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2章,統統送去南京養老

此外就是大明朝廷的稅收情況等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些年,朝廷徵收上來的稅銀一年比一年多,現在朝廷一年能夠徵收到的稅銀已經超過五億兩白銀。

這是一筆龐大無比的數字,一年徵收到五億兩白銀,朝廷國庫都裝不下,爲此不得不再修建了一片倉庫。

另外,除了稅銀之外,實物徵收方面,像糧食、布匹、茶葉等等,也是連年增長,比起以前來翻了很多倍。

朝廷設置在各地的糧倉早就已經囤滿了糧食,吃都吃不完,單單是朝廷徵收上來的這些糧食都足夠整個大明吃上幾年的時間。

這些在以前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要知道在弘治九年的時候,朝廷一年徵收上來的稅銀還不到三百萬兩,這其中好包括了納銀開中之後的鹽稅在裡面,整個大明朝,各個地方徵收上來的稅銀少的可憐,很多時候,江南一個富裕大縣城一年竟然僅僅只能夠徵收到十幾兩銀子,根本就讓人難以置信。

至於徵收上來的實物也是連年減少,大量的土地依附到了有功名的舉人、士紳之下,逃避朝廷的稅收,設置各地的糧倉很多時候都是空的,以至於賑災的時候經常發現無糧可用。

如此巨大的差異,弘治皇帝是看在眼中的。

這其中固然有大明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每年都可以從海外掠奪會海量的財富,再加上大明領土的不斷擴張等導致稅收的增長。

但劉晉實行稅務改制,設置稅務衙門,採用強力手段徵稅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個,那些富裕的士紳、商人即便是賺了再多的銀子,也不會交一個銅錢上來。

其次就是吏治改革和考覈制度,將稅收收入納入了重要的考覈指標。

尸位素餐的官員有,但大部分當官的還是想要往上爬的,自然而然就要按照劉晉這邊的去做,積極、努力的配合稅務衙門在地方徵收稅收,以提高自己的考覈指標,獲得升遷。

這些弘治皇帝都看在眼中,記在心裡,所以他一直以來也都是全力支持劉晉。

現在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也是認真的思索起來。

自己是不是要給劉晉更大的權力,讓他能夠更好的貫徹制度下去。

至於劉健、李東陽、謝遷、張懋、佀鍾這些人來說,一個個都是皺着眉頭。

這事情他們當然也是清楚的,甚至於很多時候他們都出面去替一些官員說法了。

他們很清楚,很多官員的情況,甚至於說他們自己,其實很多時候都還是老舊官員的做法,不思進取,不作爲,很多時候都是最上面這些官員帶頭的。

“諸位愛卿,大家都說活吧。”

弘治皇帝掃視一圈,看了看在場的大臣,笑了笑說道。

要是以前嘛,自然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但是這一次年假期間所出現的諸多事情和問題,比如大量務工人員返鄉,冒着嚴寒返鄉很容易出事,再加上路匪惡霸、黑店等等。

這些問題都是劉晉最先提出來的,其他的官員難道就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

肯定有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卻沒有人站出來管這個事情,因爲對於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老百姓的生死。

只要不出現饑荒、民變之類的事情,他們根本就不關係老百姓的生死,對於他們來說,或許老百姓的生死還不如他們踏雪尋梅重要呢。

此外,火車的開通,火車站這種人流量非常大的地方,公共秩序、衛生很容易出現問題,可是對於這些官員來說,他們根本就不關心這個事情。

這顯然是不行的。

時代變了。

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人口的集中、城市的擴大,都會來到大量新的問題,這其中對於官員的及時反應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出現問題要及時的去解決,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等問題變的嚴重了纔來去想辦法解決。

就好比如,如果類似於天花這樣的疾病在城裡面蔓延的話,如果沒有及時的控制,整個百萬人口的城市要死掉多少人?

以前官員的那種作風,它能夠去應對新出現的這些問題嗎?

很顯然,肯定是不行的。

不作爲、尸位素餐、碌碌無爲的官員極有可能會對大明造成巨大的損失。

用個通俗的比喻來說。

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個牛車,慢慢悠悠,當官的無所作爲反而是好事,只要能夠清廉,維持地方安定與秩序就夠了。

可是現在的大明就是轟隆隆高速前進的火車,速度很快,當官的作爲駕駛員,自然是要精神集中、時刻準備應對各種各樣突發情況,否則一旦火車翻車的話,損失就慘痛了。

“陛下,如今我大明正處於一個大時代的開端。”

“迅猛發展的工廠、作坊還有海外的貿易和殖民,還有我大明每年都在擴張的廣袤土地,迅速增長的人口。”

“這些都是以往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故而有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辦法再借鑑歷史,而必須要有所開拓創新。”

“治國之道首在治吏,官員也需要緊隨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適應新的時代,這樣才能夠更好輔佐天子治理國家。”

劉健和身邊的李東陽、謝遷等人互相看了看,見大家都讓他站出來發言的意思,沒有辦法,只能夠思索一會站出來發言。

他首先就是表面了一個態度,那就是現在時代已經在發生鉅變,官員不能在和以前一樣翹着二郎腿、喝着茶過逍遙日子了。

官員也要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進步,對官員的要求也要不斷的提高,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治理好這個日益龐大的大明帝國。

“劉晉所制定的吏治改革和考覈制度正是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是利國利民的政策!”

“對於不作爲,尸位素餐的官員,朝廷應該要給予懲治。”

“只是吏治改革和考覈制度之下,官員的升遷注重政績,官員個人道德並不重視,也是很容易出現一些官員爲了自己的政績而不擇手段。”

“像在一些地方,有的官員爲了修路、鋪橋,強制要求地方的士紳和百姓出銀子、出力來修建水泥馬路和建新橋。”

“有些貧困之地,老百姓本就艱難,竟然每戶要拿出十多兩銀子來修路、建橋。”

“這修路鋪橋自然是於國於民都是有利的好事,但也要根據地方的情況來做,有些官員不願意逼迫百姓和士紳,這考覈升遷上自然就要吃虧。”

“這也是很多官員反對考覈制度的原因。”

劉健的態度還是很明確,考覈要考,尸位素餐的官員也是要懲治,但這個考覈制度本身可能不夠完善,地方官員爲求政績,很容易就逼迫地方老百姓去做一些大家不願意做的事情。

“嗯~”

弘治皇帝一聽,也是微微點頭。

劉晉則是皺着眉頭,劉健所說的事情,劉晉自然是知道的,確實是有這樣官員,爲了政績不擇手段。

比如鼓勵生育方面,提倡大明人多納外族小妾,或者是購買奴隸來多生孩子,這樣一來的話人口的增長速度就會很快。

爲了基建,也確實是有逼迫地方士紳、百姓出錢出力去修路鋪橋的事情,一些窮地方甚至於還鬧出事情來了。

“陛下,臣也以爲對於那些不作爲、尸位素餐的官員應該給予懲治,不過這個考覈制度方面也是要改一下,不能操之過急,有些官員急功心切,不僅僅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反而嚴重的影響了地方的安定。”

李東陽想了想也是站出來表態。

不作爲的要懲罰,但考覈制度方面也要繼續完善下,不能只看成績不看成本或者是造成的後果之類的,還是要綜合去考量的、

“劉公、李公所言甚是,碌碌無爲、尸位素餐之官員,還不如回家去中種紅薯,當官就要爲民做主,守牧一方就要帶領一方百姓發家致富。”

張懋也是跟着發言,相對而言,他自然是更支持劉晉的。

一個個大臣都跟着紛紛發言,其實意思都差不多。

大家都是人精,都從弘治皇帝的這裡讀懂了弘治皇帝的意思。

對於弘治皇帝來說,他是決心有所作爲,有大作爲的君主,自然是不會容忍那些尸位素餐,無所作爲的官員,更何況一開始都說了,這是一個大時代的開幕,大明帝國處在這樣的位置上,自然是不能再和以前一樣了。

更何況,大家也都不願意去過以前的那些苦日子。

以前朝廷苦,皇帝苦,他們這些當官的日子也不好過,別的不說,薪酬待遇低的可伶,不想當貪官都難啊。

現在朝廷有錢了,官員的薪酬待遇也是已經提高了很多倍,大家日子好過多了。

“既然諸位愛卿的意見都比較一致,那就這樣定了,對那些不作爲,尸位素餐的官員,統統送到南京去養老!” шшш●ttka n●CΟ

弘治皇帝看了看衆人說道。

第342章,狀元及第第2180章,金榜題名時,電話都打爆了第183章,抵達朝鮮仁川第1392章,農人苦,農人累,農人一把辛酸淚第1663章,流年不順第2160章,昂貴的子彈第1503章,興王第1830章,身價倍漲的大閘蟹第809章,察合臺汗國的形勢第1971章,見過世面了就是不一樣了(1)第133章,玻璃廠第2202章,電影第751章,喚醒狼性第2164章,效仿大明人的辦法第1203章,大明鍾第440章,帶回來3000萬兩銀子的財富第1177章,先揍一頓再說第2200章,不同的藩國,不同的藩王第1294章,一戰定緬甸第982章,先揍葡萄牙第279章,刷題大法第280章,文人才子的盛會第1609章,牧民的小日子第916章,手術進行時第223章,天降祥瑞第467章,富可敵國第2214章,武俠電影的開端第1095章,大明休沐法典第1886章,實用性電燈第1519章,我拿自己的烏紗帽擔保第1178章,大明人會魔法?第1859章,移民們的新年第2140章,滾滾的財富流入第804章,青海和烏斯藏第1174章,楚王氣的吐血第1046章,克里米亞韃靼人第522章,眼紅了第655章,激動的朝鮮商人第476章,忠誠和榮譽第917章,完美成功(加餐)第558章,大明魚溪第410章,用銀子堆死他們第1964章,天府之行第235章,爭相辦水泥廠第1812章,風靡起來的摩托車第494章,第一個開刀對象第368章,憤怒的人羣第184章,大明上國第877章,開眼看世界第30章,一對三第406章,舉國之戰第1201章,天才朱厚照第1865章,你祖上十八代都是農民第1706章,頂不住的西班牙人第1771章,山民第834章,明葡第一次海戰第75章,張氏兄弟第1825章,第一站天津第89章,授課第654章,我們朝鮮大有可爲第756章,藩王出海好處多多第1704章,完全不同的人生第559章,淘金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1419章,密謀第534章,火爆的紡織業第114章,張家第1703章,唐伯虎總督第205章,四輪馬車第476章,忠誠和榮譽第133章,玻璃廠第1114章,歐洲新局勢第1169章,招工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1208章,日進萬金第351章,這不可能第615章,各方反應第1720章,驚豔亮相第268章,定國公府第2120章,萬國來朝2第1781章,修建荊江大堤第2167章,大明的第一條電話線1第68章,流水線和計件制第798章,朝野上下都很急第644章,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第1396章,風靡京津第1021章,威尼斯商人第1045章,哈布斯堡家族的友誼第57章,人與自然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1380章,建圖書館第321章,金田、銀田第1327章,發配北海牧羊、挖土豆第707章,無價之寶的全身鏡第1096章,到處都是人第722章,西洋聯合商行第1302章,大明醫學院婦產科專業第806章,天底下可沒有後悔藥吃第828章,蚊子再小也是肉第2056章,實幹出人才啊
第342章,狀元及第第2180章,金榜題名時,電話都打爆了第183章,抵達朝鮮仁川第1392章,農人苦,農人累,農人一把辛酸淚第1663章,流年不順第2160章,昂貴的子彈第1503章,興王第1830章,身價倍漲的大閘蟹第809章,察合臺汗國的形勢第1971章,見過世面了就是不一樣了(1)第133章,玻璃廠第2202章,電影第751章,喚醒狼性第2164章,效仿大明人的辦法第1203章,大明鍾第440章,帶回來3000萬兩銀子的財富第1177章,先揍一頓再說第2200章,不同的藩國,不同的藩王第1294章,一戰定緬甸第982章,先揍葡萄牙第279章,刷題大法第280章,文人才子的盛會第1609章,牧民的小日子第916章,手術進行時第223章,天降祥瑞第467章,富可敵國第2214章,武俠電影的開端第1095章,大明休沐法典第1886章,實用性電燈第1519章,我拿自己的烏紗帽擔保第1178章,大明人會魔法?第1859章,移民們的新年第2140章,滾滾的財富流入第804章,青海和烏斯藏第1174章,楚王氣的吐血第1046章,克里米亞韃靼人第522章,眼紅了第655章,激動的朝鮮商人第476章,忠誠和榮譽第917章,完美成功(加餐)第558章,大明魚溪第410章,用銀子堆死他們第1964章,天府之行第235章,爭相辦水泥廠第1812章,風靡起來的摩托車第494章,第一個開刀對象第368章,憤怒的人羣第184章,大明上國第877章,開眼看世界第30章,一對三第406章,舉國之戰第1201章,天才朱厚照第1865章,你祖上十八代都是農民第1706章,頂不住的西班牙人第1771章,山民第834章,明葡第一次海戰第75章,張氏兄弟第1825章,第一站天津第89章,授課第654章,我們朝鮮大有可爲第756章,藩王出海好處多多第1704章,完全不同的人生第559章,淘金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1419章,密謀第534章,火爆的紡織業第114章,張家第1703章,唐伯虎總督第205章,四輪馬車第476章,忠誠和榮譽第133章,玻璃廠第1114章,歐洲新局勢第1169章,招工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1208章,日進萬金第351章,這不可能第615章,各方反應第1720章,驚豔亮相第268章,定國公府第2120章,萬國來朝2第1781章,修建荊江大堤第2167章,大明的第一條電話線1第68章,流水線和計件制第798章,朝野上下都很急第644章,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第1396章,風靡京津第1021章,威尼斯商人第1045章,哈布斯堡家族的友誼第57章,人與自然第2147章,尚書房的日常第1380章,建圖書館第321章,金田、銀田第1327章,發配北海牧羊、挖土豆第707章,無價之寶的全身鏡第1096章,到處都是人第722章,西洋聯合商行第1302章,大明醫學院婦產科專業第806章,天底下可沒有後悔藥吃第828章,蚊子再小也是肉第2056章,實幹出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