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鑊烹河野龜

豹房外羣臣畢集,還有太學院的數百名學生,熙熙攘攘、吵吵鬧鬧,大內禁軍和錦衣侍衛將豹房圍得風雨不透。

六部九卿尚在京中的官員和內客三大學士,以及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已經進入豹房,因爲久久不出,羣臣和太學院的學生們已經開始躁動起來。

楊凌乘馬而至,四下先是一靜,在他的親兵分阻下閃出一條道路來,楊凌和劉宇並轡而行,身後是一衆侍衛。

人羣稍稍安靜後,突然有人高呼:“倭人兇殘,當街殺人,不懲兇手,天地共誅之。”

這一喊,人羣又騷動起來,楊凌冷冷望去,只見太學生們一個個臉孔漲紅,羣情激昂,其餘的官員雖然各有怒色,叫喊得也極是高亢。但是眼神冷靜,根本不像不問世事的太學生們一般已被憤慨的情緒所動,他的心中已經有些瞭然。

說到底,在這個時代一個市井小民的死,是很難真正觸動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們的,其中雖然也有真正激憤的官員,而更多跑來鬧事的官員根本就是別有所圖。

不殺倭使,有舊例可循,而且是各朝先皇的舊例,他們根本動不了自己,誰敢出面參劾就是在彈劾列代先皇,這一點就像大朝議時楊守隨祭出‘朝貢’祖制一樣,是一面護身利器。

然而通過這件事,卻可以給予自己道義上的極大壓力,發動全京城的士林和百姓,足以讓自己成爲千夫所指、人人唾罵的對象。以往闖下的好名聲盡付流水。

一個手握重權的御前紅人,名聲如此惡劣,他們在對抗之中,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方便。

如果自己迫於壓力殺掉倭使,在他們想來,就會破壞自己一力倡導的開海解禁國策,從而間接取得勝利。

他們算盤打得並不錯,目標明確手段也不愚蠢。因爲倭人自永樂時代六次朝貢以來,越來越是倨傲,已經不甘以大明臣屬自居,此番前來朝貢已經大出他們意料之外了。

如果日本國尚顯弱小的時候,明廷對他們滋擾生事,亂傷人命的使者能寬宥不辦,現在卻法辦他們的來使,這朝貢還能進行地下去嗎?

楊凌脣邊不禁浮起一絲冷冷的笑意:他們的算盤並沒有打錯,無論自己如何取捨,似乎這樁倭使殺人事件都會對自己造成極大的損失,要麼是政治聲譽上的、要麼是政治前途上的。

只可惜他們只知己,不知彼,日本天皇過世,連安葬費都拿不出,各地大名就如漢末的天下諸侯,將天皇當成了漢獻帝,陽奉陰違各懷野心,繼任天皇甚至以賣字畫爲生,各地大名在征戰中軍困民乏,這些情況他們瞭解麼?

我需要取捨麼?根本不需要!現在,是這個從骨子裡就是欺軟怕硬、唯利是圖的民族對我的決定做出取捨。要麼,要尊嚴!要麼,要利益!他們會如何抉擇?楊凌在馬上高高昂起了頭。

豹房的大門徐徐打開了,錦衣侍衛向楊凌躬身施禮,衆親軍停在門口,*風*語*小*說*楊凌騎馬昂然而入,劉宇卻跳下馬來,急步跟了進去。楊凌和張永、劉瑾等區區幾人享有宮中跑馬的特權,在豹房也不例外,劉宇可沒這個待遇。

豹房一幢極寬闊的房間中,正德居中而坐,身前羣臣各自據理力奪,趁機想要打擊開海政策,極力要求嚴懲兇手,投靠劉瑾、楊凌的則搬出成例予以反駁。

最妙的是原本對楊凌深惡痛絕的幾位翰林院、御使臺的幾位元老,居然也一力主張寬宥來使,並將此事遍告所有藩國,以顯示天朝上國的寬仁之心。

他們這麼做完全沒有私心,而是天朝上國、禮儀之邦的思想深入骨髓,那種深深的優越感,使他們覺得以德報怨、不與蕃夷蠻人一般見識,纔是大明天朝的胸襟。所以竟然放下和楊凌的私怨,竭力勸說厚待來使。

谷大用一直盼着海禁早開,自己可以到沿海去呼風喚雨,如果能像鄭和鄭公公那樣領着龐大的天朝艦隊縱橫天下,不但私利、權力可以得償所願,而且雖然沒有子孫,亦可名垂千古,那是何等快意?

眼見羣臣議論紛紛,谷大用心急如焚,生怕這位一向別出心裁的正德皇帝不循祖例,真的殺了來使。可他現在並無官職,羣臣議事他根本插不上嘴,正急不可耐,忽見楊凌來到不由心中大喜,以楊凌此刻的身份,足以左右皇上的心意,這下總算安全了。

谷大用急忙高聲唱道:“威武侯、柱國上將軍楊凌晉見!”

羣臣一肅,楊凌急急走入依禮拜見正德,然後問道:“皇上,臣聽說倭使在鬧市街頭行兇殺人,五城兵馬司兵圍四夷館,現在朝野羣情激憤,是以急急來求見皇上,不知諸位大人可曾議出了結果?”

正德無奈地道:“諸位愛卿所慮皆有道理,故此朕正徬徨無定,楊卿來得正好,可幫朕拿個主意。這倭使粗魯野蠻,竟然當街殺人,常言道殺人償命,本應重重懲處,可是……”

他猶豫了一下道:“循先朝舊例,我朝向來厚待朝貢來使,從無法辦使臣的先例,先皇在時,倭使在濟寧當街殺人,亦被寬釋,如今若懲治來使,恐令四夷寒心,詬我天朝氣量狹窄。”

吏部侍郎張彩是劉瑾一脈的人,見楊凌來了不由精神一振,侃侃而談道:

:“皇上,聖人有云,‘天生民性有善質。而示能善,於是爲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皇上是四海之主,夷人朝服,亦是渴慕天顏,有向善之心,皇上聖德剛明,若似仁厚治天下,協和四夷則天下俱感恩德,自然感化頑惡。”

老臣楊守隨忠心耿耿,雖說言開海禁是楊凌的主張,他仍不願殺了來使叫四夷八荒暗中恥笑天朝,也出班奏道:“播聲教於八荒之外,流仁惠於九圍之表。禮讓四夷,以上因道德詞章綏化之,是我天朝一向的國策。例朝例代,諸位先皇莫不秉持寬仁之禮,以示朝廷寬宥懷柔之意,望皇上三思。”

李東陽反對道:“皇上,楊大人所言,固然有理。但倭族人面獸心,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以古觀之,乃是其天性。

他們自貢使我朝以來,鮮有不惹事生非者,可見教化沐恩不足以感之。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臣以爲雖不鐐也應予懲戒。”

以李東陽建議懲治兇手一派,原來也羞於提及一個“殺”字,楊凌聽到這裡不由一聲暗歎:對蠻夷寬大、博愛果然是我中華向來的傳統。

莫說這時倭人對我大明傷害還極爲有限,即便後世倭人成爲華人國仇,對那些雙手染滿鮮血的劊子手們,我們還不是錦衣玉食地養着,以超出人性範疇的極大“寬仁”希望感化這幫禽獸?

然而良苦用心之下結果如何呢?其中大部分一夥被放回國,仍極端仇恨我族,兇殘侵略之心不減。

楊凌想到這裡,上前一步,長長一揖,恭聲說道:“皇上,臣冒昧進言,臣以爲張大人、楊大人所言大謬,楊大學士所言亦有不妥。”

“嗯?”楊凌大棒一揮,“寬宥”、“嚴懲”兩派各打五十大板,他要有什麼見解?羣臣頓時豎起了耳朵,想聽他說個明白。

楊凌慨然說道:“倭人溫和時如處子,殘暴時如野獸,種種表現其實不過是膜拜強權、欺軟怕硬罷了。”

他擲地有聲的話語在肅靜的大廳中不斷迴響:“欲感化使之知恩,猶如對牛彈琴,往往使之恃寵而驕,不但不知我天朝良苦用心,反而把同天朝交好當成一種手段,變本加厲,無所顧忌,一旦惹了事就把睦鄰友好當成一個籌碼討價還價。

所以……臣以爲:感化懷仁,不如刑之以威!”

楊守隨沉不住氣道:“大人,按照祖制……”

楊凌接道:“這樣做與祖制並不相違,須知如今兩國即將開放民市,與以住單純朝貢的情形並不相同,今後民間往來頻繁,必然有蠻人惹事生非,亦有我天朝子民貪利欺詐,刑律之保障迫在眉睫。

此時無論是我天朝臣子,還是來使貢臣,更該爲今後民間往來做出表率,否則上行下效,以後必然不可收拾,故此我以爲不但要懲治,而且要以重法嚴懲,以儆效尤!”

楊凌雙眉一揚,凜凜然道:“臣請皇上下旨,立即逮捕行兇歹人,交付三法司明正典刑,天朝彰顯仁德,卻也不能墮了天朝之威。”

“皇上,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對一個講不通道理的小孩子,就該讓他知道肉痛,以後纔會聽話!”

焦芳老奸巨滑,一見楊凌出現,就知道自己的拖字訣暫時用不上了,一切唯大人馬首是瞻便是。所以一直沒有明確表明態度,這時聽了楊凌的話立即出班道:“臣附議!”

劉宇等人亦連聲附和,李東陽和楊廷和對視一眼,也不禁爲之頷首。

正德皇帝四下一看,展眉笑道:“說得好!就這麼辦,兵馬司立即逮捕兇手,交付三司會審,將那什麼龜弄上菜市口明正典刑!”

當日下午,五城兵馬司領了聖旨,衝進四夷館將行兇殺人的河野龜四郎抓走,根本不顧大內義勇等人的抗議和阻撓。

大內議勇和細川澄明大怒,正襟危坐等着王華和楊凌出面解釋,不料枯坐了一下午,連一個禮部堂官也不曾見人派來。

直候到第二日,他們才聽說楊凌和王華進了四夷館,二人急忙趕到會賓樓,等了半晌還不見人進來,納悶之下派了懂得漢語的心腹武士前去探看,回報卻說大明禮部尚書王華和楊凌將軍正在另一館內會唔朝鮮使臣樸恩熙。

二人滿腹狐疑,茶水喝得沒了色,才見楊凌和王華滿臉笑意,施施然地走了進來。二人面色不愉地將兩人迎進館去。

分賓主落坐後,大內義勇強抑怒氣,鞠躬施禮道:“兩位大人,在下的家將河野君喝醉了酒,又因言語不通和大明百姓發生衝突,以致錯手殺人。在下實在惶恐不安,向兩位大人請罪。”

楊凌皮笑肉不笑地道:“大內先生快快請起,大明律法嚴明,有罪則懲,無罪不罰,大內先生馭下一嚴之過,應向貴國國王請罪。做爲來使,我等不便置喙。”

楊凌目光一掃,已將二人不同的神色看在眼中,心中暗暗做着計較。

大內義勇臉上浮起一分喜色,彬彬有禮地嘆道:“天朝上國果然寬宥仁厚,在下心悅誠服。河野已被五城兵馬司捕走,大人是否按舊例將他交付在下處置。

當然,本來爲了對皇帝陛下和大明百姓有個交待,本使應該按

照日本律法對他立即予以嚴懲,不過在大明執行日本法律,未免對皇帝陛下不恭,本使會將帶回國去,向大王請罪後,按律法嚴懲。”

楊凌訝然道:“閣下的家將踩的是大明的土地,殺的是大明的百姓,觸犯的是大明的法律,自然應該按照大明的律法懲治。要帶回日本國懲治,這是什麼道理?”

細川澄明眼中訝色一閃,不禁瞧了大內義勇一眼,大內義勇臉色微變,強笑道:“那麼……大人要如何懲治?”

楊凌輕描淡寫地道:“本官並非刑官,對此不甚了了,不過殺人償命,天下如一,我想大概如是吧。”

大內義勇大怒,抗聲道:“楊大人,河野龜四郎是我的家將,他是武士身份,殺死平民是不必償命的。”

王華撫掌道:“大內閣下稍安勿躁,方纔楊大人已經說過了,他既是在我大明行兇,自然按照大明律法量刑。中土上國,向來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貴國的武士,在我大明難道享有特權麼?”

他呵呵一笑道:“昨日大內先生提及貴國商人以往得不到大明律法保護的問題,我們此舉就是在向兩位特使表明我們開放海禁、通商往來的決心:無論彼國我國之人,一視同仁。

貴國來者,一概受大明律法保護,同時也要受大明律法約束。今日河野龜四郎伏誅就法,相信今後敢於違法作亂的人就要有所收斂,對於我們今後的合作實是大爲有利。”

楊凌笑吟吟地道:“是呀,我朝皇上仁厚,本來是想對行兇的貴使侍從寬大處理,對他處以腐刑然後發配瑪多終生爲奴,不過我相信大內先生不願包庇兇手,接受我皇法外施恩,所以才向我皇建議嚴懲。”

閹了做太監,而且還發配瑪多爲妨?……那是什麼地方,怎麼聽都沒聽說過,是墾荒還是放羊?這就是大明皇帝法外施恩?大內義勇聽得心中發悶,嘴裡發苦。

士可殺不可辱,如果落得如此下場,整個日本國都要跟着蒙羞,那還不如讓他死了乾淨。大內義勇萬萬想不到明朝如今竟這樣強勢。

他咬了咬牙,沉聲威脅道:“我朝永正國王有心與大明慕善交好,可是如今議談未定,先斬了我國來使,恐怕殿下不會欣悅,如果這樣,有關朝貢和合作問題,本使就需要等候國內進一步的消息了。”

楊凌眉開眼笑地道:“如此甚好,本官同時應付諸國,實在是忙不過來,如果貴使需要等上一段時間,我正好先和朝鮮、琉球、呂宋、安南諸國議事,大內先生不必着急,儘管慢慢請示貴國國王的意見。”

細川澄明聽了心中一動,急忙問道:“這個……冒昧地問一下,以上諸國也是因爲開海解禁,彼此通商的事情來的麼?”

王華接口笑道:“正是,諸國聞訊,歡騰喜悅。現有使節在京師的,正在瞭解我朝開海通商的具體策略。

昨日……琉球國王使者進表,由於琉球國國小力微,難以保障海運安全,所以請求天朝派兵駐琉球海運港口,協助與大明的海運通商。呵呵,他們早已不堪海盜侵擾,屢次上表希望天朝派兵進駐,現在不過是又多了個理由罷了。”

楊凌也道:“方纔朝鮮使節請見,也是希望我朝加派駐兵,共同靖清海疆,以免影響了這大好商機。”

大內義勇和細川澄明聞訊大吃一驚,他們不知大明開海之策也是近兩日才一錘定音。諸國還來及做出反應,心中只是想:大明水師現在有能力遠征,甚至派兵進駐海外麼?看他們如此篤定的模樣,如果大明水師果真有能力進駐琉球和朝鮮,那麼日本必將優勢盡失。

那時大明還需要同日本國合作?這兩國近在咫尺,只怕時日一久,大明練出強悍的水師,一南一北,將日本鉗制在中央,不但不能得到海運通商的好處,還要受制於人,一舉一動都要看大明的眼角行事了。

大內義勇臉色一僵,細川澄明忙道:“永正殿下在我等出使時,曾嚴囑遵守天朝律法,不得肆意妄爲亂了法度,只要大明能夠公正辦案,我想殿下聽說了河野龜四郎的事,也不會有所意見。”

楊凌聽了微微一笑,他早料到事不關己的細川澄明決不會爲了一個旁人的家將失去趁機坐大家族勢力的機會。就是大內義勇,現在也是揣度着朝廷的意思故作強硬,想來他是對昨日羣臣激辯,有人造成寬宥爲懷的事情聽到些風聲了。

不過有着開海通商的強大利益所在,再有方纔故意透露給他的消息,只要大內義勇不是個愚蠢的武夫,他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果然,大內義勇只是略一權衡,忍氣道:“既然如此,在下還有一個不情之請,希望能夠得到允准。”

楊凌微笑道:“閣下請講,只要是本官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無有不允。”

大內義勇道:“既然要懲治河野,以命抵命,可否請大人將他交付在下,本使將令他切腹謝罪,並親自執行介錯。”

楊凌想也不想,立即搖頭道:“很遺憾,大明沒有動用私刑的規矩,明正典刑是爲了以儆效尤,畏罪自殺就沒有意義了。”

他看了細川澄明一眼,又道:“大內先生儘管放心,會審之時還會請兩位來使上三法司親自聽審以督察公正。今日前來,我們是想就有關組建水師、協同剿除海

盜,雙方水師軍事協作、停泊港口、給養碼頭等事宜作進一步洽談。到於河野,不過是一個犯罪待斃的死囚,有何惜之?”

細川澄明一聽這事,立即聚精會神,搶先說道:“關於此事,我們細川家的管領大臣在本使前來時曾經再三囑託,非常願意與大明水師合作,自北而南,掃清海上羣盜。

據我們所知,除了大明與日本嘯聚在海島上的一些亡命之徒,現在還有來自遙遠西方的海盜,時常侵擾海疆,他們現在的勢力尚在西南一隅,想必還不敢直接襲擾大明。

不過盜寇所重者財帛,所謂慾壑難填,這些遠來的盜寇越來越頻繁,勢力正漸漸北張,靖清海疆、掃蕩羣寇,這些人亦在掃蕩之列。我們細川家庭願與大明水師通力合作,請王大人、楊大人多多考慮。”

大內義勇見由於河野龜四郎的事,反給了細川機會,心中暗暗着急,急忙說道:“大內家原本就有一支水師,爲了保障朝貢貿易船隊,多次保駕護航、打擊海盜,非常熟悉海戰,如果大明願與我們合作,我們願意在海戰技術、航行技術、軍械配備方面與大明水師全面合作。”

楊凌心中一奇:難道西班牙海盜現在已經在南海出沒了?以前倒未注意這方面情報,這條線索十分重要,看來回去得要內廠好好關注一下了。

他和王華默契地對視一笑,俯身向前,與他們開始議起了水師合作事宜。

日本貢使團大內義勇使臣的家將河野龜四郎當街殺人案在大理寺三司會審。日本國特使大內義勇、細川澄明到庭參加。

那個犯因爲涉及外使,案情重大,所以提審在三法司,關押卻在東廠,有戴義在那主持,河野龜四郎沒少受罪,可是提審時偏偏看不出受了什麼酷刑。

河野龜四郎當街殺人,有許多人證,也勿需太過調查,三法司匆匆審畢,上奏皇帝。大內義勇、細川澄明眼見河野龜四郎已不可挽救,也只得隨之上表請罪,假惺惺地請求嚴懲兇手告慰死者,以明法紀。

正德皇帝受了進表,立即下旨接受兩位特使呈表意見,重刑懲惡,鑊烹兇手,並嚴諭二使轉告日本國王,今後遣派使節要度人而用,勿使野蠻。

二使目瞪口呆,本來他們只是循例做做官面文章,屢次以來日本特使朝貢,多有亂法者,他們依例都要上表請罪。皇帝也照例恩免,只有赦罪,從無加罪,今天這位小皇帝的行爲可真叫他們開了眼界,兩位日本使節這番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了。

東廠和刑部獄吏押着河野龜四郎徑赴菜市口,大內義勇、細川澄明和全體日本使以及等候國內消息的樸恩熙和一直無所事事的安南特使阮大佑也受邀觀刑。

倭人行兇之事已傳遍京城,百姓憤慨已極,正德皇帝的旨意一下,萬民歡呼。

大明酷刑甚多,腰斬、剝皮、凌遲、點天燈種種花樣不一而足,但是除了對付邪教亂匪,大多施以斬首之刑。至於鑊烹之刑自從永樂皇帝靖難奪位,油烹鐵鉉以後還從未用過,今日正德皇帝下旨施以鑊烹之刑,而且還是水烹,京師百姓一則解恨,二則新奇,菜市口早已人山人海,萬頭撰動小潑不入。

菜市口搭着臨時的行刑帳棚,前言三尺高臺黃土壘成,碗口粗的鐵製支架將一隻大鐵鑊支在中央,這伯鑊上寬下窄,直徑四尺,深二尺多,裡邊注着清水,下邊堆着澆了油的劈柴,行刑官高聲念罷案由案情,然後展開聖旨宣讀正德皇帝旨意。

萬千百姓同時下跪,各國使者也跪地聽旨,行刑官宣罷聖旨,從籤盒中執出半紅半黑的火籤令箭,狠狠向前一擲,喝道:“來呀,帶人犯,立即行刑!”

河野龜四郎身上一道指粗的麻繩捆得結結實實,被攏雙肩抹二臂,雙手雙腳如撰馬蹄似地倒揹着捆綁在一起趴在一輛驢車上,四個紅衣袒腹、紅綾包頭的大漢扣住四角麻繩,將他提上高臺擲入鐵鑊。

河野龜四郎駭得心膽欲裂,可是是他嘴裡塞了裹布的軟木塞,四肢倒背捆成了麻花,喊也喊不得,動也動不得,爲了怕水往鼻腔裡灌,他不得不伸着脖子使勁兒地昂着頭,瞪圓了一雙驚懼、乞憐、懊悔的眼睛在水裡或沉或浮。

那火把一擲,烈火燃起,水溫是逐漸加熱,酷刑漸漸入骨,比起擲入沸油鍋中,一股青煙冒起,炙得皮焦肉爛頃刻間斃命的滋味截然不同,看得貢使們心驚肉跳,面色慘變。

大明的酷刑他們早有耳聞,也曾津津樂道,只是這酷刑一向只用在大明自己人身上,這還是頭一次有外使嚐到。

這些來使平素驕橫跋扈,行事最是肆無忌憚,根本不把旁人性命放在眼中,可是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夥伴身受這種酷刑時,當他們聽到河野龜四郎口不能言,從喉嚨和鼻腔中傳出的越來越大、越來越淒厲的慘叫時,他們才忽然從心底裡對腳踏的這方土地和居住在它上面的人民產生一種由衷的敬畏。

此後,終其一生,做爲大明開海解禁以來踏上大明國土的第一批來使,他們無論是在往來交易中充當商人,還是駐留大明充任使官,始終循規蹈矩,沒有一個敢觸犯大明律法。

第370章 劉六軍來第256章 兵臨城下第281章 咽喉之地第54章 緣在佛門第20章 咆哮縣丞第229章 只待東風第290章 遙相出招第373章 卯時用兵第3章 死而復活第399章 兩虎爭食第260章 內鬥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42章 傾情相望第440章 秘密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191章 家中來信第244章 正德不能大登科第328章 雪花漸欲迷人眼第45章 春天到了第426章 御駕親征第34章 風雨欲來第140章 三吳佳麗地第423章 到此一遊第72章 廷杖十奸第416章 唯一選擇第349章 另尋良策第285章 海上談判第426章 御駕親征第137章 佛堂白骨第313章 完美緝兇第147章 場外之戰第393章 鴻毛第39章 無心睡眠第302章 戰場無父子,兵不論雄雌第117章 後宮拿賊第123章 聽濤剝蟹第40章 險死還生第376章 霹靂震雲開第222章 信口雌黃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53章 錦衣提督第69章 智鬥權侯第424章 寧王造反第343章 固安民變第176章 飲宴第240章 鑊烹河野龜第372章 戰地玫瑰第258章 伏擊第189章 君行塞上第172章 嚴陣以待第60章 鄭和海第332章 婚書在此第361章 遙勝於紫禁之巔第320章 一枝紅杏出牆來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136章 打草驚蛇第188章 各有所思第222章 信口雌黃第282章 老孃當家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378章 帷幄第393章 鴻毛第456章 戰端初現第32章 暗表情衷第438章 廁紙藏秘0109章 帝王家事第75章 恩威並施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196章 志在斬首第2章 偷渡時空第156章 會議圓滿結束第80章 佛也發火第154章 利字當頭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89章 劉瑾議政第131章 箭已在弦第261章 二當家第329章 風雲漸起第287章 三戰定君臣(上)第178章 卿本佳人第341章 我上青天找清官第257章 開拔!第398章 將軍情事0101章 上諭勘陵第215章 夜審第52章 懵懂進京第18章 除夕烽火第346章 天下熙熙第207章 白登山下0101章 上諭勘陵第92章 皇莊風雲第363章 逐鹿正當時第295章 山東指揮第381章 重返朝堂第51章 五箭連珠
第370章 劉六軍來第256章 兵臨城下第281章 咽喉之地第54章 緣在佛門第20章 咆哮縣丞第229章 只待東風第290章 遙相出招第373章 卯時用兵第3章 死而復活第399章 兩虎爭食第260章 內鬥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42章 傾情相望第440章 秘密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191章 家中來信第244章 正德不能大登科第328章 雪花漸欲迷人眼第45章 春天到了第426章 御駕親征第34章 風雨欲來第140章 三吳佳麗地第423章 到此一遊第72章 廷杖十奸第416章 唯一選擇第349章 另尋良策第285章 海上談判第426章 御駕親征第137章 佛堂白骨第313章 完美緝兇第147章 場外之戰第393章 鴻毛第39章 無心睡眠第302章 戰場無父子,兵不論雄雌第117章 後宮拿賊第123章 聽濤剝蟹第40章 險死還生第376章 霹靂震雲開第222章 信口雌黃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53章 錦衣提督第69章 智鬥權侯第424章 寧王造反第343章 固安民變第176章 飲宴第240章 鑊烹河野龜第372章 戰地玫瑰第258章 伏擊第189章 君行塞上第172章 嚴陣以待第60章 鄭和海第332章 婚書在此第361章 遙勝於紫禁之巔第320章 一枝紅杏出牆來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136章 打草驚蛇第188章 各有所思第222章 信口雌黃第282章 老孃當家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378章 帷幄第393章 鴻毛第456章 戰端初現第32章 暗表情衷第438章 廁紙藏秘0109章 帝王家事第75章 恩威並施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196章 志在斬首第2章 偷渡時空第156章 會議圓滿結束第80章 佛也發火第154章 利字當頭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89章 劉瑾議政第131章 箭已在弦第261章 二當家第329章 風雲漸起第287章 三戰定君臣(上)第178章 卿本佳人第341章 我上青天找清官第257章 開拔!第398章 將軍情事0101章 上諭勘陵第215章 夜審第52章 懵懂進京第18章 除夕烽火第346章 天下熙熙第207章 白登山下0101章 上諭勘陵第92章 皇莊風雲第363章 逐鹿正當時第295章 山東指揮第381章 重返朝堂第51章 五箭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