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煮鹽

下河屯離海很近,幾里路很快就到了。

還沒有到海邊,一股海風和海腥味就迎面而來,遠遠的還能夠看到一道道升騰而起的煙,聞到一股草木之類燃燒的煙塵味。

“燒秸稈?”

“不對,海邊又沒有什麼田地,哪裡有桔梗可燒。”

劉晉看着海邊升起的濃煙,腦海中也是開始查看起原主人的記憶來,想要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是在煮鹽。”

很快,劉晉就知道這些白煙是怎麼回事了,同時即將到海邊,轉過一座低矮的小山,視野也是一下開闊起來。

只見在海邊灘塗附近的山坡下塔起了一個個茅草屋,茅草屋裡面堆滿了柴火,每一個茅草屋的旁邊還用石頭建造了一個竈臺,每一個竈臺這裡都忙碌不停。

“也對啊,這靠海,自古以來都有煮鹽的傳統,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曬鹽都還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最早從無棣這邊開始的,現在應該叫海豐吧。”

很快,劉晉就來到了下河村村民煮鹽的地方,腦海中也是想起了以前看過的歷史小說當中的一些內容,這用海水煮鹽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期,煮鹽這個傳統一直到曬鹽方法的出現才逐漸慢慢的被淘汰掉。

劉晉仔細的看着這處煮鹽的地方,整個煮鹽的地方背靠着海邊的小山,沿着小山建立上百個煮鹽的竈臺,此時有一半的竈臺都在忙碌不停。

有人從海邊灘塗的滷水池當中將滷水挑上來,有人一邊劈柴一邊燒火;有些已經煮好的竈臺這裡,村民喜滋滋的將鹽從鍋裡面剷下來用罐子裝好。

“晉哥兒~”

一道粗獷的聲音傳來。

劉晉順着聲音看了過去,只見一個長的虎背熊腰,足足有一米九高,整個人看起來憨頭虎腦的人挑着兩桶滷水健步如飛的從海邊灘塗走了過來。

從腦海中的記憶知道,這個人大名叫趙二虎,小名叫狗子,從小和劉晉關係就特別好,並沒有因爲劉晉是讀書人,兩人之間有什麼間隙。

“二虎~”

劉晉笑着說道。

“晉哥兒,下次唐老虎再欺負你,你就告訴我,我揍死他。”

趙二虎將滷水放下,笑呵呵的來到劉晉的身邊,顯得非常氣憤的說道。

“狗子,不好好幹活,亂叫什麼。”

一旁不遠處,趙二虎的爹趙黑山一聽,頓時忍不住對着趙二虎罵道。

“這唐老爺的事情是你能夠說道的,別到時候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不知天高地厚。”

很顯然,趙黑山這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對於唐老虎是非常害怕的,在這人多眼雜的地方,連說都不敢說一句。

“黑山叔~”

劉晉笑了笑和趙黑山打招呼,這趙黑山人還是很不錯的,經常給劉晉家裡幫忙,現在這樣說趙二虎也是因爲這裡人多眼雜,怕人去背後打小報告。

“晉哥兒,你沒事吧?”

趙黑山還是很尊重劉晉的,畢竟劉晉好歹也是一個秀才,是整個下河屯裡面唯一一個讀書識字的讀書人,而且年紀輕輕就已經是秀才,未來指不定就能夠當上舉人老爺,到時候就飛黃騰達了。

“沒事,沒事。”

劉晉笑了笑搖搖頭,接着走了過去仔細的看了起來。

“這鍋快要煮好了吧?”

劉晉見趙黑山家的這個鍋裡面的水都已經差不多要煮幹了,鍋的四周都已經結出了白中帶微黃的結晶。

“可不是嘛,都已經煮了快要三個時辰咯。”

說到這裡,趙黑山就忍不住笑着說道,這趙黑山人也長的很高大,不過卻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膽子很小,非常怕事,爲人卻是很熱心腸,有什麼事情找他幫忙準沒錯,除了借錢、借糧。

並不是他趙黑山小氣,而是因爲趙黑山家裡實在是窮,這趙黑山很能生,從趙大虎開始,他一連生了九個孩子,而且運氣相當不錯,九個孩子竟然一個都沒有夭折。

要養活九個孩子,這趙黑山家裡的日子可想而知了,更爲關鍵的是趙黑山家裡僅僅只有2畝地,根本就不夠養活一家人。

所以趙黑山家裡除了自己家的田要種之外,還要給唐老爺家裡種地,然後還要靠煮鹽來賺點錢維持生計。

“這一鍋怕是有5斤鹽。”

劉晉看着滿滿的一鍋,只有最中間地步還有一些水,鍋的周圍都已經結滿了鹽。

“這是粗鹽?”

劉晉仔細的看着鍋裡面的鹽,這鹽和後世吃的鹽有很大的區別。

後世超市裡面買的食用鹽都是雪白、雪白的,呈微小的顆粒狀,可是鍋裡面的鹽白中帶黃結成一團、一團成塊狀,看起來和冰糖的形狀差不多,只不過沒有冰糖那麼白。

“5斤應該沒有,4斤應該少不了。”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笑着說道。

“4斤也不錯了。”

劉晉笑着點點頭說道。

“不行啊,煮這一鍋鹽,光柴火都要好幾文錢,這4斤鹽也僅僅只能夠賣20文左右,還要被唐老爺抽掉幾文,算下來也僅僅只能夠賺七八文。”

聽到劉晉的話,趙黑山有些無奈的搖搖頭,別看這一鍋能夠煮4斤鹽出來,但其實賺的錢很少、很少。

“才幾文?”

劉晉一聽,整個人都忍不住吃驚了。

這4斤鹽才賣20文,算下來這一文也不過才5文錢,可是劉晉知道,這鹽在古代可是和鐵一樣,屬於官方專賣的東西,價格一直以來都比較昂貴,絕對不是便宜貨,不應該只賣5文錢一斤。

記得自己就看過一本歷史小說,作者就仔細的查閱過明朝時候各種物價的水平,在嘉靖時期朱廷立《鹽政志》記載,嘉慶初年,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到了嘉靖七年時,每鹽一斤賣銀一分五釐。

波動很大,各地各個時期都不相同,短短八年時間就相差如此之大,但是哪怕最便宜的時候,一斤鹽也可以賣到一分五釐。

在明朝中葉的時候,一兩銀子等於十六錢,差不多也就是1000文,這個是比較正常的價格,到明末可以換到1500文。

明初鑄大錢“大中通寶”,4文就可以換1錢銀子。以後的皇帝鑄造的銅錢按官方規定是7文折銀1分,70文才折銀1錢,而民間盜鑄的劣錢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兌換一分銀子。

此時屬於明朝中葉,明朝開國100多年,這一分銀差不多相當於30文,也就是說最便宜的時候,這一斤鹽也要賣40多文,最貴的時候那更是要賣到上百文一斤。

現在趙黑山等人煮出來的鹽僅僅只能夠賣5文錢,離市場價相差實在是太遠了,這也是劉晉爲什麼吃驚了。

“有幾文就算不錯了,至少能夠有口飯吃。”

趙黑山一邊說也是一邊忙個不停,將鍋裡的鹽剷出來裝進罐子裡面儲存好,接着將剛剛趙二虎挑上來的滷水倒進去,繼續煮鹽,煮一鍋鹽要3個時辰左右,一天從早到晚差不多能夠煮兩鍋。

“那我們爲什麼還要給唐老爺抽水?”

劉晉看着累的直不起腰的趙黑山,忍不住問道。

“我們不是竈戶,按理來說我們是不能煮鹽的,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不煮鹽的話都要餓死,這抽水也不全是給唐老爺的,他需要和縣老爺這邊打好關係,讓上頭對我們煮鹽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黑山看了看劉晉,覺得有些詫異,不過想了想他是一個讀書人也就是釋然,耐心的給劉晉解釋道。

“又是這該死的戶役制度!”

劉晉一聽,頓時就明白了。

明朝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將戶籍分成很多種,什麼軍戶、匠戶、竈戶等等幾十種,並且嚴格禁止更換戶別,這也就意味着爺爺是什麼,兒子就是什麼,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

朱元璋企圖用這樣的一種制度來維持整個明帝國的千秋萬代,規定了所有人的身份,並且這種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不能有任何的變動。

想要煮鹽就必須擁有竈戶的身份,但是竈戶並不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身份,別看這鹽賣的很貴就以爲竈戶的日子好過,事實上因爲竈戶只能夠煮鹽爲生,日子比起一般的老百姓還要更清苦。

鹽鐵都專賣的制度下,竈戶的鹽都只能夠賣給官府,這價格自然是壓到了極點,官府在轉手將這個鹽一賣,輕輕鬆鬆就能夠從中賺取巨大的差價,所以這也就滋生了私鹽販子的出現。

下河屯的村民因爲不是竈戶,所以是不能煮鹽的,但任何的制度都是人去執行的,只要父母官不去管,自然也就可以去煮鹽了,這唐老爺因爲鄉里有頭有臉的人,所以負責和縣老爺這邊聯絡,銀子給足了,自然也就沒人管了。

當然,毫無疑問,這個唐老虎肯定是從中吃的飽飽的,從這個抽水來看,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被他抽走,其中的到底有多少進了他的口袋,估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1056章,行醫考覈第1463章,炎黃是所有部族的始祖第1963章,長成鐵路即將完工第1294章,一戰定緬甸第1239章,冷兵器時代最後的戰象第568章,暴跌第1565章,謝遷退隱第1613章,不怕災荒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300章,生孩子等於走鬼門關第357章,看不到銀子總是不踏實第2099章,貴族的日子也不好過啊第118章,怎麼辦?第2059章,回家養老去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947章,懶散的崑崙奴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88章,夜課第625章,大明忠實的小弟第1633章,打仗了,生意就是好做啊第1181章,一個不留第25章,孫夫子第1636章,東方的詩詞第910章,可以跟劉晉學第261章,神勇大鯨魚將軍第2229章,大明人真的沒糧食了?第777章,王府都賣了第1064章,全部抓起來第2047章,大旱1第460章,衆生皆苦第1468章,簡直就是胡鬧第1960章,整頓寺廟、道觀第1060章,還是太落後了第181章,從來沒有這樣富過第137章,這廣告絕了第1817章,文人騷客雲集第1623章,反倒是移民出去的過的更好了第1635章,前往東方的達芬奇第56章,環境?森林?第2082章,殺一儆百第757章,仁慈的弘治皇帝第1010章,割麥子一般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582章,建州女真第1753章,摧枯拉朽第1604章,世界大戰好啊第814章,大明威武第962章,各有不同第1199章,大明故事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764章,最不缺的東西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大豐收第1965章,天子到四川了第978章,去西班牙過新年第792章,草原人口問題第211章,折中(求訂閱)第499章,開炮就完事了第1735章,黃土高原第505章,主動求和了第1200章,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第1865章,你祖上十八代都是農民第1050章,走大明特色的殖民道路第571章,天竺第358章,取銀子第892章,爛到骨子裡的太醫院第1301章,思想觀念的束縛第1101章,要轉變思路第1682章,囂張的小偷第510章,弘治庚申條約(昨天的)第1671章,家鄉的味道第651章,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了飯鍋裡第1752章,這簡直就是欺負人第72章,以工代賑第1089章,向大明人學習第1694章,有規劃了就是不一樣第1021章,威尼斯商人第1632章,兩河流域的戰爭第512章,文官的分裂第1600章,西蒙的擔憂第229章,萬萬不可啊第92章,望遠鏡第1515章,天理何在?第1892章,海陸聯合打擊第883章,必須有所改變第881章,又是狀元遊街時(上)第511章,兩種不同的聲音第960章,述職第1592章,這樣的日子真好第1461章,連學都不去學,你怎麼知道不行?第1427章,運河進展第1276章,祖上冒青煙第1202章,這也是個買賣第1773章,外面的世界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267章,回京第1378章,還差九十七個第1860章,大山裡的移民潮第1351章,全西伯利亞之天子第1022章,西西里島的奴隸
第1421章,扣帽子誰不會啊第1056章,行醫考覈第1463章,炎黃是所有部族的始祖第1963章,長成鐵路即將完工第1294章,一戰定緬甸第1239章,冷兵器時代最後的戰象第568章,暴跌第1565章,謝遷退隱第1613章,不怕災荒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300章,生孩子等於走鬼門關第357章,看不到銀子總是不踏實第2099章,貴族的日子也不好過啊第118章,怎麼辦?第2059章,回家養老去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947章,懶散的崑崙奴第2029章,有銀子也招不到人第88章,夜課第625章,大明忠實的小弟第1633章,打仗了,生意就是好做啊第1181章,一個不留第25章,孫夫子第1636章,東方的詩詞第910章,可以跟劉晉學第261章,神勇大鯨魚將軍第2229章,大明人真的沒糧食了?第777章,王府都賣了第1064章,全部抓起來第2047章,大旱1第460章,衆生皆苦第1468章,簡直就是胡鬧第1960章,整頓寺廟、道觀第1060章,還是太落後了第181章,從來沒有這樣富過第137章,這廣告絕了第1817章,文人騷客雲集第1623章,反倒是移民出去的過的更好了第1635章,前往東方的達芬奇第56章,環境?森林?第2082章,殺一儆百第757章,仁慈的弘治皇帝第1010章,割麥子一般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582章,建州女真第1753章,摧枯拉朽第1604章,世界大戰好啊第814章,大明威武第962章,各有不同第1199章,大明故事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764章,最不缺的東西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遼東篇大豐收第1965章,天子到四川了第978章,去西班牙過新年第792章,草原人口問題第211章,折中(求訂閱)第499章,開炮就完事了第1735章,黃土高原第505章,主動求和了第1200章,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第1865章,你祖上十八代都是農民第1050章,走大明特色的殖民道路第571章,天竺第358章,取銀子第892章,爛到骨子裡的太醫院第1301章,思想觀念的束縛第1101章,要轉變思路第1682章,囂張的小偷第510章,弘治庚申條約(昨天的)第1671章,家鄉的味道第651章,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了飯鍋裡第1752章,這簡直就是欺負人第72章,以工代賑第1089章,向大明人學習第1694章,有規劃了就是不一樣第1021章,威尼斯商人第1632章,兩河流域的戰爭第512章,文官的分裂第1600章,西蒙的擔憂第229章,萬萬不可啊第92章,望遠鏡第1515章,天理何在?第1892章,海陸聯合打擊第883章,必須有所改變第881章,又是狀元遊街時(上)第511章,兩種不同的聲音第960章,述職第1592章,這樣的日子真好第1461章,連學都不去學,你怎麼知道不行?第1427章,運河進展第1276章,祖上冒青煙第1202章,這也是個買賣第1773章,外面的世界第605章,弘治皇帝的不滿第267章,回京第1378章,還差九十七個第1860章,大山裡的移民潮第1351章,全西伯利亞之天子第1022章,西西里島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