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鐘山風雨起蒼黃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鎮江離南都只有140餘華里,人若步行的話,走上一天便能到。w?w?w?·書k?a?nshu·com若乘馬車半天也能趕到,要是騎馬的話,那就更快了。

周士相喜歡騎馬,這和他前世是騎兵有關係,並且沒有什麼能比騎馬更能彰顯大軍統帥威風的了。

只可惜當年從由雲龍那裡搶來的大青馬戰死在了揚州城下,雖說如今這匹座騎也是上等的蒙古好馬,但周士相總覺得不如大青馬好。或許,在他心裡,大青馬已經不單單是一匹馬,而是他的戰友了吧。

從前,不管哪次出行,周士相都會騎兵。但這一次去南京,周士相選擇乘馬車。一來是爲了低調,免得外界“誤會”;二來則是想看看沿途民生恢復情況。

甲申以來,各地不僅人口銳減,民生也是凋零,二十年下來,連帶着原先的官道也大多變得殘缺不齊,沒於荒草之中。現在各地除了主要道路(通往省城,交通要地)不得不組織百姓加以修整外,大部分道路仍就荒廢。

發展最好的廣東,境內道路荒廢率也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兩廣總督衙門不是沒想過組織人力、物力修整這些荒廢道路,但卻限於人口因素,無法組織足夠的修路人手。

如太平軍起家之時的羅定州城,現在已然是一座鬼城,根本無人居住,又哪裡來的“夫子”可以招募徵召。廣東尚且如此,其它各省更不用說了。

最新的各省人口黃冊已經報了上來,情況比兩年前要好一些,但整體情況仍是不容樂觀。

太平軍實際控制的各省,江蘇和浙江、湖南三省人口最多,其中江蘇有丁口470萬,浙江有丁口512萬,湖南有丁口290萬。餘下各省,廣東有丁口169萬(新增11萬),廣西104萬(增加5萬),福建139萬,江西143萬。

貴州和雲南因爲剛剛佔領,基層官府尚未完全建立並實行有效統治,加之二省境內有大量土人,所以人口數據尚未統計出來。樂觀估計,二省丁口當在200萬左右,其中漢族人口恐怕不到一半。

湖北名義上歸定武政權,不過湖北巡撫袁宗第是忠貞營出身,忠貞營和太平軍的關係也類似於合作的盟友關係,所以湖北這一塊對於定武中央而言,倒是有點聽宣不聽調,獨立性很大,自然不可能照其它各省一樣,按周士相的要求搞“人口普查”。

另外,湖北和湖南原本都屬於湖廣行省,在大西軍北上抗清後,湖廣一直是明清的主戰場,連年戰亂,必然導致人口下降。忠貞營出夔東後,爲了迅速壯大,在湖北強拉壯丁,大肆搶掠,造成了湖北生產停頓,百姓流散,所以即便湖北願意並有能力進行人口普查,境內百姓數量也絕不會超過湖南。

江蘇原是南直隸,洪武初年的人口就多達1129萬,經明朝兩百多年發展,人口高達三千餘萬,現在卻只剩470餘萬,不及原先只有他一半人口的浙江多,主要原因便是清軍南下時,江蘇幾乎縣縣遭屠(尤其江南),有的地方更是連續被屠,致使江蘇成爲人口損失最大的省份,比已經成爲“無人區”的四川還要嚴重。??????一看書ww?w?·k?a?nshu·com

如果說其它省份或多或少都有天災、流寇影響導致人口下降厲害,那麼江蘇的人口下降則完全是滿清大屠殺造成,同時江蘇反抗滿清的程度也是各省之最。

儘管各省人品都銳減的嚇人,但即便這樣,太平軍實際控制各省人口相加,也有2100萬左右,已然是明、清、吳三家控制人口最多的勢力。

人多力量大,人口是一個國家發展和強大的基石,周士相對於人口恢復的重視絕不亞於北伐滅滿清全族。因此江南暴亂平息之後,周士相趁機強力推行建村設鄉,用新的體制取代江南舊有體制,以此來穩定地方,恢復生產,讓飽受戰亂苦難的百姓能夠有更好的條件繁衍子孫。

參與江南暴亂的通虜暴亂士紳大多被滿門甚至舉族連根拔起,大量土地從這些士紳手中剝出,大量“浮財”也成爲官府維持地方的財力和太平軍的軍費。

一些沒有通虜,但在暴亂開始後選擇“中立”的士紳也被加以警告,被勸捐勸糧。參與通虜並參與暴亂,但在暴亂髮生後卻及時醒悟,轉而幫助官府鎮壓教民的士紳,或多或少的被減輕了罪責。主持鎮反運動的汪士榮要求這些士紳出資替災民修繕房屋,或集資修建孤兒院、濟老院等。而那些堅定站在太平軍一邊的士紳,得到了他們的回報。

經汪士榮上報,周士相親批,約有兩百多名開明士紳子弟被保舉送入南京的武備學堂和開設在南都、蘇州等地的中學堂。大致同等數量的開明士紳子弟被招入府縣衙門六房,鄉村公所任職,並給予那些士紳榮耀,從而使他們脫離原先的士紳圈子,成爲太平軍最堅定的擁護者。

............

在馬車上,周士相一邊批擬各地送來的奏疏,一邊感受車外的田園風光。不過,他總感覺外面的風光有點彆扭。彆扭的原因是鎮江知府不知道腦袋哪根筋搭錯了,竟然讓人將官道兩側的民間全用白石灰刷了一遍,看着十分的剌眼。

莫非這就是官僚的通病?

也許,鎮江知府的出發點是好的,不想大帥看到沿途過於破舊的房子,不過這好心顯然不被周士相買賬。只是周士相倒無意就此事找鎮江知府的麻煩,因爲在他的前世,地方官員就喜歡這樣幹。彷彿用白石灰將那些破房子刷一刷,就氣象一新似的。

對鎮江往南都的這條官道,周士相還是滿意的。這條官道大體上依舊保持着甲申以前的模樣,一路上地基都很平整,偶有損壞處,也都由鎮江和順天兩府組織百姓修整一新。

相比其它各省,哪怕是現在發展最好的廣東,江南一帶的道路條件都是上佳的,完善程度也好的多。這主要得益於當初修建這些官道時基本是以石板做路基,再差也是石子鋪就,因此不似其它地方因爲財力原因修造時偷工減料,所以二十年戰亂下來,江南的官道還是能夠承擔起它應有的使命。

經濟越好的地方,交通設施必然會好,因爲這是商業的需求。交通便利了,自然就會帶來商業,從而改善當地百姓的民生。周士相明白這個道理,當初他在廣東時就曾給廣東巡撫衙門寫過一句口號,叫“要致富,先修路”。

只可惜,其它地方不能像江南這樣,畢竟地區經濟發展有差異。現在人口又損失得厲害,恐怕沒有幾十年時間,都不會恢復到明朝極盛時期的人口兩億多。沒有足夠的人力,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

周士相已經下令湖北巡撫袁宗第想辦法從郝搖旗手中將韓王弄過來,如果對方能夠做到,湖北歸入中央的事情就可以緩上一緩,畢竟也要考慮到忠貞營的因素。

要是太平軍現在開進湖北,只怕在河南死磕開封的李來亨他們,真的就沒有退路了。

和平解決忠貞營,甚至吳三桂,是周士相的願望。相較滿清而言,二者都是漢人,前者更是高舉明朝旗幟,後者雖然助紂爲虐,但現在也和滿清打得頭破血流,所以從恢復中華這個大局來看,周士相實在是沒有必要和他們大動干戈。

如果吳三桂願意歸順,周士相不介意讓他和李晉國、李來亨一樣享受親王的待遇,甚至可以在將來在除兩京十八省之外的地區,擇一塊地盤給他們永鎮。遼東、西北都可以,甚至是海外也可以。但這不取決於周士相,而是取決於吳三桂、李來亨自己。

陰差陽錯將守衛開封重任擔下來的唐三水前幾天派人送信來,信中是大道委屈,說忠貞營是如何不要命的死磕開封,幾次險些要破城。他在城中當真是度日如年,懇請周士相看在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能夠發兵北上,迫使忠貞營退兵回豫南老實呆着。要不然,他實在是擔心自己完成不了齊王殿下託付的神聖使命。

周士相對此愛莫能助,三水兄想的簡單,可週士相真要派太平軍北上,開封可就真危險了。因爲忠貞營只會將北上的太平軍當作援軍盟友,而不是當成敵人。只要太平軍北上的消息傳到開封城下,忠貞營的老闖將們肯定就跟打了雞血一樣,不要命也不要本錢的將手下的炮灰往開封城下扔。那時,三水兄才真的危險。

況且,現在太平軍正在整頓,也沒有辦法發兵北上。針對唐三水的秉性,周士相痛快的給他繼續畫了大餅,信中說道兄之勞苦,弟豈不知,故待大事成,必以郡王相酬。

唐三水寫信求救,吳重山那邊也有信過來,不過說的和唐三水不同,直道開封固若金湯,根本不虞有失陷的危險。如此一來,周士相更是不可能派兵北上,倒是給蔣和發去命令,讓他籌措一批軍糧給忠貞營送去,免得他們在開封撐不下去。

除此之外,唐三水信中說的一件事讓周士相頗是重視。

唐三水信中說,鰲拜將一批被俘的吳軍將領給送到了開封,其中就有吳三桂手下猛將高大節。人送來時,半死不活,就看押在開封大牢裡。河南巡撫賈漢復想將高大節等人直接處斬,然後首級送往北京,被唐三水給攔住了,因爲他知道周士相正在收買拉攏吳三桂的部下,故而覺得他要是能把這些被俘吳軍將領救下來,將來說不定有用。

當日聞聽王屏藩之死時,周士相就不勝唏噓,報以他在回信中讓唐三水無論如何也要救治那些被俘吳軍將領,然後想辦法將人送出城,由軍情司的人接應帶回江南。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是抗清的將領,周士相實在是不忍看到他們被清廷處死。

吳三桂那裡,現在還和鰲拜在僵持着。

吳三桂雖然兵馬仍強於鰲拜,不過連遭敗績,軍心浮動,軍中糧草運輸也是困難,短期內難以再次發動大的攻勢。

現在,吳軍除忙着從陝甘搶運糧草運到河南支撐戰事,另外則是分兵攻入山西,想借此吸引鰲拜分兵。

不過鰲拜卻不上當,主持朝政的索尼和蘇克薩哈一起進宮面見了太皇太后,然後在敦拜不知情的情況下讓他帶兵去山西禦敵。敦拜大怒,卻不敢違背太皇太后的旨意,只能帶了幾千在京八旗前往山西。

周士相覺得吳三桂多半在山西不會有大的收穫,因爲他不是當年的李自成。

當年李自成是殲滅了明朝最後一支重兵集團孫傳庭部後,才真正是順風順水,所到之處,明軍無不望風而降。而現在,吳三桂並沒能殲滅鰲拜這支清軍最後的重兵,對於清廷而言,對於那些清軍將領而言,他們還有希望,因此不可能和當年投降李自成的明軍一樣,成批倒向吳三桂。

想要和平解決吳三桂的前提,是吳軍在戰場上不可能再取得勝利,甚至面臨內部崩潰的危機,只有這樣,吳三桂纔可能徹底打消自己的野心,轉而向周士相認輸。

所以,周士相當然不希望吳三桂打贏,要不然,他也不會拖他的後腿,發兵雲貴,現在又命第三戰區準備出川入陝作戰。

山東那邊,於七起義軍已經打出了高,潮。清廷任命的山東巡撫、海澄公黃梧根本招架不住,只能將平亂的希望放在貝勒屯泰的身上。屯泰所部現在已經趕到德州,最遲月底就當撲向登萊。

東海水師鄭鳴俊發來戰報,水師已經進入萊州海域,但是並沒有遭到清萊州水營的攻擊,甚至連抵抗都沒有。在發現海面上開來明軍的大船後,萊州水營副將連船都不要,便帶着部下倉皇逃離水營。

現東海水師正在萊州水營部署防線,並平整碼頭,同時也派人去聯絡於七義軍。

這算是個好消息。

將視線從車窗外收回後,外面響起了瞎子李的聲音:“大帥,南都到了。”

“到了麼?”

周士相從車窗中探出頭。眼前,是鐘山風雨起蒼黃的鐘山。

...............

鬱悶,興沖沖去捉兩天知了,昨天50個,今天90個,市價40元,大抵相當一章24小時訂閱收入。

慘,還是求訂閱吧。

第五十四章 陣亡第五百三十三章 負隅頑抗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第八百七十三章 該死的多爾袞餘孽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七百四十九章 萬勝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七百一十二章 心腹大患第六百九十章 漕糧一斷,京師必亂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業第四百零九章 權力是味春藥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第一千七十九章 匹夫血 不會冷第八百一十四章 我不說話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鷂子的委屈第三百二十一章 朕不怕死第九百四十九章 擁清伐明 下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消息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五百一十二章 趕着投胎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294章 有本事你砸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五百九十四章 陣營第278章 廣州將軍第九百七十一章 我不是英雄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暴雨斷電第七章 知縣第六百七十八章 驕橫明軍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誰是元兇第二百七十七章 成軍 下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滿江紅 大結局第四百六十四章 利益集團第一千零四章 大明不能有兩個皇帝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七百六十二章 舅哥第一千一十章攻心爲上 攻城爲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災情如軍情第一千六十章 大禍已釀成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一百四十四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三章 復仇第一千八十八章 當斷不斷 反受其害第八百九十四章 鰲拜等急了吧第二十章 風起第九百八十七章 倒黴的祖澤清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女官 洞房第九百七十六章 安南將軍急遞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復仇之戰的號角第一百零四章 奪城第三百三十六章 兩位大學士第八百四十七章 嚇死你們第四十一章 整編第一千四十六章 本王當於開封登基第一百二十一章 兵力第三百零六章 靖南王府的二管事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一千七十三章 天下本來是咱闖營的!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終弟及第一千五十九章 滿紙荒唐言第四百八十四章 六官 科舉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監和文官第六百零八章 野戰軍團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七十二章 營老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七百章 鎮反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612章 天子棄國第七百六十六章 永曆歸國 上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逆我者亡第七百五十四章 金陵 二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五百一十四章 擒賊先擒王 下第八百八十八章 我們不講理第291章 賊秀才不是李定國第八百三十六章 死清妖,頂你個肺!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一千六十四章 智勇過人唐三水第三百七十章 公子快走第一千四十九章 擲杯爲號第六百零二章 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第九百一十四章 漢人不如狗嗎!第四十四章 烙印第四百二十七章 延平拒兵第一千一十九章 夔東有文督師在第七百七十一章 管效忠 樑化鳳第二百四十三章 決戰 十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探馬第八百六十四章 將軍難免陣上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四百九十章 獅子大開口的宗室
第五十四章 陣亡第五百三十三章 負隅頑抗第八百五十八章 滿韃無人第八百七十三章 該死的多爾袞餘孽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獵頭令第七百四十九章 萬勝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七百一十二章 心腹大患第六百九十章 漕糧一斷,京師必亂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業第四百零九章 權力是味春藥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第一千七十九章 匹夫血 不會冷第八百一十四章 我不說話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鷂子的委屈第三百二十一章 朕不怕死第九百四十九章 擁清伐明 下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三百一十七章 賊秀才好大膽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消息第九百一十三章 閩王 順王 遼王第五百一十二章 趕着投胎啊!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吳三桂不過一個阿哈第294章 有本事你砸第二百三十六章 決戰 六第五百九十四章 陣營第278章 廣州將軍第九百七十一章 我不是英雄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過退位?暴雨斷電第七章 知縣第六百七十八章 驕橫明軍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誰是元兇第二百七十七章 成軍 下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滿江紅 大結局第四百六十四章 利益集團第一千零四章 大明不能有兩個皇帝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七百六十二章 舅哥第一千一十章攻心爲上 攻城爲下第六百五十一章 災情如軍情第一千六十章 大禍已釀成第三十九章 夫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一百四十四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三章 復仇第一千八十八章 當斷不斷 反受其害第八百九十四章 鰲拜等急了吧第二十章 風起第九百八十七章 倒黴的祖澤清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女官 洞房第九百七十六章 安南將軍急遞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復仇之戰的號角第一百零四章 奪城第三百三十六章 兩位大學士第八百四十七章 嚇死你們第四十一章 整編第一千四十六章 本王當於開封登基第一百二十一章 兵力第三百零六章 靖南王府的二管事第五百五十六章 線國安大軍突進第一千七十三章 天下本來是咱闖營的!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終弟及第一千五十九章 滿紙荒唐言第四百八十四章 六官 科舉第六百二十一章 太監和文官第六百零八章 野戰軍團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七十二章 營老第一千零五章 誰做天子我決定第七百章 鎮反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612章 天子棄國第七百六十六章 永曆歸國 上第一千二十四章 全朕首領可也?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逆我者亡第七百五十四章 金陵 二第九百八十二章 潼關第五百一十四章 擒賊先擒王 下第八百八十八章 我們不講理第291章 賊秀才不是李定國第八百三十六章 死清妖,頂你個肺!第三百四十章 朝廷欽差第一千六十四章 智勇過人唐三水第三百七十章 公子快走第一千四十九章 擲杯爲號第六百零二章 以他族之血養我族之兵第九百一十四章 漢人不如狗嗎!第四十四章 烙印第四百二十七章 延平拒兵第一千一十九章 夔東有文督師在第七百七十一章 管效忠 樑化鳳第二百四十三章 決戰 十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探馬第八百六十四章 將軍難免陣上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懷疑第四百九十章 獅子大開口的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