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卿本佳人

皇帝是天下之主,歷朝開國帝王莫不戎馬一生,廝殺疆場,讓正德見識一下戰場的慘酷,瞭解一下百姓的疾苦,比對他念一萬句聖賢遺訓還要管用。

這些道理楊凌都明白,可是一想要帶着皇帝去邊塞,還要讓他悄然踏上白登山,在明軍和韃靼十餘萬大軍廝殺的戰場上和忽友忽敵的朵顏三衛首領會面,楊凌就越想越怕。

讓以萬乘之尊,駕臨險地,僅這一件事,就足以讓百官豁出命去彈劾了,倘若韃靼聞訊以重兵襲擊,亦或花當起了異心,劫正德爲人質,那該怎麼辦?

正德皇帝正沾沾自喜,忽然瞧見楊凌臉色蒼白,不由斂起笑意,對楊凌肅然道:“楊侍讀……”。

“臣在!”楊凌苦着臉應了一聲。

正德正色道:“天下人常說朕富有天下,可是朕的天下難道就是這紫禁城的一方天地?朕想出去看看萬里江山有甚麼不好?更何況,現在去見花當一面,就是爲大明做了一件大事,朕的軍隊可以少流許多血,少死許多人,朕的子民就可以少受一些罪,做爲君王,朕……不該去麼?”

他緩了口氣,輕聲道:“朕知道你在蘀朕的安危擔心,也擔心因此會受到百官攻籲”。

他淡笑一聲,輕蔑地道:“由得他們去說,他們就是想把朕當成一隻鳥兒養在這籠子裡,朕只要做做樣子,禮賢一下士子、聽聽他們的忠言,安心在這兒當一具泥雕木胎的神,就是他們以上中的好皇帝了。

可是,朕不要當這樣的王!大明是朕的天下,朕就要盡天子之責!”

楊凌怔怔地看着正德,他年輕的臉龐帶上了幾分少見的嚴肅,一雙眸子亮亮的。注視着楊凌道:“:記得你初到京城時,對朕講過海外萬國的許多故事。那裡面英明地君王,沒有一個該他盡到自己的責任時,卻畏縮在宮城裡,理直氣壯地對人說,保護好他自己地命,就是爲子民盡了本份,你希望朕做一個怎樣的皇帝?”

正德挑了挑英朗的眉毛,對楊凌一字字道:“朕是天子,現在朕要去爲大明做一件朕該做的事!你是朕的愛臣。你能否輔佐朕,做好這件事?”

楊凌心怔激盪。誰說眼前這個小皇帝少不更事。眼中只有嬉戲玩耍,他真地沒有認真思考過爲君王的責任麼?還是苦悶的現實讓他只能沉溺於種種遊戲中消磨時光?

楊凌沒有說話,他退了兩步,頭一次滿懷着敬意,向正德深深一禮道:“微臣遵旨,臣願輔佐吾皇,中興大明,成就不世霸業!”

正德興奮地把住楊凌手臂,搖晃着正要說話。忽聽一陣咕嚕嚕的聲音響起,正德皇帝怔了怔,不禁啞然失笑道:“與卿一番暢談,倒忘了該進膳了,來,楊卿陪朕用膳,朕地大同之行,可全靠你了”。

楊凌在春坊陪太子讀書時,沒少一塊兒吃飯,正德登基爲帝后這卻是頭一次,與皇帝共膳,那是極大的禮遇,起居注和朝廷邸報上都要註明地。

楊凌不願招搖,正想婉言拒絕,正德已對殿外揚聲道:“來人,傳膳,朕要與楊卿同用,讓解語和羞花也來。”

楊凌慌忙道:“皇上,這不太合適,解語羞花雖不是宮中妃嬪,畢竟是侍候皇上的人,臣怎好與她們……”。

正德不以爲然,擺手制止了他,又興致勃勃聊起了離京的辦法。二人正議着,御膳房的小太監川流不息,豐盛的宮中御餚已經呈送進來,二人便住了口。

殿角那張蟠龍金漆花的大桌上擺了滿滿一桌子,四面放了四個錦墩,小太監以銀筷子一一試過了酒菜,又逐一品嚐了一番,向正德施了一禮,悄然退了下去,只留下四個小太監侍立在一旁。

解語和羞花一朵流雲般地飄進殿來,一陣脂粉香頓時直撲入鼻。正德叫兩個俏盈盈的美人兒用玉杯,自己與楊凌對面而坐,都用的是爵杯。

一杯高爵楊凌就已微有酣意,他心裡記掛着皇上過了年就要出京的事,儘管正德一再相勸也不敢再飲,只挑些清爽的菜餚淺淺嘗了幾口。

正德興致卻極高,吃到一半笑對楊凌道:“楊侍讀,這兩位姑娘都懂得俚曲兒,解語、羞花,你們爲朕唱段曲兒助興”。

解語抿着小嘴兒一笑,眼波溜溜兒地瞟了楊凌一眼,順手拈起根象牙箸兒輕輕敲擊着玉碗金鐘,悅耳地清鳴聲中,嬌滴滴地唱了一段民間小曲兒,聲調嬌柔旖旎,正德搖頭晃腦,聽的甚是開心。

好不容易捱到酒席筵罷,楊凌趁着正德金盆淨手的功夫,對他悄聲說道:“皇上,您要出宮,那是天大的事情,方纔臣細細惦量了一番,要讓百官許可那是萬萬不能,看來只能依着皇上的主意悄悄離京。

可是文武百官或瞞得,京中總要有人主持,所以三大學士是不能瞞的。焦大學士老成持重,又甚是體貼聖意,臣想去與他密議一番。”

正德笑嘻嘻地道:“好,你去吧,這事兒是朕的主意,楊卿只是迫於帝命,隨王伴駕而已,沒人敢把你怎麼樣”。

大明雖有許多弊病,但在當時,仍是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打起仗來糧秣、軍備遠非周邊小國可比,可是戰事卻屢處下風,重文輕武是最大的原因。

不能親歷殺伐,如何成就正德的文治武功?楊凌聽了正德那番推心置腹的話,已決意不計個人得失,刀山火海也陪他去走一遭。他聽正德將責任完全攬在自己身上,不想他授以百官口實,面帶感激地笑了笑,微微拱手道:“謝皇上關愛,臣告退”。

正德取了一條雪白柔滑的絲巾拭淨了手,兩個美女輕盈地簇擁過來,一左一右擁住了他的手臂。解語嬌笑道:“皇上今兒怎麼這麼開心?眉毛眼睛都在笑呢。”

正德長這麼大頭一次可以出遠門兒,而且是他嚮往已久的沙場。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再說解語和羞花都是極可人的美女,解語喜眉喜眼,嬌甜迎人,甚合他的脾胃。

他忍捺不住心中的興奮,輕輕捏了把解語嬌嫩地臉蛋兒。眉開眼笑地道:“朕告訴你,可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了”。正德壓低了嗓門兒,悄聲說道:“等過了年。朕就要悄悄離京巡啦,哈哈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也”。

解語和羞花一怔。兩雙眸子一碰,羞花的眸中已放出不可抑制地喜意,她也換上一副甜膩的笑容,拉起正德的胳膊,蹭着豐滿挺拔的酥胸,嬌聲道:“皇上,您說的詳細些嘛,奴家能陪着您麼?”

正德急忙搖頭道:“不成不成,若帶着女人去。楊侍讀一定不允地,朕可不去自討沒趣”。

羞花頓足道:“哎呀,那您告訴奴家要去哪裡嘛,皇后娘娘瞧着奴家姐妹可不順眼,要是你不在京裡……”,說着她已做出眩然欲淚的模樣。

正德瞧的心中一軟,忙拉起她的手笑道:“放心,朕安排你去豹房,叫劉瑾好生照應着便是,想知道朕去哪兒?嘿嘿,先香個嘴兒再說”。

焦芳如今在三大學士中忝列第二位,位極人臣,身份尊貴,再不復當日在禮部、吏部飽受排擠地尷尬局面,背後有楊凌撐腰,仕途一帆風順,每日都是春風滿面。

他正在殿中批着摺子,安排各部籌軍餉、備伕役、運糧草、軍械,憮恤傷亡士兵、徵調郎中、藥材,一樁樁事忙的不可開交,忽聽楊凌來訪,老焦芳連忙蹭下了炕頭,滿面堆笑地迎了出來。

楊凌是皇帝親軍統領,正三品的武將,內廠是皇帝私設的衙門,不在朝廷品秩內,沒有品階,但楊凌有爵位在身,着御賜四爪蟒袍,實權無人能及。

焦芳自認是楊凌一派的人,見了這位小後生,一向尊稱大人,自謙爲門下。這時雖在宮中,也執禮甚恭,他將楊凌迎進書閣,親自奉上香茗,微笑道:“大人何時進的宮?門下這幾日待批的奏摺甚多,一直未去府上拜望,正打算新年時再攜犬子登門拜望呢”。

楊凌笑道:“焦翁不必客氣,朝中有些官兒以公務報私怨,各個衙門政令不行,前方打仗,後方要做的事絲毫不輕於戰事,也真難爲了你了。”

焦芳一張老臉浮起一片紅暈,有些激動地道:“多謝大人關懷,門下甚是感激。劉公公知道了這些事勃然大怒,這幾日正着令百官立即回衙門理政呢,再忙兩日也就輕鬆些了”。

楊凌點了點頭,在炕沿上坐了,看了眼門口待奉的小黃門兒,焦芳會意,對那小黃門道:“下去吧,這裡不需要待應了”。

待那厚絨氈兒又摞了下來,焦芳才湊近了些,輕聲道:“大人,可是有什麼要事?”

楊凌點頭道:“嗯,正是有件事想和你商議一下”,楊凌將正德要去大同的事對焦芳說了,焦芳一聽蹭地一下跳了起來,惶急地兩手連搖道:“萬萬不可,大人應當勸阻皇上,刀兵之地,皇上豈可輕易涉險,此事不可行,萬萬不可行”。

楊凌靜靜地望着他,待他稍稍平靜下來,才淡淡地道:“聖意已決,我來找焦翁,是想與你商議如何安排皇上去大同,京裡怎麼辦,勸諫之舉可以罷議了”。

焦芳這才定下神來,他坐回桌旁,捻着鬍鬚白眉緊鎖,半晌才苦着臉搖頭道:“文武百官斷不會答應的”。

楊凌點頭道:“嗯。這個我也想到了,所以……皇上只能微服而行”。

他沉吟了一下道:“與朵顏三衛首領秘密會面。皇上本來就得秘官前往,就算沒有百官阻諫,也得輕裝前去。

可是雖說是微服,前呼後擁的人數也少不了,所以我想抽調禁軍、京營、內廠、東廠最精銳地力量陪同皇上前往。至少有……五千人吧,全部人馬裝扮成赴邊關增援官兵,這樣一來,五千人馬就微不足道了。至少不會引起地方官府和敵方秘探的注意。”

楊凌將詳細情形又敘述了一遍;焦芳聽完想了想道:“大人同去麼?”

楊凌苦笑道:“我若不守在他身邊,如何放心得下?恐怕要吃、吃不下。睡、睡不着。自然是要守在皇上身邊的,我就以代皇上去邊關視察爲藉口同行便是”。

焦芳的神色頓時緩和了下來,微微沉吟道:“那麼……此計可行,但是爲慎重起見,到了大同,應當秘密知會大同巡撫胡瓚知道,他是大同一道的最高軍政官員,目前雖說是楊一清統兵、苗逵督軍,他手上至少可以調動兩萬人馬。有他暗中照應,方保得萬無一失。”

楊凌略一沉吟,頷首道:“甚好,這事內閣幾們大學士是瞞不住的,介時皇上就先以聖體微恙爲藉口拖上兩日,估摸着我們到了宣府時,再由焦翁通知李、楊兩位大學士。

到那時木已成舟,他們也只好幫着遮掩,有你三位坐鎮京師,我就放心了。至於其他官員麼……由內閣三大學士曉諭六部九卿即可,再下邊的官員概告以皇上龍體欠安,暫不升朝。”

焦芳想起李東陽、楊廷和發現皇上不見了時,那副暴跳如雷地模樣,不禁有些頭痛,他嘆氣道:“好,到時請皇上下道密旨吧,否則門下可鎮不住這兩位大學士”。

他想了想又道:“另外,建儲居守要如何安排?”

楊凌瞠目道:“建儲居狩?什麼建儲居狩?”楊凌有點露怯,只聽說過清朝皇帝木蘭秋狩,離京打獵叫秋狩,逃難離京還叫秋狩,怎麼明朝時也有一狩?

焦芳也是一怔,他想起這位大人只是個秀才,一朝登天才位極人臣,對於朝廷制度不甚瞭解倒也正常,便釋然一笑道:“建儲居狩是例代皇朝必遵的律令,大明已有近百年皇上不曾離京,這舊制平素無人提起,難怪大人不記得”。

焦芳呷了口茶,又道:“皇帝親征或者巡幸天下,必須命太子在京城留守,稱爲‘監國’。如果皇上尚無子嗣,或者太子年幼,尚無法常理國事,則派皇弟監國,亦可通融。

英宗當年北征,即派皇弟成王留守,當今皇上尚無子嗣,亦無同胞兄弟,那就只有先在諸藩王中尋一個世子建儲,有了儲君後再談居守。”

楊凌蹙眉道:“皇上春秋鼎盛,如今不過才十六歲,用得着大動干戈地建儲君麼?”

焦芳忙解釋道:“大人,這只是一項必須的規定,有備無患而已。皇上既然是秘密離京,建儲自然也是立下秘旨,到時只有六部九卿、三大學士知道此事,就是被立的藩王世子自己也根本不知道這事,皇上回了京,再撤消旨意便是”。

楊凌一聽這才放心,可是立儲就是皇上的事了,看來這事還得正德舀主意,楊凌正猶豫要不要再回乾清宮見見正德,外邊小黃門道:“大學士正與楊凌楊大人商議國事,你把卷宗擱下,回頭再來取吧”。

楊凌提聲問道:“甚麼事?何人送來卷宗?”

小黃門在外邊恭聲答道:“回大人,戶部郎中嚴嵩,說有籌備糧草、徵調役夫地奏摺要呈給大學士”。

嚴嵩不是外人,他官階低微,所以乖巧的極少登楊凌的家門,卻通過夫人外交,始終和楊家保持着密切的關係。

楊凌着江南、湖南、陝西三省各地一地、一縣、一省試種新糧,如今糧種和培訓出來地糧農雖尚未派去,但是早已令三地測算田畝,摸清當地耕種土地的情形、籌備農具、說服佃農。這些事全部通過戶部頒佈政令。

韓文對未經試種,先在一省之地全面試種持反對意見。雖然陝西巡撫是劉瑾任用地私人,對這種命令執行地不遺餘力,韓文對於上傳下達的消息卻消極對待,嚴嵩一個小小地戶部郎中,居中調停。上下聯絡,若不是他,楊凌焦頭爛額的不知還要操多少心,斷不會像現在這般清閒。

在楊凌心中。固有地嚴嵩是個大奸臣的念頭已漸漸消去,此人雖熱衷權力。卻不好色、不好財。簡直就是個事業狂,楊凌對他觀感甚好,已視爲一個得力的心腹,聞言便道:“叫他進來吧”。

嚴嵩抱着一摞卷宗奏摺進了門兒,看了楊凌一眼,卻向規規矩矩按品秩向焦芳施了個禮,然後才向楊凌施禮,謙和地笑道:“下官不知大人正和大學士商議國事,來的冒昧了。這些卷宗只是彙報徵集糧草、役夫的情形,各地方官府對用兵大事倒也不敢馬虎,未敢拖延矇蔽,並無緊要大事”。

楊凌笑道:“這事兒你們知道就行了,真有了難處,儘管去找劉公公,他地大捧揮舞的正來勁兒,還愁無處下手呢,我就不攙和了”。

焦芳和嚴嵩聽了都笑了起來,楊凌含笑道:“別客氣了,你也坐吧,我這正有一樁大事與焦翁商議,你也不是外人,一齊聽聽”。

嚴嵩應了聲是,欠着屁股在炕下官帽兒椅上坐了,輕笑道:“下官在翰林院時整天介玩弄筆桿子,寫些詩詞文章,自進了戶部整天和糧秣錢米打交道,深覺才疏學淺、力有不逮,大人真有要事,下官也只好豎起兩耳,左邊一聽,右邊一聽了”。

楊凌佯怒地笑道:“這件大事極爲了得,本官素知你爲人嚴謹、行事穩妥,纔要你一起參議,若只聽聽可是不行”。

楊凌要陪正德去大同,試種新糧的事又不能擱下,許多大事都需要交待給這個心腹知道,原也沒打算瞞他,便把事情對他又說了一遍。

嚴嵩面帶淺笑,聽說皇帝要出京微服出巡,神色也絲毫不驚,聽到楊凌和焦芳的安排也是不住點頭,直至聽到建儲居守時,一對濃眉才攸地皺了起來,沉吟半晌才惴惴地道:“下官以爲……此事不妥”。

楊凌和焦芳訝然互望,焦芳撫須道:“嗯,惟中有何見解,不妨說來聽聽”。

嚴嵩遲疑了一下,說道:“下官以爲,皇上北巡,兩位大人早已成竹在胸,心中是認爲沒有兇險地,那麼這建儲居守的循例又何必照搬?

昔年漢劉邦曾被匈奴四十萬鐵騎困於白登山,但此一時彼一時也,大同以北、以西,大片國士盡在我大明手中,韃靼雖來襲擾,朵顏三衛雖未必中心,但兵馬以我大明佔優。

皇上大可先至大同,再傳遞消息與朵顏三衛,在此期間調兵遣將,穩妥安排,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無論韃靼、朵顏三衛皆無隙可趁,可是若建儲居守,反有莫大地危機和後患”。

楊凌動容道:“此話怎講?你說詳細些”。

嚴嵩挪了挪瘦竹騀兒似地身子舔舔嘴脣道:“大人,患不在外而內。您想,乘輿在外,如果遇警遇困,護從的人當然竭力保駕,朝廷中羣龍無首,文武百官也必然萬衆一心,盼望國君早日回來。

皇上不在宮中,文武百官未必便真瞞的過去,頂多他們擔心人心惶惶,佯作不知,可是倘若有了儲君……,難保不會有人存有私念異心。

皇上臨朝未滿一年,根基未穩,六部九卿豈會個個忠誠?倘若有人存了擁立從龍、建功立業的念頭,皇上本來沒有危險,只怕也會有人泄露消息給韃子,皇上被困受圍的話,那更是……”。

楊凌一聽就明白了,儲位未定,文武百官必然效忠皇帝並且盡力爭寵,如果儲位已定。皇帝處在一種隨時可爲他人取而代之的險境之中,真要遇險。文武百官必定各打各的小算盤,彼此下絆子扯皮,可就誤了大事。

再者,正德繼位後,朝政更迭。先是六部尚書罷了一半,再是大學士三去其二,文武百官受牽連的不計其數,有些老臣對皇上早生怨恚之心。認爲另立新君有益江山也好、想擁立新君,立下從龍之功也好。恐怕袖手旁觀。甚至落井下石的事就會發生。

這樣一來,建儲居守,就是無備不一定有患,有備則必有大患。其中微妙,焦芳久在官場,更是一點就通。

楊凌恍然地一拍大腿道:“着啊,照此說來,議建儲君反倒是陷皇上於險地了,你所慮甚是。建儲居守絕不可行,是我思慮有欠周詳了”。

嚴嵩欠身微笑道:“不敢,聖性尚武,大人有些考慮,也是爲了皇上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如魚得水,坦然從事”。

焦芳捻着鬍鬚,望了嚴嵩一眼,輕輕嘆道:“九邊塞外,親冒鋒鎬,險不可言。正該如你一般多方考慮,嗯!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呀!”

焦芳熟稔典章制度,嚴嵩練達人情世故,有這一老一少兩個頗具權奸潛質地能人蔘詳,楊凌居中權衡取捨,對正德微服出京的事安排的滴水不漏,直聊到落暮時分,三人才盡歡而散。

楊凌心中有了譜,欣然出了宮門,僕從們擡過那頂大官轎,楊凌進了轎子,伍漢超正盤膝打坐,見他回來才收勢讓過,楊凌鑽到後座坐下,歉然道:“難爲漢超了,以你才學本該大有所爲,現如今卻要你爲我保鏢護院,呵呵,再候些日子吧,等風聲過去了,再放你個官職。”

伍漢超笑道:“大人不必客氣,小可地傷尚未痊癒,多休些日子也好。我在山上的時候,常常就是一打坐便是一天,倒也不覺枯燥。”

二人談笑間,大轎已離了地面,忽悠悠地上了路。

出了青磚鋪就地御路,拐上了繁華的大街,伍漢超正扭頭對楊凌講解着內功心法,忽地語聲一頓,下身未動,整個上身卻突然平移出半尺,一柄寒光閃閃的利劍自轎簾外刺入,一劍刺空,刺空亦有所覺,長劍刷地一聲抽了回去。

此時轎外大亂,傳來一陣喧鬧聲。伍漢超低斥道:“果然有刺客!”,話落抄起立在座旁的長劍,一團身撲了出去。

那一劍看得楊凌心驚肉跳,轎外急驟的兵器撞擊時,大街上百姓地尖叫喧吵聲鬧成一團,隨後一聲嬌斥餘音漸遠,只聽伍漢超喝道:“保護大人”,便沒了聲息。

楊凌定了定神,微微掀開轎簾見四名侍衛緊張地護在周圍,臨近年關採辦年貨的人本來就多,這裡又是一條極繁華的街道,四下裡慌慌張張的人羣還在奔跑,地上這麼丟了個肥豬頭,那麼扔了捆燒紙佛龕,一地地狼藉。

楊凌掀開轎簾兒出去喝道:“伍兄呢?”

一個侍衛持着刀,緊張地看着四下疾關逃的百姓道:“追着那蒙面女刺客去了”。

楊凌吁了口氣,說道:“去一個人,叫五城兵馬司地人趕快彈壓地面,亂子越鬧越……”,他話音未落,眼角一道夭矯迅捷地人影一閃,那個侍衛被人一腳踢入人羣,半空中已噴出一口鮮血。

那人影好快,劍光閃電掠至,另一個已所覺的侍衛剛剛擰身劈出一刀,已被一劍搠在肩膀上,劍抽腿至,那侍衛打着轉兒砸向人羣,楊凌只覺腰間一緊,已被人攬住提起,耳邊一聲嬌斥道:“斷後!風緊各投山門!”

楊凌腳不沾地,被那人裹脅着疾衝入人羣,三繞兩繞拐進一條未燃燈籠的衚衕兒,衚衕不長,轉瞬間搶出去衚衕口兒停着一輛馬車,那人抖臂一甩,將楊凌扔進馬車,身形一團一縱,也跟着衝了出去,喝道:“馬上出城”。

楊凌被那一扔,昏頭轉向的摔進車內,剛剛揚起頭來,身旁就衝進一個人來,擠在他身旁坐下,隨即楊凌領口一緊,被人提了起來。

楊凌手忙腳亂地一按,觸手豐腴柔軟,剛剛覺出是條飽滿結實的大腿,整個人就被向後一按,“砰”地一聲撞在車棚上,一柄涼嗖嗖、鋒寒無比的利刃按在了頸上。

楊凌定了定神,只見車中掛着一盞氣死風燈,燈光輝映下,那人摘下了遮面的黑巾,一身黑衣、肌膚如雪,襯托出一種不染纖塵的美麗。

那張俏臉清雅脫俗,明麗照人,一隻瑩潤無比鸀意盎然的碧玉簪子橫插在油亮地青絲上,彎彎柳眉下一雙俏眼精光閃爍,冷厲無比。

楊凌怔了怔,說道:“紅娘子楊跨虎?”

那黑衣勁裝的嬌俏美人先是一怔,然後啓齒一笑,弧貝隱現地道:“原來你已識得我的底細,不錯,我正是崔鶯兒!廠督大人,你偌大的本事,還不是落入我的掌中?”

她短劍劍刃一橫,劍脊在楊凌頸上一壓,板起俏臉低聲冷斥道:“我丈夫呢?是不是已遭了你的毒手?”

那忽地一笑,如銀瓶乍破,剎那間的笑顏宛如雲破月來花弄影般無比動人,轉瞬間即如一隙白駒,踏雪無痕,冷俏的臉龐上只剩下一對無比仇恨的眸子,冷冷地盯着他。

第294章 草動蛇驚第83章 謀而後動第299章 戰前喜報第155章 奸臣擴大會議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253章 剿匪之策第81章 各自籌謀第97章 鎯鐺入獄第424章 寧王造反第172章 嚴陣以待第456章 戰端初現第210章 有軍來援第19章 瘋子縣令第139章 長幹行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55章 西洋教士0105章 正德斷案第330章 爲淵驅魚0115章 各有隱私第443章 緣份到了第6章 走出山坳第221章 心若有靈第4章 家徒四壁第36章 奪路而逃第17章 青蛙理論第129章 踏浪而來是冤家第81章 各自籌謀第36章 奪路而逃第428章 三個女人第87章 正德頒詔第389章 幾回月下敲金鐙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199章 鳳欺游龍第365章 北向第14章 貞操之辯第218章 求醫第232章 兵貴神速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110章 大婚副使第220章 歡喜冤家第399章 兩虎爭食第248章 龍江再興第48章 糊塗升官第392章 歸路第379章 奸詐兄弟第55章 西洋教士第187章 兵至大同第82章 黃米白米第71章 儆猴熬鷹第309章 蜀道難行第67章 不務正業第134章 左右開弓第93章 覓計救人第368章 緊鑼密鼓0194 花當來了第63章 八虎遊街第456章 戰端初現0194 花當來了第387章 血戰飛陵渡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62章 天兵0100章 刀下留人第137章 佛堂白骨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53章 錦衣提督第365章 北向第165章 奸黨風波第143章 紅楓樹下第418章 誘惑何止是女人?第7章 馬上美人第445章 萬鬆書院第14章 貞操之辯第461章 勝負難預料第53章 錦衣提督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84章 四月廿八第80章 佛也發火第450章 初履兀者衛第251章 閨中定計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317章 一馬西來第366章 五星上將第344章 好大一口鍋第87章 正德頒詔第8章 惹上官司第360章 運籌軟禁之中0107 經筵之談第337章 跳大神第37章 生死一線第444章 春夢無痕第177章 正合朕意第213章 激烈衝突第44章 明月難圓第217章 人性本惡?0105章 正德斷案第48章 糊塗升官第385章 脣槍暗箭第396章 靜夜第250章 商戰未開刀兵已至
第294章 草動蛇驚第83章 謀而後動第299章 戰前喜報第155章 奸臣擴大會議第219章 江山美人第253章 剿匪之策第81章 各自籌謀第97章 鎯鐺入獄第424章 寧王造反第172章 嚴陣以待第456章 戰端初現第210章 有軍來援第19章 瘋子縣令第139章 長幹行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55章 西洋教士0105章 正德斷案第330章 爲淵驅魚0115章 各有隱私第443章 緣份到了第6章 走出山坳第221章 心若有靈第4章 家徒四壁第36章 奪路而逃第17章 青蛙理論第129章 踏浪而來是冤家第81章 各自籌謀第36章 奪路而逃第428章 三個女人第87章 正德頒詔第389章 幾回月下敲金鐙第198章 同牀異夢第199章 鳳欺游龍第365章 北向第14章 貞操之辯第218章 求醫第232章 兵貴神速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110章 大婚副使第220章 歡喜冤家第399章 兩虎爭食第248章 龍江再興第48章 糊塗升官第392章 歸路第379章 奸詐兄弟第55章 西洋教士第187章 兵至大同第82章 黃米白米第71章 儆猴熬鷹第309章 蜀道難行第67章 不務正業第134章 左右開弓第93章 覓計救人第368章 緊鑼密鼓0194 花當來了第63章 八虎遊街第456章 戰端初現0194 花當來了第387章 血戰飛陵渡第88章 四面樹敵第462章 天兵0100章 刀下留人第137章 佛堂白骨第453章 月華如水第53章 錦衣提督第365章 北向第165章 奸黨風波第143章 紅楓樹下第418章 誘惑何止是女人?第7章 馬上美人第445章 萬鬆書院第14章 貞操之辯第461章 勝負難預料第53章 錦衣提督第409章 綺夢驚魂第84章 四月廿八第80章 佛也發火第450章 初履兀者衛第251章 閨中定計第304章 修羅刀下證菩提第317章 一馬西來第366章 五星上將第344章 好大一口鍋第87章 正德頒詔第8章 惹上官司第360章 運籌軟禁之中0107 經筵之談第337章 跳大神第37章 生死一線第444章 春夢無痕第177章 正合朕意第213章 激烈衝突第44章 明月難圓第217章 人性本惡?0105章 正德斷案第48章 糊塗升官第385章 脣槍暗箭第396章 靜夜第250章 商戰未開刀兵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