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決定

周延儒走在前往乾清宮的路上,雖急步而行,然舉手投足間,皆顯儼然風姿。他還不到五十,正當盛年,相貌堂堂,二十歲曾連中會元狀元,典型的江南才子一個。

崇禎六年六月,周延儒曾被迫引疾辭職,此時再進內閣,更身居首輔高位,說實在,他都感覺意外,天威難測,然首輔之位落入手中,也在意料之中。

國勢艱危,幾任首輔無所作爲,陳新甲資歷名望不足,望眼海內,首輔之位,捨我其誰?

想到此處,便以周延儒的城府,也覺有些飄飄然。

周延儒重新柄政,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體現,上有皇帝信任,下有東林與閹黨等各派政治勢力的支持。特別以張溥爲代表的東林後勁,更把希望寄託在周延儒身上,忠告之:“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聲。”

因爲諸君支持,周延儒也很注意滿足各方需求,己經在運作,將東林黨人鄭三俊、劉宗周、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召回朝堂。

同時,因爲閹黨諸人在溫體仁當政時始終沒有擡頭,把希望寄託在周延儒身上,在彼復出時,出了很大的力量,周延儒不負衆望,同時運作以馬士英爲鳳陽總督,一時中外翕然稱賢。

交際花周延儒妙手回春,迅速緩和大明各派內部傾軋,讓崇禎帝龍顏大悅,皇帝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甚至貶損帝王之尊而揖拜周延儒。語稱:朕以天下聽先生。

周延儒擔任首輔沒多久,己是四海稱譽,春風得意,此時他急步而行,一邊尋思,聖上急召閣臣,所爲何事?

與溫體仁一樣,周延儒素來善於揣摩與迎合皇帝心思,心念微動間,己經明白皇帝召見之意。

一。定是爲錦州之事,此爲老生常談,二,可能便爲內地流賊。

流賊何在,多在河南,陝西等處,特別是河南……

河南!

周延儒深思,聖上召見如此之急,看來該地情形不妙。

他心中一凜。腦海中閃過河南巡撫李仙風的身影。

任首輔來,李仙風對他也是大力逢迎的。特別彼還是東林黨的一員。

理智上告訴周延儒,若河南之事不妙,自己應該儘早放棄李仙風,與之撇清干係。反正自己初任首輔,便有責任,也是輕微的,不會影響皇上對自己的感觀,只是……

在此新任首輔,天下矚目關口。若就此放棄李仙風,厚望各員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對自己名望養賢大爲不利……

心念電轉間,他己經打好數套應對之腹案。

在中官引導下,周延儒終於來到乾清宮門,他下意識頓了頓,整了整衣冠。昂然而入。

閣中,崇禎帝正沉着臉來回踱步,此外還有多員閣臣肅立,如兵部尚書陳新甲。吏部尚書李日宣,戶部尚書李待問等人,又有閣臣魏藻德、陳演等。

見周延儒到達,各色目光,都向他投來,其中陳新甲憤憤,匹夫,又奪了吾的首輔寶座!

李日宣等面無表情,魏藻德與陳演,則陰沉的神色一閃而過。

魏藻德曾爲薛國觀門生,因周延儒的心腹吳昌時,在薛國觀賜死一事頗起作用,以是魏藻德非常痛恨吳昌,時時尋找替座師報仇的機會,他連周延儒也一起恨上。

而周延儒平素蔑視陳演,陳演大恨之,不過周延儒風頭正勁,二人明智選擇了暫避鋒芒。

衆人目光中,周延儒神色鎮定,步伐從容,他享受這些目光,衆人那種羨慕嫉妒恨神情,也讓他嘴角浮起一絲玩味的笑容,這瞬間,那笑容中醞含的諷刺,不屑,高傲,便是最高明的表情專家,也難以解讀。

人言高處不勝寒,吾卻知,這內中滋味,何等美妙,何等令人沉醉!

這便是權勢帶來的美妙滋味。

朝向崇禎帝時,周延儒神情瞬間轉爲惶恐恭敬,他一絲不苟的施禮。

崇禎帝急步過來,親手攙扶起周延儒:“先生請起,有先生在,朕無憂矣。”

皇帝之言,讓周延儒心情激盪,起身後,他又禮儀完美的,與場中閣臣見禮。

崇禎給閣臣們賜坐後,急不可耐地讓值事太監,將李仙風奏疏給衆人觀看。

陳新甲看過後,冷哼一聲:“年初時,忠勇伯曾大破闖賊,其部只餘殘卒逃入深山……半年了,這些殘賊非但沒有剿平撫定,反而蓬勃再興,更逼洛陽,河南官吏,太過無能,更可恨塘報無聞,李仙風人等,是何用心?”

說着,他還有意無意看了周延儒一眼。

崇禎帝的神色又陰沉起來,河南巡撫李仙風,此舉可謂欺君罔上。

周延儒細細看着奏疏,一副認真謹慎,逐字推敲的樣子,其實方纔一掃之下,奏疏的內容己是瞭然於心。

他的腦子急速運轉,從奏疏上看,還有自己推敲的字外意思,闖賊之所以又再興復,關鍵一點,便是當時大破流賊時,當地官府收容了大量的降賊。

這些降賊賊性難改,闖賊一起,便羣起呼應,闖賊每經一城,幾乎都有內應,往往沒有戰鬥,城池便快速陷落。

而且這些降賊,因爲往年曾有流竄作戰經歷,造成了一個後果,便是闖賊每到一處,便迅速擁有了大量的,不經訓練就能作戰,而且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比起往年,這來勢更爲兇狠。

他們還擁有了大量的民衆基礎,今年河南又是赤地千里,民怨沸騰,雖年初忠勇伯鎮壓了流賊起事,然便若一座火山,雖暫時捂蓋下去,當它再次爆發時。比往常兇猛了多少倍。

更可怕的是,闖賊佔據城池後,不再鏟城流竄,而是開始遣官將鎮守,他們還設立營伍,訓練精兵,分給田地,便若大明編練的那些新軍一樣,這是……這是割據啊,難道闖賊被忠勇伯爆打一頓。打開竅了?

周延儒己經預見內中的可怕性,他們對大明造成的禍害,將更爲巨大。

也因爲如此,讓李仙風等人措手不及,官場積弊下,初時,他們想捂蓋子。只是闖賊崛起太速,己經緊逼洛陽,關係到陷藩大罪。所以纔不敢隱瞞。

作爲官場老將,周延儒何等聰穎。立時明白內中端倪。

好在洛陽不失,李仙風也急遣總兵陳永福救援,事情還有可爲。

當然,他的話也不敢說得太滿,迎着崇禎帝期盼的目光。

周延儒字斟句酌道:“李仙風雖有負聖恩,然洛陽之事關係甚大,我皇承天御極,神武英文,望以大處着眼。責其以功覆過,李仙風定然感激惶悚,力矢忠誠,以仰報聖恩於萬一。”

崇禎帝神情變幻,最終還是平靜下來,在閣內緩緩踱步。

周延儒娓娓道來,說到他的心田裡去。冷靜下來,他也發現,李仙風雖有罪,但還不到撤職殺頭大罪。眼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剿滅再次崛起的闖賊。

周延儒更着重點出另一點:“賊僞令嚴明,又能假仁愚弄百姓,割據城池,編練軍伍,聲勢益大,久之,必成大患,需急剿之,此爲上上之事。”

崇禎的眉頭皺了皺,他也擔憂這點,沉思道:“卿有何良策?”

周延儒沉吟道:“督師丁啓睿,以兵部尚書之身總督湖廣、河南、四川及長江南北軍務,仍兼陝西三邊事,分身暇顧。微臣之意,可起一人,代丁啓睿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專剿闖賊,以免局勢糜爛,此人需有力,讓人信服……”

崇禎帝截住話,急問:“卿可有人選?”

丁啓睿是當時楊嗣昌舉薦的,彼書生一個,優柔寡斷,剿賊進展緩慢不說,最近更損兵折將。崇禎帝雖對其仍信寵有加,也覺得需要一人代管三邊事。

周延儒正要說話,這時陳新甲大聲道:“皇上,臣舉薦一人,可擔此重任。”

周延儒立時微笑不語,崇禎帝則心中不悅:“陳卿私情雜念過甚。”

他眉頭微皺:“何人?”

陳新甲道:“便是前兵部尚書傅宗龍。”

崇禎帝眉頭更是大皺,傅宗龍性情剛烈,脾氣暴燥,他向來不喜,崇禎十三年時,更彈劾楊嗣昌徒耗國家,不能報效,以氣凌廷臣,崇禎怒,將其下獄。

陳新甲還沒注意到崇禎帝神情,忙着解釋道:“傅宗龍威望素著,善於駕馭,遠非一般大臣望其項背,有彼總督陝西三邊,闖賊定然一鼓而滅。”

崇禎冷哼道:“傅宗龍驕狂跋扈,朕百般隱忍,此人……哼。”

周延儒此時也勸道:“陛下,傅宗龍雖自視甚高,然才幹尚可,闖賊己呈燎原之勢,望陛下以國事爲重。”

周延儒居然幫自己說話,讓陳新甲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崇禎思前想後,最後恨恨道:“也罷,朕便赦兵部尚書傅宗龍,以右侍郎督陝兵討賊,李仙風嚴旨訓斥,罰俸一年,責其戴罪圖功,若河南之事再度惡化……”

“陛下聖明。”

周延儒內心暗鬆了口氣,河南巡撫李仙風,總算逃過一劫,對上下,自己也有個交待。

起初陳新甲舉薦時,閣臣們也是心動,都想推薦自己心中人選,不過他們敏銳察覺到皇帝對陳新甲的神情,又紛紛住了口,對皇帝待周延儒言聽計從,心中又是嫉妒不己。

最後便是商議錦州之事……

談起錦州大戰,衆人都是頭痛,當雙方實力相近時,除了面對面硬戰,也沒有別的妙方,各人談的,也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套話。

戶部尚書李待問又開始叫苦:“兵多餉艱,糧草難支,皇上,微臣還是那句話,錦州之事,當速戰速決。臣請皇上下旨,令薊遼總督洪承疇,忠勇伯王鬥人等,儘快與奴決戰!”

陳新甲立時反對:“萬萬不可!”

他急切地道:“皇上。兵兇戰危,一個不慎,便是精銳盡喪的結果。忠勇伯己經說得清楚,我方糧草難支,賊奴更難,只需相持下去,定可不戰而勝,又何必冒這個風險?”

李待問憤怒地衝陳新甲大叫:“本兵說得輕巧,只需相持,敢問。糧草何來?”

陳新甲更大聲衝他吼叫:“李大人,若大軍有損,這責任誰來負?你嗎?”

聽閣臣相爭,崇禎帝撫了撫額頭,感到一陣陣頭痛,每次都是這樣,衆人除了爭吵便是爭吵,根本沒有應對的良方。

他心中煩躁,正想詢問內閣首輔周延儒的意見。這時吏部尚書李日宣忽然說道:“皇上,恕微臣斗膽。微臣以爲,我王師與奴決戰時機己到。”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他。

李日宣淡然道:“諸位大臣或許有所耳聞,忠勇伯十萬大軍,己自塞外出兵,直指錦州!現錦州之奴內心惶惶,此謂天賜良機,可遇而不可求之,此時不戰。豈不枉費天機乎?”

閣內一片詭異的平靜,崇禎皇帝的右手,也不可抑止顫抖起來,尤其聽到那十萬大軍時。

塞外的消息,越來越多傳入他的耳中,也不知誰在推波助瀾,許多言官還風聞而動。彈劾王鬥蓄養私兵,擅開邊畔等,這些奏疏,崇禎帝皆盡留中不發。

良久。陳新甲憤憤不平道:“實屬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真是荒唐,王鬥哪來的十萬大軍?李閣老,你是內閣大臣,豈可聽信傳言,做這等市井閒婦之舉?”

面對陳新甲的攻擊,李日宣也不生氣,只淡淡說了一句:“就算沒有十萬,一、兩萬總有吧?空穴來風,未必無音。”

閣臣陳演,此時也笑盈盈地道:“忠勇伯好手段,不聲不響,就編練出如此多強師勁旅,不愧爲國之棟樑。”

各人誅心之言,讓陳新甲文雅的面孔都扭曲起來:“猜忌良臣,誹謗大將,這便是爾等做派?”

他一拂衣袖,厲聲道:“豎子不足與謀!”

李日宣淡然喝茶,崇禎帝也是默默看着陳新甲,眼中閃動莫名的光芒。

他柔聲道:“陳卿稍安勿躁,忠勇伯的忠心,朕自然是知道的,還是聽聽首輔如何說。”

周延儒一直靜靜聽着閣臣爭論,對王鬥這個人,他也重點了解過,皇帝雖說一直忌諱“通內”與“朋比”,然眼下的閣臣,沒有大將在外撐腰,是在內閣內坐不安穩的,便若張居正,當年也需要戚繼光援引。

王鬥崛起後,一直遊離派系鬥爭外緣,便以周延儒的城府,也猜不透他內心想法。很多人以爲王鬥是楊嗣昌,陳新甲一系,其實周延儒知道,更多是陳新甲等人,藉助王斗的光芒。

對王鬥來說,大臣在外的支持,有,也是錦上添花,沒有,也不妨礙他繼續升官發財,成爲大明焦點,國之重柱。

對周延儒來說,他也不會輕易得罪有實力的武人,特別是王鬥這樣的武人。

雖然他代表東林黨,不過例年來,王鬥並沒有做出公然得罪東林黨的事情,雖說以前他曾在東路砍殺了一批文人,商人,武人,也是那些人,侵犯了他的利益。

平日裡也可看出,王鬥這人還是好相處的,雖然勢力越大,也沒有作出侵犯整體文人階層的事,雖然跋扈了點,然在眼下的大明,這是很正常的事。

整個東林黨集團,對王鬥態度,便是觀其言,察其行,默默關注。

周延儒也未嘗沒有爭取王鬥作爲外援的心思,今日閣內可以看出,大明君臣對王斗的態度,便是依重與畏懼,連皇上,對陳新甲的看法都起了改變。

不過因爲有王鬥在外奧援,陳新甲地位還是穩如泰山,王鬥在外一日不倒,他肯定還是穩穩居於閣內,最多被皇帝冷藏罷了。但若外面出了什麼事,肯定還需陳新甲出來收拾。

作爲官場老將,周延儒善於迎合皇帝心意,當年遼東兵將訛餉之事,便讓他自一名侍郎升到大學士,如今……

周延儒可以肯定,皇帝對錦州戰事己經不耐煩了。特別在流賊再興的情況下,他急需抽調精兵回到腹地,用來對付流賊,更不能容忍藩王有失的後果。

想到這裡,周延儒對皇帝恭敬地道:“皇上,流賊再起,錦州戰事,確實不容拖延。”

陳新甲還想說話,不過接觸到皇帝嚴厲的目光,只得默然不語。

周延儒溫和地對陳新甲笑了笑。又繼續道:“……路人言,忠勇伯出師十萬,塞外緊逼錦州,此爲荒唐大謬!最多忠勇伯奔赴遼東時,令一些鄉勇團練出塞騷擾,以作聲援,乃聲東擊西之策。錦州之戰,塞外各部青壯皆抽之一空,北虜難擋。故而作惶恐之言,其大勢宣揚。又或有叵測居心在內。”

崇禎不住點頭,周延儒的分析合情合理,直說到他的心坎去。

周延儒繼續道:“然忠勇伯此計,也收到良好效果,北虜惶惶,難有戰心,我王師氣勢正銳,正是一鼓而決之時。”

周延儒緩緩道來,閣臣或沉默。或言附意,只有陳新甲喃喃道:“忠勇伯言,還未到決戰時機。”

李日宣瞥了他一眼,淡淡道:“本兵張口閉嘴皆是忠勇伯,忠勇伯也是大明官將,陛下之臣子,難道還敢公然違旨不成?”

陳新甲哼了一聲。又重複先前的話語:“……若大軍有損,這責任誰來負?”

崇禎看了二人一眼,神情不悅,對周延儒道:“先生繼續說。”

周延儒恭敬道:“微臣尊旨。”

他繼續道:“方纔本兵言。忠勇伯認爲,錦州之戰,還未到決戰時機。確實,忠勇伯自起後,百戰百勝,論行軍打仗,大明確無出其右者,然他畢竟是個武臣,對朝中方略,國家大局,或有所短……”

他道:“當然,忠勇伯爲國奮戰,浴血沙場,勞苦功高,微臣以爲,當重重獎勵,大加升秩,以盼再接再厲,晉建殊勳,另……”

周延儒說道:“總兵楊國柱等,勇略多謀,忠義之誠,足以感激人心,也當另行旌獎,以勵將來。”

最後周延儒跪下叩頭:“臣乃陛下之臣,一片冰心,只爲朝廷,所言種種,國家大事,皆是肺腑,請陛下聖心獨裁。”

閣內大臣,陳新甲等人,也知道錦州之事該做個了斷了,他們皆跪下叩頭:“請陛下聖心獨裁。”

崇禎帝站起,心中在想:“錦州之事久拖不決,事到如今,該做個決定了。”

……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五日,錦州,女兒河北岸。

乳峰山西河段,此時離河三裡範圍,己經被明軍攻佔,明清雙方,隔着彎曲複雜的壕溝壕牆相峙。

飄揚各色旗號的清軍營寨,由南向北,密密麻麻,一直蔓延到錦昌堡周邊。

大軍相峙,當然不是靜坐不動,每天的小規模戰鬥從來不停,或是斥候間的滲透與反滲透,或是各段寨牆壕溝的反覆爭奪,往往白日你才奪下,晚間時分,我又發動夜襲突襲,把失去的據點奪回來。

你來我往的拉鋸戰中,雙方都在不斷流血,很多士兵,都是疲憊不堪,部隊的不斷輪換,也成了雙方必行之事。

錦昌堡周邊營地,因爲處於清營腹地,顯得大體平靜,這裡來來往往的清國士兵,很多都沒有穿着盔甲,甚至沒有戴着盔帽,露出他們發青的頭皮,還有腦後細長的金錢鼠尾辮。

天氣越發寒冷了,他們紛紛穿上棉袍,戴上暖帽,便是後世清國那種碗帽,質地多爲皮、呢、緞等。還有一種涼帽,是夏天戴的,狀似斗笠,以篾條編成骨架,外罩綾羅。

很多人還戴瓜皮帽,來源於大明的六合一統帽。

此時錦昌堡城頭上,飛舞着清國皇帝的龍旗,城堡內駐紮的,也盡是精銳的噶布什賢兵。早在雙子山被明軍攻佔後,爲了安危着想,皇太極就將自己的行宮,移駐到錦昌堡之內,當然,乳峰山的據點,他們也沒有放棄。

原守備官廳內,皇太極高居上首,神色陰沉,兩側坐着滿洲旗主,還有蒙八旗,漢八旗各固山額真,在他們身後肅立。

官廳內,還有大羣的外藩蒙古扎薩克,臺吉、塔布囊等王公大臣,這些個外藩蒙古,左翼以科爾沁土謝圖親王爲首的科爾沁十旗,右翼以察哈爾固倫額駙和碩親王額哲爲首的其他蒙古各旗。

又有外扎薩克蒙古幾個汗王,如土謝圖汗,扎薩克圖汗,車臣汗等。

此時他們看着大廳中間,個個臉色難看,在那裡,跪着一個袒露脊背的粗壯蒙古人,正被兩個彪形的噶布什賢兵,用沾水的皮鞭重重抽打。

“啪!”

五尺多長沾水的皮鞭又是掄起,一鞭子下來,就是一條長長的血痕。

“啪!啪!啪!”

行刑的兩個噶布什賢沒有絲毫憐恤,皮鞭一鞭抽得比一鞭狠,一鞭比一鞭重。

那蒙古人開始咬牙硬挺,努力不讓自己發出聲音,然巨大的痛苦,讓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開始悽慘嚎叫。

每抽一鞭過來,他就嚎叫一聲,重鞭之下,他的脊背早己皮開肉綻,鮮血不斷滲下。

第377章 內應第541章 除奸隊(上)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746章 庫存第572章 公審第469章 傷亡第305章 排槍擊斃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294章 王鬥爲前鋒、大丈夫當如是第97章 捉生第9章 殺奴!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687章 敬意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91章 火藥沒了第387章 襲城第492章 攻下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175章 馬上風第476章 魔盒打開(中)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587章 農場主第398章 你個奴才!第756章 追諡第432章 帝皇大閱兵(上)第707章 西紅柿煮蝦第614章 空城第126章 守法得當第484章 放肆!第468章 戰果第488章 致意第182章 巡撫陳新甲第441章 前沿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46章 定裝火藥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287章 銅牆臉皮第616章 糜爛第276章 求援第556章 末日第509章 右臂第812章 恐懼第250章 填壕第501章 來自大明的征服者第330章 密謀第48章 納捐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786章 大略第38章 私人莊田第3章 你信不信?第710章 胡寨主第772章 到了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568章 完善第509章 右臂第424章 出征第271章 整編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199章 滿載而歸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72章 貧窮第87章 不留情第465章 側翼第532章 反響第67章 扮象第92章 定點排尿第710章 胡寨主第679章 舌戰第500章 小淩河邊(上)第640章 炮轟第582章 戶部應對(下)第7章 白甲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145章 處決(上)第415章 譁然第284章 向京師報捷第26章 外柔內剛第76章 法與情第504章 鹿死誰手第356章 可怕的官兵第133章 意外、吃驚第781章 騙局第251章 前景不容樂觀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819章 覆蓋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455章 救援第348章 軍臨中州(下)第806章 火箭營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
第377章 內應第541章 除奸隊(上)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746章 庫存第572章 公審第469章 傷亡第305章 排槍擊斃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294章 王鬥爲前鋒、大丈夫當如是第97章 捉生第9章 殺奴!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687章 敬意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91章 火藥沒了第387章 襲城第492章 攻下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541章 除奸隊(下)第175章 馬上風第476章 魔盒打開(中)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587章 農場主第398章 你個奴才!第756章 追諡第432章 帝皇大閱兵(上)第707章 西紅柿煮蝦第614章 空城第126章 守法得當第484章 放肆!第468章 戰果第488章 致意第182章 巡撫陳新甲第441章 前沿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46章 定裝火藥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287章 銅牆臉皮第616章 糜爛第276章 求援第556章 末日第509章 右臂第812章 恐懼第250章 填壕第501章 來自大明的征服者第330章 密謀第48章 納捐第673章 這是魔鬼第786章 大略第38章 私人莊田第3章 你信不信?第710章 胡寨主第772章 到了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568章 完善第509章 右臂第424章 出征第271章 整編第285章 不敢相信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199章 滿載而歸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72章 貧窮第87章 不留情第465章 側翼第532章 反響第67章 扮象第92章 定點排尿第710章 胡寨主第679章 舌戰第500章 小淩河邊(上)第640章 炮轟第582章 戶部應對(下)第7章 白甲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145章 處決(上)第415章 譁然第284章 向京師報捷第26章 外柔內剛第76章 法與情第504章 鹿死誰手第356章 可怕的官兵第133章 意外、吃驚第781章 騙局第251章 前景不容樂觀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819章 覆蓋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455章 救援第348章 軍臨中州(下)第806章 火箭營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