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4章,學問不分高低,達者爲先

“兄弟們,大家要爭口氣,無論如何也是要進去幾個人給他們看看。”

“對,對,別小看我們新學的人,我們雖然四書五經的內容讀的少,但不代表我們就比他們差,他們連算數都不會呢。”

“就是,就是~”

“不過這個對子還真是難啊,這一個個對子感覺似乎很簡單,可是仔細的想一想,卻是大有學問在裡面,應該是出自名家之手。”

“聽說這一次的對子是我們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學政大人們出的,還是很難的,不然這位置早就坐滿了。”

“蒙兄,你國學一向最好了,可一定給我們爭口氣啊。”

“是啊,是啊,我是真的想不出來,這對子確實是難。”

新學的學子們看着對子苦思冥想一番之後,一個個也是忍不住直搖頭,難度嘛是毫無疑問的,連舊學的學子都覺得很難,更別說他們這些學新學的了。

不過很快,有個叫蒙洋的新學學生就笑了起來說道:“是挺難的,不過我已經想到了。”

說完他自信的來到入口處將自己的答桉說了出來,原本攔着的這些舊學學子一聽,一個個都微微瞪大了眼睛。

“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對的還真是很妙啊,竟然讓一個新學的人給對出來了,真是氣煞我也。”

“他怎麼能夠對的出來。”

舊學的學子們一個個都有點不相信,但蒙洋既然對上來了,也還是按規矩讓他進了內圈。

蒙洋長的人高馬大的,足足有一米九的個頭,濃眉大眼,鼻樑高挺,好像還是混血兒,皮膚偏白一些,但更多的還是像大明人。

“蒙洋見過諸位兄臺!”

蒙洋倒是大大方方,向衆人拱手致敬。

“蒙兄好!”

大家也是齊齊回禮,既然能夠進內圈,不管是新學還是舊學說明都是還有一些學問的,再說了讀書人嘛,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見面了,禮儀還是要有的。

“蒙兄在那所院校就讀啊?”

胡宗溟笑着問道。

“目前在帝國理工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

蒙洋也是大大方方的回道。

“帝國理工大學,倒也是很有名的高校了。”

“來來,我們大家一起敬蒙兄一杯,歡迎蒙兄一起過來賞月。”

胡宗溟點點頭,雖然新學學的和舊學不一樣,但新學其實也很難,舊學就有不少的學子去學習過新學的內容,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內容很多,而且也遠比舊學靠死記硬背來的靈活多變。

別的不說,單單是數學一道就讓無數人汗顏了,新學學子每年都有上千萬,但能夠考上帝國理工大學的卻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整個黃金洲每年能夠考上的人也是很少的,有時候甚至整個黃金洲都考不上一手之數。

“竟然是帝國理工大學的~”

周圍的人一聽,頓時也是紛紛的點頭起來。

新學雖然被舊學的學子所鄙視,但是對於大明的百姓來說,大家還是很認可新學的。

因爲正式有新學的興起,所以大明的科技發展才能如此迅勐。

才能夠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機械來提高大明的生產力,能夠讓大明人耕種出更多的土地,種出更多的糧食,研究出更強大的機器,製造火車、汽車、輪船等等,便捷了大家的生活。

這帝國理工大學的招牌也是很響亮的,各大商行、大工廠等裡面的很多管理、技術負責人都是出自這些高校的學生。

雖然說不能夠當官,但人家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什麼的,那可都是槓槓的,很多人甚至於自己當東家,自己開工廠等等,生意火爆,有錢的很。

弘治皇帝和劉晉也是默默的看着眼前的這一切。

當初支持和默許新學的發展,也是已經預料到了有這一天的時候。

新學舊學之爭現在是越來越厲害了。

在京津地區,新舊之爭就市場發生,搞點什麼詩會之類的必然少不了,沒想到連黃金洲這裡也是一樣的。

這讓兩人也是憂心忡忡,這以後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新學和舊學,到底誰纔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或者說兩者都是。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都是以儒法治國,從漢朝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

現在大明王朝,儒家思想依然佔據着絕對的統治地位,儒家的力量也是依然非常強大,朝中上下、滿朝大臣幾乎都是儒家出來的。

你要說廢除儒家的統治地位,估計着大臣們都會讓你這個皇帝都幹不下去。

可是儒家它真的就適合一直統治下去嗎?

從漢朝開始,一個個朝代不斷的更迭,始終逃不過治亂循環的命運。

原本大明朝也是如此,發展到了弘治朝已經走到了中葉,諸多的問題開始不斷的顯現暴露出來。

傳統儒家思想和儒家官員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是越來越沒有什麼用,可以說是毫無作用。

但新學就不一樣了,雖然被舊學鄙視爲旁門左道、下三濫的東西,但是新學確實是解決了很多根深蒂固的問題。

依靠技術的創新和對自然的研究,研究機械、提高了生產力,擴大了生產,強大了大明的軍隊和國力,這才逐漸的有了大明現在的鼎盛局面。

如果沒有新式的紡織機,大明恐怕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冬天的時候穿不暖衣服。

如果沒有蒸汽機和內燃機,大明哪裡會有火車、汽車、輪船之類的,天下之間的往來哪裡能像現在這般便捷、快速,可能一個災荒就要讓自己這個皇帝頭痛了,但是現在災荒對於大明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

如果沒有對天文地理的新突破,大明哪裡能夠殖民全球,稱霸全世界?也就沒有現在的大移民,更不會有現在大明的繁榮盛世了。

就連弘治皇帝自己也是清楚,如果不是新學思想所倡導的大明醫學院,估計着自己在弘治十八年的時候就死了,腸子爛掉而死。

但因爲新學思想的倡導之下,醫學也是得以迅勐發展起來,通過手術的方式讓自己獲得了新生,能夠活到現在,還擁有不錯的身體,可以到處遊山玩水。

新學給大明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讓大明變的更加強大,富裕,這都是新學的優點。

本來是應該讓新學和舊學兩者和平共處的,但現在看來,自古以來思想和學問之爭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春秋戰國的時候,百家爭鳴,各派爲了獲得統治性的地位也是在不斷的努力,儒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縱橫家、道家等等,各個流派百花爭豔,思想綻放,誕生了諸多偉大的思想家。

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下其它各派就逐漸的暗澹下去,再無傑出之人涌現出來,着實令人惋惜。

儒家是人才輩出,越發興盛,然而到了如今,缺也是顯得暮氣沉沉,許久都能夠出什麼新的思想、新的大家了。

“朱兄,劉兄~”

就在弘治皇帝和劉晉苦苦思索的時候,胡宗溟對着兩人喊道。

“哦~”

兩人回過神來。

“朱兄、劉兄,不知你們兩位對於新學和舊學有何看法?”

胡宗溟他們剛剛也是在討論這個事情,原本是想借着舊學人數較多,新學只有蒙洋一人的機會,好好讓新學的人丟丟臉,批評下新學的。

“新學、舊學都是學問,學好了都是於國於民都有利的,舊學學好了,可以輔左君王治理天下,新學學好了,也可以研究出更多有用東西出來,讓我們大明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都是學問,也都是值得去學的,關鍵還是要學透,學會了。”

弘治皇帝笑了笑說道。

他的意思就比較中間了,誰也不偏袒,依然還是按照以前定下來的來走,舊學學了去做官,新學學了去搞各種研究,大家共同促進大明帝國的繁榮強盛。

弘治皇帝的回答顯然是讓胡宗溟等人不滿意了,他們覺得弘治皇帝一看就是舊學的人了,應該好好貶低一番新學、多讚揚一番聖人之學纔是。

“學問不分高低,達者爲先。”

“以我看啊,新學也好、舊學也罷,關鍵還是看個人,新學也可以去學一學舊學的內容,舊學也可以去學習一下新學的內容,互相多向對方學一學,彼此多瞭解一番對方,這樣才能夠有資格來說說。”

“也能夠更加客觀、公正的去評價新舊學之間的差異,而不是隻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對於對方的優點全然不知,存在的東西就是有道理的東西,也是合理的東西。”

“舊學延續千年的時間,儒家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自然是有其值得去學習的地方,新學雖然出現的時間尚短,但新學發展迅勐,各種技藝層出不窮,極大的提高了我大明的生產力,便捷了我們大明的生活,也讓我們大明變的更加強大起來,這是新學的優點,也是能夠快速崛起的原因。”

“所以學問不分高低貴賤,就看你自己到底學到了多少。”

劉晉看看衆人,也是語重心長的說道。

第1350章,西伯利亞汗國第1005章,虔誠的信徒第36章,巨大的衝擊第1645章,新的探寶潮第180章,割肉的滋味第331章,互相做客第138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線第116章,回京第1807章,大明的春耕3第593章,農部第824章,全面大明化政策第654章,我們朝鮮大有可爲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1396章,風靡京津第58章,古代的逃稅手段第541章,草原人和我們其實是一樣的第293章,魚溪第438章,終於回來了第1328章,反思第1476章,要你命第979章,大明人來了第1965章,天子到四川了第226章,兩父子的悠閒時光第822章,大遷徙和西域布政使司第1128章,往來太慢了第1165章,埃及運河上市第1558章,孩子第1268章,關於留學生第1076章,無處可逃第1836章,種植園經濟第1529章,建長江大橋?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672章,轟然倒下第1125章,商議第141章,琳琅滿目第309章,狼煙四起第749章,鬧事的波斯人和中東人第1952章,劉達的日常工作第587章,瀋陽之戰(上)第1970章,外面賺錢真容易第399章,大明的第一份報紙第44章,多了三個跟班第1869章,寬厚仁慈的弘治皇帝第1854章,資源好到爆第1958章,瘋狂斂財的寺廟第2032章,大破產第1930章,各地的發展情況第1538章,打擊宗族勢力第2092章,又是艱難的一年第1936章,新學的學制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002章,影響第1227章,東天竺殖民地第1636章,東方的詩詞第166章,萬木匠第1926章,電和電風扇第783章,不一樣的劉晉第642章,天津一個月收稅銀三百萬兩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2021章,還想玩以前的官商套路?第701章,清理地方豪強和土司第265章,萬人空巷第1346章,我們大明最厲害的是火器第954章,沒人願意過苦日子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385章,儒生的衝擊第1462章,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第591章,商議開發遼東第1998章,大明人的墳墓第872章,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重要性第2161章,爆賺的軍火武器買賣第531章,殖民據點選擇第2236章,大明皇家園林2第119章,人才是一切的根本第1400章,掃黑勿盡,除惡不斷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2114章,回大明第1947章,懶散的崑崙奴第1644章,給子孫後代留家業第1890章,驚恐的奧斯曼帝國第1804章,還是外面好第1831章,淞滬奇蹟第694章,繁榮的琉球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2038章,災害預警、預防機制第495章,興師問罪第1037章,大明一個人說了不算的(加餐)第2187章,時代的縮影第1619章,這還是災荒之年?第1429章,坑你,你還要說謝謝第933章,糧食大豐收的另一面(加餐)第967章,掃黑除惡2第512章,文官的分裂第1922章,四海學子第286章,一門三舉人第173章,弘治皇帝的怒火第917章,完美成功(加餐)第768章,蒸汽機第237章,逛天津城
第1350章,西伯利亞汗國第1005章,虔誠的信徒第36章,巨大的衝擊第1645章,新的探寶潮第180章,割肉的滋味第331章,互相做客第138章,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線第116章,回京第1807章,大明的春耕3第593章,農部第824章,全面大明化政策第654章,我們朝鮮大有可爲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1396章,風靡京津第58章,古代的逃稅手段第541章,草原人和我們其實是一樣的第293章,魚溪第438章,終於回來了第1328章,反思第1476章,要你命第979章,大明人來了第1965章,天子到四川了第226章,兩父子的悠閒時光第822章,大遷徙和西域布政使司第1128章,往來太慢了第1165章,埃及運河上市第1558章,孩子第1268章,關於留學生第1076章,無處可逃第1836章,種植園經濟第1529章,建長江大橋?第213章,劉晉的目標第672章,轟然倒下第1125章,商議第141章,琳琅滿目第309章,狼煙四起第749章,鬧事的波斯人和中東人第1952章,劉達的日常工作第587章,瀋陽之戰(上)第1970章,外面賺錢真容易第399章,大明的第一份報紙第44章,多了三個跟班第1869章,寬厚仁慈的弘治皇帝第1854章,資源好到爆第1958章,瘋狂斂財的寺廟第2032章,大破產第1930章,各地的發展情況第1538章,打擊宗族勢力第2092章,又是艱難的一年第1936章,新學的學制第1547章,打工夫妻的小幸福第1002章,影響第1227章,東天竺殖民地第1636章,東方的詩詞第166章,萬木匠第1926章,電和電風扇第783章,不一樣的劉晉第642章,天津一個月收稅銀三百萬兩第755章,寧王朱宸濠第2021章,還想玩以前的官商套路?第701章,清理地方豪強和土司第265章,萬人空巷第1346章,我們大明最厲害的是火器第954章,沒人願意過苦日子第1608章,中亞大牧業第1564章,難道我們真的錯了?第1385章,儒生的衝擊第1462章,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第591章,商議開發遼東第1998章,大明人的墳墓第872章,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重要性第2161章,爆賺的軍火武器買賣第531章,殖民據點選擇第2236章,大明皇家園林2第119章,人才是一切的根本第1400章,掃黑勿盡,除惡不斷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2114章,回大明第1947章,懶散的崑崙奴第1644章,給子孫後代留家業第1890章,驚恐的奧斯曼帝國第1804章,還是外面好第1831章,淞滬奇蹟第694章,繁榮的琉球第1027章,愛琴海海戰第2038章,災害預警、預防機制第495章,興師問罪第1037章,大明一個人說了不算的(加餐)第2187章,時代的縮影第1619章,這還是災荒之年?第1429章,坑你,你還要說謝謝第933章,糧食大豐收的另一面(加餐)第967章,掃黑除惡2第512章,文官的分裂第1922章,四海學子第286章,一門三舉人第173章,弘治皇帝的怒火第917章,完美成功(加餐)第768章,蒸汽機第237章,逛天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