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三條路

過去胡正明和關建英都在硅谷工作的時候,胡正明能調動的社會資源並沒有比關建英多特別多。之所以胡正明認識的大佬多,是因爲教授的職業特性所決定的。

如果用六邊形對教授這一職業的不同屬性進行衡量,影響力這個屬性會特別長。

胡正明:“這是因爲聯電只有來大陸纔有戰勝臺積電的機會,他們一直在彎彎發展幾乎不可能超越臺積電。”

關建英心想難怪,大陸的潛力是公認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廣闊的市場、穩定低價的水電供應、大量受夠基礎教育的勞動力,這些都是芯片產業發展所需的要素。

大陸唯一的缺陷就是瓦森納協定,但是芯片產業不僅僅只有先進製程,還有很多方面可以在大陸發展,即便是落後一代的製程也大有可爲。

關建英搖頭:“曹興誠想的簡單了,他想超越臺積電得靠和英特爾有更緊密的合作才行,臺積電最大的合作伙伴就是英特爾了。”

胡正明無奈道:“那我覺得還不如來大陸,想打破臺積電和英特爾超過十年的合作關係,打破這一平衡遠遠比在大陸的芯片產業幹出一番事業難得多。

如果沒有我們的話,聯電的手機集成芯片是完全有可能統一大陸的手機市場,光靠這個他們的營收都能超過大陸。”

關建英想了想笑道:“有的時候你超過競爭對手不一定要靠自己發展的多好。

不一定取決於你的上升速度,也可以取決於競爭對手的下降速度。”

胡正明知道對方什麼意思,他點頭道:“也對,中芯國際給了臺積電太大的壓力,如果不是因爲中芯國際這三年發展的太快,臺積電也不至於對聯電動手。”

胡正明繼續說:“今年中芯接連搶了臺積電兩個大單,先是英飛凌的DRAM代工被中芯搶了,後面德州儀器的90nm芯片代工也被中芯搶走了,臺積電多少有種如芒刺在背的感覺。”

關建英贊同道:“張汝京確實很有魄力,也難怪張忠謀一直把張汝京看做眼中釘。

當年臺積電以超過市場價格五倍的價格去收購世大半導體,也可以看出張忠謀有多忌憚張汝京。我總有種感覺,他認爲張汝京的威脅比聯電還更大。”

“這是因爲和張汝京比起來,曹興誠是純粹的商人,在這個領域商人是最好對付的,他們太看重短期利益,這導致他們很難有逆勢擴張的決心。”胡正明解釋道:“張汝京則是更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在某種程度上和老張很像。”

“老張認爲只有理想主義者才能跨越週期成爲芯片代工領域的強者,只看重短期利益的商人也許能獲得暫時的成功,但是芯片產業是一場長跑。”

不得不說張忠謀看得很準,張汝京經營下的中芯國際不僅對對手狠,對自己更狠,兩千年之後的半導體市場本來就因爲納斯達克泡沫破裂而不好做,下跌週期中需求端以各種理由壓價,芯片賣不出價,芯片代工同樣一片慘淡。

在這樣的前提下,中芯還能繼續往下降價,屬於是要訂單完全不考慮利潤了。

要知道在有新芯的前提下,中芯遠沒有獲得原時空那麼大的支持,張汝京在業內赫赫有名也是看跟誰比,跟新芯財大氣粗的周新與專業度拉滿的胡正明這對創業組合相比,中芯在華國方面並無吸引力可言。

中芯只能靠張汝京個人的關係以及少數官方資本,張汝京都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關建英說:“張汝京確實狠,換我在他那個位置,我肯定下不了這個決心,這樣搞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回本啊。

其實華國市場非常大,雖然全球芯片產業處於低谷,但是華國市場是難得的亮點,不管是外貿還是內需都對芯片有着旺盛的需求。

從我們內部的統計數據來看,從金額上看華國內部生產的芯片只佔總需求的百分之三,從數量上看,這個數字會更高一些,是百分之十二。

其實中芯完全不用這麼拼,也是有生存空間的,和申海貝嶺、華虹、華晶、宏力半導體相比,中芯的技術還是有可取之處。”

如果沒有新芯科技的話,中芯的主要股東分別是來自申海的張江高科、燕大青鳥環宇和申海實業,以申海市資本爲主。

現在的中芯國際主要股東同樣是申海方面,但是從這幾家換成了申海交大、MH區區屬投資平臺和一家長三角地區的國資企業。

原本的大股東張江高科以原價轉手給了交大的校辦企業。

胡正明說:“這是兩條戰略方向,你說的那種解決方案是做中低端市場,構建一支足夠有規模的銷售團隊,把產品賣給華國本土企業。

他們對芯片的需求沒有那麼高,中芯主流的0.18微米和0.25微米制程的工藝完全能滿足他們的需要。”

關建英點頭:“沒錯,申海貝嶺、宏力半導體甚至華虹NEC都是採取的這個方案。這樣其實也比較穩妥,能儘快實現盈虧平衡,給投資人信心。”

實現盈虧平衡對一家芯片代工企業來說纔算是走上正軌,後續不管是估值還是繼續融資都會容易很多。

胡正明說:“是的,第一條路很簡單,大部分華國企業都是這樣做的,從國外引進落後一到兩代的生產線,然後尋找需求方把產品賣給他們,實現盈虧平衡。

這樣會有幾個問題,首先你的營收是靠銷售團隊,從良品率到價格都沒有明顯的優勢,那麼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的銷售能力,也就是說完全仰仗銷售團隊。

對於一家芯片生產型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在銷售團隊,那麼研發獲得的資源和支持力度註定是非常有限的。”

這裡的例子可以參考小米,一家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企業,研發上註定會成爲短板,聯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是他們需要花大力氣去維護不同的客戶,因爲你生產的芯片屬於中低端芯片,加上客戶是銷售團隊找來的,不管是對方企業的穩定性還是你們之間合作關係的穩定性都相對較低,這些企業存在經營不善破產或者降低需求的風險,存在被其他芯片生產企業搶走的風險。

所以看似穩定其實沒有那麼穩定。

三是最重要的在於會缺乏跟進前沿技術的動力,因爲這類需求方他們的需求可能幾年都不會變,他們一直都要求0.18甚至0.25微米制程的芯片,你做這個就能滿足他們需求了,你會去追求更先進的技術嗎?顯然不會,因爲吃力不討好,會形成路徑依賴,然後逐漸失去競爭力。

所以看似穩妥實際上還是有風險的。”

這也是爲什麼後世華國的芯片代工企業只有中芯矮個子裡拔高個,勉強拿得出手,其他的要麼規模不夠要麼技術不足,這是他們最初的經營戰略決定的。

關建英像是想起來什麼一樣,他作爲行業老兵很能理解胡正明所描述的點,“你說的很對,確實有這方面的風險。

我們在硅谷的時候見過很多芯片領域的企業都死於過得太舒服,而忽視了行業變化最後被技術進步所淘汰。”

“是啊,我也知道很多類似的案例,所以張汝京的戰略規劃,他選擇的需求方主要是德州儀器、英飛凌、高通這些大型企業。

他們能提供的不僅僅是訂單,還是從技術上幫助中芯國際優化他們的生產工序,爲了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些巨頭會倒逼中芯技術進步。

無論是英飛凌向中芯轉移更先進的芯片生產線,還是德州儀器把90納米制程的後半段交給中芯去做,無不證明了這一邏輯。”胡正明說。

胡正明總結道:“正是因爲和這些企業合作,也導致中芯國際在芯片設計公司心目中有一定的聲望。

像華虹NEC、華晶、申海貝嶺、宏力半導體這些,他們都主要是做內存芯片,很少有做邏輯芯片的,只有中芯有大規模生產邏輯芯片的能力。

我和張江園區一些芯片設計公司的老闆也聊過,他們最開始都是找臺積電代工,臺積電貴嘛,後來他們開始找中芯國際流片,最後大規模量產去找臺積電,現在他們連大規模量產都開始找中芯國際了。

這條戰略路線,不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銷售上,按照我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符合芯片生產型企業長期發展的。”

關建英點頭後說:“我們走的是第三條路。”

胡正明笑道:“因爲我們財大氣粗,可以同時開闢好幾條戰線,所以我們走的是第三條路。

而且這條路只有我們是這樣走出來的。”

胡正明很自豪,因爲這套戰略是他構建的,充分發揮了新芯科技的優勢:有錢加口碑好。

小米電子成功後,華國有媒體總結新芯科技的成功時寫道:

“新芯科技旗下同時有半導體產業和消費電子產業兩大支柱,其中消費電子產業的代表性產品小米電腦在短短半年時間砍下了華國個人PC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市場份額,無疑證明了周新的又一次成功。

成功對周新來說就像路邊的野草一樣隨手可得,但是這次成功仍然有所不同,因爲新芯科技的成功已經逐漸展現出對標索尼、三星、東芝、尼康這類橫跨半導體和消費電子兩大領域巨頭的風采。

但是和其他幾家巨頭先從面向個人的電子產品開始,然後再逐漸向產業鏈的上游發展不同,新芯科技是少有的先做上游產業鏈,再發展出個人電子產品。

新芯科技是先有芯片代工、芯片設計乃至芯片設備這樣更上游的產業鏈環節後,再設計面向個人的電腦、手機.”

胡正明說:“正是因爲我們目前的芯片代工業務幾乎都在滿足我們內部需求,所以我們其實沒有太多要擔心的地方。

我在和張江園區的芯片設計公司老闆聊的時候,他們普遍說想來找新芯科技流片以及大規模生產,因爲相信新芯科技的技術實力。

這裡面不乏能拋出百萬級芯片訂單的公司,這是對我們產品質量穩定性的信任,很無奈的在於我沒辦法去回報這份信任,因爲我們的產能有限,我們連自己內部的產能需求都無法滿足。

我們甚至還要把很多訂單給其他芯片代工企業來做,哪裡有產能去接其他公司的訂單。

我講這些的意思是希望你放平心態,我們發展得很好,對於B系列芯片慢慢來,做好比做快重要的多。”

胡正明和關建英在張江討論新芯科技未來的發展戰略,此時周新參加查理羅斯秀的視頻被廣爲流傳,不管是視頻版還是文字整理版都能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

其中最爲大家所關注的是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到底有哪些,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普通人,大家都很關心。

互聯網時代的造富神話還歷歷在目,現在互聯網的升級版本移動互聯網眼看着已經來了,自己要如何順應潮流成爲風口上的豬,這是大家都很好奇的問題。

這也導致一時間硅谷大量創業公司找風投機構聊的時候,張口閉口就是:

“我們是一家專注於移動互聯網的企業。”

“先生,能明確說說你們是做什麼的嗎?”

“我們主要是爲Mphone、iphone、索尼愛立信、摩托羅拉等不同智能手機的用戶提供服務,我們的應用在上述平臺上都已經發布了,目前客戶數在高速增長中。”

投資人心想聽上去很有潛力,現在大家都在做智能手機的應用,能同時在這幾個主要平臺發佈應用的公司不多,一是因爲審覈機制導致要排很久的隊,他們發佈了說明至少做這件事有一段時間,二是能同時發佈這麼多平臺,平臺之間的技術規範是不一樣的,證明這家企業還是有技術實力的。

“聽上去不錯,你們具體有多少客戶呢?”

“我們客戶正在以每個月百分之百的增長速度在高速增長中。”

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132章 性價比極低的生意第220章 新百度上市第217章 NewPay開獎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321章 合作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16章 NewPay雙旦特別活動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34章 聖誕節第165章 互聯網的寒冬,周新的機會第25章 如何打造電子社區第159章 220萬,40%股份第2章 98年的燕大第28章 Yahoo!還是Microsoft第318章 彎道超車第168章 新的想法,新的思路(6K))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321章 合作第87章 NewPay收購康菲尼迪第123章 CAAS第35章 聖誕節第65章 明天早上更第128章 慶祝晚宴(3.8k)第126章 拳頭真正的對手第316章 40nm工藝的突破第40章 IPO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322章 聯合研發機構第244章 結果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44章 近鄉情怯第107章 明新會(求訂閱!)第365章 第三招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191章 引爆華國輿論(1W!!!)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6章 輕鬆拿下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64章 NewPay的優勢第309章 連環雷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170章 2000年的喬布斯第65章 明天早上更第230章 訪談2第288章 規模第202章 世界線的變動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52章 反手投資百度第82章 過高的門檻第123章 CAAS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326章 各顯神通第290章 互聯網空間的戰爭第23章 一口回絕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108章 下定決心出售Quora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343章 做空和戰略收縮第349章 最後的希望第281章 專利公開第10章 離京前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127章 上市當天第298章 回國第336章 Newman的格局第288章 規模第193章 新芯科技的又一員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第40章 IPO第34章 聖誕節第17章 售價第130章 工藝難點第212章 2001年尾聲的互聯網大會第196章 銷量第2章 98年的燕大第321章 合作第23章 一口回絕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40章 IPO第319章 含金量第327章 優勢第47章 反響強烈第182章 新芯科技(8K!)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256章 《英雄傳奇》第162章 約會(6k)第118章 一魚多吃的高盛第156章 用戶第19章 招兵買馬第146章 問答環節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114章 發佈會後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
第142章 鍵盤發售後第132章 性價比極低的生意第220章 新百度上市第217章 NewPay開獎第250章 技術基因第321章 合作第287章 技術路線第62章 Newman的NewPay第216章 NewPay雙旦特別活動第228章 進擊的新芯科技第34章 聖誕節第165章 互聯網的寒冬,周新的機會第25章 如何打造電子社區第159章 220萬,40%股份第2章 98年的燕大第28章 Yahoo!還是Microsoft第318章 彎道超車第168章 新的想法,新的思路(6K))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321章 合作第87章 NewPay收購康菲尼迪第123章 CAAS第35章 聖誕節第65章 明天早上更第128章 慶祝晚宴(3.8k)第126章 拳頭真正的對手第316章 40nm工藝的突破第40章 IPO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320章 技術轉讓和股權互換第322章 聯合研發機構第244章 結果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44章 近鄉情怯第107章 明新會(求訂閱!)第365章 第三招第277章 羣雄逐鹿第129章 微軟不做電子支付的原因第191章 引爆華國輿論(1W!!!)第60章 ISSCC結束後的緊迫感第6章 輕鬆拿下第197章 開發者大會第181章 第一百七十九 新的模式第64章 NewPay的優勢第309章 連環雷第152章 結束和新的開始第170章 2000年的喬布斯第65章 明天早上更第230章 訪談2第288章 規模第202章 世界線的變動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274章 什麼樣的籌碼能打動周新第52章 反手投資百度第82章 過高的門檻第123章 CAAS第243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131章 在伯克利的閒聊第326章 各顯神通第290章 互聯網空間的戰爭第23章 一口回絕第125章 用戶粘性第108章 下定決心出售Quora第237章 周新接受採訪第343章 做空和戰略收縮第349章 最後的希望第281章 專利公開第10章 離京前第167章 飢餓營銷(6K)第127章 上市當天第298章 回國第336章 Newman的格局第288章 規模第193章 新芯科技的又一員第368章 兩邊的進展第40章 IPO第34章 聖誕節第17章 售價第130章 工藝難點第212章 2001年尾聲的互聯網大會第196章 銷量第2章 98年的燕大第321章 合作第23章 一口回絕第69章 失去投資的康菲尼迪第40章 IPO第319章 含金量第327章 優勢第47章 反響強烈第182章 新芯科技(8K!)第267章 華國互聯網企業在硅谷第256章 《英雄傳奇》第162章 約會(6k)第118章 一魚多吃的高盛第156章 用戶第19章 招兵買馬第146章 問答環節第350章 下一個被擺上貨架的將會是?第114章 發佈會後第248章 技術的幽靈沒有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