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各方

崇禎十六年初時,靖南伯曹變蛟、寧南伯王廷臣調任遼東,當時二人只餘正兵營騎兵三千五百,新軍五百,共馬步四千人。

此時二人駐守義州,卻是在抗擊韃虜的第一線上。

他們對清國動向當然非常關注,十七日時,當清國舉國動員的時候,二人就有所察覺,立時派出尖哨夜不收前往哨探。十九日,二人認爲韃虜又可能大規模犯邊,他們當機立斷,立刻派遣塘馬向遼東巡撫、遼東總兵、薊遼總督等人示警告急。

二十日,清國傾國而出,這麼大的動靜當然瞞不過他們,他們再一次發出急報,而且在塘報上預估了自己的判斷。

他們認爲,此次奴賊出動的兵馬,不會少於錦州之戰時的人數。

塘馬走後,兩位伯爵下令義州城戒嚴,他們仔細巡邏城防,回到二人合用的府邸時,大堂上卻來了一個突來拜訪的客人。

“二位將軍,我情報部已有確切的消息,此次韃虜傾巢而出,義州遠在後方,若困守此地,恐怕凶多吉少。大丈夫當留有用之身,此局勢變幻之時,也不必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大將軍更說過,兩位將軍若願到漠南去,他定會倒屣相迎。”

說話的卻是都護府情報部一位探員,他其貌不揚,放在人羣中極易被忽視,但神情堅毅,語氣堅定,似乎山崩於前面不改色。他們這些情報部外出做間諜細作的人,無不是擁有鋼鐵般的意志。

聽完這位探員說的話,曹變蛟與王廷臣臉上都露出微笑。

曹變蛟對王廷臣微笑道:“王兄弟,你認爲呢?”

王廷臣爽朗一笑:“小曹將軍,某還是那句話,大丈夫只要死得其所,馬革裹屍又如何?”

曹變蛟微笑道:“某也是這樣想。”

他對那位探員道:“這位壯士,請你轉告永寧侯爺,曹某等誓與義州城共存亡,就有負他的期望了。”

說到這裡,他神情有些愧疚,輕輕道:“希望……還能有與王兄弟再見的一日……”

那探員暗歎一聲,這結果在他意料之中,他心頭涌起敬重,鄭重道:“既如此,小人告退,二位將軍珍重!”

他深深一拜,轉身而去,他來到大街上,寒風雨雪中很多士卒冒雪巡邏,個個身形毅然,他心中涌起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對他們狠狠一垂首,就上了自己的馬匹。

作爲情報部精銳探員,他擁有三匹戰馬,他上了馬,急奔出城,他看看天氣,雲濃如鉛,看樣子這雪還要下一陣。

他上了西山,忽然一凜,就見城池的南邊呼嘯而來數十騎,遠遠就陣陣野獸般的嚎叫。

看他們那精湛的騎術,閃亮的盔甲,探員喃喃說了句:“巴牙喇。”他看看雪地中長長的馬蹄印子,再也不敢停留,最後看一眼風雪中的義州城,急馬而去,很快隱沒在風雪之中。

不久,越多的清軍精騎趕到,盡是那種馬甲兵與巴牙喇,他們蒐羅四郊,特別撲殺斥候。

明軍夜不收更是他們重點的打擊對象。

二十日的這份塘報後,義州城就此與別處聯繫斷絕。

……

清軍大舉入寇的消息源源不斷傳來,特別二十日義州城送出塘報後,遼西各城相繼戒嚴,錦州、寧遠、山海關等處,都紛紛關閉城門,嚴守邊防。遼東巡撫邱民仰,薊遼總督範志完,一天數報,急向京師告急。

二十三日,駐守界嶺口長城的明軍夜不收發現關外的喀喇沁部似有異動,很快,他們更發現原營州地界出現了韃子鑲藍旗的精銳哨騎。

二十四日,駐守冷口長城的明軍夜不收一樣發現韃子正藍旗的巴牙喇在外活動。

同日,喜峰口長城外面也出現他們的哨騎兵馬。

二十五日,錦州、寧遠等處報遮天蔽日的韃子大軍逼來,但奇怪的是,他們只在各城外紮營列寨,但並不攻城,更多是監視裡面的守軍。不過他們精騎四出,不斷撲殺外出的塘馬夜不收,使得各城消息傳達困難。

同日,薊鎮總兵、薊北侯楊國柱得到哨報,人數不下十萬人的韃子大軍從錦州、義州等處西進,他們從塞外而來,目標赫然就是自己防守的薊鎮防線。

二十六日,尖哨夜不收報韃子阿巴泰、濟爾哈朗等人駐屯原關外營州中屯衛地界,他們密佈哨騎,從西到新城衛,西北到紅崖子山,都有發現他們的哨騎人馬。

特別他們還有精騎佈於以遜河邊,似乎專門監視離紅崖子山二百多裡,靖邊軍在塞外的最前沿堡壘——鎮胡寨。

奴賊大股逼來,楊國柱不敢怠慢,他親率大軍趕赴邊牆,特別他判斷破口主要處的冷口長城。

他決不能讓這些野獸般的東西進入關內。

清兵入塞已經有多次了,崇禎二年、崇禎九年、崇禎十一年,每次都是血流飄杵,百姓慘不堪言。而且除了這幾次大規模入塞,直逼到京師城下外,事實上還有崇禎七年與崇禎八年兩次。

他們進犯宣府、大同、忻州、定襄等處,大肆劫掠,特別崇禎七年這次,因爲曹文詔被調往大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趁機突圍,最終釀成後來的大禍。

此時楊國柱有兵馬一萬五千,內正兵營騎兵五千,編練新軍一萬,皆經過鬆錦血戰,戰鬥力經得起考驗,他有信心能擋住韃子的破口入侵。作爲薊鎮總兵,他也認爲自己有這個責任讓關內父老百姓免受荼毒。

只是……

自己的主力就這樣被拖住了。

流賊在濟南建國稱王他當然知道,看情形,他們很快也會北上,介時京師危急,卻怕自己不能入援。

楊國柱得到消息,朝中諸公有意檄傳自己防守京師,但現在……

國事危急如此,讓楊國柱憂慮不已,他不明白朝中諸公是怎麼想的,靖邊軍之強,天下聞名。他們也在附近,趁流賊聚於城下,正好一鍋端了,畢竟不患賊聚只患賊散。

流賊最可怕的地方是他們太會跑了,此時正是良機啊,若流賊北上,正好將他們一網打盡,徹底解決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楊國柱思索朝中總會有頭腦之人,而且京師堅固,應該可以堅持幾個月,到時事態緊急,他們應該會召永寧侯入衛。

罷了,這些國政大事不是自己能考慮的,他能做的,就是爲國守好邊關。

有一點他可以肯定,除非自己戰死,否則他決不會讓一個韃子入關。

……

對流賊的動向,宣府、山西、安北都護府的百姓都非常關注,相比山東、北直各處的風起雲涌,百姓爭相獻城開門,個個期盼義軍的到來,這邊的民間反應冷淡,畢竟他們的生活總體還過得下去。

就算過不下去也可以移民去都護府嘛,那邊是非常歡迎移民的,生活富足的宣府鎮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二月時,流賊在山東建國大順後,山西巡撫蔡懋德就加緊了山西東面各關口的防務,調派總兵周遇吉,副總兵李雲曙等人防守固關、黃榆關、虹梯關等處,加強了這些地方的守禦力量。

所以當流賊在彰德府,順德府各處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並打算就勢西掠山西時,就在這些堅固的關口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當然,不是沒有人民羣衆心向義軍,比如臨近山西,贊皇參將許月娥控制的元氏縣城,就有一個孫姓的鍛工,他私自打了幾百個箭鏃,寫下手摺一個,內稱流賊爲“天兵老爺”,打算偷偷出城去投奔順軍。

他不幸出城時被把門的軍士搜出手摺,結果被許月娥下令殺一儆百,慘無人道地用長釘將四肢釘在城門上,壯烈犧牲。

不過至少從這以後,她勢力範圍內的幾個城池,沒人再敢談論降賊投靠之事。

二月下時,又有黃榆關的一些軍士百姓意欲開關投降,被守將李雲曙殘酷鎮壓,不分男女老幼,凡涉事之人皆斬,幾起事故後,山西各處從此太平無事。

也因爲山西太平,逃入境內的藩王越多,除了原來福王朱由崧外,又有潞王朱常淓等人相繼逃入。

三月初一日,流賊傾巢北上,當消息傳入山西時,宣大總督紀世維急傳檄宣府巡撫朱之馮,大同巡撫衛景瑗,山西巡撫蔡懋德,一番緊急議事後,山西宣府宣佈全境戒嚴。

特別要進入宣府鎮的,一率先收入收容所,嚴加審覈再說。

大同總兵王樸也應山西巡撫蔡懋德之請,令親將王徵率正兵營援助防守固關的總兵周遇吉。

對流賊北上,其實宣府、山西、安北都護府的民間反應都很淡然,因爲在這些人心中,他們有擎天大柱,徵虜大將軍,永寧侯爺王鬥在,事情如何,到時聽他吩咐便是。

反正有強大的靖邊軍在,他們不可能會受到傷害。

他們只爭論京師可以防守多久,每每各城各鎮的茶館酒樓中,這都是熱門話題。

有人言,因鼠疫之故,京營損失很大,京城怕最多隻能防守三個月。

大部分人認爲這種說法保守了,京師堅固,城牆高厚,城周更達六七十里,能不能守一年不好說,但防守半年還是可以的。

而且他們認爲朝中諸公只要不瞎了眼,召永寧侯爺出馬的話,流賊根本不是問題。

宣府時報也在鼓吹,朝廷只要招大將軍王鬥出馬,流賊定然一鼓而平,在北京城下將他們一鍋端了,還大明一個朗朗太平。

不說報紙民間的議論,對一些士紳官將來說,他們情緒就複雜了許多,看流賊這氣勢,號稱百萬人直逼京師,到時京城能不能守住?若京師失陷,大明滅亡,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一些人私下議論大明是否氣數已盡,他們是否應該順應潮流,降迎新主。

然有人道流賊不可信,比如說他們不納糧,結果在山東建國後,就下令各縣遣騾三百,徵粟千石,還大其鬥,有出爾反爾之嫌。而且他們每到一地,還榜掠巨室助餉,未來可能會對士紳不利。

但也有人反駁說順國攻下京師,建立新朝後,定然會有所不同,新朝新氣象嘛。

總體而言,他們心思複雜中帶着觀望。(。)

第565章 崇禎十五年了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418章 忠義營第435章 寧遠爭議(下)第119章 阿巴泰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690章 大開發序幕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332章 他們以爲我不敢動手?第175章 馬上風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742章 過溝第532章 反響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816章 鐵線第632章 果然犀利第33章 飛槍第207章 攘外與安內第236章 光捱打不能還手第747章 火箭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17章 防守官許忠俊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下)第16章 小小心思第112章 野戰(上)第611章 羽騎兵萬勝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175章 馬上風第399章 忠勇伯第488章 致意第678章 交鋒第84章 去與留第452章 還是我們這邊舒暢第443章 狂轟濫炸第719章 潼關第500章 小淩河邊(下)第106章 斬獲第807章 驚遇第800章 號稱第642章 火器營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498章 隔河炮戰(中)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343章 衆星薈萃第536章 永寧侯(下)第670章 欽差大臣第764章 進取第299章 伐明之策、鰲拜前鋒第4章 童養媳第120章 大敵第187章 互助社、炮兵思路第151章 做妾可以考慮第30章 震驚第182章 巡撫陳新甲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282章 俘獲第47章 豬圈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419章 銃劍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197章 什麼叫羞恥第58章 吃驚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647章 情報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680章 責任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530章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第65章 爭奪第616章 糜爛第153章 銀礦第485章 遇敵第336章 反應第768章 各方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中)第570章 任期、勳階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100章 值得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420章 採購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826章 吾鄉第250章 填壕第624章 攻寨第732章 血溝第717章 時間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87章 不留情第521章 落幕第636章 淹沒
第565章 崇禎十五年了第811章 一箭糜爛數十里第418章 忠義營第435章 寧遠爭議(下)第119章 阿巴泰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690章 大開發序幕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332章 他們以爲我不敢動手?第175章 馬上風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742章 過溝第532章 反響第165章 畜場、剿匪大軍回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816章 鐵線第632章 果然犀利第33章 飛槍第207章 攘外與安內第236章 光捱打不能還手第747章 火箭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17章 防守官許忠俊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下)第16章 小小心思第112章 野戰(上)第611章 羽騎兵萬勝第191章 紀小娘子逃婚第175章 馬上風第399章 忠勇伯第488章 致意第678章 交鋒第84章 去與留第452章 還是我們這邊舒暢第443章 狂轟濫炸第719章 潼關第500章 小淩河邊(下)第106章 斬獲第807章 驚遇第800章 號稱第642章 火器營第149章 沸沸揚揚第498章 隔河炮戰(中)第422章 宣大總督第343章 衆星薈萃第536章 永寧侯(下)第670章 欽差大臣第764章 進取第299章 伐明之策、鰲拜前鋒第4章 童養媳第120章 大敵第187章 互助社、炮兵思路第151章 做妾可以考慮第30章 震驚第182章 巡撫陳新甲第625章 頭破血流第282章 俘獲第47章 豬圈第397章 致勝秘訣第419章 銃劍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197章 什麼叫羞恥第58章 吃驚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647章 情報第573章 鎮城上任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130章 收穫、守備召見第680章 責任第482章 主力西進第530章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第65章 爭奪第616章 糜爛第153章 銀礦第485章 遇敵第336章 反應第768章 各方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442章 黃土嶺之戰(中)第570章 任期、勳階第349章 若賊圍洛陽,我該如何?第100章 值得第407章 祭拜、變化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420章 採購第659章 孫傳庭復起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675章 斯文掃地第826章 吾鄉第250章 填壕第624章 攻寨第732章 血溝第717章 時間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87章 不留情第521章 落幕第636章 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