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上)

大堂內,安北都護府副都護,左都御史李邦華有些頹廢的坐着,他的身旁,宣府巡撫朱之馮也是面色沉重,神情肅然。

與十月中初到達宣府鎮時,李邦華面色憔悴了許多,臉容也蒼老不少。這段時間他日子不好過,雖是副都護,但什麼權力都沒有,王鬥不點頭,他在宣鎮上下,任何事都插手不進去,就要將他憋瘋了。

王鬥待遇倒沒短了他,每日好吃好喝的供應,每月還可從財政司領取一份叫“補貼”的俸錢,但李邦華不是藩王,每日每月的被人當豬養,他是有抱負之人,豈能如此無所事事,飽食終日?

不過王鬥金口不開,他就只能幹閒着,不知不覺,泡茶館的次數也多起來,他有點理解當時馬國璽的作派了,整日無事可幹,不泡茶館能做什麼?

身旁的隨從家人也從盼望到失望,告辭的告辭,做買賣的做買賣,紛紛離他而去。

幾個月中,閒着無事,李邦華也將宣府鎮上上下下走遍,王鬥除了敏感要害部門,餘地並不禁止李邦華行走,讓他對此地的強盛與威力瞭解更上一層樓,當初心思改變了不少。

他腦中回想的,就是當時大同巡撫衛景瑗告辭回大同鎮,對自己說的話語:“李公,對永寧侯當安撫爲上,忍辱負重!”

是啊,當安撫爲上,不管怎麼說,永寧侯跋扈歸跋扈,對百姓還是好的。他也沒扯旗造反不是?這隻強悍的力量,還是隸屬於大明的。若是逼迫過甚,他一怒作亂,大明纔是真正的萬劫不復。

自己能做的,就是儘量安撫,勸永寧侯多行忠義,若國朝傾覆之時,他能出兵力挽狂瀾,挽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也不枉自己飽讀聖賢書一場。

而且,最重要的是,現在自己需要一份工作,施展自己抱負同時,能取得王鬥信任,讓他對自己更爲器重,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在宣府鎮待了幾個月。當地一些流行話語他也懂了不少,如工作、話語權等等,都是當時王鬥無意說出,卻在宣府鎮引以風潮,還有什麼高端大氣上檔次等等,都是宣鎮或大明時新的話語。

ωwш ⊕ttκá n ⊕CΟ

李邦華沉默坐着等待。他內心中最期盼的,還是想在教化司任職,掌控宣府鎮的學子與教化。

他在宣府鎮幾個月,印象最深的,便是宣府鎮的教育系統。

每一屯都有一座學堂。全民教化,邑無不學之戶。戶無不學之人,這是非常讓人震動的。

人言剛不可久,柔不可守,若王鬥只是軍力強悍,那還不讓人驚懼,畢竟興也勃也,亡也忽也,軍事強悍者,旋起旋滅之事太多了。

強若蒙元,沒有讀書人支持,一樣胡運不過百年,但重視教育,便是關乎百年,甚至數百年的大計,怎不讓李邦華重視?

而且宣府鎮的教育……

他想起那日,自己到鎮城附近一處屯堡處,該屯離萬全左衛不遠,算是一個大屯,依現在宣府鎮劃分,是鄉的單位,當地人自稱爲千戶所城,整個鄉約有千多戶人口,相當以前一個千戶所。

李邦華知道宣府鎮現在不若大明餘處士紳自治,而是官府親管,負責各地地方事務。且若國初那樣,實行普遍的里長制,甚至更進一層,實行保甲制,使武力若巡檢司一樣,深入每屯每地。

該鄉總人口約在十二保左右,擁有十歲及下的男童數百,這些男童,必須全部進入學堂讀書識字,按王鬥說的,這叫六年制義務教育,乃強迫性的,任何人不得違抗,否則戶主將被抓到礦山去服苦役。

且治內還不分何籍,暫住籍,歸化籍,漢籍,夷籍子弟孩童,均是如此,都必須接受教育。

他們一般一鄉有一座學堂,王鬥稱之爲小學,便若以前的蒙學。

讓李邦華吃驚的是,這些蒙學,男童上學均不收取費用,吃住全部免費,這要花費多大啊。

且各鄉內,其實還有女校,不過因爲男女不同校,又不強迫女童上學,故而沒引起什麼波動。

放在大明,家有財力者,其實女子也有接受教育,只不過請私塾先生在家罷了。畢竟男主外女主內,大戶人家出來的女子,未來要操持夫家大幫人的生計財務,不讀書識字怎麼行?

不過此時還是重視男丁,便是免費,也只有一些頗有財力的,眼光長遠的商賈財主,官太太家人女兒等送入女校,入學女童不多。

依李邦華的打聽,宣府鎮最多的便是小學,每鄉均有,還有叫中學的,一般一路只有一所。不過東路中學最多,足有五所,保安州更佔了三所。

大學,便是宣府鎮軍事學院,民事學院等等了,精英的彙集地。

大明一般是七、八歲開蒙,然後寒窗苦讀,一步步從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等慢慢上升,只有科舉一條路,若能在三十歲中舉,已是祖墳冒青煙了。

包公便是29歲中舉,39歲纔出仕當官,這還是幸運的。

在宣府鎮這裡,十歲或是之前均可入學,接受六年教育後,約在十六歲畢業,便是合格的小學生了,如能拿到畢業證者,便是沒考入中學,還是很多地方搶着要。

宣鎮商事發達,地方頗多技校,特別很多商行廠坊都在後支持,專門籠絡這些小學畢業生,供養他們在技校中學習幾年,讓他們出來後,入自己商行做事。

不過對這些小學畢業生,宣鎮百姓,還是習慣將他們稱之爲童生,後官方也確定下來,拿到畢業證的學童,才能稱之童生。否則只是準童生。

這不若大明別處,一開蒙便是童生。沒考中秀才的,七老八十還是童生。

因爲是六年制義務教育,所以宣府鎮採取寬進原則,適齡孩童均可上學,但畢業考就卡得較嚴。

考入中學者,便是準秀才,因爲中學生錄取嚴格,超過九成多的小學生都會淘汰。所以他們入學後,繼續免費教育,等於這些人以前是家族供養,現在改爲官方供養。

他們若畢業,便成爲正式的秀才了,這時他們約二十歲左右,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覈。做吏當官等等,這不若大明,中舉後纔有了一些機會。

也因爲中學生的吃香,教化司後來規定,童生們許可再考,可在家苦讀。或是繼續進學堂復讀,這時他們就要收取費用,然後每年可以考一次,連考三次。

三次過後,就沒有機會了。畢竟復讀那麼些年還考不上,證明他們不是讀書的料。就沒必要再浪費家人錢糧了。

也避免八十歲老童生還在考秀才之事,一生光陰就這樣浪費,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

對那些小學都不能畢業的準童生同樣如此,許可自費衣食,復讀三年。還是不能畢業者,就沒有畢業證的回家吧,自己品嚐不努力失敗的苦楚。

才華更高,能考入大學者,直接就是舉人身份,畢業就是進士,包分配,包當官,因爲他們是宣府鎮最精英的一部分。

軍事學院出來者,優秀學員,直接授騎尉勳階,未來可任隊官,副隊官,普通者,授上士勳階,成爲甲長。

民事學院出來者,享受科級待遇,進入各屯堡,民政部或是監察部內任職。

這便是王鬥對宣府鎮的教育做法,普及初等教育,特別重視新生孩童的教化,且到中學這一關,就卡得非常嚴,嚴進嚴出,能就讀者,皆是品學兼優之士,

也避免未來高級知識分子太多太濫,不說大學生滿地走,此時大明幾十萬生員閒置,沒有出路,就是大害。

而到大學之後,也才文武分科,不過宣府鎮的小學,中學,其實沒什麼文武之分,都算是接受軍國主義教育,便是小學畢業,在很多百姓看來,也個個是文武雙全之士,他們眼中的高等人才。

……

得知宣府鎮的教化詳則後,李邦華嘆息良久,越發覺得王斗的深不可測。

在他看來,宣府鎮教化普及,完全蓋過江南最發達的蘇杭之地,當爲大明之首不說,還體系通暢,上下有序,或許可爲大明未來教化之方向。

而且這個體系,也將民間有力者,精英者網羅一空,不慮遺賢民間怨恨作亂。

畢竟歷來反賊作亂,沒有讀書人加入皆不足爲懼,就象闖賊,沒李巖等加入之前,流寇爾。但越多的讀書人加入,卻使得危害越大,最終成爲大明的心腹之患。

而王鬥這個收羅人才的力度,甚至蓋過大明多少倍,思之甚爲可怖。

只是有一點,宣府鎮大學畢業生不言,若大明進士一樣少。

然中學畢業生就可參加吏員考試,雖比起大明各處生員來說,各人做官從政機會多了許多,不至如此閒置遺禍,然這麼多的官員政位如何安排?

來年如何安排越來越多的人才?

宣府巡撫朱之馮近期一直陪在李邦華身邊,此時也前往該屯堡路上。

他沉思良久道:“所以,這便是宣府鎮冗官冗吏由來吧。其實非是冗政,而是細化,大明對地方治理太粗疏了,皇權不下鄉,也是因爲地方官吏太少之故,只能依靠士紳,所以賦稅越收越少。反觀宣鎮,各類賦稅卻是越收越多,百姓並不覺苦,就是該收的人收了,不該收的人不收,吏政暢通之由。”

他說道:“而且這些老學生畢業後,也是進入地方吏務,不若大明進士及第,任者便是知縣起步。他們只是書生爾,又如何坐理地方數萬戶賦稅之事?……內閣諸公更不用說了,若是庶吉士者,便是進入翰林院,然後在京中打轉,最後成爲輔臣。他們又如何熟悉地方事務,故而種種之策,往往牛頭不對馬嘴……”

大明也是稱童生爲小學生,中了秀才或以上者,一般被稱爲老學生,朱之馮如此稱之秀才等,李邦華並不奇怪。

他聽朱之馮說着:“宣鎮地方衆人皆從吏員做起,將來爲官之時,便熟知地方事務,自然皆爲通用實材,勝過衆書生遠矣…又此地便是大學生,出來後也皆是地方吏事,或是軍中小校,亦可層層磨練,不會壞了大事……吏員越多,掌控地方越細,不慮地方豪強鄉紳爲亂,收上的稅越多,足以養活一干冗吏。他們起步低,可升遷的官位也多,不慮僧多粥少,可有衆多政位可以安排……”

朱之馮最後嘆道:“此思種種,也是下官近期纔想到,永寧侯卻深謀遠慮,早早思之想到,令人不寒而慄啊。”

第769章 戰略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203章 搏戰第570章 任期、勳階第500章 小淩河邊(下)第65章 爭奪第180章 保安州城守備官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第535章 落下第779章 絕望第786章 大略第814章 衝陣第527章 皇太極死了第595章 檄文第467章 身死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528章 他們是在找死!第73章 文冊、工匠第48章 納捐第68章 對戰第431章 神火飛鴉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595章 檄文第776章 忠與順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288章 秦軍到來第387章 襲城第636章 淹沒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498章 隔河炮戰(上)第241章 許月娥之事、清兵謀議第90章 女營第774章 越急第775章 涅槃第738章 磨坊第744章 發展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797章 前鋒第690章 大開發序幕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上)第705章 見習研究員第323章 靜觀其變第35章 人爲財死第763章 惡之花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369章 福王第369章 福王第174章 此事別有蹊蹺第490章 序幕第801章 盡出第269章 下一個目標第347章 桃源、出發(下)第12章 誇功遊街第743章 南門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738章 磨坊第733章 改變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744章 發展第414章 遼東消息知第158章 嬰孩第313章 重新評價第793章 驚歎第592章 “封地”第826章 吾鄉第514章 破陣第691章 君子津第441章 前沿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78章 火銃改進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806章 火箭營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466章 樣子貨第295章 無可奈何地退走第300章 擊其奔散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687章 敬意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下)第80章 激勵第78章 火銃改進第483章 馬科第471章 報捷第571章 譁然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中)第371章 強攻、硬守(上)第345章 離去第793章 驚歎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644章 踏燕然兮,逐胡兒第498章 隔河炮戰(4)第50章 銀秤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581章 銀圓第131章 衛城第732章 血溝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469章 傷亡第54章 禁私鬥、婚期
第769章 戰略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203章 搏戰第570章 任期、勳階第500章 小淩河邊(下)第65章 爭奪第180章 保安州城守備官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第535章 落下第779章 絕望第786章 大略第814章 衝陣第527章 皇太極死了第595章 檄文第467章 身死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528章 他們是在找死!第73章 文冊、工匠第48章 納捐第68章 對戰第431章 神火飛鴉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595章 檄文第776章 忠與順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288章 秦軍到來第387章 襲城第636章 淹沒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498章 隔河炮戰(上)第241章 許月娥之事、清兵謀議第90章 女營第774章 越急第775章 涅槃第738章 磨坊第744章 發展第620章 讓我們奮戰吧第797章 前鋒第690章 大開發序幕第510章 大崩潰、擒獲(上)第705章 見習研究員第323章 靜觀其變第35章 人爲財死第763章 惡之花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369章 福王第369章 福王第174章 此事別有蹊蹺第490章 序幕第801章 盡出第269章 下一個目標第347章 桃源、出發(下)第12章 誇功遊街第743章 南門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738章 磨坊第733章 改變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744章 發展第414章 遼東消息知第158章 嬰孩第313章 重新評價第793章 驚歎第592章 “封地”第826章 吾鄉第514章 破陣第691章 君子津第441章 前沿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78章 火銃改進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806章 火箭營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466章 樣子貨第295章 無可奈何地退走第300章 擊其奔散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687章 敬意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下)第80章 激勵第78章 火銃改進第483章 馬科第471章 報捷第571章 譁然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中)第371章 強攻、硬守(上)第345章 離去第793章 驚歎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644章 踏燕然兮,逐胡兒第498章 隔河炮戰(4)第50章 銀秤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581章 銀圓第131章 衛城第732章 血溝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469章 傷亡第54章 禁私鬥、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