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尚書大人乃餌也!

蕪湖,因爲蒙古二韃子大爺的到來又姓了明。

成功騙取蕪湖城後,千戶那木圖和安軍使吳重山立即向浙軍發出信號,很快,兵部尚書張煌言便再次屹立在蕪湖城頭。

此時的張煌言一掃十數天前的迷茫和絕望,又一次意氣風發。經太平軍的幫助,三千多被清軍抓捕去的浙軍士卒被解救出來,原先在銅陵自潰的水師也被張煌言派人重新聯絡往蕪湖集結,現在浙軍已經恢復到五千餘人,三百多條船。那木圖部將擒獲的數百綠營兵連同繳獲的軍械也交給了浙軍,現下已經打散分給了浙軍各將。

太平軍並沒有在城中駐紮,而是在浙軍趕到後便退到了城外。安軍使吳重山帶着幾人留在城中和浙軍的參軍徐允耕作相交關接事項。

在城頭感慨一番後,張煌言來到蕪湖府儒學,先在孔廟行禮,再轉至明倫堂前,此時城中男女老少紛至,皆要親眼見一見這位再次到來的大明兵部尚書。百姓見到張煌言後便即哭訴浙軍撤退後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有親人被殺的更是泣不成聲。

張煌言無比愧疚的拱手對衆人道:“是我張煌言對不起大家!諸位所受的苦難,我張煌言來日一定爲大家向韃子討回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光復南京!”

百姓多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什麼大變,只知浙軍又打來蕪湖,故而都道大明恢復有望,因而一聽張煌言說南京能夠光復,頓時紛紛叫好。

“各位鄉親父老,我們明軍是正義之師,絕不會擄掠清算。前番我來時便曾下過嚴令,今天我同樣要鄭重宣佈,蕪湖百姓的生計一切照常,做買賣的種莊稼的,照樣做你們的營生,我明軍絕不會侵犯大家!當然,我也歡迎大家主動加入我們,一起光復南京,一起殺韃子!”

與百姓談話之後,張煌言又與城中士紳晤談,同時接見遺老和義士,安排部署蕪湖光復後的官府建立和秩序維持相關的事。不過除了那些之前就秘密和浙軍有聯繫的抗清士紳,大多數蕪湖士紳對於張煌言和浙軍的重新到來感到不安,因爲他們害怕浙軍會再次失敗。

對此,張煌言告訴他們,廣東太平軍已經光復江西,現正揮師東進,不日便會攻打南京。聞聽兩廣明軍殺到,這幫士紳這才稍稍定心,但還是有所保留,畢竟鄭軍的大敗給這些人留下的陰影太深。若不是浙軍回來的快,恐怕他們中不少人都要做揭發他人保全自身的齷齪事了。

和士紳們直談到晚間,張煌言才和吳重山在府衙碰面,商議浙軍下一步動作。

參將魏大龍很是激動的說道:“尚書大人,既然蕪湖已下,那我們當配合太平軍順江攻打南京,替南京城下死去的閩軍兄弟報仇!”

張煌言點了點頭,若無太平軍相助,浙軍恐怕早就不存,所以他是非常願意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的。

代表太平軍的吳重山卻道:“張尚書,我家大帥的意思是浙軍眼下當守住蕪湖,監視下游和上游安慶清軍的動向,而不是順江攻打南京。”

“不打南京?”張煌言怔了下,問道:“粵國公現在何處?”

吳重山搖了搖頭,並不隱瞞,他實話實說道:“不瞞尚書大人,我家大帥現在的蹤跡我也不知。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我家大帥此刻正在向南京進軍。”

“如此便好。”

張煌言微一點頭,眼下江南人心未定,還有不少抗清義師活動,太平軍於此時攻打南京,可收倍半功效,若是遲了等清朝穩定了江南,重新建立起有效統治,那便困難的多。但想既然太平軍正在向南京進軍,那他更應該率部順江配合太平軍,這樣一個在陸,一個在江,豈不更容易得手,爲何那位年輕的國公卻讓自己守在蕪湖不動的?

張煌言心中奇怪,正要問吳重山,卻聽羅綸道:“啓稟尚書大人,羅綸年輕識淺,有一想法不知當說否?”

羅綸字子木,安徽人,是定西侯張名振手下猛將羅蘊章的族侄。他爲復明大業,屢到各地考察山川形勢,鄭成功屯兵瓜洲,他亟往鎮江觀變;張煌言先往南京,他沿江追趕,結果半路聽說南京大敗,浙軍崩解,但他卻沒有就此返回,而是孤身一人繼續前來尋找浙軍,結果在江北的無爲找到了浙軍。此人任俠尚義,直言無隱,張煌言頗爲器重,一路之上不時徵詢他的意見,參軍徐允耕對他也是頗是看重。

“子木請說。”張煌言微笑看着羅綸,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羅綸道:“我以爲浙江爲進入贛閩的孔道,若能控制浙江,除能與江西太平軍相呼應,更能聯通金廈,所以我認爲尚書大人當分出一支偏師,擇一大將帶領進軍廣德和新安,打浙江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不但能聯通贛閩,更能阻斷浙江和南京,如此太平軍攻打南京之時,便不虞浙江方面會有增援。”

“子木所言甚是,我軍當前除要守住蕪湖,監視上游安慶和下游清軍動向外,還要招兵進取池州,一軍拔和陽,以固採石;一軍出溧陽,以窺廣德;一軍入寧國,以偪新安,徹底穩固南京上游數府,你們以爲如何?”

吳重山認可張煌言這個思路,他之前得到的命令就是將浙軍殘部帶到蕪湖,以浙軍的水師監視上下游清軍動向,並沒有其他命令。而張煌言的這番部署雖說一定程度會削弱蕪湖的守衛力量,但卻能佔領更大的地盤,阻斷浙江方面清軍,要是進展順利,肯定能減輕主力東進的壓力,所以他自是沒有理由反對。

參軍徐允耕總兵郭法廣他們也沒有意見,張煌言便當場定了下來。衆人起身告辭時,張煌言也覺肚餓,便叫親兵弄些吃的給他,拉着羅綸這個故侄坐下一起吃。正吃着時,親兵卻引一個和尚到來,那和尚卻是之前曾往宣城向張煌言傳遞鄭軍於南京城下大敗消息的鬆隱和尚。

聽完鬆隱和尚所說,張煌言嘆了一聲:“不想鄭王爺就這麼快走了。”

鬆隱和尚也是搖頭嘆息,來前他只道張尚書已是窮途末路,不想現在卻是柳暗花明,又重振旗鼓。若鄭王爺那邊不走,這江南之事可真是還有大可爲啊。

想起朋友所託,鬆隱和尚便問張尚書:“不知羅綸羅公子是否在尚書大人軍中。”

“大師,我便是羅綸,不知大師有何事?”羅綸困惑的起身。

見要找的人就在面前,鬆隱和尚不禁笑了起來,從懷中掏出一封信遞到羅綸手中:“這是你叔父託我帶給你的信。”

羅綸忙接過信看,確是叔父羅蘊章親筆所書。信中,羅蘊章告訴侄兒,鄭王爺已經從崇明撤軍,且決定回到金廈後就揮師攻打東番,讓侄兒要是找到張尚書,就和他一起回去。

“天未厭亂,使我南都之勢,頓成瓦解。前觀何廷斌所進臺灣一圖,沃野千里,餉稅數十萬,足可造船制器。近爲紅夷佔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我欲平克臺灣,以爲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

羅蘊章信中有將鄭王爺對部將所說打東番的理由記下,羅綸念給張煌言聽後,後者沉默片刻,問羅綸:“你叔父是否提及延平何時出師?”

羅綸道:“會先到澎湖候風向,應該就是在明年三月間。”

“賊韃子達素狠毒,迫令沿海百姓遷徙內地,鄭延平的錢糧補給大受影響,這番北上入江已是耗盡多年積蓄,想是金廈已入不敷出,故爲此而去臺灣。”

羅綸卻擔憂道:“若是與紅夷爭奪通商專利,附帶徵收糧餉,以解軍用,尚可以理解。我怕的是,延平王現在退出長江,將來退出閩海!照我看,鄭王爺這會當立即回師,再入長江,這樣有太平軍陸師可依,南京如何會拿不下。”

張煌言略作沉思,道:“這樣,我寫首詩派人送去,勸一勸延平吧。”說完,便要親兵拿來筆墨,當場寫了一詩。

詩云:

“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樑;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

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清河客,輸君是望洋。”

詩中“清河客”用的是李萼與顏真卿的典故。唐玄宗安史之亂時,河朔等地均被攻陷,獨有顏真卿在平原縣堅守不降。清河縣二十多歲青年李萼面見顏真卿,遊說他攻取清河縣爲根基,他說:“公首倡大義,河北諸郡恃公以爲長城。”很明顯,張煌言這詩乃是自比清河客,希望鄭成功能暫緩回金廈,先回來配合太平軍奪取南京,只要拿下了南京,還怕錢糧短缺嗎?

羅綸和鬆隱和尚將張煌言這詩讀了一遍,後者憂心說道:“鄭王爺向來頗有主見,尚書這詩能令他轉念嗎?”

張煌言對鬆隱道:“你先去見陳永華,他一向留意錢糧貿易,養兵補給,鄭王爺很信任他。你力請他設法,務必要讓你見到鄭王爺。要記得,面見時不可涕泣,延平喜歡果斷明快,你要抓住機會,再三陳述長江上游翻天鉅變,告訴延平太平軍東進南京,正是我們再次奪取南都,收復江南的大好機會!”

鬆隱點頭應下。張煌言又道:“我會再請故舊王忠孝等人勸諫,但所謂盡人事,聽天命耳!”

“皇天不負有心人,佛祖會保佑大明的。”

鬆隱和尚唸了聲佛號,將張煌言詩作收起放在衣服夾袋中,便匆匆告辭。張煌言留他吃飯都不得。

鬆隱走後,羅綸也是感慨了一番,和張煌言坐下繼續吃飯。吃了片刻,羅綸卻放下筷子,皺着眉頭道:“尚書大人,我忽有一感,太平軍那位大帥讓你留在蕪湖,似乎有拿大人當誘餌使的意圖。”

聞言,張煌言一怔,旋即輕笑一聲:“若我能引來南京清兵,好讓粵國公得手,那便是死,都無遺憾。”

...

第九十二章 保安第五百二十章 天子逃了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第一百八十四章 西府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四百六十五章 人口 遣散 備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讓城第九百七十九章 探花不值一文錢第六百八十三章 血路 滿江紅第九百五十一章 好話與你們說第一百一十六章 軍法第七百七十八章 滿漢好兄弟第六百六十七章 兩省巡撫第九百四十五章 他們是大清的兵第七百七十九章 擡滿旗 賜滿名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東蠻子進展太快了第四百七十章 皇上,出大事了!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六百五十六章 諸王之中,唯傑書可用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676章 旗在人在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若能活下去,照顧我爹孃今天請假,明天開始努力更新第七十七章 吞併第一千八十九章 鐵匠 竹竿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百章 活該第五百零五章 隨俺馬鷂子殺敵第五百九十五章 老婆?齊王?安南?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八百二十五章 宮裝女子第二十九章 成全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活下來,故都見!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二百二十九章 頹喪第六百八十二章 吳三桂的好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濫殺放血第五百七十八章 赫赫戰果第一千八十六章 瞞上不瞞下第七百四十七章 活捉嶽樂第一百八十四章 西府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一千九十九章 亂民,不足慮也!第七百七十四章 紫氣東來第九百八十六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廣東又來報捷了!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一百三十六章 猛攻第五百八十六章 皇帝的奴才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二百零四章 黃泉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事第七百九十五章 非定國負君,君負定國也!第五百二十七章 可是公主殿下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二百五十三章 勤王?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二百四十六章 戰後第一百一十章 俘虜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帝國第633章 北伐軍的組建第九百七十九章 探花不值一文錢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三百一十三章 活活鋸了你第四章 投奔第九百二十三章 漢奸無後第七百二十六章 這世道,爲官不易第二百零三章 炸營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四十六章 侍女第四百零一章 錢不是問題第二百七十六章 成軍 中第八百八十一章 我鰲拜自個領死去!第二百四十章 決戰 十第九百零九章 北逃之路第九百六十五章 媽媽走不得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是陰謀是陽謀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一千九十二章 再不回頭!第四十一章 整編第七十九章 首級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全軍集合 大帥來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三百五十三章 滿韃子就在這裡!第九百六十三章 人髒俱全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四百零四章 天下震動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
第九十二章 保安第五百二十章 天子逃了第六百章 爲了糧食開戰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第一百八十四章 西府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四百六十五章 人口 遣散 備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讓城第九百七十九章 探花不值一文錢第六百八十三章 血路 滿江紅第九百五十一章 好話與你們說第一百一十六章 軍法第七百七十八章 滿漢好兄弟第六百六十七章 兩省巡撫第九百四十五章 他們是大清的兵第七百七十九章 擡滿旗 賜滿名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東蠻子進展太快了第四百七十章 皇上,出大事了!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六百五十六章 諸王之中,唯傑書可用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第一百六十八章 攻守 七第676章 旗在人在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若能活下去,照顧我爹孃今天請假,明天開始努力更新第七十七章 吞併第一千八十九章 鐵匠 竹竿第四百一十一章 我見見耿精忠他娘第一百章 活該第五百零五章 隨俺馬鷂子殺敵第五百九十五章 老婆?齊王?安南?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八百零九章 此幕何等熟悉第八百二十五章 宮裝女子第二十九章 成全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活下來,故都見!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二百二十九章 頹喪第六百八十二章 吳三桂的好心第四百三十四章 濫殺放血第五百七十八章 赫赫戰果第一千八十六章 瞞上不瞞下第七百四十七章 活捉嶽樂第一百八十四章 西府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一千九十九章 亂民,不足慮也!第七百七十四章 紫氣東來第九百八十六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廣東又來報捷了!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一百三十六章 猛攻第五百八十六章 皇帝的奴才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二百零四章 黃泉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事第七百九十五章 非定國負君,君負定國也!第五百二十七章 可是公主殿下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二百五十三章 勤王?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二百四十六章 戰後第一百一十章 俘虜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帝國第633章 北伐軍的組建第九百七十九章 探花不值一文錢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三百一十三章 活活鋸了你第四章 投奔第九百二十三章 漢奸無後第七百二十六章 這世道,爲官不易第二百零三章 炸營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清軍和關寧軍哪個強?第四十六章 侍女第四百零一章 錢不是問題第二百七十六章 成軍 中第八百八十一章 我鰲拜自個領死去!第二百四十章 決戰 十第九百零九章 北逃之路第九百六十五章 媽媽走不得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是陰謀是陽謀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一千九十二章 再不回頭!第四十一章 整編第七十九章 首級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全軍集合 大帥來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三百五十三章 滿韃子就在這裡!第九百六十三章 人髒俱全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639章 天下無人不識君第四百零四章 天下震動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