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塞外

商議良久,都覺不妥,最後各人只得決定先放放,着聖旨好生宣慰嘉獎,等錦州戰事全部打完再說?

當然,各督撫與大將可以聖旨宣慰,不過錦州前線千總以下的官將及士兵,卻需要兵部立時封賞,緩慢不得。?

而大明邊軍的斬首功次,一向賞賜豐厚,特別對東奴北虜更是如此,正德年間曾議定,一人獨斬首級一顆,着升實授一級,三人共斬一顆,爲首者升署一級,爲從者給賞銀財帛。?

便是二人共斬幼小賊首級一顆,也就是不到十五歲小韃子,爲首者都可以升署一級,爲從者量賞。不願升者,每實授一級賞銀五十兩,署職二十兩。斬殺婦女與兒童,也一樣署職給賞,不過要砍到四顆腦袋。?

到了嘉靖年間,斬首一顆者,除升實授一級外,又賞銀三十兩,所得馬匹等物,盡給本人。隆慶年更題準,與大衆達賊血戰,能臨陣斬獲首級一顆者,超升二級,不願升者,賞銀一百兩,所獲馬牛貨物盡給本人。?

當然,這只是薊鎮一家,各邊不得援以爲例。?

這是小兵的首級功賞,對軍官來說,千總把總,領官軍五百或一千人,部下有斬獲首級十名顆,二十名顆者升一級,每多十顆二十顆加一級,一直到三級而止,二級實授,一級署職。?

除首級外,大明還有頭功、奇功等分別,此並不看首級,只看敵之多寡、捷之大小。陣前當先、殿後、斬將搴旗、擒斬賊首等,都算奇功。上等者,擬升,次等者。擬賞。?

現在大明的功次。都是仿嘉靖例,斬首一級,升實授一級。再賞銀三十兩。遊擊參將的功次都可緩緩,不過前線低級軍官與小兵的賞賜不能緩,初戰剛大捷。就有功不賞?那前線的將士如何肯下力死戰??

此次遼東大捷,連斬首數,還有各種官兵頭功、奇功賞賜,又督撫大將功次未定,就要多賞財帛銀兩。零零碎碎,算起來有近十萬兩之多,這個錢,自然要兵部或是戶部出。?

談到銀兩,兵部尚書陳新甲。戶部尚書李待問卻是叫苦。特別李待問,更是給崇禎皇帝算了一筆帳,便是關於此次錦州大戰的花費。真是難以想象的浩大。?

此時雲集遼東的兵馬己經超過二十萬。他們大多是營兵,按此時的軍餉來算。每兵至少需要銀一兩,加米數鬥,這是多少銀子??

況且錦州前線中,還有數萬的騎兵,這些騎兵,除基本軍餉外,每月還約要二兩的草豆銀,如此前線的大明軍隊,光光糧餉,一個月差不多就要三十萬兩銀子。?

這些前線將士,當然不能吃銀子,遼東地方,也供應不了這麼多糧草。開中法後,邊鎮的糧草大多由商人支運,只是如此大戰,商人同樣供應運輸不了那麼多糧秣,還需要朝廷支應。?

千里運糧,十去其九,數十萬民夫肩挑人背,小車推送,頂多牛車馬車,運糧到達遼東後,一路損耗多達數倍,這樣戶部準備的糧草,一個月就需達數十萬石之多。?

戰事纔剛剛開始,眼見戶部的庫房就要掏空了,李待問四處恤補,還向御馬監借了不少銀子,這都是要利息的,還是利滾利,現在他只盯着秋糧稅收,希望可以緩解一二。?

此戰的賞銀,戶部是可以掏一部分,不過鬆錦戰事若長久相持下去,糧餉肯定保證不了。?

他一擡官袍,向崇禎皇帝跪了下去:“臣以爲,錦州之事,當速戰速決,眼下的大明,打不起大仗啊,還請皇上明察!”?

吏部尚書李日宣,卟嗵一聲,也陪着李待問跪了下來:“臣認爲李閣老所說,當是老成謀國之言。皇上發餉源源,自是軍心歡動,然遼東兵多餉艱,戶部一直恤補窮匱,又豈是長久之道?”?

“今蘇州府旱蝗,太倉州災荒,湖州府蝗災,山東、河南又大旱再起,村裡無炊煙,野多暴骨,蕭條慘楚,餓死載道,目不可忍視。嗷嗷生靈豈可坐視不救?曹賊,革、左諸賊未淨,不論救濟或是剿賊,皆需大批糧草,又豈能盡支於遼東?”?

他說道:“今聞官兵大捷,正是士氣如虹之時,當趁銳而擊之,一鼓作氣,盡滅韃虜,以解錦州之圍。萬不可坐失良機,困守寸地,豈不聞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

二人的話,聽得陳新甲一驚,他身子晃了晃,差點摔倒,慌忙對崇禎帝道:“皇上,萬萬不可!”?

他立時跪下,說道:“聖上明鑑,錦州雖有捷報,然東奴大部仍在,戰力不失,豈又可輕敵冒進?當穩紮穩打,免得給奴以可趁之機。兵兇戰危,古有明訓,一個不小心,就是舉國精銳盡喪,還請皇上三思!”?

錦州之戰,陳新甲早與王鬥交流過,依王鬥說的,鬆錦之戰,當急時急,免得坐失殲敵良機,當緩時緩,免得輕敵冒進,給賊奴以可趁之機。?

數十萬人的大戰,又豈能一時半會分出勝負?而且此戰東奴傾國而出,戰力非比尋常,奴酋洪太,也非等閒之輩,所以鬆錦之戰,比拼的就是國力,看誰能堅挺到最後。?

雖然陳新甲是兵部尚書,不過打仗的事,他更相信王斗的意見。?

按王鬥說的,這場仗,只要大明不敗,就那等於勝利。前方捷報己經傳來,他這個兵部尚書,在崇禎帝眼中,印象分大大加強,又哪會冒這個倉促決戰的風險??

萬一失敗,他這個兵部尚書就當到頭了,內閣首輔,更想都不用想,所以一聽李日宣、李待問的話語,立時出言反對。?

李待問眼中閃過冷意,對陳新甲怒聲喝道:“敢問本兵陳大人,若不速戰速決,長將相持下去,糧餉何在?”?

陳新甲冷笑道:“李閣老是戶部尚書,糧餉問題。自然由你解決。怎地問起我來了?”?

他大聲說道:“我大明是相持不起,然奴賊更相持不起,豈不聞奴境之內銀多糧少。便是王公大臣,也常有飢寒之憂?”?

“我大明再是窘迫,東奴蕞爾小國。在糧草供應上,也不能與我大明相提並論!況且東奴青壯盡出,境內莊園田畝乏人耕種,日久糧草更難以接濟,只要相持,我大明必勝,皇上請三思啊!”?

說完他對崇禎皇帝連連叩頭,嗵嗵有聲。?

這時張四知也在陳新甲身旁跪下,說道:“臣附意!本兵肺腑之言。一片爲國爲民之心,天日可鑑,”?

說完後。又慢條斯理看了李日宣、李待問一眼。眼神陰沉無比。眼見內閣首輔之位不保,張四知有點破罐子破摔起來。不過臨退之前,定要給李日宣、李待問二人下點眼藥。?

比起李日宣、李待問二人的背後一刀,陳新甲雖然與他爭鬥激烈,反倒有點象君子之爭,不象二人那麼陰險。這一刀,讓張四知深深記在心中,此仇可謂不共戴天,不知不覺,他己經與陳新甲結成了同盟。?

眼見閣臣紛爭激烈,各有各的道理,崇禎皇帝不由猶豫起來,緊捏奏摺,久久不語?

……?

崇禎十四年八月,在鬆錦前線明軍與清軍血戰時,臨近東路,塞外滿套兒之地。?

滿套兒便是後世的豐寧地區,南部多山地,羣山綿亙,茫茫林海。北部水草豐美,盡是遼闊的高原草灘,從西北往東南,有湯河、潮河兩條大河。?

這二河,湯河往東南後,經過密雲鎮的馮家堡,石城堡,一直通向通州,天津等地。潮河同樣如此,經過密雲鎮的古北口,在密雲與湯河交匯,進入密雲後,二河又稱白河。?

崇禎十二年,鍾顯才奉王鬥之令,開拓滿套兒,又移流民,在滿套兒諸地,沿着湯河、潮河兩岸,設立了衆多的屯堡。還有大量東路商人涌入,在境內設立畜場,礦場,伐木場等等。?

總體而言,滿套兒南部,礦場與伐木場較多,北部草灘疏林地帶,各屯堡附近,畜場較多,各式的雞場,鴨場建立,還有牛場,羊場等等。?

他們每年都生產出大批的肉瓷罐,暢銷東路各地,有軍隊這個大客戶在,不愁肉產品販賣不出。特別崇禎十三年時,滿套兒發現金礦,更吸引了衆多商人的進入。?

由於獲利頗多,塞外廣大的地盤,己經成爲東路商人眼中的金礦。?

崇禎十三年下,甲等擁軍模範,鎮東商行會長鄭經綸與副會長賴滿成,因爲積極響應王鬥開墾塞外的號召,更被幕府嘉獎功勳值一百點,並被許可佩劍而行。?

要知道,時舜鄉軍,現在靖邊軍計算軍功的“功勳值”可謂非常珍貴,一百點功勳值,足以兌換塞外良田一百畝,或是草場山地五百畝,這些都可以世世代代傳家的,只要王鬥在一日,就保證這些土地歸他們所有。?

以中國之民千百年來對土地的熱誠,誰不眼熱?而且,這些土地上,若發現什麼珍貴的礦產資源,同樣歸擁有人所有,只需上繳收入的三成便可。?

明顯一個例子,賴滿成選到的山地中,本來多溫泉,奇峰異洞,他原本打算建個山莊的,卻不料無意中發現了金礦,立時轟傳四野。?

賴滿成有懷壁之憂,要將金礦獻給王鬥,卻被王鬥所拒,言幕府之律一法九鼎,豈有失言收回之理?此事之後,所有的東路商人都放下心來,開拓塞外的熱情越發高漲,除想獲得實利外,還想獲得功勳值。?

畢竟軍隊塞外開拓的土地所得,都歸王鬥所有,而沒打下的土地,也沒有安全感,沒有軍隊保護啊。況且,王鬥許可與幕府聯合,卻不許可私自拓土,所以想要獲得封地,就只有從王鬥手中獲得,功勳值,就是其中的途徑,可多渠道獲得。?

越來越多的商人武裝出境,僱傭退役的舜鄉軍,招募護院家丁,刀客劍客鏢師什麼的,幕府“宗師堂”設立後,許多擁有劍士身份的武者也被這些商人僱傭,加入各種塞外開拓隊。?

這些商人開拓隊裝備精良。因爲幕府大力支持。所以各隊都擁有大批犀利的東路鳥銃手銃與盔甲,他們主動刺探塞外各個部落情報,測繪山地水源。配合幕府的情報司人員,源源不斷將各樣情報發回。?

而隨着東路匪患的肅清,境內太平。武器的收繳,也早己完畢,往日各人出門必隨身攜帶防身武器的現象消失不見,現東路能隨身攜帶兵器的,也只有軍人與學生。?

而普通的軍戶百姓,商人什麼的,要持武器,必須辦理持劍證與持銃證,經幕府鎮撫司與情報司證實忠誠可靠。方可擁有鳥銃,手銃,刀劍。盔甲等武器。而且平日不許攜帶出門。?

鄭經綸等人被許可佩劍而行,可謂身份的象徵。而且這種特許嘉獎者,時時都有面見王斗的機會,還經常可與王鬥共進午餐或晚餐,不知讓多少人眼熱羨慕。?

要知道,隨着王鬥身份地位的提高,特別封忠勇伯後,要見王鬥一面,是何等的艱難。?

現在每一年中,在特定幾個日子裡,王鬥都會召見各界賢傑,與他們共進晚餐,名額只定在八個。私下裡,一個晚餐名額的價值,己經超過了五千兩銀子。?

只是甲等擁軍模範的獲得談何容易,甲乙丙丁,甲等稱號,非傑出貢獻者不可得。?

經過幾年的經營,現在滿套兒之地,約有人口七、八萬,大小屯堡一、二十個,特別滿套兒更是大堡,有人口一萬餘,連商人什麼的算上,己經頗爲的熱鬧。?

這裡本是外藩蒙古土默特右翼旗的牧放之地,萬曆年中,阿拉坦汗之子辛愛黃臺吉在此設立兀愛營,後傳到其孫俄木布楚虎爾手中,不過在歸順清國後,俄木布楚虎爾漸漸東遷,領着大股部落前往敖木倫河區域(現大淩河),滿套兒之地,只餘少數部落,還有一些喀喇沁右翼旗小部落在此放牧。?

鍾顯才領軍出塞時,懾於當時舜鄉軍之威,該處的土默特、朵顏人慌忙逃竄,跑到了灤河,以遜河地段,甚至後來又再東逃北竄,渾然不顧這裡原本是土默特右翼旗的大本營。?

大明初中期時,曾在滿套兒設立衛所,后辛愛黃臺吉又在此經營,有破舊城堡一所,鍾顯才趕走蒙古人後,領着屯民修葺了城池,並將該城重新命名,稱之爲新永寧。?

新永寧城座落在潮河南岸,經過兩年的建設,城池頗爲堅固,城週四裡多,高二丈五尺。在城的西面,南面與東面,分別建有城門,每門都有城樓,樓上還架立了一些佛狼機火炮。?

新永寧算是滿套兒地區的心臟,而且這附近地帶,也算是水草豐美,土地肥沃,雖說小冰河時期,又常年乾旱,潮河萎縮了不少,不過灌溉田地卻是足夠。?

所以城池的附近,到處是林立平整的屯田,靠近一些山地處,還有衆多的畜場,加上前來淘金的商人不斷,城堡內衆多的商鋪林立起來,喧騰的叫賣聲響動,己經有了東路腹地的景象。?

城池上飄揚着日月浪濤旗,此時在新永寧的東門城樓上,高史銀、溫方亮、沈士奇正持着千里鏡眺望。?

在他們身後,靖邊軍前鋒朱雀營,左衛青龍營各位將官肅立,又有忠義營的官將們,比如楊東民、張文儒、徐友漁、李金盛、王安寧等人。?

他們同樣穿着類似靖邊軍軍官的短身明甲,鱗甲腿裙,戴着帽兒盔,不過顏色款式上有所區別,士兵也是如此,他們的軍營,也不在永寧城,而是靠近延慶州。?

還有一些參謀司人員在旁,比如溫方亮的叔父,贊畫溫士彥同樣在側。?

千里鏡中,正有大批的東路商人,帶着他們的武裝商隊,各人或騎着馬騾,或趕着大車,沿着東路到新永寧的官道,絡繹不絕的,從東門進入城池。?

這些人中,很多人都披有盔甲,或是持着鳥銃,雖然這些都是靖邊軍淘汰的盔甲兵器,但這些武裝,相對塞外的胡人,或是大明境內的明軍,決對犀利。?

這些武裝商隊的人員構成也五花八門,以民間的“大俠們”居多,雖在靖邊軍看來他們都是烏合之衆,但用在塞外開拓,很多時候還是得力的。?

“這次出征塞外。爲什麼要聯絡這些商人呢?他們能打幾個韃子?”?

放下千里鏡。高史銀撇了撇嘴,對那些昂首挺胸前來的武裝商人們頗爲不屑。?

溫方亮也放下千里鏡,笑了笑。道:“按大將軍說的話,這叫軍民團結一家親,將整個東路的力量都調動起來。軍人與商人,都是一家人嘛。他們雖然不能打,但最不濟的,運送繳獲的戰勝品還是可以的,再說了,我們奪回的牛馬人口,很多還要賣給他們不是?看在肉瓷罐的份上,老高你就將就將就吧。”?

高史銀與沈士奇同時大笑,他們笑時都一個姿勢。昂着頭,叉着腰,上下牙齒全部露出。看到他們的笑容。溫方亮裂了裂嘴:“我溫方亮什麼都不怕,就怕二位笑時的尊容。”?

看他們歡笑打趣的樣子。忠義營的徐友漁、李金盛幾人都是識趣的陪笑,只有楊東民身後的許祿,劉瑋等人心下失落,當年同堡同級的衛所將官,溫方亮己經是靖邊軍的參將,而自己等人……唉,悔之晚矣。?

溫贊畫此時撫着美須,淡淡道:“塞外之略,忠勇伯自有考量,爾等不可小覷商人之力,運送糧秣,提供糧草,交遊貿易,哪項離得開商賈?不說別的,便是塞外諸部落的情報收集,水源地形測繪,單靠情報司,哪有那麼多人手?再者,此力不用,難道如山西那幫商人,爲韃虜所用?”?

溫方亮微笑不語,高史銀與沈士奇互視一眼,都是撇了撇嘴。?

自那日將軍府議事後,二人也算見識了溫贊畫的真面貌。知道這人外表儒雅,有若翩翩美男子,正經起來又有若道德先生,其實內心的深沉狠辣,讓人思之心寒。?

不過我喜歡,沈士奇心中嘿嘿一笑。?

“呵呵,賴滿成這小子也到了,看來,與商賈們約定的時日,沒有一個人違反,東路的商人,還是知情識趣的!”?

沉默片刻後,溫方亮又打開了話頭,他舉起千里鏡,突然一笑:“這小子,還扛了一把大刀,他這身子骨,舞得動嗎?”?

高史銀與沈士奇也來了興趣,一同看去,果然,前方又冒出了一支長長的商隊,車輛馬匹的,人數衆多,怕有幾百人之衆,爲首一人,油頭粉面,不過全身都披着鐵甲,還扛了一把大大的青龍偃月刀。?

高史銀驚奇:“哈,這小子不拿灑金扇兒,改拿關公刀了?”?

往年裡,溫方亮與賴滿成同處舜鄉堡內,也算是狐朋狗友,號稱三鐵,王鬥主政後,二人一個從商,一個從軍,都算混得春風得意。多年來,賴滿成的招牌就是手上搖把灑金扇兒,一搖三擺的,各人己經熟悉了他這種風格,突然改變形象,還有點適應不了。?

而賴滿成交遊廣闊,高史銀隨王鬥到舜鄉堡後,作爲王鬥麾下的親近將官,自然是賴滿成重要的交遊對象,二人也算打得一片,成爲談得來的朋友。?

看到賴滿成這身打扮,高史銀同樣吃驚不小,他哈哈大笑:“這小子,被大將軍賞了一百功勳之後,怕是心熱起來,還想再立些功勞。只不過他這小身板,要是對上韃子,怕是懸乎。”?

隨後他有些自得地道:“老溫,這些年下來,我們的功勳有多少了?”?

溫方亮眼睛一閃:“沒有仔細估算,怕破萬了吧?”?

高史銀志得意滿:“我應該也破萬了,這樣算來,到時至少有良田萬畝,林地草場五萬畝,以後仗再打下去,嘖嘖……想想就痛快!”?

他忽然有些煩惱:“到時這些田畝林地,該怎麼經營安排呢?我沒有經驗啊,那麼大的產業,家裡的婆娘怕也不行。”?

溫方亮摸了摸鼻子:“我也有點苦惱,不過東路最近成立一家商行,聽說招募了衆多有田園業場管理經驗的管家管事,他們與商科合作,專門爲我們這些有大量功勳的軍官效力,聽說讓他們來管理經營,可比尋常之人高出數成收益,也不知是真是假。”?

高史銀咬牙切齒:“可以讓他們試試,他們還敢坑害我們?除非有九顆腦袋!要是虧了,哼哼!”?

聽二人炫耀着手中的功勳,沈士奇坐立不安:“我老沈也要加快了,我的功勳值,才幾千呢。到時沒有良田萬畝,怎麼跟子孫交待?”?

他忽然有點擔心:“兩位哥哥,你們說,光我們三人,到時大將軍就需賞下田地幾萬畝,整個靖邊軍算算是多少,大將軍有那麼多土地來封賞嗎?”?

溫方亮與高史銀哈哈大笑,高史銀更拍着沈士奇的肩膀:“小沈啊,這你就不用擔心了,算算這新永寧一帶,就有田地多少?整個滿套兒,又有土地多少?要是不夠,就再打,一直打下去,總會夠的!”?

溫贊畫也淡淡道:“沈將軍,這天下大着呢,土地無窮無盡,要多少,有多少!以我靖邊軍之威,還愁土地不足?”?

他看了溫方亮一眼,心中極爲欣慰,自己老溫家,就數這個侄兒,不,兒子最有出息,位高權重不說,還掙下了一份想都想不到的家業。唉,欣慰啊欣慰,吾家有後矣!?

衆人身後的靖邊軍各將,各樣興奮地議論,商議如何經營田園,忠義營各將們,則是羨慕萬分。?

張文儒突然高聲叫道:“大丈夫就當如此,騎快馬,殺賊敵,良田美宅,不亦快哉?不過幾位將軍休得得意,某張文儒,現入靖邊軍,總有良田萬畝的時候。”?

張文儒性格豪邁,頗得高史銀的歡心,他回頭拍了拍張文儒的肩膀,哈哈笑道:“老張說得不錯,跟着大將軍,區區萬畝良田算什麼?入我靖邊軍,什麼都會有的,萬畝良田不算什麼,萬傾良田,纔是開始!”?

城樓上衆人都是大笑,意氣風發,盡顯強軍強將風姿,隨後溫方亮笑容一收,看着賴滿成越走越近,入了城門,這傢伙,看到城樓上各人,還擺出一個舞刀躍馬的姿勢,也不知腰閃了沒有。?

他看看城樓上的沙漏,說道:“午時了,商賈們也全部到了,該向他們宣佈此行的目的所爲了!”?

高史銀與沈士奇也是沉肅點頭,幕府相召東路商賈,還有一部分有東路保人,親近友善的外路商人們前來塞外,爲保機密,並沒有告知原因,連沈士奇下的忠義營各將,同樣沒有告知,他們還是今日才得知此次行動所爲。?

此次兩線作戰,東路的商賈們全體動員,一部分由鎮東商行會長鄭經綸率領,前往遼東,協同運送輜重。?

餘下的則出塞前來新永寧城,在實利與大量功勳值的吸引下,他們義無反顧,當然,換個詞,他們也不敢反抗。?

商人都是機靈的,他們猜測靖邊軍出塞,可能有大動作,只不知具體原因罷了,不過有利益吸引,個個都極爲心熱。?

七月下時,溫方亮與高史銀等人,就領靖邊軍到達了滿套兒,東路的商賈會晚一些,不過算上時間,還在王鬥與參謀司預訂的計劃時間之內。?

溫方亮看向東邊方向,遠望雲天,他似乎看到了遼東的土地山川,他心馳神往:“想必錦州那邊,大將軍己經與奴賊打上了,我們也該出發了!”

第221章 誰是兔第763章 惡之花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787章 動員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255章 唯有堅持第293章 一戰而潰、舜鄉軍虎威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656章 費用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702章 吏員開考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721章 銅牆鐵壁第163章 掌嘴第749章 城下町第219章 殺他個落花流水第762章 無知第466章 樣子貨第464章 勇氣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486章 激鬥(上)第360章 陳永福想立功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815章 霰彈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247章 血海下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80章 激勵第206章 昌平第615章 淒涼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上)第377章 內應第58章 吃驚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496章 河水與血水(下)第303章 若附可爲王、激邀會戰第156章 隨軍第465章 側翼第27章 匠頭李茂森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384章 得知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253章 側射第19章 盤點第575章 蛆蟲第150章 聯姻第297章 以火器制火器、觀其戰陣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146章 嚇了一跳第186章 命運第763章 惡之花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587章 農場主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20章 不患貧而患不安第731章 擋住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486章 激鬥(上)第630章 半渡而擊第262章 決定離去第691章 君子津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23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656章 費用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512章 白虎第45章 堡成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296章 清國最大禍害第369章 福王第798章 奪下第527章 皇太極死了第454章 驚聞第774章 越急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下)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13章 捷報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657章 宣統第310章 隱患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上)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546章 沸騰不休第447章 土袋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
第221章 誰是兔第763章 惡之花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787章 動員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255章 唯有堅持第293章 一戰而潰、舜鄉軍虎威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656章 費用第116章 操守徐大人的吃驚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702章 吏員開考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507章 排隊槍斃(上)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721章 銅牆鐵壁第163章 掌嘴第749章 城下町第219章 殺他個落花流水第762章 無知第466章 樣子貨第464章 勇氣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486章 激鬥(上)第360章 陳永福想立功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815章 霰彈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247章 血海下第272章 看來真得學習王鬥之法了第80章 激勵第206章 昌平第615章 淒涼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上)第377章 內應第58章 吃驚第109章 圍點打援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496章 河水與血水(下)第303章 若附可爲王、激邀會戰第156章 隨軍第465章 側翼第27章 匠頭李茂森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384章 得知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253章 側射第19章 盤點第575章 蛆蟲第150章 聯姻第297章 以火器制火器、觀其戰陣第168章 參將來了第146章 嚇了一跳第186章 命運第763章 惡之花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587章 農場主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20章 不患貧而患不安第731章 擋住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486章 激鬥(上)第630章 半渡而擊第262章 決定離去第691章 君子津第371章 強攻、硬守(中)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23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656章 費用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274章 其勢己成,天下何人可制第512章 白虎第45章 堡成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296章 清國最大禍害第369章 福王第798章 奪下第527章 皇太極死了第454章 驚聞第774章 越急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下)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13章 捷報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657章 宣統第310章 隱患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上)第689章 賊亂潛流第546章 沸騰不休第447章 土袋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