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第296章 仁王

第296章 仁王

偌大的中軍大堂內氣氛微妙而緊張,由於人多,外加許多火盆的緣故,此時很多人額頭都已經沁出汗水,如法河師傅這等稍顯富態之輩,更是滿面油光。

而在這個當口,趙官家只是低頭看筆記不停,卻是愈發引得氣氛激烈起來。

“臣爲武官,本不該插嘴國家大事,但官家既然說了,今日誰都可以出言論政,那臣就冒昧從武人這裡說一說財政的事情。”

爭論了一陣之後,便是御營中軍右副都統酈瓊都忍不住忽然插嘴了。“既然要用錢,小民狀若可欺,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爲自古以來有能耐造反的,恰恰是可欺的小民!本朝兩次因賦稅事引發的大動亂,一次是方臘,靠的正是東南市井貧民;一次是鐘相、楊幺,他們的根底則是荊襄的漁民與農民,這正是前車之鑑!反倒是寺院、商賈……說句不好聽的,自古以來可有和尚造反,商人造反的?國家危難,正該殺之以自肥!便是豪強地主,真有不長眼的,這次不用嶽節度去平,天南海北,末將自爲官家去平了!且看是誰刀利?”

酈瓊出身州學生,算是個有頭腦有眼光的人。然而再怎麼樣,如今卻只是個流亡北人的武夫頭子罷了,對北伐最上心,偏偏又沒有岳飛那種大局觀和悲憫心態,年輕氣盛之下,在相關事宜上不免偏激。當日朝廷議和,上下都擔心他會惹出事來,不是沒有緣由的。

但是,這般激烈言語,此時說出來卻居然無人呵斥與反駁,甚至引發了現場一時的沉默,算是加重了氣氛的凝重感……畢竟,所有人都知道,別看官家此時這般安生,以這位的脾氣,說不得什麼時候就要發作,真就要說到刀子的問題。

便是酈瓊,也只是揣摩上意後發揮了自己河北流亡軍頭肆無忌憚的特徵罷了……無論如何,八字軍與御營前軍都是趙官家手裡的一張底牌。

不過,也就是此時,在低頭看了好一陣子筆記,又思索了許久之後,趙官家到底是擡起頭來了:“朕先表個態……討論事情可以,不要動輒喊打喊殺。想當日万俟經略做御史的時候,就曾勸過朕,說堯山之前與堯山之後,是截然不同的,之前國家危殆,行怎麼樣的非常之法都是沒辦法的事情,但彼時行行非常之法,正是爲了今日不行非常之法。”

酈瓊趕緊順勢請罪,然後退回序列之中。

而趙玖稍微一頓,卻又繼續言道:“剛剛從幾位宰執,到幾位尚書,還有陳祭酒,說的都很好,便是酈副都統,話語雖然荒誕了一些,但道理也還是有幾分實在的……國家乏錢,卻萬萬不能再盤剝百姓,就只有從那些百姓之上的有產者身上取了。而這些有產者,無論僧道、商賈、地主,甚至勳貴,手裡絕對是有錢的,甚至可以說是眼下最有錢的,他們太平時坐享其成,如國家困難,當然只能請他們出力了。只不過,到底該如何出力,總不能強掠吧?這樣便是能成,也不足以取信於人了。何況一旦強掠,往上可止,往下的邊界又怎麼分?地主豪商輕易奪了家產,富戶是不是也要交出來?富戶之後,中產之家是不是也要拷掠一番?這就沒了邊界,會出大亂子的。所以,咱們得想個法子,規規矩矩、合情合法、有止有度的把錢財從這些有產之家取出來用。”

說實話,今天這些來現場的和尚道士與那些鉅商們,七上八下的,一會起一會浮,偏偏這種地方,又沒他們開口的份,只能在那裡乾站着煎熬……這不,光是官家剛剛一通話,他們就先沉到了泥坑最底,復又浮到了水面。

“官家。”聞得趙玖言語,戶部尚書林杞迫不及待言道。“臣剛剛說交子、國債正是此意……現在國家安穩,何妨仿照四川交子成例,在東京、長安、南陽、揚州、杭州、廣州六處,一併重立或新設交子務?妥當發行,確保交子可靠通行。至於國債,臣以爲國債也當應時而變,以國債受追捧的程度,不應該再加利購回,而是應該加息賣出纔對,也不必設半年、一年期,當改爲長期許持。而國債發售所得金銀銅錢,又正可做交子的備金。臣大膽算一算,若是能做成了,小千萬緡的收入總是有的,以後也能有每年小百萬緡的出入。”

林杞此言既罷,遠處的和尚道士勳貴豪商們各自意動,若只是買國債,量又不是太極端的話,爲何不可?只是按照這戶部尚書之言,怕是要搭配部分交子也說不定,這就有些肉疼了。

出乎意料,林杞這般妥當的言語說出口後,趙官家卻是連句讚賞都無,非止這般,幾位宰執也都面面相覷。

而停了半晌,出言與林杞相對的,居然是他的政治盟友、御史中丞李光:“林尚書……你說的這些都是極有道理的,交子國債是很好的東西,朝廷肯定要做的,但我問你,國債不再負利,而以正息發出的話,究竟能賣出去多少?若一心賺這點息錢,跟國債救急應事之根本是否衝突?”

林杞微微蹙眉,便要做答。

但李光根本不給對方思考的機會,便直接揭開了謎底:“朝廷若想賺息錢,青苗法何在?”

林杞張口結舌,一時難對,而滿朝文武,僧俗貴賤,也都有些恍惚,繼而鬨然起來。

無他,青苗法這個詞,觸及到了大宋朝政治、經濟上的核心矛盾。

稍有常識之人都曉得,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法律之一正是《青苗法》,而《青苗法》正是以官府取代放高利貸的有產者,直接對貧民放貸……這是一個理論架構非常出色,放到小規模地區實驗也極有成效,但在最終推行中雖然斂財成功,卻在民生經濟與政治道德上一敗塗地的經濟類法規。

甚至,整個王安石的變法失敗都逃不出這個青苗法。

而與此同時,所有人也終於明白,爲什麼官家要把和尚、道士、勳貴、豪商這些個亂七八糟的羣體聚在一起,然後讓這些人第一批進入公閣。

須知道,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一切的理論,到了宋代,佛門和道門就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團體了。他們雖然還保持着基本的宗教本能,也時不時的搞一些上層路線,可隨着宗教在本土的擴張到了極致,儒釋道三家合流,宗教理論也徹底本土化,偏偏寺觀經濟又漸漸豪強地主化,所以到底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土地經營與擴張的方向上。

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和尚和道士,基本上更像是大地主多一些……所謂階級屬性漸漸取代了宗教屬性。

不過,與一般地主不同的是,宗教特性又讓他們天然具有更多的貨幣聚攏功能……想想也是,誰家真把收來的錢全換成金子用來塑金身啊?

裡面灌銅,外面加一層金粉就很有良心了。

還有印刷佛經、地方商業會社活動,全都是公開向信徒收錢的,什麼三七分賬自不必多提,關鍵是哪次賬目公開了?

於是乎,信徒的金子、銀子、銅錢、絲綢、糧食漸漸塞滿了地窖。而閒錢在手,貪心作祟,不免又想着錢能生錢,就自然而然的開始放起了高利貸。

和尚和道士是地主階層中放貸最積極的那部分人,甚至絕大部分寺廟都有了專業放貸功能,這就使得他們佔據了地主階層放貸業務的相當一部分比例……只能說,古往今來,南北中外,洋和尚也好、土道士也罷,都是一路貨色。

你看隔壁的隔壁,聖殿騎士團不也很在行嗎?

這是宗教特性決定的。

與此同時,勳貴作爲最頂層的大地主,聚斂最重,錢財最多,放貸也肯定是要放貸的,甚至是城市鄉村兩路一起貸。

商人們自然不必多言,他們的專業如此,只是往往在鄉間競爭不過寺觀、地主,所以一般影響力在市井之中。

換言之,今日莫名過來的這些人,終於找到了各自之間共同的標籤了……封建時代的高利貸者!

而《青苗法》這個法律,說白了,就是朝廷來放高利貸,搶佔高利貸市場,只不過名義上利率會低一些,看起來對民生有利!

“官家!”

哄亂之中,有人咬牙出奏,打破沉默,赫然是之前支持對這些人下刀子,且態度激烈的吏部尚書陳公輔。“切不可重行青苗法!”

“爲何不可?”剛剛還在同一陣線的國子監祭酒陳康伯即刻出列抗辯。“《管子》雲,利出一孔則國盛,本就是這個道理!富者與貧者貸,輕易坐收其利,官府正該收此利以圖大事!”

陳公輔連連搖頭:“利出一孔之論,我也深以爲然,但說的再好,也不耽誤新法因此而敗。”

“青苗法之敗乃是因爲此法利民之餘,惡了無數諸如今日堂中這般有產之人,有產之人糾結舊黨,矇蔽神宗。”陳康伯毫不猶豫繼續抗辯。“再加上王舒王爲成新黨聲勢,倉促任用許多無恥之輩,執行中敗壞了新法,這才使青苗法功敗垂成!而如今舊黨何在?且以官家之神武,會被堂中這些惡棍矇騙嗎?我們只要用人妥當,便可成功的!”

“這件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陳公輔依舊搖頭不止。“我年長几歲,親眼見官府強行攤派,逼迫民戶借貸……陳祭酒不講原學實踐的嗎?”

“你……”

“法河主持。”就在爭執有擴大化之時,趙玖忽然開口,卻是點了一人。“你是朕欽點的羅漢,爲何不說話啊?”

法河滿面油光,汗水淋漓,聞言趕緊出列,雙手合十而拜:“陛下,小僧不敢擅言國家大事。”

“朕不問你國家大事,問些尋常事吧。”趙玖微笑以對。“少林寺放貸嗎,青苗貸?”

且不說官家明顯有備而來,便真是隨口一問,這事也沒法隱瞞,所以猶豫了一下後,法河還是咬緊牙關,老老實實相對:“好讓官家知道,青黃不接的時候,春耕之前需種子農具時,少林寺確係向佃戶與登封百姓放貸,錢糧皆放。”

趙玖點點頭:“多少利息?”

“青苗貸不論月、不論年,只論季。”私下一問便知的訊息,法河只能硬着頭皮做答,但燈火之下,他那禿禿的頭頂卻褶皺一片,軟的不像話。“四成利息。”

“利息一直如此嗎?”趙玖面色如常,聲音和緩。

“自然不是。”法河臉上油脂閃光愈發顯眼,卻是半點都不敢隱瞞。“據說許久之前,素來是五成利息,但王相公設《青苗法》後,河南一帶無論僧道商俗大約都改了規矩,變成了三成……”

“因爲《青苗法》規定,青苗貸利息上限便是三成?”

“是……是!”

“然後呢?”趙玖沒有追究其中反動勢力對抗官府的那種惡意,只是狀若隨和,繼續追問。

“然後……然後《青苗法》廢除後,漸漸的又變成了四成。”法河小心翼翼。“前幾年大亂,許相公主持河南屯田之前,一度因爲種子稀缺貴重,有稍許地方又變成了五成,後來許相公管束了以後,漸漸回到了四成。”

“你們還講市場經濟。”趙玖難得笑出了聲,卻又在笑後一時喟然。“不過這放貸真真是天下第一等來錢快的生意,四成都是良心價,三成都是朝廷善政……怪不得你們都能成財主,也怪不得王舒王的新法這麼快敗了,卻照樣給朝廷聚攏了那麼多錢財來用兵。”

法河勉力相對:“官家,此事是免不了的……確係百姓有此需求。”

“朕知道。”趙玖搖頭再對。“便是本朝亡了,皇帝沒了,這高利貸生意都免不了的,不過法河,你覺得管子的利出一孔之論,對不對?”

“官家。”法河情知道最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卻是奮起勇氣相對。“小僧不敢奢言先聖,但卻敢打包票,登封百姓對俺們少林寺中的青苗貸都是素來歡喜的……百姓窮苦無門之時,富者出資相濟,收取利息以作回報,這難道不是貧富相濟嗎?不是好事嗎?”

法河難得出頭,而‘貧富相濟’之論一出,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一時間堂中議論紛紛,許多勳貴、僧道都在趁機說話。

且說,事到如今,因爲幾位計劃外的大臣的額外發揮,這場《白蛇傳》的劇情發展早已經超出了預計,但趙玖也好,沉默了許久的幾位宰執也罷,卻都沒有什麼太過於出位的言論與表達,反而有些喟嘆之色……原因很簡單,很多事情,他們已經在之前半月間,反覆討論好多次了。

今日這些言論,激烈的也好、持重的也罷、大義凜然也行、無恥至極也成,並沒有超天子和宰執們之前的詳細討論!

而且荒唐的一件事情在於,他們非常清楚,無論是‘利出一孔’,還是‘實踐爲準’,又或者是法河的那套高利貸是‘貧富相濟’的無恥理論,居然全都出現在他們的討論之中……換言之,即便是最高層,也都有分歧,而且每一個理論,都貌似是對的,最起碼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

真的是對的。

當時天子和宰執們討論這件事情的邏輯是這樣的:

國家第一要務,討論來討論去就是充裕財政;

而充裕財政就要開闢新財路;

開闢新財路就只能從有產者這裡取利;

而要從有產者這裡取利,就不該強取豪奪,更不能自己執法犯法,那是真的譭棄根本,而是應該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奪取有產者最大、最快捷,卻也最無恥的經濟收入手段,以利出一孔的基本理念,納爲國政,讓國家來賺這個錢;

這個生意,或者說聚斂手段,只能是高利貸,那麼想要快速、大量拓寬財政,就應該是讓國家來取代這些有產者佔據高利貸市場。

而當時說到這個地步,趙玖和幾位宰執立即就意識到了……自古以來就是那些套路,人王安石想的比他們早好幾十年。

於是,討論立即又演變成了對《青苗法》的討論。

但是,還是那句話,《青苗法》作爲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一部分人,也就是趙官家一開始的時候了,還有張浚,跟眼前的陳康伯一樣,堅持認爲,《青苗法》的失敗是觸及到了有產者的核心利益,引來了有產者和舊黨的聯盟,所以失敗是純粹政治上的失敗。

眼下未必不能施行。

而與此同時,幾乎每個老成的務實官員都對此持堅決反對態度……呂好問、趙鼎、劉汲、李光,甚至包括如今職責在軍事多些卻又有着豐富地方執政經驗的陳規,都堅決而明確的表達了態度,那就是《青苗法》的失敗,跟法規本身是有直接關係。

《青苗法》本身就是不行的。

問題出在哪裡呢?

道理越辯越明,在爭論了許多次,做了許多筆記後,此時的趙玖早已經想明白了關鍵所在,並且漸漸改變了態度,然後與幾位宰執在大略上達成了共識,或者大家說相互說服了對方——問題其實在於官僚體系。

而官僚體系與《青苗法》的失敗關係又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首先,是皇權不下鄉,作爲皇權的延伸,執行法律的官僚體系真要是依法依規的話,是無法在鄉間跟這些有產階級對抗的,老百姓也更信任和服從這些寺廟、地主,而即便是在市井中,基層官吏也很難與經營多年的豪商抗衡。

從這個角度來說,確係是反動勢力太過強大。

然而與此同時,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與寺觀、地主、豪商相比,官僚末梢,或者說基層官吏恐怕纔是這個時代最反動的一羣人!

且不說什麼一定要收現錢、可着三成的上限放貸等等等等,最可怕的是,他們在執行青苗貸的時候,常常會直接改爲惡意攤派,更有一部分惡吏,這種政策和其他政策在他們手裡沒有任何區別,都只是自己用來兼併土地、訛詐錢財的手段而已……甚至,青苗貸用起來更方便,更具操作空間而已。

故此,對於老百姓來說,和尚、道士、豪商、地主或許還是可以講人情,可以用宗族、街坊來進行一定約束的對象,是可以用小米加鮮魚當利息的大善人;可官府,卻是動輒讓人破家滅門的喪門星,不缺錢,硬逼着你貸,放出去的是發黴的種子,收回來的時候卻是指明瞭要現錢,敢說一個不字,立即讓你去充勞役……即便是有些許惡霸、惡僧、惡商、惡道,怕也是跟官府先行勾結了,才能惡起來的。

於是乎,一旦考慮到了皇權-官府-基層官吏纔是真正大惡人這個設定,那麼即便是法河用來給高利貸做辯護的‘貧富相濟’也都會變得似乎有道理起來。

畢竟,老百姓貧苦至極,真到了青黃不接和春耕備種的時候,真就需要借貸週轉。

而在老百姓眼裡,動輒會破家滅門的三成青苗貸,遠不如往附近寺廟借個四成貸妥當……何況,人家少林寺這種興旺了幾百年的大寺,自有威望、武力保障,以及宗教蠱惑性。

當然,問題也就來了,他趙官家現在又想學神宗吃這碗飯,那怎麼才能安安穩穩的吃進去呢?

“朕知道你們是什麼意思。”趙玖緩緩出言。“也懂得你們的機鋒,可有些事情,卻容不得你們多言……法河主持,利出一孔與貧富相濟之論,朕只能從利出一孔!”

法河原本還準備要辯解,卻張口無聲——因爲官家說了,容不得他們多言。

“爲何不說話?”趙玖冷冷質問。

法河主持徹底無奈,只能應聲:“小僧懂了。”

“你懂個屁!”趙玖勃然作色。

且不說這是軍營之內,也不說周圍這麼多火盆,以及火盆側這麼多甲士有多讓人心驚……便是沒有,官家忽然作色,也足以讓這些本就忐忑之人惶恐了。

“小僧惶恐。”法河心中哀怨,卻又只能無奈下跪。“國家艱難,官府若有所求,少林寺願全盤奉上,只求官家保留寺統,不使小僧成爲亡寺之……”

“利出一孔固然有天大的問題,但關鍵是貧富相濟。要朕說,這四個字,纔是天底下最無恥、最可怖,也是朕身爲一個官家,最最不能忍的東西!”趙玖沒有理會法河的作態,他也不是真要在一個區區少林寺主持身上耍威風,太掉份子了。

實際上,說着這話,這位當朝天子直接合起了身前筆記,然後就在座中昂然四顧:“朕問你們這些人,誰給你們的臉把四成利息說成貧富相濟的?真以爲朕不懂民生嗎?不懂算術嗎?貧民百姓幾畝薄田,一年到頭,不過是那幾石几鬥收成,卻總還是不能妥當周全,於是便尋你們借貸備耕,這次春耕前借三鬥,須還四鬥有餘,待青黃不接時,是不是就差了四斗的缺口?再借四鬥半,是不是就要還六鬥?好不容易這一年豐收,幾畝地多收了三五斗,你們是不是又要聯手降價,逼迫百姓低價糶賣,將這三五斗輕易抹去?於是一年內三鬥變四鬥,四鬥變六鬥;兩年內六鬥變八斗,八斗變一石……便是沒有災荒,要不了三五年是不是就要被逼的賣兒典妻,十來年是不是就得賣地爲佃?妻兒賣給誰?田畝賣給誰?是不是你們這些放貸的?!至於市井貧民,一番道理,朕都懶得再說一遍了,省的被人嫌棄囉嗦。”

說到這裡,趙玖長呼一口氣,冷眼掃過滿堂形狀各異之人,卻又冷笑:“你們是不是想說,即便如此,可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那又如何?能如何呢?酈瓊!”

酈瓊死活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會在此時被點名,也是惶恐出列:“官家。”

“你之前那話怎麼說來着?”趙玖似笑非笑。

酈瓊恍然,趕緊相對:“本朝兩次大的亂事,一次方臘,起事的根本在東南市井貧民;一次鐘相楊幺,起事的根本在荊襄漁民、農民……”

“聽到沒有?!”趙玖忽然拍案而起,聲震滿堂。“這便是朕今日之怒氣所在,因爲你們這些人是在挖朕的根!朕從來不在乎你們聚斂發財!朕在乎的是貧者被你們逼到無立錐之地!沒有立錐之地,他們就會反!反了,朕的皇位便坐不穩!朕當日殺了一個劉光世,就有人說朕是在砍自己御座的椅子腿,殺了杜充,也居然是在砍自己的椅子腿,待朕圈禁二聖、斥退七八十個朝臣,更是說朕在往自家御座上潑糞!現在你們告訴我,你們這麼幹,是不是乾脆直接在給朕掘墳呢?!”

突然的發作,讓酈瓊在內的許多人一起震顫。

“朕今日教教你們什麼叫帝王學問!”趙玖面色鐵青,起身負手向前,越過有些慌亂的宰執重臣們,然後冷冷四顧,被他看到的人,無論是何立場俱皆躲閃。“那便是什麼重文輕武,什麼優待士大夫,什麼異論相攪,什麼守內虛中,什麼與士大夫共天下,都是上面的東西!貧民百姓纔是最基本的根基!天子也好、士大夫也罷、勳貴也成,便是佛道豪商,不都得立在庶民之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幾百年的道理,真以爲唐太宗是在裝樣子說漂亮話呢?他能成千古一帝是靠說漂亮話嗎?朕以閒散王爺的身份登基,就跟太上道君皇帝一般無知,一般輕佻誤國,一般被你們糊弄呢?有些東西,便是你們不懂朕也懂!朕就是認定了你們這般‘貧富相濟’在挖朕的根基,就是認定了,這是天底下第一等不能忍的事情!”

“邸報天天誇朕是光武中興……”趙玖忽然回頭,看向了林杞。“林尚書,你學問好,你說光武度田,逼反了幾十個郡,可爲什麼寧可去動刀子,也要繼續度田呢?”

林杞被問到頭上,只能硬着頭皮迴應:“正是官家這番道理。”

“是啊。”趙玖若有所思道。“前漢就是這般貧富相濟了兩百餘年,結果多少貧者無立錐之地,所以綠林赤眉蜂擁而起。光武起於南陽隴畝,他當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寧可讓跟着自己起兵的豪強們造反,寧可動刀子鎮壓也要梳理田畝……而朕在淮上與南陽土斷,在中原與關西度田授田,也是這般道理。但是,朕比光武更難,因爲本朝才一百年出頭,還沒到那個天下皆反的局面,好像還能維持的樣子。於是南方朕沒法動不說,在白馬喊了句要紹宋,大家也只以爲朕只是要圈二聖、去異論,卻不曉得,朕真心要去的是那些以爲豐亨豫大可以回去的安逸之輩,是真心要將國家重新洗滌一遍,好變成一個新宋!什麼狗屁可守可和,不就是想圖安穩嗎?卻不知道眼下的局面是內憂外患,不進則死……今日的事情,你寫信回去給李綱說,一字不差的說,讓他再來點評點評!就說朕等他的回信!”

林杞心浮氣躁,胸中亂跳,卻只能俯首。

而趙玖不做多餘理會,直接又走到唯一跪地之人身側,冷冷相對:“法河羅漢,朕之前在少林寺收了好幾千畝地,你們好像還有不少田地……這近萬畝良田到底是怎麼來的?都是善男信女無償供奉的嗎?還是你們按着這法子,一年復一年,貧富相濟,給濟來的?是不是覺得你們這些寺廟跨越朝代,自唐至宋,反正惹出來的亂子自是我們這些當官家的來受?所以能放心貧富相濟?挖朕的根?洛陽周邊朕的八座祖墳,算不算你們少林寺給挖出來的?”

法河匍匐在地,不敢應聲。

趙玖也沒有理會,復又轉向一名比較靠前的紫袍大員:“衍聖公,你們家聖人嫡傳,據說家裡素來是講理的……可便是那般講理,爲何一回去便要向御營前軍索要土地?搞還鄉隊呢?還是說覺得自家比和尚們還要能跨朝越代,所以貧富相濟起來愈發心安理得?”

衍聖公早已經嘴脣哆嗦了,根本難以應對,他身側一名紅袍年長之人正要說話表態,趙玖卻又轉向了另外一名和尚:“靈鷲寺虛木主持,這幾年你們確係是有大功的,但朕問你,爲何金人往來一回、僞齊建廢一回,你們靈鷲寺的地就多了一兩千畝?”

“官家,那些是兵禍後的無主之地,真不是什麼高利貸壓迫來的。”虛木主持倉皇合十雙手陳情。

“但本質上是一個道理,土地是安頓百姓的根本,朕不能輕易給你的。”趙玖懇切解釋。“但朕也不是不講理的人……就好像張伯英張太尉,他性情愛財人盡皆知,之前也曾一度惶恐過,以爲朕要處置他,就把那種沒奈何大銀球要送給朕,但朕都沒要,非只如此,反而賞賜他皇家產業。等他移鎮去了你們京東,他在徐州的宅院、商鋪朕也沒動,卻專門讓人收了他在徐州的田地,卻又給了他專門許可,讓他去投資海貿生意,可以以朕的名義往日本、高麗的做買賣……你說,連他都如此,你又如何呢?你們靈鷲寺有他功勞高?朕說了這麼多,你也得理解理解朕,將來打到燕京,把河北的寺廟收了,分給你們這些有功的和尚如何?或者去日本做生意,朕也可以許你們靈鷲寺一條船的皇家名額,但田地就拿出來給万俟經略去安置流民、分賞士卒,怎麼樣?”

“小僧能理解、能理解!”虛木主持趕緊應聲不及。“也願意給,願意給!”

“還有你……韓肖胄!”趙玖不待那和尚繼續表態,直接又來到一人跟前,卻居然是當朝第一世族,梅花韓氏的家主韓肖胄身前。“韓卿……”

“臣在。”韓肖胄是個老實人,趕緊拱手。“臣……”

“朕問你,你家‘貧富相濟’嗎?”趙玖繼續懇切相詢。

“臣不管家裡庶務。”韓肖胄滿頭汗水,趕緊對道。“況且,臣籍貫在河北,已是金人佔據……”

“那以前呢?”趙玖追問不及。“以前貧富相濟呢?”

韓肖胄急的眼淚都下來了,是真下來了,卻不知如何對答。

“朕告訴你吧。”趙玖拍了拍對方肩膀,懇切相對。“你家的的確確是喜歡貧富相濟的,朕問過嶽鵬舉了,在相州的時候,他父輩的時候,家中還是自耕農,自有幾十畝田地,但沒辦法,遇到災年,去借貸,自然就被你家貧富相濟,幾十畝地就都濟過去了,到了他這裡時,就只能給你家當佃農……而他之所以能從軍,正是有一日往你家去借貸,遇到盜匪圍攻你家鄉野別墅,一箭射死了賊首,這才被你家舉薦當了弓手……可笑的是,你弟弟還喜歡天天與人說,說岳節度是你家佃戶出身,這是在幹嘛呀?搶着認罪嗎?”

韓肖胄幾乎有些搖搖欲墜。

“知道朕現在爲何要專門尋你嗎?”趙玖見狀搖頭不止,直接對着此人負手感慨不停。“因爲你們梅花韓氏與那些和尚、道士還不一樣,人家少林寺、靈鷲寺,乃至於衍聖公可以跨朝連代,你們呢?你們梅花韓跟大宋真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相州知州都是你家獨享的,幾乎與分封無疑。可這般恩典換來了什麼?若說太上道君皇帝括田什麼的是被六賊矇蔽,你們祖孫數代又是被誰矇蔽了?現在落到喪家之犬一般的下場,祖墳都丟了,難道不是你們在相州貧富相濟的結果?國家有今日,你們這些只懂得貧富相濟的勳貴,甚至放開了說,還有一些只顧着聚斂的士大夫,也都是罪魁禍首!至於韓氏有今日背井離鄉之態,也是咎由自取!”

言語至此,韓肖胄就在趙官家身前不足一尺的地方呼吸急促,然後直接整個人撲倒在地,儼然人事不省,卻不知道是悶得還是嚇得……偏偏某位官家發作了半日,此時一時發愣,旁邊人又不敢去官家身前扶的。

“帶出去吹吹風。”趙玖半晌才反應過來,卻又有些意興闌珊,然後揮手示意。“幾十年宦海沉浮,這點言語都受不住,還沒個和尚能忍。”

身後不遠處,伏在地上裝死許久的法河主持耳後根微微一動,引得一行汗水從脖頸處流下,而兩名甲士也在楊沂中的示意下直接上前,將一身紫袍的韓肖胄如拖拽一個犯人一般拖出大堂。

人帶走,趙玖也回到了案上,卻是懶得再翻筆記……事到如今,翻這玩意也沒意思了,只是朝着趙鼎示意。

同樣已經滿頭大汗的趙元鎮稍微一怔,方纔會意,轉身正色相對滿堂:“國家已有定論,民間借貸滋生兼併,不得不防,《刑統》將發,正要將借貸之利限制爲月息一成上限、季息兩成上限、年息五成上限……若有違背,不僅要數倍罰沒,還要重責入刑,輕者枷號三月,重者抄家流放……今日,秘閣諸員、公閣諸員皆在,可於御前公議。”

一言既罷,滿堂無聲,連擦汗的人都沒有。

“朕今日說的夠多了,該說的不該說的也都說了,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年輕氣盛,就是心不平便要說出來,若不出虎狼之言,不做虎狼之舉,反而不是朕了!”

趙玖在座中側身揚聲相對,絲毫不覺得累,也不覺得悶熱,倒是包括幾位宰執在內,許多人都愈發汗水淋漓起來。“所以還是要說。朕知道,有些法律定出來未必就是立竿見影……就好像之前說的廢除賤籍、不許典妻一樣,但千百年的傳統擺在那裡,只怕民間還會偷偷做。而這番法律,直接將民間借貸利率壓了一半,必然會有反彈,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甚至根本不會理會。這是沒辦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便是這麼難。但再難朕就不做了嗎?就不要定法律了嗎?朕管不了山窩子裡,管不住小寺觀、小地主、小商人私下定高利,難道還管不住你們嗎?今日過來的,最起碼把中原一帶的大高利貸頭子都包圓了,誰敢跟朕再說個類似於‘貧富相濟’之類的狡辯之語,管你是星宿下凡,還是羅漢轉世,又或是聖人嫡傳,皇親國戚,朕真就敢讓你們亡家滅族,廢寺毀觀!一層層壓下去,朕就不信了,不能稍稍移風易俗!不能稍稍讓百姓得到喘息!”

依然是鴉雀無聲,而片刻後,公相呂好問長呼一口氣,踱步上前,束手再問:“公閣秘閣,有人反對嗎?”

趙鼎、張浚會意,一起向前,依次追問。

三相詢問完畢以後,無人應聲,卻是讓刑部尚書王庶出門,接下了這條刑統新律,準備制定妥當,然後上邸報公示。

“事情還沒完呢。”火光搖曳之中,有些口乾舌燥的趙玖坐在那裡,繼續相對。“法河羅漢……”

“小僧在。”法河在地上輕聲相對,氣若游絲,但反應卻極爲迅速。

“咱們只了斷了‘貧富相濟’,還沒說‘利出一孔’呢……”趙玖正色相對。“《青苗法》的利弊朕非常清楚,用衙門裡的官吏做這種事情,必然會出亂子,朕須吃一塹長一智……現在朕問你,少林寺願意爲朕在河南府做青苗貸嗎?”

法河愕然擡頭,目瞪口呆。

“就是按照國家法度,設定利息上限,缺錢了找朕要,朕也給你畫押兜底,正正經經的做,大大方方做的那種。”趙玖攤開筆記,尋到相關事宜,有些敷衍的念道。“然後朕派人去你那裡查賬,你得了利錢,咱們二一添作五,不經過地方官府,直接分季度送來東京,在戶部目下入交子務庫房,如何?”

法河便要出聲。

“別想太多。”趙玖忽然又合上筆記,冷笑補充道。“朕可不敢讓你們包稅包賦包貸,你只當朕要拿皇室招牌入股,強吃你家少林寺一半借貸生意罷了,也順便監督着你們不借這個生意再行兼併土地……而且,法子行不行還不知道呢,說不得日後還要整頓強收,或者乾脆廢棄呢……但無論如何,這事總得試着去做吧?且做着,看成效如何!”

“小僧如何敢不聽官家聖旨?”法河從幾位宰執臉上掃過,大約明白這事雖然應該有些爭議,但卻最終早已在最高層定下,便登時盤腿坐起,然後雙手合十,面露大歡喜狀。“況且官家神武不可言,光是身前麾下護駕菩薩就有七位,乃是仁王中的仁王……而仁王聖旨亦如法旨,想來便是本寺達摩祖師知道了,也會傾心服從的。”

“仁王?”趙玖嗤笑一聲,掃過那些勳貴豪商,僧侶道士,卻又無端感慨,且言語無稽。“若非是在紹興早早成了暴戾之君、不孝之子,今日哪裡有這個膽量來當這個仁王?但真做了又如何呢?爾等皆是紙老虎罷了!”

法河雙手合十,面帶微笑,只當做聽不懂。

PS:感謝第121萌,Melissa蘭同學

(本章完)

141.第140章 分歧(下)114.第113章 郊遊(上)351.第346章 試探187.第185章 川廣不可越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269.第266章 魚羹15.第15章 韓世忠反了!377.第372章 談兵222.第220章 逼宮365.第360章 武林24.第24章 三萬之約301.第297章 明月426.第420章 傳旨159.第158章 各問東西(上)81.第81章 勝了(上)26.第26章 十萬之報265.第262章 桑林240.第238章 奔援7.第7章 召見145.第144章 亂想297.第293章 祭祀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363.第358章 江東131.第130章 三裡365.第360章 武林282.第279章 題記138.第137章 悖論52.第52章 生死(下)47.第47章 帳內(下)438.第431章 延續175.第173章 凌晨過驪山224.第222章 囑託(2合1還債)276.第273章 嶽臺(續)249.第246章 自擾(續)104.第103章 雨水(上)385.第380章 同桌同飲157.第156章 河灘164.第163章 左右兼濟(中)111.第110章 歸城(續)142.第141章 人選12.第12章 界溝474.同人26:曲端怒斥騎軍——夏侯寧遠297.第293章 祭祀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106.第105章 雨水(下)419.第413章 反覆349.第344章 秋雨471.同人23:明小說《北宋誌異》節選——Te431.第424章 回首186.第184章 行旅相攀援212.第210章 小問題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133.第132章 兩層196.第194章 似玄似黃(下)413.第407章 進軍10.第10章 天日昭昭223.第221章 回鄉216.第214章 疑雲6.第6章 閒言171.第169章 江湖多風波112.第111章 解煩375.第370章 倉促210.第208章 一波118.第117章 來不及了126.第125章 不斷179.第177章 瀟灑送日月222.第220章 逼宮230.第228章 潰走94.第93章 畏懼374.第369章 旨意358.第353章 意外352.第347章 後繼322.第318章 恩賜38.第38章 雪渡(下)471.同人23:明小說《北宋誌異》節選——Te250.第247章 自決199.第197章 店論(熊叔三十歲生日快樂)45.第45章 文書(續)263.第260章 新舊262.第259章 述欲26.第26章 十萬之報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82.第82章 勝了(下)467.同人19:易開天說歷史中的趙玖——潑茶341.第336章 刺激273.第270章 一笑(續)96.第95章 往使300.第296章 仁王316.第312章 倚河3.第3章 朕的心腹都在哪裡?452.同人5:驀然回首—— Narkissos304.第300章 秋雨(續)163.第162章 左右兼濟(上)308.第304章 喪家犬(2合1還債)388.第383章 思前思後333.第328章 初雪(2合1)121.第120章 通寶477.同人29:僧途——肥貓掉毛106.第105章 雨水(下)147.第146章 一丈青
141.第140章 分歧(下)114.第113章 郊遊(上)351.第346章 試探187.第185章 川廣不可越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269.第266章 魚羹15.第15章 韓世忠反了!377.第372章 談兵222.第220章 逼宮365.第360章 武林24.第24章 三萬之約301.第297章 明月426.第420章 傳旨159.第158章 各問東西(上)81.第81章 勝了(上)26.第26章 十萬之報265.第262章 桑林240.第238章 奔援7.第7章 召見145.第144章 亂想297.第293章 祭祀158.第157章 或言南北363.第358章 江東131.第130章 三裡365.第360章 武林282.第279章 題記138.第137章 悖論52.第52章 生死(下)47.第47章 帳內(下)438.第431章 延續175.第173章 凌晨過驪山224.第222章 囑託(2合1還債)276.第273章 嶽臺(續)249.第246章 自擾(續)104.第103章 雨水(上)385.第380章 同桌同飲157.第156章 河灘164.第163章 左右兼濟(中)111.第110章 歸城(續)142.第141章 人選12.第12章 界溝474.同人26:曲端怒斥騎軍——夏侯寧遠297.第293章 祭祀460.同人12:宋金戰爭後世記敘及相關評價—106.第105章 雨水(下)419.第413章 反覆349.第344章 秋雨471.同人23:明小說《北宋誌異》節選——Te431.第424章 回首186.第184章 行旅相攀援212.第210章 小問題88.第87章 召見(上)(感謝白銀盟大佬‘。133.第132章 兩層196.第194章 似玄似黃(下)413.第407章 進軍10.第10章 天日昭昭223.第221章 回鄉216.第214章 疑雲6.第6章 閒言171.第169章 江湖多風波112.第111章 解煩375.第370章 倉促210.第208章 一波118.第117章 來不及了126.第125章 不斷179.第177章 瀟灑送日月222.第220章 逼宮230.第228章 潰走94.第93章 畏懼374.第369章 旨意358.第353章 意外352.第347章 後繼322.第318章 恩賜38.第38章 雪渡(下)471.同人23:明小說《北宋誌異》節選——Te250.第247章 自決199.第197章 店論(熊叔三十歲生日快樂)45.第45章 文書(續)263.第260章 新舊262.第259章 述欲26.第26章 十萬之報178.第176章 北轅就涇渭82.第82章 勝了(下)467.同人19:易開天說歷史中的趙玖——潑茶341.第336章 刺激273.第270章 一笑(續)96.第95章 往使300.第296章 仁王316.第312章 倚河3.第3章 朕的心腹都在哪裡?452.同人5:驀然回首—— Narkissos304.第300章 秋雨(續)163.第162章 左右兼濟(上)308.第304章 喪家犬(2合1還債)388.第383章 思前思後333.第328章 初雪(2合1)121.第120章 通寶477.同人29:僧途——肥貓掉毛106.第105章 雨水(下)147.第146章 一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