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戰略

三月初六日,宣府鎮城。

巡撫衙門內,宣府巡撫朱之馮,大同巡撫衛景瑗,山西巡撫蔡懋德赫然端坐在列。

又有宣府鎮東路兵備道馬國璽,延慶州知州吳植等人,諸公濟濟一堂。爲首者,當然就是安北都護府副都護、儒學學院教授、環保局局長、仍大明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

三月初一日,流賊傾巢北上,號稱百萬直逼京師,而朝中諸公仍然淡然,李邦華與朱之馮在鎮城翹首以待,就是不見傳給永寧侯的勤王聖旨,兵部行文。所以他們再也忍不住了,急急商請衛景瑗、蔡懋德過來商議大事。

他們還邀請了宣大總督紀世維,不過被他以軍務繁忙謝絕了,但也沒有阻攔他們議事。

堂內氣氛沉悶,猛然一聲巨響,茶盞跳動,叮鈴噹啷作響,卻是朱之馮一掌拍在身旁案桌上,怒而起身。

這個穿着錦雞補子官袍的倔強老頭咆哮道:“諸公是怎麼想的,老夫上了多少奏疏,皆如石沉大海……百萬流賊他們難道看不到?還是他們有信心一直將流賊擋在城下?”

“我大明的生死存亡他們果然不在乎嗎?”

他大聲怒吼,聲音慘烈,憤懣之氣盈於外表,話語中更滿是憤懣、沮喪、無奈等種種情緒。他吼叫着,一張臉因爲憤怒與焦躁變得通紅,單薄的身體繃得緊緊的,隨着說話聲音還不斷顫抖。

山西巡撫蔡懋德是個謙謙君子,此時他也嘆息說話,語氣中滿是不解與憤怒:“下官曾在錦州與永寧侯並肩殺過敵,知道靖邊軍之強。此時正是良機,流賊北上而來,正好在京師將他們一網打盡,徹底解決我大明心腹之患……如此良機,諸公眼睛都瞎了嗎?”

宣府鎮東路兵備道馬國璽呵呵笑道:“諸公怕是別有心思吧,所以對永寧侯唯恐避之不及。”

他臉上雖帶着笑,他語中滿是森冷的寒意,馬國璽在宣府鎮日久,當然知道王鬥在做什麼,也知道京師各人在害怕什麼。

wωw▪ TтkΛ n▪ ¢ O

大同巡撫衛景瑗沒有說話,他只是皺眉深思。

一直坐着喝茶的李邦華長嘆一聲,他放下茶盞,對下方的延慶州知州吳植道:“吳刺史,聯絡上書之事如何了?”

吳植嘆息道:“士紳並不踊躍,皆環視觀望,下官也是無能爲力。”

他神情憔悴,語氣中更充滿悲憤與無奈。

李邦華又長長的嘆了口氣,他長吟道:“誹譽交爭,則人主惑矣。下官久在宣府,便知永寧侯沒有錯,然朝中諸公可知,又或是故意不知?”

他嘆道:“國朝優待官紳太過,永寧侯不過稍稍糾正之,諸公何必憂懼若此?還是他們以爲,流賊會比永寧侯更好?”

其實他知道朝中諸公在想什麼,因爲他以前也是這樣想的。

王鬥事實上在宣府鎮與都護府實行官商一體納糧,雖然他手段比較隱晦,不象孫傳庭那樣出格明顯,更不象流賊那樣裸掠奪,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的手法。

除了他治下軍戶,王鬥並沒有強迫任何人。

然不納糧交稅,就會,不能進入權力核心不說,連各賺錢的產業都跟他們無緣。各地狡兔三窟者雖大量派遣家人親屬進入宣府,進入安北都護府,爲了得到漢籍與各類稱號,大筆大筆的捐錢。

很多人獲得了“善人”等稱號,獲准了進入各行業門檻,但其實心下還是不滿的,因爲在大明各處,他們根本不需要付這筆錢。

這是一點,種種的優待特權沒了,便是朝中大臣的家屬也一樣,王鬥根本不在乎他們的面子,令各人惱羞成怒。

還有,朝中外面很多人認爲王鬥其實很“陰險”,比如李邦華,朱之馮等人,他們是何等品譽高潔之人士,然被王鬥安排去環保局工作,盡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

他們現在更由士林清流的形象,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小人,已經快被宣府鎮,都護府,山西各處的士紳商人罵出翔了。

還有杜勳,他可是太監,皇室家奴,也被王鬥安排去做城管局的局長,盡幹些爪牙夜壺的角色。

結果呢,惡名他們擔,美名王鬥得。

談到宣府鎮,都護府各處的山清水秀,衆百姓皆贊永寧侯之功。

談到宣府鎮,都護府各處的整潔,各城各堡之潔淨優美,衆百姓皆贊永寧侯之功。

髒活累活李邦華等人幹,美名清名王鬥等人得,如此“陰險”之輩,他若進了京……

反觀流賊,他們雖然惡,但惡得堂堂正正,惡得光明正大,惡得不遮遮掩掩,不象王鬥那樣虛僞。

寧要真小人,不要僞君子。

況且流賊若真得了天下,自會有所改變,新朝新氣象嘛,真要治國,還能離得了他們這些官員士紳?

所以朝中諸公,京中官員怎麼想,就昭然若知了。

最後一點,王斗的勢力軍力,讓很多明眼人不寒而慄,特別引起朝中舊臣的憂心。

李邦華以前也說過:“不在其心,而在其力。”

現在他認爲自己多有誤言,永寧侯有力量是不錯,然有力量不是他的過錯。雖然主弱臣強,總會讓人疑懼,然這些事可以慢慢處理,當務之急,是對付流賊,國事爲重。

怎麼諸公就不明白?

又或許他們就是太明白了,明白大明積重難返,滅亡可期,所以個個想逢迎新主,將永寧侯視爲比流賊更大的障礙。

他嘆道:“諸公如此,豈不讓人心寒?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吾輩身爲大明臣子,總需做些什麼,方不負此皇恩浩蕩。”

“有一種方法。”

大同巡撫衛景瑗這時說話,他一字一頓,緩緩說道:“其實永寧侯身爲徵虜大將軍,事態緊急之時,可不經皇上與兵部同意便可出兵,並徵調天下兵馬,權重殺三品命官,內閣諸公見了皆跪!”

他看着堂中各人,沉聲說道:“下官想來想去,或許只有這唯一一種法子了。”

堂中安靜一片,各人都在尋思這內中利弊。

其實徵虜大將軍確實是有這個權力,但就若後世的核力量,等閒不可輕用,否則會使君臣之間猜忌更重。最好還是皇帝下旨,兵部行文,這樣就皆大歡喜。

這是一點,還有一點,永寧侯到時願不願意做也是一個問題。他若名譽過重,或有異心,大可坐視流賊陷京,別人還找不到他的污點,畢竟皇帝沒有下旨,兵部沒有行文。

李邦華斷然道:“天下事有可權者,大明江山社稷爲重!京師雖固,不外堅守三到五月。事情若急,老夫便跪死在堂前,也會哀求永寧侯出兵!”

朱之馮猛的站起來:“算下官一個。”

衛景瑗微笑站起來。

蔡懋德也沒有猶豫。

馬國璽也站了起來,臉上滿是堅定,雖與堂中各人派別不同,但一顆忠義之心卻是不變。

吳植嘆息一聲,也站了起來,他與王鬥矛盾重重,但此時不是講究個人恩怨的時候。

他們神情堅定,相互而視,淚水都涌出了眼眶。

……

三月初七日,大都護府衙門。

將星璀璨,滿座文武肅然而坐。

韓朝朗朗的說話聲音在堂中迴盪。

“……自生火銃去年就已換裝完畢,就算各堡預備屯丁,也都發下火石銃,密集操練。……軍中已有大小紅夷炮四百三十門,重型臼炮一百五十門。大小佛郎機不變,仍爲大將軍佛郎機炮一百門,中小佛郎機炮五百門。”

“到本月初爲止,火箭庫存中,輕型火箭已達一萬一千枚,重型火箭達一千二百枚。此爲庫存,不含火箭手每天消耗訓練……”

“將士們苦練騎術,羽騎兵戰術,頗有成效……”

聽着韓朝的彙報,堂中各人都露出笑容,高史銀的呼吸甚至越來越粗重。

王鬥端坐位上,神情滿意,現都護府軍工廠的生產能力驚人,月生產火銃已經達到八千杆,後勤庫存火銃也達到二十萬杆,內中大部分還是燧發槍。

而他治下每屯堡成丁皆是預備役,他們的武器使用,一半人使用鳥銃,餘下一半人使用刀盾與長矛。

王鬥決定動員屯軍十五萬人,他們中的火器數量是七萬五千杆,現在條件到了,全部由火繩槍換成燧發槍,而且全部配上刺刀,這戰鬥力更是大大提升。

在王鬥決定中,這十五萬屯軍還將成爲脫產軍隊,日後與正兵一起,追剿殘寇,討伐不臣,南征北戰。

韓朝退後,溫達興彙報情報部最新得到消息,流賊在山東建國後,於本月初一日傾巢北上,他們分三路進攻,左中右。左翼,由劉芳亮主導,主要攻打真定府,保定府各處。

右翼,由劉希堯主導,主要攻打滄州,靜海,天津,通州等處。

中路與前鋒,便是劉宗敏、袁宗第、李過等人,主要攻打河間府,霸州,固安等處。

他們進展方面,可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估計二十日前,就可以打到京師腳下。

情報部還得到消息,京師的百姓,竟非常渴望流賊到來,他們紛紛在坊間言說,若流賊到就開門。他拿出一張紙條念道:“坊間每雲:流賊到門,我即開城,請進。不獨私有其意,而且公有其言,已成崩解之勢矣。”

溫達興唸完,嘆了一聲:“怕京師最終防務堪憂。”

堂內沉默一片,各官將臉上都現出悲涼的神情,高史銀猛然重重一拍案桌:“竟向流賊,此輩真的值得出兵解救嗎?”

他更站起來咆哮:“還以爲流賊是救民於倒懸,可以簟食壺漿,焚香夾道的王者之師?……就不該救他們,就讓他們落在流賊手上,讓他們嚐嚐什麼味道。”

贊畫秦軼嘆道:“賊假張殺戮之禁,又用賊黨扮作往來客商,四處傳佈,說賊不殺人,不愛財,不,不搶掠,平買平賣,蠲免錢糧。且將富家銀錢,分賑窮民。無知鄉民皆望得錢,拖欠錢糧者,皆望蠲免。”

他說道:“特別各處傳唱民謠,‘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愚夫愚婦無知,受此蠱惑也正常。”

王鬥不動聲色道:“溫部長,你繼續說下去。”

高史銀連忙坐下,不過強壯的臉上仍滿是鬱悶。

溫達興道:“是。”

他繼續彙報,不過說的卻是另一份情報:“情報部已得到確切消息,果然不出驃騎將軍預判,奴賊趁火打劫,於上月二十日出兵。他們傾國而出,滿、蒙、漢、朝、日四十旗兵力,又有外藩蒙古各韃子,估計戰兵旗丁約十八萬人。又有數萬包衣奴才,總人數約在二十五萬。他們分爲兩路,一路奴酋多爾袞親領,約十五萬人,直逼寧遠、山海關。一路阿巴泰、濟爾哈朗主領,約十萬人,直逼薊鎮。”

他說道:“情報部有消息,阿巴泰這路雖直逼薊鎮,但他們在紅崖子山、以遜河邊上都遍佈哨騎。顯然上次的錦州之戰,我軍從塞外而攻讓他們心有餘悸。這次他們小心了,特別盯着我們的動靜,防止我師又從側翼給他們一下。”

他說道:“情報部消息,薊鎮總兵、薊北侯楊國柱已親率大軍前往邊牆……”

他神情有些複雜,大明最後一隻可用強軍又被拖住了。

他最後道:“還有情報,奴賊大貝勒代善守留國中。”

他說完堂中又是沉默,這消息又是一大震撼,讓堂內各人沉思回味。

高史銀開口說話,他又恨恨道:“嘖嘖……流賊北上,韃子南下,一南一北,他們配合還真是默契!”

溫方亮笑道:“不正好?正好將韃子流賊一網全殲。”

他站起來稟報:“參謀部已擬定詳盡的作戰細則,如情報部的估計,流賊果然北上。又如驃騎將軍的預判,胡虜果然出兵,所以我靖邊軍介時出兵,便是二十萬人的規模!”

他說道:“當然,介時都護府肯定檄傳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還有親附的蒙古各部,讓他們也出兵,不過主力還是我靖邊軍。”

他來到沙盤前面,王鬥起身,衆人一起隨之。

指着京城的位置,溫方亮說道:“流賊自山東北上,號一百萬衆,依情報部的判斷是五十萬人。他們兵馬雖衆,核心就是六萬老營,餘者皆是烏合之衆。以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

他說道:“然賊騾馬衆多,特別是老營,人人有馬,有人更有二三馬,日夜兼程可二三百里。只恐他們敗後遁行,千里竄逃。所以不能給予他們喘息之機,應即行精騎追剿!”

他說道:“爲徹底消滅流賊,不讓他們跑了一個,需要截斷流賊後路,參謀部的方案是設一軍在這裡攔截。”

他的手指狠狠指在沙盤一處,衆人看去,卻是在真定府。

溫方亮說道:“如此,就算流賊有所殘餘,定然所剩不多,隨後我師緊追進入山東,又南下河南,湖廣等處,將流賊殺個乾乾淨淨。各種民政一樣跟進,不讓流賊有死灰復燃的機會。同時傳檄天下,號羣起共討之!”

王鬥點頭,這個方案沒有問題。

他身旁各將也是交頭接耳,都覺得參謀部的方略考慮到方方面面,是個穩妥之案。

“兵力方面,真定府需留正兵七千到一萬,餘下兵力,卻有兩個方案。”

溫方亮道:“最優的情況,是五萬正兵一齊對付流賊,然後消滅流賊之後,再集中兵力對付韃虜。然這只是最優的情況,還要考慮到奴賊進關的可能。”

韓朝有些遲疑道:“溫兄弟是說薊北侯還是平西伯,又或是東平伯?”

溫方亮從容不迫的道:“末將從不懷疑楊老將軍的忠義報國之心,然他兵馬太少,餘者薊鎮兵也不堪用。奴賊若真願意付出代價,還是可以打進關內的。特別他們炮灰多,有的是可用兵馬。”

“東平伯劉肇基老將軍也是如此,至於說平西伯吳三桂他們……”

溫方亮淡淡道:“作爲參謀部長,末將必須將一切可能考慮在內。”

衆人點頭,這也是正理,參謀部擬定作戰方略,一旦有誤,後果不堪設想,容不得一絲一毫的疏失與忽略在內。特別不能感情用事,所謂慈不掌兵。

溫方亮說道:“所以最壞的可能,我靖邊軍同時對付流賊韃子,以一打二。如此,就要分出兵馬了,末將的方略,兩萬正兵,對付流賊。三萬正兵,對付韃虜!”

“而在器械分配方面,多以火箭對付韃虜,多以火炮對付流賊!比例三七開。”

衆人沉思一片,溫方亮說的這個可能……

隨後各人臉上涌起自信,流賊的核心是六萬老營,八旗的核心是六萬滿兵,靖邊軍的主力也是五六萬。

然自己一個精銳可以打他們五個十個精銳,更別說自己還有大規模殺傷武器!一打二又如何?敢來到靖邊軍面前,就將他們統統消滅!直到滅亡其國!

溫方亮最後道:“根據情報部的機密情報,他們的最終判斷,京師約只可堅守兩個月,而不是外界言說那樣樂觀。所以參謀部擬定細則種種,在四月十三日一切準備就緒。那時隨時可以起兵,便是全軍全民動員,數日便可!”

溫達興垂了下眼皮,仍還是靜靜站着。

高史銀嘀咕道:“情報部是不是太悲觀了,不說一年半年,京師至少可以堅守三個月吧,我們是不是再準備一下?”

此次靖邊軍出兵浩大,不只是簡單的擊敗流賊韃虜,還有一系列的軍務整頓,民政賑濟等等,後續繁雜,多準備總是不錯。

堂內各人也是交頭接耳,認爲參謀部的計劃是不是急迫了一些?

就算流賊十七到二十日這幾天到達京師,然到四月十三日最多個把月,便依情報部的判斷出兵,也不用這麼急吧?

鍾素素聽着各人議論,她沉思着,心中卻忽然想起另一件事:“奇怪,雲蘿妹妹已經有了,我怎麼還沒有動靜,這次數也不少了。”

溫方亮微笑站着,作爲參謀部長,他自有自己的從容堅持。

他只對王鬥低頭行禮道:“大將軍。”

雙手將自己的戰略文件交了過去。

王鬥接了過來,他沉默一會,回到自己位上。

他翻看良久,最後當場簽下自己的名字,蓋上自己的大印。

他說道:“就這樣,四月十三日出兵!”(。)

第792章 天下第43章 形勢第68章 對戰第450章 破營第813章 拼命第651章 楊少凡獻計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737章 此獠第518章 轟殺第747章 火箭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498章 隔河炮戰(上)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728章 甲五號第667章 天要亡清!第759章 陌生第604章 新附軍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709章 死得恐怖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489章 密信第39章 水車第387章 襲城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7章 白甲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568章 完善第264章 突圍第260章 援兵第245章 合圍第596章 魅力第532章 反響第768章 各方第163章 掌嘴第498章 隔河炮戰(4)第100章 值得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57章 原則第218章 出兵搶糧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245章 合圍第547章 血本無歸(下)第224章 無用之物第719章 潼關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335章 驚駭第207章 攘外與安內第10章 分銀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727章 惡毒防線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530章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第744章 發展第549章 處置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591章 革、左五營第91章 火藥沒了第271章 整編第801章 盡出第68章 對戰第652章 朱仙鎮之落幕(下)第198章 留守第746章 庫存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56章 剿匪生財第800章 號稱第70章 舊日上司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810章 王者之師第143章 鬧餉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508章 衝鋒第113章 隨我上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371章 強攻、硬守(下)第578章 可憐吾國吾民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660章 清洗第519章 等待第642章 火器營第517章 後路第327章 滅之第171章 水力鑽牀第621章 紅顏第545章 各方關注第46章 定裝火藥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618章 方向第812章 恐懼第469章 傷亡第792章 天下第421章 陳九皋
第792章 天下第43章 形勢第68章 對戰第450章 破營第813章 拼命第651章 楊少凡獻計第320章 東路兵備第737章 此獠第518章 轟殺第747章 火箭第364章 李自成、千年帝都(下)第498章 隔河炮戰(上)第506章 大決戰(下)第728章 甲五號第667章 天要亡清!第759章 陌生第604章 新附軍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709章 死得恐怖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中)第489章 密信第39章 水車第387章 襲城第505章 暢快淋漓去戰鬥第7章 白甲第211章 石橋之戰(下)第568章 完善第264章 突圍第260章 援兵第245章 合圍第596章 魅力第532章 反響第768章 各方第163章 掌嘴第498章 隔河炮戰(4)第100章 值得第261章 是我的失誤第57章 原則第218章 出兵搶糧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245章 合圍第547章 血本無歸(下)第224章 無用之物第719章 潼關第681章 若大明能活第123章 大敵來臨第335章 驚駭第207章 攘外與安內第10章 分銀第328章 盛京謀議(下)第674章 羣魔亂舞第727章 惡毒防線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530章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第744章 發展第549章 處置第338章 一舉兩得第591章 革、左五營第91章 火藥沒了第271章 整編第801章 盡出第68章 對戰第652章 朱仙鎮之落幕(下)第198章 留守第746章 庫存第383章 反響、去襄陽第56章 剿匪生財第800章 號稱第70章 舊日上司第2章 甲長鍾大用第304章 主動進攻、火銃戰法第810章 王者之師第143章 鬧餉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508章 衝鋒第113章 隨我上第98章 從未見過的軍隊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700章 儒學與督察員(下)第371章 強攻、硬守(下)第578章 可憐吾國吾民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660章 清洗第519章 等待第642章 火器營第517章 後路第327章 滅之第171章 水力鑽牀第621章 紅顏第545章 各方關注第46章 定裝火藥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292章 合兵出戰第586章 四棱銃劍第618章 方向第812章 恐懼第469章 傷亡第792章 天下第421章 陳九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