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淒涼

六月中旬,原本以爲要逼向開封的李闖聯軍卻在太康停了下來,不但如此,他們一部分軍隊還回師汝寧府,攻打甚急。

開封城內外大亂,汝陽城內有崇王朱由樻在內,藩王所在,若是失陷,衆人其罪甚大。

此時督師丁啓睿領四鎮援兵方到許州,慢吞吞的,還沒趕到開封。

不過消息傳到時,他們反離汝陽城最近,在丁啓睿責令開封將官援救時,保定總督楊文嶽、河南巡撫高名衡百般推脫,他們暗示丁啓睿,救援汝寧府,應該近的去救,而不是遠的跑去。

丁啓睿沒辦法,只得與左良玉、楊德政、方國安等人商議,此時武人跋扈,左良玉等更難以指揮,他們都覺不應回返汝寧,免得中了賊人奸計。

丁啓睿書生出身,沒什麼軍事才能,處事更爲優柔寡斷,一時覺麾下說得有道理,一時又覺親藩重地,不可不救。

這樣左搖右擺的十餘日,一直到了七月初,因汝寧府軍情非常緊急,才定下決心,率軍往救。

他麾下當然平賊鎮戰力最強,不過左良玉桀驁不馴不說,麾下更是軍紀極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方國安也是反覆無常之輩,屬於那種油滑之人,不見兔子不撒鷹。

楊德政人稱有謀略,當年全國大練兵,就是他的提議,他上書朝廷,認爲流賊之所以難平,是因爲他們出沒無常,流動不居,要想滅賊,關鍵在於加強地方武裝。

他建議地方實行“裁練”,府,裁去通判。設練備一職,品級相當於守備,州裁去判官,縣裁主簿,皆設練總一職,品級相當於把總。

練備、練總,都隸屬於知府、知州、知縣,專門負責訓練鄉兵,職責便是捍衛鄉土。不得調往他處。

數額上,每府練鄉兵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他的上書,得到朝廷的欣賞,特別當時楊嗣昌的欣賞,提議先在畿輔、山東、河南、山西實行。然後推廣到其他地方,楊德政更因此由副總兵升遷爲總兵官。

然此議實行效果很差,各地方無非虛報一個練兵數字,然後借“練餉”之名拼命蒐括,給本已危急的國勢添上一把火,總體言之,楊德政屬於紙上談兵之輩。看不到實際情況。

而且他們中原腹地官將,馬步不多,機動力很差,經常跟在流寇後面吃灰。作戰主力更爲家丁,個個都非常珍惜,回兵往救後,看似與流賊打得難解難分。其實都是打和戰。

或砍些流民百姓腦袋,就急報大捷。吵着要軍功賞銀。

楊德政、方國安更被流賊伏擊了數次,麾下兵馬散去不少,不過一路他們也收降了不少脅裹之流民飢兵,搞到最後,營中聚的不知是兵或是賊。

又因軍紀變得更壞,糧草供應,也時斷時續,所以大部分時候,他們都靠搶掠獲得軍糧,賊也搶,兵也搶,加上散亂的潰兵,流寇到處流竄,沿途遭受兵災,賊災的百姓欲哭無淚。

楊德政、方國安等雖報大捷連連,其實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戰果,流賊仍然攻打汝寧府甚急。

楊德政更又在西平慘遭伏擊一次,這次楊德政極慘,麾下只餘百十騎逃脫,就算日後收羅潰兵,也沒收回多少,只得收集一些流民充爲營兵。

左良玉倒在上蔡大敗伏擊的數萬流賊,雖然他們馬兵大多跑了,不過打敗這麼多步卒,也足以讓他得意自豪了,而且他獲得降兵數萬,聲勢更張,使得丁啓睿更依爲器重。

汝寧府戰情解圍,丁啓睿麾下數鎮損兵折將,只成全了一個左良玉。

藩王無憂,麾下大捷,丁啓睿得意洋洋,不過眼前局勢,流賊戰略,丁啓睿也覺迷霧重重,摸之不透,大股流賊南下不久,又聞報有數十萬賊騎逼向歸德,甚至是徐州。

歸德爲江淮要衝,東面的徐州,更離漕運不遠,而且從歸德,徐州渡過黃河北上,直接就進入山東,北直隸地界,不容有失,丁啓睿大驚之下,急令保定總督楊文嶽、河南巡撫高名衡等救援。

此時他身在汝寧府,距離頗遠,麾下又與流賊連場大戰,將士疲憊不堪,自然理直氣壯,只令開封附近的官將救援,更不說,開封附近,還有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等強軍。

……

“宣府鎮軍事觀察團”到達開封時,上下都對這個觀察團充滿好奇,該團大使,便是擁有左校尉勳階的贊畫溫士彥。

靖邊軍參謀司以溫方亮爲大使,韓朝、鍾顯才、鐘調陽、高史銀、孫三傑、李光衡、趙瑄等爲副使,下有作戰科、軍研科、軍教等諸科,溫士彥,便是隸屬參謀司軍研科下,此時更是一科的主事。

溫士彥屬於有城府,又風度翩翩,擅長交遊的人物,文者,與河南巡撫高名衡,保定總督楊文嶽等,都可以從容應對,宴遊玩樂,武者,與總兵陳永福,虎大威等,也可以款款而談。

一時成爲開封城風雲人物,很多人對他的學識與風度心折不已,爭先結以爲榮,甚至有人私下嘆息,感其明珠暗投,甘爲武人賣命,沒的埋沒自己名聲。

靖邊軍的贊畫參謀,都頗有儒將風采,氣質上不用說,很多人將溫士彥誤以爲文人出身,就可以理解。

溫士彥也不點破自己原武人身份,只是笑着言說,永寧侯有大才,能爲之效命,是吾之福份,再言,他現在也不算武人,而是勳貴,身份尊榮,凌駕文武之上,值得效力。

私下裡,曹變蛟、王廷臣、虎大威都有拜訪觀察團,對當前戰事,團內衆贊畫分析後,認爲流賊勢大,行蹤詭異,不該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應該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

只是,他們在開封只有觀察權,不說決策權,連建議權都沒有,城內衆官員看似客氣,然彼此吟風弄月。指點山河可以,一談具體軍略,皆左顧而言他,頗有敬而遠之的味道。

溫士彥的做法,是通過曹變蛟、王廷臣二人影響方略決策。

二者與王鬥親善。也對彼軍中參謀制度頗爲看好,再其他們是伯爵,身份尊貴,位在丁啓睿、楊文嶽、高名衡等人之上,就算軍事上他們受丁啓睿等節制,仍然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開封的大軍,不前往汝寧府。就是他們影響的結果,當然,這個決策,也附合此時開封官將的利益。

不過流賊大軍逼向歸德府後。朝廷坐不住了,楊文嶽、高名衡等人也坐不住了,歸德與徐州的重要,明眼人都看得出。朝廷也決對不許漕運被斷,甚或流賊涌入山東與北直隸地界。

就算曹變蛟、王廷臣壓住楊文嶽人等。然崇禎帝親自下旨,他們卻不得不聽,況乎“以逸待勞,看準時機,直搗黃龍”這個策略,也有實際困難在內。

眼下李自成聯合了羅汝才,孫可望,革、左五營等部,衆號七十萬,馬兵近十萬,就算抺去虛頭,兵馬仍然浩大,直搗黃龍,有那麼好搗嗎?畢竟現在流賊的戰鬥力,不比初興的時候了。

七月的時候,李闖軍隊在歸德府一帶肆虐,就算府城高深,一時難以攻下,然周邊睢州、寧陵、鹿邑、柘城、永城等地,卻先後攻陷,闖軍滾滾馬隊,甚至直奔徐州。

與歸德府一樣,這些地帶,同樣黃河水患頻繁,百姓苦不堪言,隨便數百馬隊到達,都可以脅裹出上萬饑民,他們攻掠攻城,在闖軍大部還未到達,就事先攻下了一些城池。

闖軍的馬隊,甚至奔到運河邊,燒燬了部分漕船,朝廷上下皆驚。

七月中,在朝廷嚴令下,經過扯皮商議,曹變蛟、王廷臣領自己馬步大軍東進,虎大威等人,則留在開封府,視戰情情況相機支援。

一路行進,滿目荒涼,四野蕭條,鄉間所處,皆是十室九空,道路邊上,不時可見倒伏的餓殍。

長時間的旱災,兵禍,流賊的洗劫,河南處處,慘不忍睹。

不過曹變蛟、王廷臣都有些麻木,一路南下進入河南,這類慘狀,看得太多了。

知道糧草的重要,所以此次出戰,他們在軍中多帶糧草,只是他們沒有靖邊軍的輜重營,運力不足,軍中一般數日,最多十數日的糧草,餘下的,大部要靠當地官府支持了。

河南巡撫高名衡,也答應曹、王二人,會盡最大的力量,源源不斷將糧草供應上。

此時的路途,開封到歸德府城,約有四、五百里,離開開封后,走到陳留,沿途便有不少流寇流民出現,這些餓紅眼的人羣,還想打劫他們的糧隊,在軍中鳴響鳥銃後,便一轟而散。

約走到杞縣,離歸德府地界不遠,周圍便有不少闖軍馬兵出現,不時奔來迎往,密切關注這支大軍情況,若對情報的重視,不論張獻忠或是李自成等,都不會差於王鬥,差別在於各自哨探能力罷了。

曹、王二人軍中哨騎,不斷的驅趕這些流賊馬隊,然他們騎兵雖然戰力比流賊馬兵強,不過窺探之賊太多,出現折損後,他們也捨不得更多的放出拼殺。

大軍進入歸德府睢州地界,更是一隊隊馬兵前來騷擾,甚至奔到後方去,騷擾後續的押運隊伍。

爲了掩護糧道,曹、王大軍,行進更爲緩慢,軍中糧草,急速消耗下去,後方的補充,卻時斷時續。

而進入睢州地界後,不但流賊馬隊,便是他們的步隊,裹脅之饑民,皆頻繁出現,從睢州、寧陵、柘城幾個方向撲來,有時甚至一日數戰。

他們馬隊非常靈活,往往見勢不妙,立時逃脫,餘下裹脅之饑民,殺了,內心過不去,且現今朝廷言官御史,對於武人伯侯,盯得非常緊,一有過錯,往往十倍,百倍的擴大,羣起而攻之。

放了。這些饑民轉身又成爲流賊,被老賊招攬後,轉眼又是禍害一方,甚至去打劫他們的糧隊。

曹變蛟、王廷臣有種陷入泥潭的感覺,只覺處處皆是賊,頻繁的戰事又一天接一天,將士都有種心力疲憊的感覺。

而且現今闖軍馬隊衆多,反哨騎戰頗爲得力,二人只覺眼前重重迷霧。難以得知賊敵老營所在,他們計劃方略等等。

特別流賊頻繁騷擾糧隊,軍中糧草,越來越難以供應,所經州縣。很多又成爲廢墟,無以爲助。

一些結寨自保的村鎮,更對東來大軍抱以敵視,不供應糧草,也不提供情報,讓二人有銀子沒處買糧,個別寨子有提供一些糧食。也是杯水車薪。

在這情況下,軍中將士,已經開始出現搶掠鄉間之事,以獲得軍糧。

對此。曹變蛟、王廷臣二人不約而同沉默,只一日王廷臣對曹變蛟嘆道:“小曹將軍,某有些後悔南下討賊,某希望。儘快回到北地去,最好調到遼東鎮。打韃子。”

曹變蛟長長嘆息:“是啊,王兄弟,我也是這樣想的。”

這日大軍紮營,曹變蛟、王廷臣無心坐於營內,帶着親衛,四下巡視。

此時已是八月,進入歸德府地界後,九成九是曠野平原,然舉目間四野一片焦黃,很多河渠都斷流了,前方不遠,似乎有一個村落,看似屬於沒有能力結寨的小村子。

二人奔了過去,見這村落,一間間四面漏風的茅草土坯房,東倒西歪,一些泥笆牆也是破洞處處。

村莊四面,有一些開闢的麥田,上面稀疏種下一些冬小麥,然而觀看田地,已經被糟蹋得不成樣子,就算一切順利,到了明年,也收不了多少麥子。

村中有些人,以老弱居多,個個衣衫襤褸,面色枯黃,他們或麻木坐着站着,有若行屍走肉,或嗚嗚低泣,見曹變蛟等人過來,或以仇恨,或是畏懼的目光看着他們。

一座破屋之前,一個瘦骨嶙峋的老者雙目發直,坐在石階上喃喃說着什麼,他的身旁,瘸腿的兒子,兀自瑟瑟發抖,臉上一個明顯的掌印,他縮在老者身旁,嗚嗚的痛哭。

曹變蛟與王廷臣下了馬,曹變蛟走到老者身旁,試探道:“老丈,老丈?”

那老者仍然雙目發直,曹變蛟嘆了口氣,身旁的王廷臣大聲道:“喂,老頭,跟你說話呢?我跟你說,這位是……某是……”

那老者仍然不應,王廷臣道:“聾的。”

那老者忽然說句什麼,王廷臣大聲道:“嗯,你說什麼?”

老者聲音清楚了些,帶着顫巍巍的地方土音,他說道:“老漢不明白。”

曹變蛟溫言道:“老丈,你要說什麼?”

那老者道:“老漢不明白,老漢這一輩子,循規蹈矩,遵循王法,皇糧國稅,從來不敢拖欠……爲什麼,我清清白白做人,最終卻遭了報應?我的老婆子,被兵痞殺了,兒子,也被他們打壞了腿。前些時日,我的兒媳,被流賊搶去了,今日,家中最後餘下的糧米,也被搶走了,就是你們那個營地的官兵……”

他指的,正是曹變蛟、王廷臣的營地,他顫巍巍的站立,放聲大哭:“曹帥,王帥,我知道你們,你們在遼東跟永寧侯打韃子,是英雄好漢。但爲什麼,你們要搶走我家最後的活命米糧?爲什麼,還要打傷我的兒子?”

“流賊糟蹋百姓,曹帥,王帥,你等編練軍隊,也是爲了糟蹋老百姓的嗎?”

他號啕大哭,帶動周邊一片嗚咽,曹變蛟與王廷臣呆呆站着,曹變蛟張了張嘴,他有千百個理由,然而面對老者,這些村民,卻說不出話來。

身旁的王廷臣,也是一樣避開目光。

最終,曹變蛟嘆息道:“留下一些銀子吧,每戶都留下一些。”

策上馬匹,衆人離開村子,曹變蛟忍不住回頭看去,見那老者仍在痛哭,身影頗爲淒涼。

第88章 繳獲所得第337章 聖意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593章 朱仙鎮之序幕第683章 老胡第595章 檄文第243章 鉅鹿第577章 髒活第21章 地窩子第724章 對比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535章 落下第469章 傷亡第754章 安慰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517章 後路第624章 攻寨第740章 預備第752章 憂慮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394章 行刑!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603章 大軍出塞(下)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676章 孫傳庭第567章 反間與議和之計第284章 向京師報捷第769章 戰略第544章 優勢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643章 大青山之上第351章 進開封第163章 掌嘴第45章 堡成第666章 騷動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353章 逼臨郟縣第408章 歸家第680章 責任第548章 驚訝、內賊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271章 整編第215章 要不要搶一把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582章 戶部應對(上)第541章 除奸隊(上)第524章 心中的文明第154章 開採、韓朝成親第198章 留守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148章 免稅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161章 魯密銃,難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801章 盡出第455章 救援第177章 驅逐第817章 光復第549章 處置第203章 搏戰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499章 楊興嶺第769章 戰略第208章 爭糧第302章 此行前途、兵臨城下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上)第175章 馬上風第740章 預備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491章 攻山第217章 再次分兵、拉攏第91章 火藥沒了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290章 進京第536章 永寧侯(上)第400章 天使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384章 得知第743章 南門第800章 號稱第556章 末日第742章 過溝第559章 善後第280章 破營第6章 狼煙第24章 建堡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270章 合兵第115章 得勝第363章 傳奇第562章 雌雄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70章 舊日上司第5章 劈掛拳、梨花槍
第88章 繳獲所得第337章 聖意第341章 如潮而來(上)第593章 朱仙鎮之序幕第683章 老胡第595章 檄文第243章 鉅鹿第577章 髒活第21章 地窩子第724章 對比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535章 落下第469章 傷亡第754章 安慰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517章 後路第624章 攻寨第740章 預備第752章 憂慮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394章 行刑!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603章 大軍出塞(下)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654章 豈又不忠乎?第36章 你是兵,他是賊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676章 孫傳庭第567章 反間與議和之計第284章 向京師報捷第769章 戰略第544章 優勢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643章 大青山之上第351章 進開封第163章 掌嘴第45章 堡成第666章 騷動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353章 逼臨郟縣第408章 歸家第680章 責任第548章 驚訝、內賊第547章 血本無歸(上)第271章 整編第215章 要不要搶一把第159章 好狠的娘們第582章 戶部應對(上)第541章 除奸隊(上)第524章 心中的文明第154章 開採、韓朝成親第198章 留守第434章 傾巢而來第148章 免稅第537章 新軍之議第161章 魯密銃,難第142章 推倒重建第801章 盡出第455章 救援第177章 驅逐第817章 光復第549章 處置第203章 搏戰第170章 火器研究出成果第499章 楊興嶺第769章 戰略第208章 爭糧第302章 此行前途、兵臨城下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上)第175章 馬上風第740章 預備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134章 衆官雲集第491章 攻山第217章 再次分兵、拉攏第91章 火藥沒了第317章 未來之對手第290章 進京第536章 永寧侯(上)第400章 天使第782章 借虜平寇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195章 飛蛾撲火第384章 得知第743章 南門第800章 號稱第556章 末日第742章 過溝第559章 善後第280章 破營第6章 狼煙第24章 建堡第456章 凹陣應銳陣(上)第270章 合兵第115章 得勝第363章 傳奇第562章 雌雄第423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第70章 舊日上司第5章 劈掛拳、梨花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