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

(?)

能做到一鎮巡撫的,皆非等閒之輩,前些時候朱之馮被憤怒矇蔽了心神,然冷靜下來,也能客觀分析宣府鎮的成功之處。

此時款款而談,盡顯一鎮巡撫風采。

李邦華也是點頭,他說道:“周禮有言,周朝五家爲比,五比爲閭,四閭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各設比長、閭胥、族師、州長、鄉大夫以治之。歷來自上而下者,所治皆不過五人,國朝以一官數吏,便要治理州縣地方百姓數萬戶,確實過於粗疏,不得不依靠士紳,此爲大明財政敗壞之由。反觀永寧侯做事,地方周詳細密,無以加矣,頗有上古之風。”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也慢慢扭轉了宣府鎮地方冗官冗吏的看法,認爲這纔是宣鎮地方財政優良的秘訣之一。

也因爲收稅力度比大明增加多少倍,就算供養比大明餘處龐大許多的官吏,一樣閒庭信步,綽綽有餘。

李邦華神情轉爲嚴肅:“更恐怖者,便爲此地的官學力度!”

大明學教如歷朝一樣,當然分爲官學與私學,“學在官府”這是歷朝統治者都重視的,大明也不例外。

但限於此時財力,便是非常重視教育,然由官方供養的廩膳生,大明規定數額不過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米六鬥爲廩食。

餘者增廣生,附生等等,屬於寄學之人。就要自備衣食。

這還是生員,也就是秀才,童生自然屬於自生自滅的對象,反觀宣府鎮,不說秀才,童生一樣全部由官府養起來。

李邦華沉聲道:“爲何諸學子飽讀聖賢書,出仕任官後卻淪爲國之蟲害?便是寒窗不易!”

他道:“國朝之科舉制,若想中舉及第,士子非得數十年之功不可,如此家人辛辛苦苦供養。家族含辛茹苦培養。歷盡艱辛,方得爲官,自然是感激自己家人家族,朝廷慾念及報效?只是笑話!”

身爲左都御史。此事李邦華早已瞭然於心。便是現在讓他選擇。是家族還是國家,他都要思想激烈鬥爭一番,何談他人?

他說道:“且讀書昂貴。花費甚大,數十年下來,往往殷實之家傾家蕩產,如此爲官後第一要務,自然是將往日所耗撈回來,指望他們報效朝廷,癡人說夢罷了。”

他嘆息道:“現官學無力,私學爲大,士子受各方供養得官,自然要報效東主,更淪爲黨爭之器皿。”

所以李邦華對宣府鎮的官學是非常讚賞的,唯一一點極力讚揚,沒有絲毫抨擊之處。

畢竟讀書花費大太了,尋常之家,更不要想培養出一個讀書人,現在這部負擔全部由官府填上,學子可以安心讀書,也更就願意報效官府。

這還有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心理在內,受官府供養,不報恩,就是不忠不義。

對百姓來說,自然也非常願意,一是讀書,在此時名份非常高,讀書人總是受人尊重。

二不要自己花錢,這點最重要,家中沒有負擔,自然安心讓孩子去就讀,往日只有大老爺家中子弟可以讀書,各人眼熱羨慕,現在自己窮家小戶的也可以出讀書人,誰不情願?

三還有一點,是許多人內心沒有說出來的潛語。

到小學高年級後,家裡很多小子也長到十四、五歲,十六歲了,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現在等於官府替他們養兒子,每日在學堂吃的還是好的,誰不願意讓兒子去讀書?

許多人擔心的勞力問題也不存在,畢竟學堂逢五、逢十都有放假,一月足有六天的假,平日也可回家幫忙。

每逢農忙,學堂還會組織活動,叫什麼“勤工儉學”,經常到農田,廠坊等地去參觀或是幫忙。

按王斗的話說,這叫“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李邦華也認爲這種做法很好,讓學子多任實務,免得到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搞出一羣書呆子。

對落考童生考秀才,落考秀才考舉人,還各只有三次機會,他也頗爲讚賞,避免學子將一生的光陰就這樣消耗,害人又害己。

不說《儒林外史》中范進是個悲哀,清時年齡最大的舉人,九十八歲才中舉的謝啓祚更是場悲劇,沒有任何意義。

而按宣府鎮規定,落第童生連考三次,還考不進中學,成不了秀才者,一般只在二十歲左右,青春仍盛,正好去謀一份職務,養活自己與家人。

免得留有希望,一直考到八十歲不停。

秀才連考三次,還考不中舉人,入不了大學者,也才二十三、四歲,還是青春仍盛。

之間他們還可一邊從吏任職,一邊考試,更加的從容不迫,三次後正好斷了這個心思,專心做自己吏員便是,從科員慢慢往上爬,也是出路。

這也避免他們由怨生恨,考三年剛剛好,連考三十年,很多秀才皆會產生強烈的報復社會念頭,便如牛金星等人。

歷來破落秀才,也盡是民間造反的文人主力,洪秀全便是一個。

最後能考入大學者,更無不是品學兼優,意志堅定之士。他們能畢業的,拿到畢業證書便是進士,算優秀學員,直接授騎尉勳階、或享受正科級待遇。

不能畢業者,也沒有再復考的機會,直接就是一張結業證書,仍然算舉人身份。他們將以普通學員之身任甲長等務,享受上士勳階或副科級待遇。

同入大學者,誰比誰差勁?誰不想拿下更好成績,享受更高職務待遇?而且機會只有一次,也逼着他們去努力。不是說上了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

這些天子驕子,順利的話,從童生步步升上來,畢業後一般也就在二十三、四歲,正是大好年華,爲國效力之時。

對這種年限限制,李邦華讚不絕口,他更認爲宣府鎮官學網羅了一切精英。民間一些私學,只能籠絡童生級別的學子,對官府形不成威脅。反而成爲補充。

這不象大明各地。便是進士級別的學子,多由各處家族商行學院資助,他們出來任官後,當然成爲了各利益集團的馬前卒。各地黨爭之器皿。

而且便是童生。宣府鎮一樣機會多多。不說各路的民間技校,官方在每路也設了專職技校,儘可入校學習一技之長。

現在宣府鎮各處。不論官方民間,還在大力興辦“成人小學”,拿到小學畢業證的童生們,紛紛被請去當先生,十幾歲的人,教一大幫幾十歲的成年人。

還有童生畢業後,就留在本學堂教書的。

“知識,就是力量,就是財富!”

大將軍王鬥說的話,越來越受到衆人認可。

確實,學識的作用,在宣府鎮作用越來越大,不想幹苦力,就多學點學識吧。所以很多工人農戶,紛紛在空閒時間,進入成人小學內學習,爭取也拿到一張畢業證。

李邦華有些激動的對朱之馮道:“此爲我大明科考未來改制之方向!”

當然,宣府鎮的做法,對教育的投資太大了,朝廷財政如何應對?

朱之馮久在宣府鎮,當然知道,他說道:“李公有所不知,此處除了官府的投入,其實民間捐贈力量也不小。依下官估計,或許快要達到辦學金額的一半!”

依他說的,宣府鎮戶籍分爲幾等,一般想拿到綠本者,除了屯堡外,可能要一、兩年時間。但若捐一大筆錢給教化司、收容所、孤兒營等等,不但可獲得稱號,這戶籍上面,也可以往上提一提。

而且宣府鎮這個地方,等級越高,各類緊俏賺錢行業,纔可以優先參與,所以各界捐錢捐物,非常的普遍。

又學而優則仕,地方培養出更多的讀書人,是很多人的共同認可,便如保安州,此處捐錢之風最甚,便是州內出來的官將士兵們,每年都會捐出很多錢用在地方教育了。

所以東路纔能有五所中學,保安州更佔了三所,就是因爲該地捐錢太猛了,保安州地方官府,辦的學校也是全鎮最好的。

李邦華皺起眉頭,他對保安州印象並不好,他淡淡道:“如此,宣鎮一地的軍政大權,豈不是被保安籍壟斷?”

朱之馮搖頭:“沒辦法,誰讓保安州人最有錢,又最大方?”

不過他說東路餘處,還有宣府鎮各路,也意識到這種情況,奮起直追。很多移民到懷來城,延慶州的富戶財主,爲了讓子弟在宣府鎮謀得一席之地,一改往日一毛不拔的作風,也踊躍捐錢捐物起來。

或許他們以前在大明餘處是抗稅漏稅的先鋒,到了宣府鎮後,反成爲人人稱頌的大善人。

就朱之馮知道的,某個移民到延慶州的富戶,就曾獲得王鬥親手頒佈的“大慈善家”獎牌,因爲他一口氣向當地教化司捐銀超過一萬兩,當時引起巨大的轟動。

朱之馮知道此人,這個叫馬西貝的傢伙,自稱馬大善人,其實未移民前在昌平是出名的鐵公雞,最擅囤積居奇,更幾次煽動罷市,讓當地官府收取商稅的舉動化爲烏有。

現在如此樂善好施起來,成爲正牌的馬大善人,讓人大跌眼鏡。

聽了朱之馮的話,李邦華內心也不知什麼滋味,此些兒輩,在大明各地抗稅逃稅,到了宣府鎮,卻如此的慷慨大方。

……

二人此後無話,一路來到該屯堡的學堂前,卻是在南山腳下,不遠處有一條河流經過,岸邊滿是田地。

學堂頗大,匾上掛着“沙河鄉國民小學”的字樣,聽說國民小學這詞,是王鬥很早前就定下的,而且各學堂實行的是寄宿制,平日不得歸家,只有逢假才能回去。

大門邊有門崗,一個傷殘軍人打扮樣子,腰間還掛着一把手銃,見二人過來,攔住他們,詢問來意。

朱之馮言自己是來捐款的,這門崗非常高興,不過還是詳細登記了他們身份,二人卻是用隨員的證件冒充,不過外觀體貌比較相似,然後門崗去請校長。

很快校長哈哈大笑過來,走路虎虎生風,卻是靖邊軍一退伍軍人,宣鎮大興教育,對師資力量需求旺盛,作爲高學識的兵種,很多靖邊軍人退伍後,也進入文職體系內。

校長頗爲健談,請二人到明倫堂議事,一進大門,就見前方不遠,立着一塊照壁大牆碑,上書“忠誠、榮譽、奉獻、責任”幾個大字,落款是王鬥。

朱之馮與李邦華不約而同注視過去,心中所思所想各不相同,二人還看到大字下方,似乎是一副大地圖。

“此爲天下九洲圖?”

二人互視一眼,他們看到的,是一副世界大地圖,當然是王鬥將後世地圖照般過來,不過地點名稱改一下,亞洲變成神洲,歐洲變成柱洲、還有許多地方等等,與後世面目全非。

還有大明的輪廓也標在上面,不過擺在最中間位置,象徵以中國爲世界中心。

不過看着地圖,朱之馮與李邦華心中皆涌起驚濤駭浪,大明的地盤才這麼一點點?

西洋傳教士入大明時,不是沒有獻過世界全局圖,然沒有王鬥畫的這麼直觀明白,更活靈活現的展現全世界的整體面貌佈局。

二人更看到,標明爲西班牙葡萄牙帝國的一個紅夷國度,他們佔的全世界國土面積,竟比大明大了無數倍,似乎超過了全天下一半的土地,真真是駭人聽聞。

而在廣東壕境(澳門)那個地方,還重點標出:“佛郎機人,便爲西班牙葡萄牙帝國人氏。”

李邦華看向朱之馮,皆看到彼此鐵青的臉。

校長笑了笑道:“二位客人呆了吧,趙某第一次看到此圖,一樣驚呆。”

頓了頓,他目光深邃:“天下如此之大,我靖邊軍征戰,任重道遠。”

二人繼續進入,剛轉過照壁,就聽“一、二、一”的聲音傳來,然後二人看到數十個身着紅色勁裝小棉襖,未束髮的大小孩童排着整齊的隊列,喊着號子,很嚴整的踏步而來。

看兩個陌生人進來,不少孩童好奇的看二人一眼,然後“一、二、一”又走去了。

看寒冷天氣中,他們個個神情一絲不苟,小臉蛋上一副認真的神色,李邦華與朱之馮暗暗點頭。

剛回過頭來,就見眼前鋪着細沙,頗爲寬闊的場地上喊殺聲震耳欲聾,一片的劍光閃耀,還夾着銃聲,嚇了二人一跳。(……

第200章 清兵入寇上第713章 崩潰第203章 搏戰第248章 對策第668章 緩衝第735章 紅眼第254章 肉搏第552章 責問第421章 陳九皋第738章 磨坊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627章 嚴峻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628章 凹凸陣第363章 傳奇第282章 俘獲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221章 誰是兔第56章 剿匪生財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477章 錦州危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200章 清兵入寇上第745章 羅剎第816章 鐵線第120章 大敵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33章 飛槍第106章 斬獲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757章 準備第426章 集結第793章 驚歎第205章 務必保全性命回來第194章 恕下官直言第523章 京師沸騰第671章 浪潮的激流第46章 定裝火藥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275章 王斗的兵不是死光了嗎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80章 激勵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157章 奇怪的女人第513章 射死第66章 排槍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293章 一戰而潰、舜鄉軍虎威第405章 權力本能第245章 合圍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247章 血海上第465章 側翼第807章 驚遇第447章 土袋第281章 斬殺第553章 血河(下)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315章 定局第347章 桃源、出發(上)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上)第501章 來自大明的征服者第518章 轟殺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663章 笑中有淚第669章 世界前列第83章 家丁風波第336章 反應第436章 議定、慘烈車營(上)第247章 血海下第452章 還是我們這邊舒暢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24章 心中的文明第392章 名動天下第604章 新附軍第393章 齊奔襄陽第330章 密謀第549章 處置第326章 殺蟲焉用牛刀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247章 血海上第728章 甲五號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395章 雲集第230章 賜,寶劍盔甲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560章 清算第141章 文恬武嬉第167章 夏稅、東路參將第280章 破營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
第200章 清兵入寇上第713章 崩潰第203章 搏戰第248章 對策第668章 緩衝第735章 紅眼第254章 肉搏第552章 責問第421章 陳九皋第738章 磨坊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627章 嚴峻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628章 凹凸陣第363章 傳奇第282章 俘獲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314章 凌駕之上第221章 誰是兔第56章 剿匪生財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477章 錦州危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200章 清兵入寇上第745章 羅剎第816章 鐵線第120章 大敵第185章 炮隊、輜重隊第33章 飛槍第106章 斬獲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757章 準備第426章 集結第793章 驚歎第205章 務必保全性命回來第194章 恕下官直言第523章 京師沸騰第671章 浪潮的激流第46章 定裝火藥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中)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655章 徵虜大將軍第275章 王斗的兵不是死光了嗎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80章 激勵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136章 火器之威第157章 奇怪的女人第513章 射死第66章 排槍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293章 一戰而潰、舜鄉軍虎威第405章 權力本能第245章 合圍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703章 艱難考題第247章 血海上第465章 側翼第807章 驚遇第447章 土袋第281章 斬殺第553章 血河(下)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315章 定局第347章 桃源、出發(上)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374章 洛陽城血腥攻防戰(上)第501章 來自大明的征服者第518章 轟殺第633章 狼奔豕突第663章 笑中有淚第669章 世界前列第83章 家丁風波第336章 反應第436章 議定、慘烈車營(上)第247章 血海下第452章 還是我們這邊舒暢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24章 心中的文明第392章 名動天下第604章 新附軍第393章 齊奔襄陽第330章 密謀第549章 處置第326章 殺蟲焉用牛刀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247章 血海上第728章 甲五號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395章 雲集第230章 賜,寶劍盔甲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560章 清算第141章 文恬武嬉第167章 夏稅、東路參將第280章 破營第322章 若猶怙惡不悛,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