吏部委任時也不精心選擇,常常以探籌投鉤爲選用之法,最後造成了“以百里之命付之闒茸不材之人,既以害民,而卒至於自害”的局面。

按理說了,地方官員都應該由熟悉地方事務的人出任,然看上面這些八股文書生,顯然是不合格的,他們不通實物,地方把持在吏員及鄉紳手中,就可以理解。

而且就算大明現在仍在考明法、明算、明字三科,但他們的身份地位,遠遠不如進士科尊貴,這些專門人才的選用,錄取後也只在與專業有關的機構任職。

便如國子監的明算科,負責整個國家的工程、預算、財經等方面事宜,事情很重要,身份卻很卑下,而且升職空間狹窄,所以每個學子都不願意考這三科。

相反,八股文作得好的書生們,反而任職空間廣闊,升遷快速,當然造成千軍萬馬,只考進士。

國朝積弊,李邦華又如何不知?然改革,又從何改起?

說起官員的操守,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比吏員優不了多久,飽讀聖賢書的書生們,最後爲官之時,也盡是貪婪驕慢、沒有絲毫報效國家之心。

還有一個怪現狀,越是貧寒出身,寒窗苦讀之人,最後卻往往貪得更利害,直有要錢不要命之勢。

李邦華在都察院多年,其實瞭解這些人的心思。

豪門大族出身的官員,便如吃飽的狼豹,還要注意個吃相,這些貧寒人家出身的官員,就不管不顧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往日的投入撈回來再說,如同空腹的惡狼!

而且他們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通常是書呆子一個,到了地方,除了配合撈錢,又有什麼作爲能力?

思來想去,李邦華最後長聲一嘆,或許,可以看看永寧侯的吏員考覈制,未來會走向何方。

雖然他認爲此法一樣存在諸多方面問題,特別吏員的操守不讓他放心。畢竟各級吏員、父母官,是與百姓最爲接近的官員。其道德品質直接關係到地方治亂與民生疾苦。

他吟道:“取官漫謾,怨死者半。人主苟欲親民,必先親牧民之官,而後太平之功可冀矣……吾也拭目以待吧!”

……

李邦華決定微服私訪的路程到此便罷,一路行來,接連不斷的刺激之事已經讓他受不了,州城那種“龍潭虎穴”,更不想去了,怕所聞所見更讓自己吐血三升。

接下來二人叫餐吃飯。聊些輕鬆的事情,馬國璽叫了一桌的菜,二人對飲,幾個隨從,旁邊另開一桌。

看着桌上有魚有肉,飯菜非常豐盛,李邦華正色道:“何必如此破費?”

對馬國璽。李邦華越來越欣賞,二人雖派別不同,政治理念也有所衝突,然馬國璽所言雖行,都讓李邦華感覺到他一腔忠孝節義,有馬國璽駐在東路。也讓李邦華略略安心。

而如他們這樣的舊官體系,現在沒了各項灰色收入,平日積點錢糧也不容易,這一路行來,自己一行人吃喝。盡是馬國璽私人在掏腰包,這讓李邦華有些過意不去。

馬國璽笑道:“無妨。其實這酒宴雖然看來豐盛,但所費不多,連隨從那桌,總共也不過一圓五角罷了。最貴的,便是這些酒了,畢竟宣府鎮有律法,釀酒者,磕以重稅。”

“一圓五角?”

李邦華驚訝,兩桌的飯菜,總共才一兩五錢銀子?

宣府鎮的銀圓他當然知道,一枚銀圓,皆是“含銀九成五”,可實打實的折金花銀一兩。也因爲幾乎每枚外形、成色、重量一致,一枚就可當一枚使用,不說在宣府鎮,便是現在在京師,價值都非常堅挺。

很多大戶人家,都喜歡用宣府鎮的銀圓,簡單又方便,免去了往日看銀兩成色、重量等諸多麻煩。

民間接受率也非常高,當然,銀圓等閒人等難得一見,倒是銅圓,許多小民在使用。

讓李邦華驚訝的是此處物價之低,放在京師,這兩桌飯菜,沒有好多個銀圓不能下來,此處才一圓五角?

馬國璽說道:“是的,這還是保安州物價較高緣故,若放在懷來城,還會更低廉一些。”

他笑道:“若使用糧票,還花費更少。”

李邦華道:“糧票?”

馬國璽介紹,宣府鎮的物價,大致相當於萬曆年間的物價,一個銀圓,差不多可以買米一石,以後世價值來說,在懷來城那邊,相當於後世的三百五十塊,在保安州一片,則相當於三百塊左右。

而且,因爲糧票的信用得到肯定,也越來越多人使用糧票,特別那些宣府鎮當地軍戶百姓們,許多大額交易,都在使用糧票,畢竟輕飄飄的紙幣,比相對沉重的銀圓更有優勢。

唯有外來者們還心懷疑慮,大部分在使用銀圓銅圓。

李邦華沉思道:“此處物價低廉,就不會有商賈買走糧米,囤積居奇,運到外地謀利?”

馬國璽呵呵笑着:“當然,商人皆是無利不起早之輩,有利可圖,豈會看不到這點?”

他說道:“關鍵便在宣府鎮的糧店!”

他說道:“宣府鎮的糧店,依照律法,有優先向軍戶百姓購糧的權力,每城每堡,皆是儲備充足。民間糧賤時,便會高價收購,防止穀賤傷農,民間糧貴時,便平價出售,防止百姓飢餓。”

“幾年下來,大致形成行情,便是一兩銀買一石米,各城便有所波折,也所動不大。”

他淡淡道:“至於不法商賈,各糧店財力充足,又依靠整個幕府,要鬥,沒有幾個商賈鬥得過他們,便若當年晉商與東路商戰,各大商賈皆是血本無歸,早不敢小視此鎮力量,……現雖無暴利,勝在安穩長久,許多商賈,都不願多事……況乎,宣府鎮現又有了囤積居奇罪,很多人也被殺得怕了……”

李邦華不得不承認,在民生事務上,王鬥已經做到極佳的地步。

放眼大明餘處,商人與士紳勾結,秋糧時收購價格定得極低,青黃不接時,他們糧食販賣又定得非常高,如此百姓苦不堪言,此處物價平穩,確是百姓之福啊。

二人對飲。酒菜的味道,頗讓李邦華滿意。

此時也到了下班飯點之時。便聽外間喧鬧聲不斷,一羣又一羣廠坊出來的工人們,急急趕到市鎮間各飯鋪吃飯,將大小飯鋪面攤擠得滿滿的,原本寬敞的街道,也被擁得嚴嚴實實。

各色人等到來,使得市鎮變得熱鬧非凡,李邦華從窗口望下去。外間還有成羣結隊的縫衣娘,個個面目粗鄙,粗手大腳,只管到麪攤食鋪吃飯,惹來身旁同樣粗野漢子擠眉弄眼,嘻笑吹哨。

那些縫衣娘也不懼,或是回嘴大罵。或是怒目橫眉,她們還頗爲彪悍,很多人滿嘴的“老孃”,差點讓李邦華面對美食咽之不下。

李邦華知道的,流民入境宣府鎮,皆要先進收容所。然後設情況安置。一般而言,家口完整,能耐辛苦的鄉野老實之人,纔會被收入屯堡,以保持屯堡的純良性。

然入境之民越多。餘者怎麼辦?只能讓他們自謀生路。特別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更是各廠坊礦山的主力。幹本地人不願乾的賤業,辛勞之事。

以李邦華觀之,此些人不論男女,皆是缺乏教化,惡行惡狀之輩,且良莠不齊,禍害之源啊。

特別源源不斷的流民進入,又與這些人搶飯碗,遲早要出事端。

當然,樓上李邦華看着,他苦口婆心,街上這些人卻不會明白這點,一個個嘻嘻哈哈,三五成羣的,只管稀里嘩啦吃飯。

他們雖吃得節儉,但此處糧價不貴,又畜場雲集,便是很多人飯桌上,也有肉蛋。

很多縫衣娘還在吃一種叫“永寧城肥肉面”的麪食,李邦華曾在宣府時報上,有見過這種麪食的宣傳:“永寧城肥肉面,一銅圓可吃兩大碗,有菜又有肉,侯爺吃了都說好。”

一銅圓兩碗,而宣府鎮的銅圓,一般是“每枚當制錢十文”,也就是說五文制錢一碗麪,有菜又有肉,一碗可吃飽,怪不得很多人在吃。

又想想京師處見,一路行來情形,再看這些務工的原本流民,吃飽飯不說,竟還可以吃肉,便是大明餘者地方,地主富農,都不敢這樣吃啊,李邦華不由搖頭嘆道:“此地民風,過於奢豪,非是節儉之道。”

馬國璽笑道:“小民也可吃肉,也怨不得流民嚮往,前來此處。”

……

用過酒飯,李邦華與馬國璽等人下樓,走在街上,滿目皆是惡行惡狀之輩,一個個輕佻女子,讓李邦華觀之頗有不安,只想快速離開這個地方。

忽然前方轉角處一陣喧譁,就聞有人在喊:“打架了。”

然後四周人等,紛紛圍上去,甚至許多飯鋪面攤的人都跑了出來。

看熱鬧是國人天性,李邦華也不例外,他本來想走的,然不知不覺,卻走了上去,馬國璽與一干隨員,只能跟上。

前去一看,前面黑壓壓一圈已經圍滿了人,李邦華只得站在後圍,他隱隱看到,正中似乎有兩個廠坊主樣子的人,他們正在吵得唾沫橫飛,似乎是什麼商事糾紛。

然後他們手下工人在打成一片,好在皆是赤手空拳,沒有持刀持棍。

不知不覺的,李邦華站得更前去,看身旁有一幫人,卻是原先在酒樓看到的那些保安州人。

他們也聚在邊上圍觀,他們有的人皺眉,有的人拔劍護住家人朋友,有人怨道:“近來毆打之事怎如此之多,快叫巡捕吧。”

還有人在指責那兩個廠坊老闆:“楊大,孫二,你二人在整什麼?怎的當街鬥毆了?這可是大罪!”

“是啊,你等在整什麼?有什麼事,不能坐下好好說,教唆工人鬥事,小心被抓到巡捕房去。”

那楊大,孫二面對同鄉指責,也有些膽怯,他們正要收工,忽然有人在叫:“巡捕來了。”

如同鳥獸散,滿街的人轟的一聲,往四面散去,原本打成一片的二位老闆手下,很多人也紛紛拔腿就跑,楊大,孫二皆是慘叫:“不要跑,跑了你們就進收容所了,啊呀,不要跑啊,跑了我也倒黴了……”

一陣風過來,李邦華頭上的員外帽立時不見了,一個不知是誰從李邦華身邊經過,將他帽子帶走,這不說,又一個不知是誰匆匆忙忙間撞了李邦華一下,撞得他差點踉蹌向後摔倒出去。

“大人,快走……”

馬國璽與隨員們衝上來,架住李邦華,同樣拔腿就跑。

巡捕來了不是好事,若到時檢查證件,更不好交待,先跑了再說。

他們急急如喪家之犬,忙忙似漏網之魚,一口氣跑到市鎮外,這時李邦華纔回過神來,發現自己什麼時候鞋子都跑掉了,還披頭散髮的,真是斯文掃地。

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795章 力量第820章 一箭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325章 進剿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下)第227章 追盧象升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247章 血海上第426章 集結第391章 巨寇之死第483章 馬科第111章 佈陣第727章 惡毒防線第497章 威力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465章 側翼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444章 毒煙彈第755章 堅定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762章 無知第805章 三方第122章 防務第803章 到齊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177章 驅逐第16章 小小心思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217章 再次分兵、拉攏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21章 地窩子第396章 匹夫無禮!第282章 俘獲第297章 以火器制火器、觀其戰陣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145章 處決(上)第754章 安慰第534章 杖斃第420章 採購第50章 銀秤第231章 友軍兇猛第627章 嚴峻第266章 如殺一狗爾!第95章 仁與義第189章 開建據點第176章 廢物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147章 空缺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下)第514章 破陣第61章 風雨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560章 清算第290章 進京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51章 鄧一腳第31章 內應第475章 塞外第526章 殺人不用刀第568章 完善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第23章 牛價第592章 “封地”第273章 是時候了第73章 文冊、工匠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498章 隔河炮戰(5)第613章 銃劍,刺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278章 嶽託,你等死期到了!第287章 銅牆臉皮第817章 光復第103章 登城第755章 堅定第242章 王鬥此人必除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下)第640章 炮轟第117章 新編制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508章 衝鋒第32章 出兵第44章 變化第129章 不戰而逃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427章 匯合行軍(下)第13章 捷報第145章 處決(下)第54章 禁私鬥、婚期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351章 進開封第759章 陌生
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795章 力量第820章 一箭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325章 進剿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下)第227章 追盧象升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247章 血海上第426章 集結第391章 巨寇之死第483章 馬科第111章 佈陣第727章 惡毒防線第497章 威力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465章 側翼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444章 毒煙彈第755章 堅定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762章 無知第805章 三方第122章 防務第803章 到齊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177章 驅逐第16章 小小心思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217章 再次分兵、拉攏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21章 地窩子第396章 匹夫無禮!第282章 俘獲第297章 以火器制火器、觀其戰陣第474章 王鬥爲薊鎮總兵?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145章 處決(上)第754章 安慰第534章 杖斃第420章 採購第50章 銀秤第231章 友軍兇猛第627章 嚴峻第266章 如殺一狗爾!第95章 仁與義第189章 開建據點第176章 廢物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147章 空缺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下)第514章 破陣第61章 風雨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560章 清算第290章 進京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51章 鄧一腳第31章 內應第475章 塞外第526章 殺人不用刀第568章 完善第256章 紅夷大炮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第23章 牛價第592章 “封地”第273章 是時候了第73章 文冊、工匠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498章 隔河炮戰(5)第613章 銃劍,刺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278章 嶽託,你等死期到了!第287章 銅牆臉皮第817章 光復第103章 登城第755章 堅定第242章 王鬥此人必除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下)第640章 炮轟第117章 新編制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508章 衝鋒第32章 出兵第44章 變化第129章 不戰而逃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427章 匯合行軍(下)第13章 捷報第145章 處決(下)第54章 禁私鬥、婚期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351章 進開封第759章 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