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御駕親征

伍文定奏寧王叛亂疏:正德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臣伍文定奉敕:“遷升成都同知伍文定爲南直隸安慶府知府職,剋日赴日,欽此。”臣欽遵,於九月二十七日啓程赴南直隸,就任安慶知府,歷今已兩月有餘矣。

本月十二日,有九江逃官顧晴空等稟稱寧府稱亂,將巡撫林俊、按察副使鍾良銘殺死,三司官員、府縣大小官吏有不從者盡皆綁縛,不知存亡;各衙門印信盡數收去,庫藏搬搶一空;見監重囚俱行釋放;舟楫蔽江而下,聲言直取南京。

臣不勝惶恐,又懼事涉皇室宗親、一道藩王,是以不敢輕信,便遣探馬往查,皆如泥牛入海,一去不歸。當此時也,寧王果然發兵來攻,聚兵一十五萬,旌旗蔽日,令旗如雲,諸府道將令未奉詔命,皆自守本土,不敢違制來援,臣唯有集納附近軍民,予以頑抗。

如今寧王軍已攻城三日,臣調集兵糧、號召義勇、收合渙散之心,作起忠義之氣,衣不解帶,日夜巡城。幸賴皇上天威,闔府百姓衆志成城,使寧王軍進不得前,但寧王勢大,且到處張貼謠檄不恭之言,詭稱奉太后諭,以皇上非朱氏骨血爲由予以討伐,欲揮軍赴京,頗能迷惑人心,江西地方官吏多有望風附賊者。

賊兵日衆,安慶孤城岌岌可危。寧府逆謀既著,彼若北趨不遂,必將還取兩浙。南擾湖、湘,窺留都以斷南北,收閩、廣以益軍資。若不即爲控制,急遣重兵,必將噬臍無及。臣日望天兵速至,庶解東南之倒懸。伏望皇上省愆咎己,命將出師。因難興邦,未必非此。

又有南直隸軍餉,多賴鹽商諸稅。近因戶部週轉不靈,顧募之兵無所仰給,軍心恐難持久,若拖延數月,不免有兵痞生事,欲剿賊平叛,將倚何資?尚請皇上三思,早做籌謀。

緣系寧藩謀逆事,臣伍文定爲此具本奏聞,謹題請旨。”

伍文定的奏章抄本在幾本大臣手中傳看了一遍,正德皇帝臉色鐵青地道:“諸位愛卿,你們有何提議?”

楊廷和勃然怒道:“寧藩世受國恩,平素極爲恭順,皇上對寧王也最是信賴,常有賞賜以示聖寵,想不到他竟然包藏不軌之心,意欲謀反。臣以爲朝廷當立即徵調諸府道官兵予以平叛,以雷霆之勢打擊反軍,以正國法!”

正德皇帝聽了一拍桌子,恨聲道:“正是,這口蜜腹劍的小人,連朕也騙過了,剖其腹剜其心也難消朕心頭之恨!”

正德最恨信任的人欺騙他,心中的憤怒自不待言,楊凌見了只是微微一笑,並沒有說話。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整天提心吊膽地牽掛着他,如今他真的反了,楊凌反而平靜下來,國內之賊,如今只剩一個寧王而已,失去了彌勒教在北方呼應,再加上自己早已在江西四周布陳戰陣經驗的將官,諒他也反不了天去。

他笑,只是因爲楊廷和的話。若是不知底細,楊廷和這番話並沒有錯,可是楊凌知道他收受過寧王府的重禮,如今聽說寧王反了,生怕牽涉到自己,這番話的弦外之音就是預埋伏筆,一旦事發有人彈劾,今日這番話就能發揮效果了,連皇上也受他矇蔽,自己不知底細,平素的交往自然也不能算是大罪了。

大學士樑儲也很緊張,他進入內閣以後,寧王府中官也給他送過厚禮,這禮金還沒放熱乎呢,江南半壁就燒起火來,一個弄不好,自己就得葬身這片火海,於是也立即表示忠心,贊同楊廷和的意見,主張立即發兵,討伐叛逆。

老焦芳一張生滿老人斑的臉上淡淡然的如無波的古井無波,寧王反了當然得平叛,難道等着他打到北京城來?伍文定這份奏章是九天前的急報,現如今安慶城是否還在伍文定手中,寧王是否已經打到了南京城下還不知道,要怎麼出兵、派誰出兵,必然還得有待商榷,老傢伙是不會輕易表態的。

六部尚書也在座,他們面面相覷,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獻上。有的人心中忐忑,不免想起燕王靖難的舊事,與此刻何等相妨?也是少年天子,也是皇叔造反,只不過燕王是由北向南打,寧王是由南向北打,這天下莫不是真的要換主人?

戶部尚書劉忠則在發愁,他自上任以來就一直在發愁,現在是滿臉的褶子,幹什麼都要錢,他就是管錢的,伍文定奏章中那句“南直隸軍餉,多賴鹽商諸稅。近因戶部週轉不靈,顧募之兵無所仰給,軍心恐難持久,若拖延數月,不免有兵痞生事,欲剿賊平叛,將倚何資?”的話可把他愁壞了。

兵部尚書陸完就一直盯着劉忠看,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又有句話說“皇帝不差餓兵”,現在皇帝要發兵,他是掌兵的,可是錢呢?沒有錢拿什麼打仗?

楊一清眼神閃爍,穩穩地盯着神色自若的楊凌,忽然有點若有所悟。當初楊凌把李森、白重贊、閔文建、何炳文調到江西周圍諸府道任職,名義是爲了圍剿白衣匪,當時剛剛擔任吏部尚書的他就覺得有點大動干戈了,事實上這幾位將領大多根本沒有和白衣匪交上手。

現如今發生了寧王謀反事,回過頭來再看這次軍事部署、將領任命,竟是十足十的針對江西而去,整個江西分明是被這些驍勇的戰將完全包圍了,只要南直隸守得住,不讓寧王佔據或北進,那麼他們唯有退回江西,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強大攻勢。

想到這裡,楊一清焦灼的心情放鬆了,他唯一有點好奇的就是,威國公怎麼會早早做出這樣的安排?想到楊凌和三廠一衛的親密關係,楊一清不免釋然:想來威國公早就收到寧王謀反的諸多線索,只是事涉藩王,又皆爲風聞,不敢上奏天子,這才採用這個辦法預做防備。

禮部尚書王華見楊一清兩眼出神,還以爲他正在苦思對策,便清咳一聲道:“楊大人有何見解?”

楊一清聞喚一驚,清醒了過來,他微微一笑道:“威國公爺前往江南剿滅白衣匪剛剛回京不久,想必對江南局勢最是瞭解,所以本官想先聽聽威國公的意見”。

他這一說,衆人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楊凌,連那些心中直嘀咕的官兒都安下心來,對呀,這個常勝將軍還沒打過一場敗仗呢,有他在此還有何懼?

楊凌坦然拱手道:“皇上,臣以爲寧王之亂,不過是跳樑小醜,皇上一彈指就能讓他灰飛煙滅,根本無需擔心”。

“喔?寧王聚兵十五萬,不可小覷呀。愛卿何出此言,快快講來”,正德高興了,馬上追問道。

楊凌一蹙眉,說道:“曹操當年討伐孫劉聯軍,還號稱百萬呢,實則水分高達數倍。寧王處心積慮恢復三衛,又借剿匪掌兵之機安插親信、排除異己。如今看來是早有反意,早就預作準備了,但是他要在數日之間聚合兵馬十五萬,實不可能,依臣之見,他的全部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之衆。

南直隸去年抗倭、今年剿匪,經過連番大戰,軍隊戰陣經驗豐富,戰力有所提升。再加上皇上高瞻遠矚,派遣了許泰、江彬都驍將鎮守南京,有他們在,我相信現在寧王未必能夠順順當當攻到南京城下,那麼我們大可從容佈置,命湖廣、兩廣、福建、浙江各路軍隊進發,蠶食寧王的勢力。

江南水師已駐紮長江水道,寧王的戰船必不能北進,他們既不能北上,又攻不下南京,後方根本又受四面之軍圍剿,唯一的選擇只有退回江西去,局縮於彈丸之地,要消滅他們又有何難?

唯一可慮者,是支撐打仗的軍餉,將士們浴軍疆場,如果連養家餬口的軍餉都發不出來,軍心必亂,那時就給了寧王可趁之機了。如能儘快剿滅他們也罷了,可是如果一旦有所差遲,戰事拖延幾個月,那就不好辦了。

江南距此千五百里,快馬往來也需大半個月,在京中傳達各種命令,勢必影響戰局進程,臣以爲皇上可遣一名將領,授招討大將軍印,調度江南諸府道官兵,全權負責平叛事宜,如能快刀斬亂麻,迅速平息叛,則所耗軍資,僅憑平叛剿獲的寧王府財富,就足以應付了”。

焦芳捻着鼠須溜了他一眼,慢條斯理地道:“老臣以爲國公所言甚有道理。寧王之亂並不足懼,掣肘朝廷的不過是糧秣錢財,如能派遣大將臨陣調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平定反叛,則禍患消彌極易。老臣舉薦……”。

正德一拍桌子,把捻着鬍子搖頭晃腦的焦閣老嚇了一跳,只聽正德喝道:“說的好!寧王跳樑小醜,何足懼哉?朕要御駕親征,朕要率外四家軍,以威遠大將軍朱壽的命義親自出兵平叛!”

“啊?”焦閣老張口結舌,下巴都快掉下來了。他結結巴巴地道:“老臣是想說……”。

“你不用想了,也不用說了”,正德毫不客氣地道:“流裡流氣在江南攪的一塌糊塗,江南苗、等族土司自成化年間便時有叛亂,說不定趁着寧王之亂也要鬧事,南方局勢極不穩定。朕親自帶兵,可以鎮懾人心、穩定局勢”。

他緩緩立起身來,把劍眉一挑,威風凜凜地道:“況且,寧王誣衊朕不是先帝骨血,不該當這大明皇帝,這不止是侮辱朕,也侮辱了先皇。朕要站出來,以大明皇帝的身份堂堂正正的平息他的叛亂,在他的墳頭上插上一杆‘正德到此一遊’的大旗!”

“皇上三思,此舉太過莽撞,皇上還是坐鎮中樞的好!”楊廷和翻身拜倒,苦勸不止。

“思什麼思?都火燒眉毛了還思?試問還有比朕親征更平定人心、更鼓舞士氣、更勢如破竹、更……省錢的法子麼?”

“呃……”,楊廷和被噎的說不出話來,樑儲又連忙跪倒,苦苦哀求道:“乞求皇上三思,皇上不可輕離中樞呀,請皇上收回成命,萬萬不可親自領兵出征啊”。

“還要思?朕這急病人,偏碰上你們這些慢郎中……”。

王華撩袍跪倒,說道:“皇上三思,您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帥外四家軍,平素演軍習武那也罷了,但是以此名義下江南,這是不合法的,有違禮制。皇上應帶頭遵循禮法,豈可破壞規矩?”

“咦?奇了怪了,贊成快速平叛的是你們,要朕三思的又是你們,朕三思之後一擡頭,寧王都站到朕的眼皮底下了”。

劉忠和其餘幾位大人一齊跪倒,七嘴八舌地道:“皇上三思,江南戰亂方平,又逢冬季,車馬不便,舟車勞頓,皇上萬金之軀,不宜親征呀”。

“皇上,塞北內亂不休,一個不慎,就會又將戰火引至我大明邊牆,皇上應該坐鎮京師纔對”。

“皇上,嚴冬將至,萬木蕭疏,冬季事情不多,皇上正宜趁此機會聽講聖學、開辦經筵,何必勞師親自遠征呢?派一大將足矣”。

“皇上,皇上新納寵妃,新婚燕爾,正是兩情相悅,何必……”。

正德皇帝聽得啼笑皆非,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理由?

他剛一張嘴,羣臣訓練有素地齊聲一喝:“皇上三思!”差點兒把他嗆個跟頭,正德皇帝惱怒道:“你們以爲朕要親征,是去遊山玩水麼?朕的江山,朕不在乎?藩王謀反,不同於白衣軍、彌勒教,更不同於倭寇和佛郎機,大明的親王,又打着朕非皇朱子嗣的旗號迷惑百姓、吸引官吏,朕親征,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朕一定要守在這紫禁城中才叫皇帝?哼!朕意已決,勿需再言”。

楊凌也有點發怔,他本來是想再辛苦一趟的,沒有想到皇帝居然要親征,楊凌正不知該如何解勸呢,正德瞥了他一眼,一拂袍袖已氣哼哼地揚長而去。

第322章 一身乾淨第125章 明查暗訪第397章 大江東去第449章 重新洗牌第432章 玉碎第448章 姻緣天註定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190章 鎮羌戰事第176章 飲宴第290章 遙相出招第188章 各有所思第206章 緊跟大帥第374章 害中取利第132章 觀魚之樂第132章 觀魚之樂第438章 廁紙藏秘第355章 一箭雙貂第437章 虎口餘生第59章 培養海盜第283章 小魚吃大魚第258章 伏擊第432章 玉碎第152章 伯爺回府第417章 泡虎妞兒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301章 君也高才第279章 磨刀霍霍第267章 奉旨打劫第229章 只待東風第66章 插一槓子第383章 剿撫並用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289章 三戰定君臣(下)第151章 局外閒人0195 兩難境地第215章 夜審第67章 不務正業第427章 夫綱何在第382章 硝煙再起第285章 海上談判第32章 暗表情衷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298章 反客爲主第338章 破碎虛空第133章 男人好辛苦第429章 各出絕招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360章 運籌軟禁之中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42章 傾情相望第65章 又生枝節第294章 草動蛇驚第289章 三戰定君臣(下)第313章 完美緝兇第8章 惹上官司0109章 帝王家事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185章 困龍出海第33章 馬昂從軍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278章 佈網驅魚第53章 錦衣提督第38章 長夜漫漫0194 花當來了第10章 出個損招第61章 不良學生第201章 毒因欲起第177章 正合朕意第50章 一團和氣第332章 婚書在此0193 知音難妥第364章 各捕各蟬第440章 秘密第284章 聯合會議第400章 閨議第14章 貞操之辯第249章 鐵甲戰艦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26章 天降奇兵第440章 秘密第348章 除草先尋根第41章 未雨綢繆第256章 兵臨城下第15章 珍珠之誤第281章 咽喉之地第65章 又生枝節第210章 有軍來援第53章 錦衣提督第48章 糊塗升官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80章 佛也發火第184章 初六起程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27章 夫綱何在第431章 千古一帝
第322章 一身乾淨第125章 明查暗訪第397章 大江東去第449章 重新洗牌第432章 玉碎第448章 姻緣天註定第296章 謁見蜀王第190章 鎮羌戰事第176章 飲宴第290章 遙相出招第188章 各有所思第206章 緊跟大帥第374章 害中取利第132章 觀魚之樂第132章 觀魚之樂第438章 廁紙藏秘第355章 一箭雙貂第437章 虎口餘生第59章 培養海盜第283章 小魚吃大魚第258章 伏擊第432章 玉碎第152章 伯爺回府第417章 泡虎妞兒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301章 君也高才第279章 磨刀霍霍第267章 奉旨打劫第229章 只待東風第66章 插一槓子第383章 剿撫並用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289章 三戰定君臣(下)第151章 局外閒人0195 兩難境地第215章 夜審第67章 不務正業第427章 夫綱何在第382章 硝煙再起第285章 海上談判第32章 暗表情衷第174章 猛虎突圍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298章 反客爲主第338章 破碎虛空第133章 男人好辛苦第429章 各出絕招第312章 楊氏青天第360章 運籌軟禁之中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130章 錢塘大戰第436章 符寶煉丹第42章 傾情相望第65章 又生枝節第294章 草動蛇驚第289章 三戰定君臣(下)第313章 完美緝兇第8章 惹上官司0109章 帝王家事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185章 困龍出海第33章 馬昂從軍第308章 以腳還腳第278章 佈網驅魚第53章 錦衣提督第38章 長夜漫漫0194 花當來了第10章 出個損招第61章 不良學生第201章 毒因欲起第177章 正合朕意第50章 一團和氣第332章 婚書在此0193 知音難妥第364章 各捕各蟬第440章 秘密第284章 聯合會議第400章 閨議第14章 貞操之辯第249章 鐵甲戰艦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26章 天降奇兵第440章 秘密第348章 除草先尋根第41章 未雨綢繆第256章 兵臨城下第15章 珍珠之誤第281章 咽喉之地第65章 又生枝節第210章 有軍來援第53章 錦衣提督第48章 糊塗升官第408章 必殺之局第80章 佛也發火第184章 初六起程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27章 夫綱何在第431章 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