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舌戰

“李副都護請了!”

一聲長吟,一神采飛揚男子出來,年約四十,面容圓白,頜下短鬚,顧盼間頗有豪氣,卻是幕府秘書廳廳長葉惜之。

只見他高聲道:“李公言宣鎮綱常顛倒,尊卑不存,祖制無爲,敢問所指是何?”

李邦華冷眼看去,見此人若靖邊軍衆文人一樣,戴了軟襆,穿着緊身袍衫,外罩短袖大氅,佩了長劍,頗顯慷慨之氣。

他也有重點關注過王鬥麾下人才,知道這圓臉書生姓葉,名惜之,卻是廬州當地的一員鄉紳,曾有在廬州書院求學過,還得了生員的功名。

然此人千里迢迢,不爲朝廷效命,卻跑到了宣府鎮任職,還任了王鬥嫡子的老師,不免心中厭惡,還有一種痛惜。

好在讓他安慰的是,此時王鬥麾下文人盡是不入品的小吏,破落秀才,至少有品級的官員,還是恪守忠義的。

他眼皮微擡,冷冷說了一聲:“本官所指是何,難道葉秀才不知嗎?”

他在“葉秀才”三字上加重語氣,頗有諷刺之意。

葉惜之哈哈一笑,說道:“可是指李公進鎮時被查通行證之事?”

堂內一陣大笑,李邦華麪皮隱現青氣,又強自忍耐下去。

“還有士紳優待不在,吾等此微小吏,與朝中一品大員並起並坐?”

葉惜之言笑晏晏,卻字字鋒利如刀。直刺李邦華心頭,說得他軀體都微微顫抖起來。

是啊。這些些微小吏,何德何能,能與自己平起平坐?

他冷冷道:“李某個人事小,朝廷體統事大,尊卑不存,國之所在?”

他瞥了王鬥一眼:“若不講尊卑體統,難道街巷一升斗小民行出,要與永寧侯並排列坐。永寧侯也甘之如飴?草民要與永寧侯享用一樣待遇,永寧侯也欣然接受?均貧富,等貴賤,闖賊便是如此,宣鎮也想此等作派?”

堂內很多人吸了一口冷氣,這李老頭嘴皮子就是利索。

高史銀看着李邦華,看他嘴皮上下張合。每吐出一句話都讓自己內心陣陣抽搐。心想若自己對上,除了拔劍將他砍翻外,鬥嘴唯一的下場,就是被他活活氣死。

不過這李老頭又不怕死,真是頭痛。

葉惜之長笑一聲:“李公此言差矣,此爲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

他朗聲道:“宣鎮非是不要尊卑。而是嚴守尊卑!非是不要體統,而是嚴守體統!”

他高聲道:“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又道上樑不正下樑就歪!”

他道:“便若國朝初時,諸驛站通暢。爲何?兵部堪合甚嚴!然到了國朝中時,諸驛站皆是不堪重負。此時更是百站廢黜,何故?各官吃拿卡要,無所不爲,便是其家奴子弟,一樣興風作浪。有嘉靖年時,便有胡宗憲之子勒索驛吏,供應鋪張,雖被海忠介所阻,然世上纔有幾個海忠介?”

他冷笑道:“此些兒輩,是何官職,是何身份,有資格享用兵部驛站?此便是上行下效,各官不守尊卑之故!”

他看着李邦華:“有鑑於此,大將軍以身作則,宣府鎮任何人等,都得嚴明規矩。如此,我宣鎮各驛站百廢俱興,通行證所處,更爲細作無存。這不若餘者邊鎮,破風處處,東奴流寇,細間猖狂,更有遼東諸禍在前!難道李公認爲,這不是好事嗎?”

李邦華語塞,從內心深處來說,他認爲王鬥這點做得很好,宣府鎮規矩執行得嚴是好事,只是內心不舒服罷了,自己堂堂一個朝廷大員,與普通人等一樣待遇,心理這關要過去很難。

而且他心思有些複雜,此人伶牙俐齒,鞭辟入裡,王鬥麾下非是無人,惜此人不爲朝廷所用。

“不守祖制,倒行逆施又當如何?”

李邦華猛的直視葉惜之,這個廬州秀才已經引起他的重視。

他大聲質問:“國朝優待士紳,重視讀書人,是高皇帝定下的規矩!宣鎮將士紳與草民視爲如一,公然一體納糧,此等斯文何在,讀書人臉面何存?爾等可有將高皇帝放在眼裡?”

他厲聲喝着,雷霆般的聲音在堂內迴盪。

而伴之的,是葉惜之的大笑聲音。

二人中氣都很足,可能他們皆是儒門子弟之故,個個懂得養身之道。

“祖制……”

葉惜之朗聲大笑,他喝道:“若論祖制,洪武年時,高皇帝便立下嚴令:一切軍民利病,農工商賈皆可言之,唯生員不許建言!敢問李副都護,現國朝哪個書生不建言?祖制不用丞相,現內閣首輔與丞相何異?祖制不用太監,成祖皇帝公然使用……”

“……祖制又巡撫何在?”

葉惜之瞥了眼剛要跳出來的宣府巡撫朱之馮,讓他又坐了回去,再看着李邦華冷笑:“祖制不許結社,現文社遍地,此違背祖制之舉現可謂不勝枚舉。依李公之言,這是要盡殺天下文武太監,甚至連皇族也要殺盡不成?”

在葉惜之大笑聲中,李邦華面色鐵青,此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讓自己一大把的話說不出來。

看他那張神采飛揚的圓臉,越看越可恨。

他正要斥責,一個溫和的聲音響起:“確實,若依高皇帝祖制,邦華公早被砍了腦袋了。畢竟洪武年時,太學生趙麟違背祖制,就被砍下頭顱,在國子監懸掛達一百六十餘年,邦華公也想如此乎?”

一人緩緩走出來,卻是葉惜之好友秦軼,此時已在參謀司任高級贊畫。二人帶着夢想到達保安州,幾年過去。此時一軍一政,都走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

他神情溫和。與葉惜之的咄咄逼人形成鮮明對比,不過語中綿裡藏針,卻讓人極爲不好受。

就聽他笑道:“秦某可聞少時公最愛高談闊論,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若嚴格執行祖制,怕就在那時,首級也在某處高懸了吧?”

李邦華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正要說話,葉惜之又長笑一聲,道:“公輔兄漏說一點,其實還有一項祖制長存至今,便是八股科舉制,以摘經擬題爲志,自四書一經外。餘者皆束之高閣,便圖史滿前,也盡不暇目。”

他說道:“只可嘆,此輩出來大多呆頭呆腦,不通實務,與之交談兩目瞪然。舌木強不。便是高皇帝也嘆‘朕自即位以來,雖求賢之詔屢下,而得賢之效未臻’,邦華公當然認爲此政大善,爲國儲材。不需變通。”

秦軼微笑道:“所以有言,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諸公無實幹之材,諸事只得袖手旁觀了,現在連聖上要編練新軍都拿不出糧餉,我大明沒錢嗎?非也!”

他笑着:“當然,在諸公眼中,只會空談的清流,也比會做實事的幹吏來得強,只需懂君臣大義便行了。”

葉惜之道:“然也,更有‘賢者’言千里做官只爲財,原來大明律只說秀才免徭役,舉人免徭役、賦稅減半,到了進士,才免去全部徭役與賦稅。然觀地方諸鄉紳,有幾個舉人與進士?他們言的祖制與他們有何關係?”

秦軼哈哈笑道:“這叫有選擇的違背祖制!非是祖制不能違背,而是看是不是對自己有利!”

他搖頭嘆息:“明明飽讀聖人之書,怎麼做了官就成爲國之蠹蟲呢?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餘者視而不見,將聖人教誨拋到九霄雲外去,可悲可嘆也。”

二人一唱一和,冷嘲熱諷,言語無情,李邦華的臉皮則如抽筋般抖動不停,幾次三番要開口,都被二人堵了回去,第一次領教了地方小吏的利害。

堂內各人也看得大開眼界,特別高史銀佩服不已,心想秦先生與葉先生就是利害,不愧是讀書人出生,這嘴皮子太利索了。

王樸與杜勳二人更發出陣陣譏笑,看李邦華的窘樣,真是心中大爽。

不過堂內許多人也若有所思,是啊,爲何如此?

王鬥暗暗點頭,正所謂以毒攻毒,對付讀書人,就是要以讀書人應對之,象高史銀那樣拔刀揮劍的,不免落了下乘。

畢竟堅持自己的觀念,很多人是不怕死的,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從肉體上消滅。

同時他有一個想法,宣府鎮隱隱產生一種新思潮,自己這個集團,也開始有自己的思考,與朝廷那方觀念開始形成衝突。

只是目前各人只隱約有一點想法,還形不成體系,看來必須開始一場大辯論了。

有報紙利器在手,王鬥自信不會落於下風。

他這裡想着,秦軼與葉惜之則痛快無比,看着李邦華那張陰晴不定的臉,就是舒坦。

二人皆算現行制度下的受害者,或是不滿者,當時也對當時時局極爲擔憂,對朝堂諸公無能不滿,他們尋求改變,最後到了王鬥治下,纔有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此時更能與朝廷一品大員並坐,這點上,他們皆感激王斗的知遇之恩。

同時,對現時朝中諸公他們一樣沒好感,又李邦華看不起他們這些小吏、底層文人,他們又何嘗看得起諸公大員?

所以毫不客氣,抓住機會,只管明刀暗槍,往李邦華內心攻去。

李邦華面紅耳赤,第一次感到有些招架不住,頗爲狼狽。

邊上衛景瑗雖然看得着急,但也若有所思。

朱之馮則是心急如焚,他猛地站起,喝道:“以衆凌寡,非君子所爲,李公,下官這就來助你!”

不過這時,李邦華已經醒覺了自己戰術,與小角色糾纏尤爲不智,必需找準最重要的目標。

他調整自己的心緒,慢慢轉頭朝向王鬥,最後冷然開口:“永寧侯之意,是不再理會高皇帝定下規矩,不但此時宣鎮士紳草民皆視如一,便是士紳一體納糧之策,以後也會推行天下?”

隨着李邦華森森話語吐出,一時間,堂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看向主位上王鬥。

便是王樸、紀世維、杜勳等人,都非常注意。

第765章 國徵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475章 塞外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567章 反間與議和之計第105章 射殺第72章 貧窮第584章 鐵廠第765章 國徵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691章 君子津第30章 震驚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247章 血海上第306章 威武、清兵退去第264章 突圍第97章 捉生第666章 騷動第626章 信念第371章 強攻、硬守(上)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366章 據河洛以爭天下第58章 吃驚第465章 側翼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684章 潛伏任務(中)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441章 前沿第247章 血海上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103章 登城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692章 到西安第810章 王者之師第585章 軍工廠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825章 盡滅第205章 務必保全性命回來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806章 火箭營第44章 變化第614章 空城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上)第691章 君子津第669章 世界前列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741章 暴雨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上)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435章 寧遠爭議(下)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536章 永寧侯(上)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下)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48章 納捐第651章 楊少凡獻計第328章 盛京謀議(上)第418章 忠義營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第826章 吾鄉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中)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下)第686章 溫疫論第595章 檄文第88章 繳獲所得第490章 序幕第30章 震驚第626章 信念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113章 隨我上第264章 突圍第498章 隔河炮戰(4)309章 觀聞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436章 慘烈車營(中)第686章 溫疫論第613章 銃劍,刺第305章 排槍擊斃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634章 到了第809章 大陣第24章 建堡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568章 完善第820章 一箭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中)第600章 不可回頭第502章 決定
第765章 國徵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475章 塞外第263章 三日後退兵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567章 反間與議和之計第105章 射殺第72章 貧窮第584章 鐵廠第765章 國徵第435章 寧遠爭議(上)第498章 隔河炮戰(完)第691章 君子津第30章 震驚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247章 血海上第306章 威武、清兵退去第264章 突圍第97章 捉生第666章 騷動第626章 信念第371章 強攻、硬守(上)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366章 據河洛以爭天下第58章 吃驚第465章 側翼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684章 潛伏任務(中)第210章 移駐東郊第441章 前沿第247章 血海上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103章 登城第193章 紀巡撫要見王鬥第六十四章 狠辣第692章 到西安第810章 王者之師第585章 軍工廠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825章 盡滅第205章 務必保全性命回來第223章 巨大的收穫第361章 陳永福戰力不錯第806章 火箭營第44章 變化第614章 空城第538章 崇禎是好皇帝(上)第691章 君子津第669章 世界前列第388章 哪來的官兵?第741章 暴雨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上)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435章 寧遠爭議(下)第672章 微服私訪(下)第214章 衆將驚異第536章 永寧侯(上)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下)第435章 寧遠爭議(中)第48章 納捐第651章 楊少凡獻計第328章 盛京謀議(上)第418章 忠義營第321章 東路各將第132章 捷報傳聞、盧象升第826章 吾鄉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493章 逼向女兒河(中)第401章 交由世人評說第635章 死戰便是第372章 硬茬子,不好惹(下)第686章 溫疫論第595章 檄文第88章 繳獲所得第490章 序幕第30章 震驚第626章 信念第404章 奴心不悔第113章 隨我上第264章 突圍第498章 隔河炮戰(4)309章 觀聞第598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257章 看他們的血,有多少來流第436章 慘烈車營(中)第686章 溫疫論第613章 銃劍,刺第305章 排槍擊斃第160章 造火器,用水力與畜力?第634章 到了第809章 大陣第24章 建堡第375章 有我舜鄉軍在,何人可以破城?第125章 木盾、火炮、火箭第568章 完善第820章 一箭第520章 長嶺山絞肉機(中)第600章 不可回頭第502章 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