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聖意

在接到宣腑鎮與宣大總督陳新甲等人的奏疏時,崇禎皇帝正與禮部冉書,仍管兵部事楊嗣昌,內閣首輔薛國觀議事。

得到這個消息,崇禎皇帝不震驚當然不可能,早在任命王鬥爲宣府鎮東路分守參將時口崇禎皇帝就有一種認爲,王鬥肯定會牢固掌握整個東路之地,不知爲什麼,崇禎皇帝心裡就是這樣肯定。

卻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王鬥激烈的手段,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的肆無忌憚,膽大妄爲,也讓人很不適應一一同時對士人,商人,武人大打出手,天車間少有這樣特獨的人物。

東路己經恢復秩序,又證據確鑿,按平常律法辦就是,便是王鬥手段過了些,可能傷了些無辜,朝廷也不可能因此懲罰王鬥。這個時候的大明實力派軍頭,朝廷向以招撫爲上。王鬥再過份,有左良玉、劉澤清、賀人龍等人過份嗎?

而且對王鬥而言,崇禎皇帝有將他看成另一個戚繼光的意思,便如戚帥當年一樣,掃平南僂北虜,還天下以太平。更不可能因這點“小、事”去責罰他,使之產生逆反心理。

同時崇禎皇帝內心暗暗有些歡喜,王鬥得罪了當地的文人與商人,己經無法邀買人心,只能緊抱朝廷的大腿了。在崇禎皇帝等人心中,士子與商人乃國之柱石,得罪這些人,何人可以成事?

他嘆道:“王荷軍捉拿東奴細作,這是好事,惜其年輕氣盛,這處事……未免有些不周。”

“皇上所言極是。”

旁邊的楊嗣昌與薛國觀異口同聲道。

平日不對付的人說話這麼整齊,二人互視一眼,都是不動聲色轉過頭去。

薛國觀輕咳一聲,與楊胡昌一樣,他也是剛過五十,方面大耳,一張頗有富態的臉。小時候有人給他相面,說其大貴之相,未來定然封侯拜相。

果然相面之人當年所言靈驗了,爲了這個事,在薛國觀成爲首輔後,特意找到這個算命的人,給他買了房子,送去銀子。該算命之人己經年近毫孝,正是窮困潦倒之時,託了當年所言,也算過上幸福的晚年。

薛國觀進入內閣後,揣摩皇帝的心思,全力奉行溫體仁的方案,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往日經常被皇帝召見的寵臣只有楊嗣昌,現在多了薛國觀。其風頭正勁,連楊嗣昌都要避讓。

王斗的事,其實在宣府鎮奏疏送到京師前,薛國觀便己知詳。

現在的京師各茶樓酒肆,衙門之前,相繼擁進哭訴王鬥“暴行”的東路商人士人“受害者”家屬。讚賞王鬥之舉與抨擊王鬥之舉的人分成數派,從口舌之爭發展到肢體衝突。

還有言官聞之蠢蠢欲動,準備彈劾王鬥罔顧人命,行事跋扈種種。

京師各事,只有崇禎皇帝不知。大明現狀,幾乎總是皇帝最後一個得到消息。便如崇禎帝最後兩年,便怒責天下督撫甚至錦衣衛任何事都不與他通報,使之成爲聾子與啞巴。

得到東路的消息後,薛國觀與楊嗣昌都是按兵不動,首先探明皇帝的心思再說。

崇禎帝一開口,薛國觀立時有了定計,他含笑道:“正如皇上所言,王將軍在東路捉拿細作,嚴明關防,這是好事。東奴最善用間,關防種種,多被其刺探,致我大明失城甚多。東路近塞,虜騎疏忽可致,清剿細作與通虜之輩,也是爲東路之安危着想。”

“當然,王將軍畢竟年輕,又是軍伍出身,這行事嘛,未免急燥了些,着當地官吏用心安撫便是。”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這是他對薛國觀滿意的地方,善於揣摩自己心思,多從自己角度出發,不會爲了反對而反對。與那些邀名賣直之臣不同。

他下旨:“東路既己撫定,着有司會同審理,定罪後奏聞裁決。東路兵備道馬國壘,分守參將王鬥剿察有功,傳旨嘉賞。

二官也需知聞,事雖迫不得而發,也當求經久之策,切切。”

“:延慶州知州吳植自請致仕,查其老成歷練,辦事實心。雖有其子妾失察之事,準其戴罪立功,着罰俸一年,記過一次,仍原缺任官”

這就是崇禎帝的恩威之術了,嘉獎了馬國鑑與王鬥,仍讓其文武相衡,防止王鬥勢力過大。同時挽留了吳植,讓其感恩戴德下,更實心辦事。讓他安在東路,可以更好地監視王鬥。

而且馬國壘與吳植,一人傾向楊嗣昌,一人傾向薛國觀,留二人在東路,也有相互制衡之意。

任何地方都不能一家獨大,這是崇禎皇帝的想法。

“皇上聖明!”

在楊嗣昌與薛國觀的歌頌聲中,東路這場變故,就此落下帷幕。

對崇禎皇帝而言,東路之事,只是“小事”,他有更重要的事要談。

不錯,比起東路這件“小事”,方纔崇禎皇帝與楊、薛二人談的纔是要緊的“大事”。

這便是張獻忠與羅汝纔等人重新叛亂之事,五月初九日,張獻忠、羅汝才又反,他們才招安多久?剛剛一年,又迫不及待造反了。也因爲有張獻忠等人在前,崇禎皇帝對王鬥更不敢嚴厲,王斗的威力,可不是張獻忠之輩可以比的。

其實張獻忠再次造反早有跡象,崇禎十一年四月,張獻忠受撫於谷城,其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禮節,實際上鍾卒治甲杖,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驕不奉法。

他在谷城徵糧、徵稅、擴兵,向熊文燦要挾無度,谷城知縣阮之細言張獻忠必反,幾次密告。熊文燦惡聞其語,不加理會,果然張獻忠又反,阮之鈉被殺。張獻忠與羅汝才聯合,聲勢大振。

崇禎帝聞報後極爲憤怒,下令將熊文燦削官,戴罪視事。就在十幾天前,授剁總兵官左良玉被張獻忠打得大敗,士卒死傷上萬人,軍資丟棄無數,所有的軍符印信也全部失去。

因爲左良玉大敗,局勢惡化,崇禎帝對熊文燦更怒,己經遣使將熊文燦逮捕入京。

歷史上的崇禎十三年十月初六日,熊文燦被斬首棄市。

這個時候,崇禎帝己經有令楊嗣昌爲督師的意思,不過首先要解決糧餉問題。

早些年,大明己經徵了遼餉、剿餉,因崇禎十一年清兵入寇,決策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徵練餉。當年的剿餉以一年爲期,一年過後停止口不料糧餉用盡流寇還沒有剿滅,崇禎皇帝只得下令徵收一半。

現在張獻忠又反,局勢靡爛,要剁滅其部,需要的糧餉可能達天文數字。幾日前,督餉侍郎請征剿餉全額,再復增練餉七百三十萬兩。合遼餉、剁餉、練餉三數,共增賦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崇禎帝擔憂失信於天下,畢竟自己下詔只征剿餉一半,現在復徵全額,有出爾反爾的隱患。剛纔在乾清宮,崇禎皇帝就是與楊嗣昌,薛國觀二人商論這個問題,被宣府鎮新來的奏疏打斷了。

東路之事決定,君臣繼續進行刊才的話題。

對亍皇帝憂慮失信這個問題,楊嗣昌說道:“無傷也,加賦出於土田,土田盡歸有力家,百畝贈銀三四錢,稍抑兼併耳。”

他爲皇帝舉例,全國統計在冊田畝數共七百多萬頃,往常的稅收,也不過僅佔百姓產量一成罷了。便是三餉加派,算是翻了一倍,也不過是百姓收成的二成,絕非沉重得不可接受。

剁滅流寇之後,便可免去這些加派,天下重歸太平。

而且此次練餉的加派,還有剿餉的復徵全額,主要對象是那些地主豪強,不會對普通百姓造成什麼影響,還有抑止土地兼併,貧富分化的功效。

顯然的,楊嗣昌忽略一個問題,各地土地有肥沃貧壽,產量各不相同,統一按畝徵收賦稅,會造成很多悲劇。更重要的是,在冊的田畝土地,有一大半是藩王、權貴、宦官、勳臣、武人、文人、商人擁有的土地,這些人是不交稅或是逃稅的。

最終的負擔,只會轉嫁到普通的自耕農身上去,加上貪亽污腐敗橫行,各地官吏層層加派,正稅之後,往往高達幾十、上百倍的“副稅”。三餉再一加派,只會造成更大的破產浪潮,更大規模的流寇出現。

楊嗣昌說的賦稅大部歸於“有力家”,顯然行不通。

崇禎皇帝可能不明白,在冊田畝這麼多,百姓負擔說起來也不重,爲什麼他們紛紛抗拒甚至造反呢?

這個道理,皇帝不明白,但楊嗣昌決不可能不明白,或許又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通過他的分析,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他嘆息道:“聯便傳詔開徵三餉,盼望匪賊盡滅後天下重歸太平,百姓重又安樂。”

楊嗣昌歌頌道:“皇上聖明!”

對皇帝有可能任命自己爲督師之意,楊嗣昌也在內心猜測到。他雄心勃勃,決心剿滅流寇,創不世之功,不負君恩浩蕩。不過這事前,楊嗣昌流露出想調姜鬥隨自已出戰的意思。

崇禎帝當然同意楊嗣昌的意見,王鬥這樣的猛將不用,要用誰?

如狼似虎的靶子兵都被其打得抱頭鼠竄,區區流寇,還不是手到擒來?

不過王鬥去年剛出戰,今年回到宣府鎮也不久,人困馬乏,又新調任東路,諸事繁多,還是稍等一些時間,待其五千新軍練出再說。觀局勢,好象還沒惡化到那個地步,普通的官兵,也可以應付過來.只是需要一個得力統帥罷了。

楊嗣昌恭敬告退後,薛國觀冷冷看了他的背影一眼,對楊嗣昌可能被任命爲督師,薛國觀是一萬個嫉妒。可惜自己沒有楊嗣昌那麼“知兵”,不過薛國觀有自己博取君歡的方法。

對於目前的財政困難,入不敷出,薛國觀盡思竭力,想出了一個妙法。

“愛卿有何妙法,速速道來。”

崇禎皇帝果然很歡喜,他整日爲糧餉發愁,任何方法,崇禎皇帝都是歡迎的口“藉助?”

皇帝很驚愕。

“正是!”

薛國觀從容不迫地道:“京師富戶甚多,大明養士數百年,此朝廷危困之時,正252594234572士伸豪族報效國家之時。臣之藉助,便是發行借券,讓官員富商捐獻錢糧,以度國家燃眉之急。相關條文,臣己詳細載於疏上,若皇上同意微臣之策,外廷官商,盡數包在臣的身上……”

他猶豫了一下:“至於皇親國戚

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84章 去與留第415章 譁然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741章 暴雨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486章 激鬥(下)第107章 暴怒第577章 髒活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75章 新編第724章 對比第450章 破營第27章 匠頭李茂森第716章 戰爭烏雲第312章 佈局(下)第59章 烏合之衆第152章 護送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97章 捉生第16章 小小心思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24章 建堡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696章 流賊內亂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735章 紅眼第590章 希望(上)第450章 破營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下)第473章 龍顏大悅第34章 首戰之威第560章 清算第55章 尚公戰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上)第621章 紅顏第469章 傷亡第734章 掩護第49章 偶遇第445章 矮德第639章 淚水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上)第740章 預備第141章 文恬武嬉第389章 潰逃第164章 田畝風波第462章 神機箭第640章 炮轟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720章 二溝第15章 還鄉第30章 震驚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72章 公審第824章 完了第747章 火箭第820章 一箭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600章 不可回頭第421章 陳九皋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99章 忠勇伯第240章 高起潛的拉攏第738章 磨坊第189章 開建據點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中)第784章 算計第507章 排隊槍斃(中)第200章 清兵入寇下第776章 忠與順第817章 光復第429章 四輪磨盤炮架第793章 驚歎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319章 新的天地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726章 登塬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428章 中暑第133章 意外、吃驚第792章 天下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411章 啊喲啊喲,啊喲啊喲第706章 腰斬第514章 破陣第472章 薑是老的辣第449章 初勝第400章 天使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23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
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84章 去與留第415章 譁然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741章 暴雨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334章 大開殺戒第486章 激鬥(下)第107章 暴怒第577章 髒活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75章 新編第724章 對比第450章 破營第27章 匠頭李茂森第716章 戰爭烏雲第312章 佈局(下)第59章 烏合之衆第152章 護送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97章 捉生第16章 小小心思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24章 建堡第267章 天授不取,反受其咎第696章 流賊內亂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第735章 紅眼第590章 希望(上)第450章 破營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下)第473章 龍顏大悅第34章 首戰之威第560章 清算第55章 尚公戰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上)第621章 紅顏第469章 傷亡第734章 掩護第49章 偶遇第445章 矮德第639章 淚水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上)第740章 預備第141章 文恬武嬉第389章 潰逃第164章 田畝風波第462章 神機箭第640章 炮轟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720章 二溝第15章 還鄉第30章 震驚第599章 調虎離山(下)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72章 公審第824章 完了第747章 火箭第820章 一箭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600章 不可回頭第421章 陳九皋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99章 忠勇伯第240章 高起潛的拉攏第738章 磨坊第189章 開建據點第37章 過年、李家、親戚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中)第784章 算計第507章 排隊槍斃(中)第200章 清兵入寇下第776章 忠與順第817章 光復第429章 四輪磨盤炮架第793章 驚歎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319章 新的天地第137章 賜表字、升職第726章 登塬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428章 中暑第133章 意外、吃驚第792章 天下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411章 啊喲啊喲,啊喲啊喲第706章 腰斬第514章 破陣第472章 薑是老的辣第449章 初勝第400章 天使第370章 闖兵圍城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232章 有王鬥在身旁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