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新芯的競爭對手們

“在新芯出現以前,芯片代工領域的玩家只有三家,臺積電、英特爾和三星,因爲英特爾和三星都有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因此這三家企業中只有臺積電的客戶完全來自於外部企業。

之前我們的從業人士們並不認爲這有什麼問題,因爲芯片代工和芯片設計的高度專業性,IDM受限於風險和經營成本而無法和Foundry模式競爭。

IDM模式的風險有你同時需要做芯片設計和製造,一旦銷售不如預期,就面臨高昂的損失,然後你需要同時養活兩類人才,這也是成本。

而Foundry的模式只需要你做好芯片設計,成本降低的同時,還可以根據銷售預期調整生產策略,生產端的成本由代工廠承擔。

在90年代開始到千禧年期間,臺積電的Foundry模式因爲成本低而受到業界歡迎,業界逐漸認爲這種模式將會是芯片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以至於行業巨頭英特爾非關鍵的晶圓都交給臺積電代工,自己只負責核心晶圓的生產。而新芯又再度把業界的目光拉回IDM模式,IDM是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同樣一旦你的產品能夠銷售出去,你的利潤也會增加不少。

這種觀念的轉變,導致像英特爾、三星這樣IDM模式的工廠選擇把晶圓製造交給自己的工廠,而中小芯片設計企業則更加願意跟單位成本低的新芯合作,臺積電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被蠶食。

臺積電不僅僅在營收端面臨來自新芯強有力的競爭,在人才吸引度上也一年不如一年。之前臺積電能夠吸引來自華國半導體的高級人才,而現在他們的第一目標是新芯,其次纔是臺積電.”

這篇博客屬於比較深入的分析了臺積電所面臨的問題,新芯給彎彎地區的芯片產業打擊是全方位的。

原本臺積電兩條腿走路,英特爾和蘋果,現在英特爾被新芯挖牆腳了,臺積電的訂單很大一部分要麼英特爾自己做,要麼給新芯做。蘋果就更不用說了,和臺積電沒有關係了。

臺積電幾乎不可能再借着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在芯片代工領域一騎絕塵。

而博客最後提到的問題,臺積電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纔是至關重要的。

在張忠謀退休,劉德音接過臺積電CEO之後,他們仗着在芯片代工領域的強勢地位,能夠虹吸整個亞洲除霓虹、高麗以外的人才。

像張曉強,清華畢業,燕京的清華不是新竹的那個,杜克大學電氣工程系的博士,從英特爾出來後加入臺積電一路當到了技術部副總,在金平中退休之後,張曉強接過業務部負責人的職位。

還有黃漢森,港大本科,理海大學博士,斯坦福電機系的教授,在2013年的時候製造出來世界上第一臺由納米碳管組裝的電腦而登上自然雜誌封面,加入臺積電後同樣是技術部副總。

新芯崛起後,像張曉強和黃漢森這類人才,會首先被新芯吸引,而不是臺積電。

“在大選的時候,我們喜歡用黃金交叉來形容原本落後候選人的支持率反超了領先者,並且這種反超實現後差距會越來越大。

最近隨着新芯收購ASPLA的完成,島內大量芯片行業的從業人士以及財經媒體們用這個詞來形容新芯和臺積電之間,黃金交叉點位已經到來了,劉總您對此怎麼看?”

爲了穩定軍心,劉德音親自出來爲臺積電站臺,參加中天的一檔商業訪談類節目。

說來也有趣,劉德音未來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的時候表示對wutong看法,島內媒體的標題是:“劉德音稱若wutong發生,世界秩序將崩壞。”

大陸媒體的標題則是:“臺積電董事長親自駁斥硅盾護臺的說法”。

至於具體紐約時報採訪是什麼,劉德音的真實觀點是什麼,媒體並不想讓你知道。

說白了劉德音就是老藍男的觀點,保持現狀別耽誤臺積電賺錢最好。

現在有新芯全方位給他壓力,讓臺積電無法招架,金融危機讓臺積電現在這個時間點要想融資非常難,需要承擔巨大的資金成本。

“我不太認可黃金交叉的這個說法,因爲我們和新芯之間並不是零和博弈,我們之間同時有競爭也有合作。

晶圓代工的市場很大,不是一家廠商能夠做完的,它能夠同時容納我們、新芯、英特爾、德州儀器等等。

黃金交叉是形容市場上只有兩個競爭者,然後又是絕對的零和博弈,最終贏家通吃的局面,所以我不認可這個說法。

更別說新芯和英特爾,他們是一種類型,我們和中芯國際是一種類型。”劉德音需要駁斥這種言論。

因爲把臺積電和新芯放在一起對比,那臺積電在美股的股價短時間別想翻身了,甚至還得跌。

他很清楚面對新芯,臺積電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如果投資者把臺積電和新芯對標的話,沒有人會選擇臺積電。

對於一級市場來說,我們直接去投資新芯新建的廠就好了,每年基本上固定7%左右的分紅給到你,不香嗎?

二級市場那幫信奉價值投資的投資者就更不想投你臺積電了,不是龍頭意味着享受不到附加價值。

所以劉德音要重塑市場對臺積電和新芯的看法,臺積電的競爭者是中芯國際、是華虹、是申海貝嶺這些公司,我們纔是一個賽道上的競爭者。

只要你競爭者換的夠快,那你永遠都是第一。

“哦,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所以說市面上的觀點是錯誤的,新芯和英特爾纔是直接競爭關係,新芯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英特爾?”主持人好奇道。

說白了他也是來配合劉德音打造這一形象的,因此他只需要做好捧哏就可以了。

劉德音猛地點頭:“沒錯,在新芯誕生以前,英特爾是存活到現在唯一一家IDM模式的企業,也就是我們所稱設計、製造一手包攬。

新芯在誕生之初的目標是做芯片代工,是對標臺積電成立的芯片製造企業,但是隨着Mphone在全球範圍內的熱賣,新芯主要的經營目標變成了幫Mphone設計和生產芯片。

後來隨着新芯自主品牌小米,和藍牙芯片的推出,更是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概念,新芯現在連自己內部的芯片供應都無法滿足,更別說接外面企業的訂單。相反,新芯內部芯片的需求還會拿一部分給臺積電來做。”

劉德音說的是真的,但是隱藏了部分信息,那就是新芯交給臺積電的訂單越來越少,隨着新芯的產能增長,他們遲早會去搶臺積電的訂單。

還有就是,新芯優先合作對象是華虹和中芯,然後纔是臺積電。

主持人恍然大悟:“原來新芯和臺積電之間還存在合作關係,也就是說新芯發展得越好,臺積電也能從中受益。”

劉德音心裡很想反駁,但表面上還是要裝作一副贊同的樣子:“是的。

像新芯和臺積電這種模式,他們相當於是數據共享限制較少的單一公司,因此英特爾可以比 AMD更緊密地優化彼此的製造和設計。

他們的最終芯片定價可以低於 AMD,因爲無需支付額外的代工費用。”

AMD的代工大部分是交給臺積電做的。

“同樣的,新芯也是這樣一家企業,他們能夠極大程度利用數據共享之間的優勢,優化設計方案和製造工藝。

正是因爲新芯和英特爾是同類型的企業,所以在移動芯片領域,新芯讓英特爾非常難受,英特爾和AMD相比的領先優勢,在面對新芯的時候消失不見了。”劉德音想把英特爾拉下水。

他的話是會被媒體傳播到硅谷的,臺積電和硅谷之間的聯繫要比和張江之間的聯繫緊密的多。

英特爾一直要到14nm工藝製程的時候開始落後,原本定於2016年突破10nm工藝進行過渡,結果就是完全崩潰,臺積電在16nm、10nm和7nm工藝上接連領先,直接領先了英特爾三年時間。

而英特爾失去領先地位後,效率低下的問題暴露無遺,他們在製造晶圓的良品率上明顯低於臺積電,需要更多的晶圓廠來實現相同的產量。

從成本到性能再到良品率,幾乎是全方位的落後,甚至沒人能說清楚英特爾爲什麼落後。

以至於後來英特爾自己在進行改革的時候,採取了內部代工的模式,內部設計部門需要付費來鎖定訂單。

採用大量內部代工的模式來節省成本,比如說不同的芯片設計團隊,你這個團隊去年設計的芯片銷售額是多少,然後英特爾根據你們團隊的銷售額給你分配你可以支配的錢,你再拿這筆錢去鎖定訂單。

而不是之前那種所有團隊按照重要性排隊,A團隊把先進製程的生產佔完了,結果造出來的東西依託答辯,完全賣不出去,靠着老本可以一直躺着把先進製程給佔完了。

而因爲周新知道IDM模式的弊端,所以新芯從成立之初就是採取內部代工的模式。

甚至因爲燕雀和鴻鵠的火爆,新芯內部有芯片設計人員單獨組建團隊,進行智能手機相關芯片的設計。

“那您認爲英特爾和新芯之間誰會有優勢?”主持人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劉德音說:“英特爾掌握了現在,而新芯看上去在未來佔據了優勢。

我們都知道個人PC是過去數十年主流電子產品,英特爾牢牢佔據個人PC芯片的壟斷地位,但新芯在智能手機芯片的領先地位同樣穩固,智能手機是未來。”

主持人問:“劉先生,在大概十年前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Fabless模式是未來,IDM是落後的模式,現在隨着新芯科技的出現,IDM模式好像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大家發現除了英特爾之外,其他企業同樣能夠做好IDM模式,您現在是要推翻十年前自己的觀點還是說繼續堅持Fabless比IDM更好的觀點?”

劉德音說:“新芯看上去是個例外,它的強勢是建立在他在智能手機芯片的強勢地位上的,其他企業無法像英特爾和新芯那樣,佔據某一類芯片絕對領先優勢的時候,Fabless是要好於IDM的。”

主持人笑道:“所以您還是堅持Fabless更好的觀點,只是給這一觀點打了一個補丁。”

劉德音點頭:“是的。”

在未來,英特爾在14nm之後徹底落後臺積電,他們在硬抗了十年之後也抗不住了,把芯片製造和芯片設計進行了拆分。

英特爾牌代工廠能接蘋果A系列芯片和M系列芯片的訂單,英特爾設計部門的訂單也可以直接交給臺積電,而不是找種種藉口加以掩飾。

英特爾在做出拆分決定的時候預計,拆分後的第一年就能節省30億美元的成本,並貢獻6%的利潤。

到2023年,該代工廠的收入預計將超過200億美元,超越三星成爲全球第二大代工廠。通過這些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英特爾的目標是到 2026年趕上臺積電,並有可能贏得蘋果等大公司的業務和英偉達。

結果就是這只是美好的幻想,實際情況遠不如他們自己的預期,英特爾技術落後和臃腫的組織關係有關,和組織失去活力有關,不一定是IDM這種模式不行。

“對於新芯收購ASPLA這件事您怎麼看?”主持人問,“這也是最近島內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三星在擴產,新芯在併購,臺積電是不是也要乘着這個時機進行逆勢擴張?”

“老實說啦,雖然我不想承認,但是新芯收購ASPLA對臺積電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劉德音苦笑:“因爲這代表新芯的工藝能夠再度進步,產能得到增加,能分出來給臺積電的訂單就更少了。

三星擴產和新芯的擴張,都表示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企業有足夠的信心,認爲他們能夠在金融危機中活下去,活到局勢反轉,週期上行的那一天。

臺積電同樣有這樣的信心,但和這兩家企業相比,臺積電的資金實力確實沒有那麼雄厚。”

第134章 提前截胡臺積電(4K)第201章 風雨欲來(4K)完本感言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99章 Mphone應用商店第311章 定價第88章 做一個世界級的消費電子品牌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211章 新芯(華虹)的成立第145章 堅持去做你認爲正確的事第39章 遊戲領域的失敗者第183章 線上沃爾瑪(6k)第364章 弱肉強食的世界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66章 大受好評(求追讀!)第192章 野望(4K)第245章 小米發佈會第280章 三條路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351章 新芯的競爭對手們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80章 三條路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328章 小米的東南亞戰略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317章 東京半導體展第190章 產業佈局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184章 發佈會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171章 逆流而上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第258章 利益共享第75章 迅速擴散的Quora(求追讀!)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180章 新芯半導體和ARM的深度合作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139章 在紐約的日子第21章 看穿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199章 Mphone應用商店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166章 寒冬下互聯網企業們的自救行動(6K第101章 第一塊Matrix鍵盤第311章 定價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278章 獨立自主第291章 真小人和僞君子第16章 蓄勢待發第146章 問答環節第76章 慢就是快第317章 東京半導體展第304章 周新的想法第252章 Mphone2第204章 還是太年輕了(4K)第208章 電源管理芯片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357章 蛋糕還是陷阱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365章 第三招第44章 NewPay第337章 交易第35章 聖誕節第155章 風暴效應第195章 百度吞併谷歌第82章 過高的門檻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17章 售價第50章 帶你見識見識!第315章 優勢第330章 高估第239章 發酵第356章 產學研協同第22章 謝邀剛和蓋茨吃完飯第360章 從棋子到棋手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229章 參加訪談節目第359章 雙線並行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52章 反手投資百度第276章 經典調侃環節第17章 售價第201章 風雨欲來(4K)第141章 matrix鍵盤上市第209章 模式創新(5K)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
第134章 提前截胡臺積電(4K)第201章 風雨欲來(4K)完本感言第5章 承上啓下的發現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234章 蝴蝶效應第199章 Mphone應用商店第311章 定價第88章 做一個世界級的消費電子品牌第175章 此時不狠,更待何時?第211章 新芯(華虹)的成立第145章 堅持去做你認爲正確的事第39章 遊戲領域的失敗者第183章 線上沃爾瑪(6k)第364章 弱肉強食的世界第286章 艱難的抉擇第66章 大受好評(求追讀!)第192章 野望(4K)第245章 小米發佈會第280章 三條路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351章 新芯的競爭對手們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80章 三條路第334章 海嘯的前兆第272章 弊遠大於利第161章 被帶跑偏的企鵝(6K)第328章 小米的東南亞戰略第366章 小米在擴張第317章 東京半導體展第190章 產業佈局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270章 手機操作系統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184章 發佈會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171章 逆流而上第194章 華虹半導體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第258章 利益共享第75章 迅速擴散的Quora(求追讀!)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58章 最好的機會第180章 新芯半導體和ARM的深度合作第369章 收購百度第139章 在紐約的日子第21章 看穿第140章 CAAS成立與Matrix發佈會前第199章 Mphone應用商店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166章 寒冬下互聯網企業們的自救行動(6K第101章 第一塊Matrix鍵盤第311章 定價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278章 獨立自主第291章 真小人和僞君子第16章 蓄勢待發第146章 問答環節第76章 慢就是快第317章 東京半導體展第304章 周新的想法第252章 Mphone2第204章 還是太年輕了(4K)第208章 電源管理芯片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357章 蛋糕還是陷阱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29章 微軟成立以來最貴的收購第365章 第三招第44章 NewPay第337章 交易第35章 聖誕節第155章 風暴效應第195章 百度吞併谷歌第82章 過高的門檻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17章 售價第50章 帶你見識見識!第315章 優勢第330章 高估第239章 發酵第356章 產學研協同第22章 謝邀剛和蓋茨吃完飯第360章 從棋子到棋手第138章 手機設計第229章 參加訪談節目第359章 雙線並行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52章 反手投資百度第276章 經典調侃環節第17章 售價第201章 風雨欲來(4K)第141章 matrix鍵盤上市第209章 模式創新(5K)第233章 Mphone在華髮售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