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爲國爲民當開海禁

“是啊,哪怕是允許捕魚也好。”

李東陽點點頭,只有在饑荒的年代裡面纔會明白糧食的珍貴,現在海洋之中既然有無窮無盡的糧食,那自然是不能在墨守成規,死盯着祖制不放。

“只是想要解開海禁的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江南這邊的士林肯定是會極力反對的。”

想了想,李東陽又覺得這個事情並不容易促成,對於江南這邊的一些情況,他自然是知道的,以前也不是沒有人提出過解開海禁,但幾乎都是遭到了江南士林的一致反對。

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非常龐大,涉及到的反對力量也是超乎想象,在明朝,江南士林的力量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力量,特別是到了中後期,幾乎把控了整個朝政,所有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

“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你我食君之祿當爲君分憂,這利國利民之事,縱然是千難萬難,也應奮不顧身去促成。”

周經點點頭,卻是一身正氣的說道。

他雖然號稱是豬扒皮,經常盯着弘治皇帝的內帑,同時也是經常朝弘治皇帝的臉上吐唾沫進行諫言,但說到底他整個人其實還是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的人。

曾上言說:“外戚家無功勞而求升官,沒出力而求賞賜,加上舉辦齋醮遊玩宴樂浪費無度,致使國庫空虛,應該大力抑制”。

單單是這一諫言就將那些皇親國戚給得罪了一遍,要知道弘治皇帝這個人是個老好人,所以那些外戚、老朱家的這些王爺什麼的那是經常向他討要賞賜。

像雍王朱祐枟請求收取衡州稅課司及衡陽縣河泊所的稅錢,周經說不能答應。孝宗接受周經的意見,並命令從現在開始對於各地稅收,王府不得提出請收的要求。

崇王朱見澤請求河南退灘地二十餘里,周經說不宜給;興王朱祐杬前後要求賜赤馬諸河泊所以及近湖地一千三百餘頃,周經連上三疏規勸。

還有弘治皇帝的兩個小舅子壽寧候張延齡和建昌伯張鶴齡,這兩個兄弟那是隔三差五都找弘治皇帝要地、要鹽引、要礦山等等。

弘治皇帝是一個妻管嚴,又是一個心軟的老好人,這兩個兄弟的請求,幾乎無不答應,而周經也是三番五次的上書諫言。

這幾乎是將張氏兄弟兩個給得罪死了,讓張氏兄弟對他是恨之入骨。

從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這周經其實是一個堪比魏徵的大臣,張廷玉對他的評價:經剛介方正,好強諫,雖重忤旨不釁。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看出來,其實明朝很多制度還是很不錯的,朱元璋同志留下的一些制度還是很不錯的,比如這個鹽引制度。

但往往最先破壞制度的就是皇帝本人,以至於讓好的制度沒有辦法一直有效的施行下去。

弘治皇帝雖然史書評價頗高,但他實在是個老好人,這老朱家的子孫、皇親國戚等等那是經常找到要各種各樣的東西,鹽引、土地、稅收等等,他幾乎無不答應。

別的先不說,單單是鹽引這個東西,他前前後後賞給張氏兄弟的就有幾十萬引,這鹽引是可以直接去鹽場提鹽,然後拿出去賣的。

其他的商人需要辛辛苦苦的將糧食運到邊鎮去換取鹽引,而這些皇親國戚卻能夠輕輕鬆鬆的找弘治皇帝賞賜到鹽引。

這佔窩就極其的嚴重,鹽場的產量是有限的,這些皇親國戚的鹽引自然是不能怠慢,那些辛辛苦苦運糧的商人換來的鹽引卻是提不出鹽,這大大的打擊了鹽商運糧的積極性。

這也是鹽引制度到了弘治朝就已經實行不下去的原因了,皇親國戚佔窩太嚴重了,以至於有些鹽商的鹽引排隊需要排幾十年才能夠從鹽場提出鹽來。

自然而然就沒有商人再會去傻乎乎的運糧換取鹽引,這納糧開中的制度就沒有辦法實行下去,邊軍用度沒有了保障。

所以在弘治五年的時候,葉淇就上書該納糧開中爲納銀開中,鹽商不需要運糧到邊鎮,只需要納銀就可以獲得鹽引。

一個個好好的納糧開中的鹽引制度就這樣實施不下去了,不得不進行改變。

這一改變,雖然在短時間內讓朝廷每年多了百萬兩白銀的收入,但是後來這納銀的數量就越來越少,而邊鎮軍費的開支越來越大,軍需得不到滿足,戰鬥力越來越低,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在明後期將大明朝廷給直接拖死。

說一千道一萬,很多時候都怪不得下面的人,要怪也只能夠怪皇帝,因爲是他們自己最先不遵守遊戲規則,破壞了遊戲規則。

(扯的有點遠,大家看看就好)

周經爲人剛正,在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上做,他深知朝廷的艱難,也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看到這海洋捕撈收穫巨大,他自然是想着要努力開海禁,讓沿海地區可以下海捕魚,獲得更多的食物,養活更多的人。

這是於國於民都有大有利的事情,以前不知道還可以說得過去,現在親眼所見,自然是不能不管,這是他一貫性格所致。

也正是因爲他的正直,敢於直諫,所以弘治皇帝纔會重用他,將他放到戶部尚書這個位置上面,縱然是天天盯着弘治皇帝的內帑,有時候讓弘治皇帝很生氣,但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換掉他。

“周公所言甚是,我實在是慚愧!”

聽到周經正氣凜然的話,李東陽連忙敬佩的說道,李東陽這個人做事比較圓滑,考慮事情也比較全面、周道,但能夠被弘治皇帝重用,顯然也是一個賢能良臣。

шшш☢ттκan☢c○

“你我回京之後一起上書如何?”

“正有此意,爲國爲民當開海禁。”

周經臉上露出了笑容,目光看向前方,看着寬敞的馬路說道:“還有這水泥,我定要向劉晉討來生產的方法,如此神器,當大力向全天下推廣,在全國範圍內修建起一條條康莊大道來。”

第946章,人口普查第312章,撤兵第1967章,有鐵路就是好啊第1575章,四方垂涎第1446章,肆虐的海盜第1921章,黑土省的變化第1355章,維也納大戰(一)第398章,都是些什麼稿子啊第659章,摩加迪沙的特產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310章,讓人絕望第2054章,天子一怒流血千里第1295章,緬甸對大明的意義第687章,讀報先生第2182章,退休的想法第1509章,價值連城的橡膠園第1948章,難怪要禁止宗教傳播第633章,這個冬天不冷第2043章,真的有小冰河期?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680章,用黃金和白銀來贖罪第486章,這就是蠻荒之地?第401章,轟動第2223章,富的流油的茶陵殖民地第288章,少女懷春第1116章,炸藥包發威第782章,打破思想的束縛第782章,打破思想的束縛第686章,安南和占城第2047章,大旱1第443章,殖民計劃第1975章,完全不一樣的世界第968章,打擊路霸、路匪第1770章,總是要有一代人去吃苦受累的第2061章,天子賜婚第766章,豐收的原野第227章,葫蘆裡面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第1792章,摩托車第346章,老百姓最需要什麼第431章,人頭滾滾第1849章 ,寶貴的文明第2142章,戰爭時期什麼生意都特別好做第665章,有國纔有家第2192章,兒子生多了的煩惱第1125章,商議第1561章,京城奴隸市場第680章,用黃金和白銀來贖罪第2051章,亂世用重典第1117章,斯拉夫人的危機第1908章,便捷的電燈第1274章,蒸汽輪船下水第1809章,熱賣的摩托車1第1263章,強悍的生產力第447章,張氏造船廠第895章,現在的大明第534章,火爆的紡織業第2115章,全家福第675章,田二牛的麻煩第1052章,尚書房小會議(加餐)第1607章,區域性經濟第2116章,差距太大了第2048章,大旱2第1089章,向大明人學習第76章,這都是辛苦錢第1927章,提到新學就氣第41章,收徒第1935章,新學高考第1011章,強中更有強中手第312章,撤兵第1006章,弘治十六年第1257章,大西安第837章,文化的入侵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907章,鐵甲重騎兵第1336章,流放北海(2)第101章,萌芽第1331章,小公舉第1321章,封城抓人第2174章,科舉考試改革和分數制第2223章,富的流油的茶陵殖民地第819章,一戰定西域(上)第33章,挖坑第1029章,又敗了第1122章,兩百里算什麼第122章,機會來了第1762章,勝利者的悠閒小日子第1663章,流年不順第1991章,仗着皇親國戚欺負人的興王第638章,商議第1313章,穩婆培訓第622章,對外當行王道第1181章,一個不留第341章,改土歸流第1371章,關鍵時刻還是要靠龍旗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447章,張氏造船廠第712章,輕輕鬆鬆拿下第1096章,到處都是人第2103章,弘治皇帝病重第68章,流水線和計件制
第946章,人口普查第312章,撤兵第1967章,有鐵路就是好啊第1575章,四方垂涎第1446章,肆虐的海盜第1921章,黑土省的變化第1355章,維也納大戰(一)第398章,都是些什麼稿子啊第659章,摩加迪沙的特產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310章,讓人絕望第2054章,天子一怒流血千里第1295章,緬甸對大明的意義第687章,讀報先生第2182章,退休的想法第1509章,價值連城的橡膠園第1948章,難怪要禁止宗教傳播第633章,這個冬天不冷第2043章,真的有小冰河期?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680章,用黃金和白銀來贖罪第486章,這就是蠻荒之地?第401章,轟動第2223章,富的流油的茶陵殖民地第288章,少女懷春第1116章,炸藥包發威第782章,打破思想的束縛第782章,打破思想的束縛第686章,安南和占城第2047章,大旱1第443章,殖民計劃第1975章,完全不一樣的世界第968章,打擊路霸、路匪第1770章,總是要有一代人去吃苦受累的第2061章,天子賜婚第766章,豐收的原野第227章,葫蘆裡面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第1792章,摩托車第346章,老百姓最需要什麼第431章,人頭滾滾第1849章 ,寶貴的文明第2142章,戰爭時期什麼生意都特別好做第665章,有國纔有家第2192章,兒子生多了的煩惱第1125章,商議第1561章,京城奴隸市場第680章,用黃金和白銀來贖罪第2051章,亂世用重典第1117章,斯拉夫人的危機第1908章,便捷的電燈第1274章,蒸汽輪船下水第1809章,熱賣的摩托車1第1263章,強悍的生產力第447章,張氏造船廠第895章,現在的大明第534章,火爆的紡織業第2115章,全家福第675章,田二牛的麻煩第1052章,尚書房小會議(加餐)第1607章,區域性經濟第2116章,差距太大了第2048章,大旱2第1089章,向大明人學習第76章,這都是辛苦錢第1927章,提到新學就氣第41章,收徒第1935章,新學高考第1011章,強中更有強中手第312章,撤兵第1006章,弘治十六年第1257章,大西安第837章,文化的入侵第1439章,黃雀在後第907章,鐵甲重騎兵第1336章,流放北海(2)第101章,萌芽第1331章,小公舉第1321章,封城抓人第2174章,科舉考試改革和分數制第2223章,富的流油的茶陵殖民地第819章,一戰定西域(上)第33章,挖坑第1029章,又敗了第1122章,兩百里算什麼第122章,機會來了第1762章,勝利者的悠閒小日子第1663章,流年不順第1991章,仗着皇親國戚欺負人的興王第638章,商議第1313章,穩婆培訓第622章,對外當行王道第1181章,一個不留第341章,改土歸流第1371章,關鍵時刻還是要靠龍旗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447章,張氏造船廠第712章,輕輕鬆鬆拿下第1096章,到處都是人第2103章,弘治皇帝病重第68章,流水線和計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