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

“強盜,這完全是一幫強盜土匪!不談了,絕對不能再談了,真要答應了明人的條件,咱們就是國家民族的罪人,是要被打在歷史恥辱柱上永不能翻身的,是要被萬千國人唾罵至死的!”

“範某雖一介儒生,可也知禮儀廉恥,明人欺我太甚,威逼要脅我竭國力討他歡心,是可忍孰不可忍!黎大人,請回稟主公,談判破裂,明人要求我們滿足不了,請主公點齊都城優兵禁旅,請皇上頒旨,諭令天下子民,與明人拼了!”

“國破山河在!我安南大黎千萬人民,便是盡數死絕了,也不能讓明人欺辱得逞!”

“皇上啊,主公啊!臣無能啊,這條約真不能籤啊,臣萬死也不能籤啊!”

“”

南定府城,安南談判使團駐地內,副使範永錦悲憤欲絕,在他看來,和他們談判的這幫大明官員哪有個天朝上國大臣的氣度,完全就是一羣無賴和強盜的組合體。

悲憤之餘,範永錦請求正使黎珠立即停止與明人談判,使團撤回,請都城備城!

範永錦的強硬行爲得到了使團大部分安南隨員的支持,一致跪求黎珠速速回返。

望着跪了一地的隨從和官員們,黎珠哀聲嘆氣。他何嘗要留在這裡受明人的欺壓,然而形勢比人強。根據現在的局面來看,如果不能儘早與明軍簽定議和條約,對於大黎朝和鄭主來說無疑都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

相對貪婪無度的明軍,高平的莫氏和南方的阮氏纔是大黎朝真正的大敵。明軍貪婪不假,索求無度也是真,可他們終究要的不過是錢財和糧食,而那莫家和阮家卻是要大黎朝的命,要鄭家的命啊!

黎珠不擔心明軍真的能打到升龍府去,也不擔心各地起事的漢人能翻了大黎朝的天。但是這條約一日不達成,明軍就一日牽制着鄭軍,而在明軍的援應下,各地起事的漢人掐斷了都城和各省聯繫,阻斷汛道和糧道,到處襲擊鄭軍,使得大黎朝除了都城和北方寥寥兩省以來,處處告急。這等於掐住了升龍的脖子,令整個都城呼吸不得,也讓大黎中央對地方的指揮調度失靈。

眼下高平的莫氏軍隊被擋在北幹,南方的阮氏軍隊也被鄭根拼命攔截在香山縣一帶,可明眼人都知道,南邊也好,北邊也好,都是在苦苦支撐,畢竟因爲和明朝的戰爭已使大黎傷筋動骨,明軍一日不退,都城的優兵禁旅就一日不敢遠調,各省又都糜爛,戰事久拖下去,大黎很可能就此垮臺。

想到鄭主接連發來的催促簽約密函,黎珠苦笑一聲,他知道鄭主是要自己背下這個黑鍋,頂下這個千古罵名。因爲如果不能趕在阮氏和莫氏軍隊兵臨升龍府前簽約,那就什麼都遲了。鄭主真要倒了臺,他如何有臉見死去的先主!

罷了,我之名聲與國家相比不值一提,今日便讓我黎珠做回大越軍民的罪人吧!

簽約,必須馬上籤約,明人要銀子,給他們!要糧食,給他們!要人,也給他們!只要大黎不倒,只要鄭主還在,這些總歸還能回來!

打定主意後,黎珠再也不與範永錦解釋什麼,以總統大臣的名義下令立即重啓與明軍的談判。

在黎珠的強壓下,升龍的鄭主又不置一詞,範永錦與一些主戰的官員只好無奈的服從。

明黎談判在中斷一天後重啓。經過數天的無休止爭吵和老套的武力威脅後,黎珠代表安南黎朝與趙自強簽訂《明黎南定條約》,條約全文內容如下:

茲因大明監國殿下黎朝君主,欲以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爲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明監國殿下特派欽差大臣五軍都督府左都督趙自強,遠征軍副都督盧光祖;黎朝君主特派全權大臣黎珠;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嗣後大明大黎永存平和,所屬明黎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自今以後,大黎朝君主恩准大明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黎沿海之南定海陽二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明監國殿下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二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

因黎朝將大明大長公主一行強留境內,嚇以死罪,今大明監國殿下准以白銀四百萬兩贖罪,並立即半公主一行護送交還大明,如有怠慢,大兵必將再討還伸理。

凡大明商民在黎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黎君主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明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

因大明爲索還公主及朝臣,興發大軍伸求討理,勞師頓衆,死傷頗多,今酌定水陸軍費白銀一千二百萬兩,黎朝君主副王鄭氏準爲償補。念黎朝百姓不宜,大明監國殿下准以先期交付三百萬兩,餘下五年分期交納。年例定額不足者,由黎朝備以稻米代償。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兩加息十兩。雙方議定,安南稻米價格爲每石(120斤)一兩銀,條約期內,此價格永久不變。條約期滿,再行議定。

又議,凡系大明漢人,無論本國屬**民等,今在黎朝所管轄各地方被禁者,黎朝當即釋放。凡系大明漢人,前在黎朝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明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俟候明人者,均由黎朝君主俯降御旨,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黎朝境內漢人,爲大明伸求討理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死難者,由黎方給予喪葬撫卹銀兩。凡往海陽南定投明之在黎漢人,黎方一律不得刁難阻攔。原在安南漢人武裝,如社兵保安隊等,黎方可以解散,命漢人歸家自養,但地方需保留一定規模漢人社兵,以免有滋事尋仇者。

另黎方自條約簽訂日起即向大明提供工礦人力,計每年十萬人。所輸人力皆以16歲以上,40歲以下青壯充任,不得以老弱充任,一經發現,一人罰以百人。大明允許保證這些工人人身安全,工滿三年,即放還回籍,並酬以銀錢。黎方輸送工礦人力,爲期十年。十年期滿,由明方在安南自行招募,黎方不得阻撓。

議定大明住黎朝之總管大員,與黎朝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明朝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爲着。

俟奉黎朝君主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準交之三百萬兩白銀五萬石稻米三萬勞工交清,大明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清化山南南定廣寧鴻基等處,並不再行攔阻黎朝各省商賈貿易。

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候大臣等分別奏明大明監國殿下黎朝君主各用。親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二冊,先由黎朝便宜行事大臣等大明欽奉全權都督大臣各爲君上定事,蓋用關防印信,各執一冊爲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礙矣。

條約簽訂後,安南黎朝皇帝黎維祺和副王鄭主即行用印,令各部地方準備賠款錢糧人力。在收到安南方面首批送來的白銀三百萬兩和三萬石稻米後,趙自強即命水師統制官吳遠拉遠回國。同錢糧稻米一起回國的是條約正文。

大長公主和永曆朝臣徐應元等人則隨後被北方鎮守丁文左送至都城,黎朝皇帝黎維祺出面召見,雙方言談數語,即由赴都城的明軍接回海陽。趙自強領遠征軍諸將以大禮參拜,水師準備快船數艘護送公主一行至雷州。

黎珠因此約回都城後便被羣起攻擊,士子官員齊罵此人爲賣國賊,朝議之時,更有御史彈劾,致使黎珠當殿吐血,不得不請辭致仕。鄭主念其勞苦,準致仕。副使範永錦因其在談判時的強硬表現得到了黎朝上下認可,接替黎珠統制大臣一職,參與中樞。明軍退出後,鄭主即調兵對付北面莫氏,南方阮氏。明軍保持中立,不再參與安南內戰。

廣州,先期得報安南方面已經簽約的周士相大喜,總計一千六百萬兩白銀的賠款讓軍帥府底氣大增,有源源不斷的賠款稻米及輸送入粵的安南人力,周士相對於北伐信心更足。鄭軍方面已於日前通報廣東,延平王已率大軍北上,此時當在長江外海,隨時入江奪取南京。

周士相組織北伐軍,目的就是爲了前往南京撿取國姓爺兵敗的果子,可此時國姓已入江口,北伐軍卻尚未北上,從時間上看,鄭軍如果進展順利,最多一月就能拿下南京,一旦鄭軍奪取南京,那周士相謀劃許久的算盤便落空。北伐軍諸將也強烈請求立即北伐,好與鄭軍搶奪南京。延平不肯擁唐,令得太平軍內對於鄭軍頗是敵視。

...

第八百八十九章 活捉鰲拜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八百一十八章 先入城?先謁陵?第六百六十六章 親軍 湖南 湖北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六百零一章 糧食意味一切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四百一十章 建鄉設村第九百五十五章 從崇禎元年開始補第615章 滿州鐵騎第三百零五章 漢人得勤快第七章 知縣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632章 羅託當可全殲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吳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來的?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四百四十章 長毛賊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四百八十二章 錢不夠用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威脅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誰是漢奸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第七百四十四章 五星出東方,利在中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軍法第五百九十九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十二章 憑證第三百六十一章 靴子第七百二十八章 嶽樂乾的好事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把的人質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清根基爲滿州第620章 應城大會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鷂子的委屈第六百九十四章 事情鬧大了第294章 有本事你砸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藩第三百三十四章 羊肉湯很好吃第一千二十二章 譚詣要幹什麼?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二百七十六章 成軍 中第八百三十七章 頭皮落地第九百九十八章 因爲晉王,所以我們在!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還顧得了你們!第227章 孤不堪天下重任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一百零六章 逃跑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大學士助我第三百六十四章 雄關漫道真如血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三百二十五章 是真是假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二百五十八章 捷報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須馬上成親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四百二十五章 明朝忠臣何其多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三百七十三章 我爹是洪承疇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百四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五十四章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征兵力第六十三章 搶劫第九百章 從龍功臣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還顧得了你們!第626章 恭請唐王監國!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六百六十二章 內閣 女婿 皇子第四百六十章 李定國兵退貴州第七十章 老弱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崗樓第九百五十一章 好話與你們說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九百三十七章 兩虎相爭 大清得利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尚第一百八十三章 旨意第一百零七章 黑衣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太子人選第五百七十七章 死便死吧第十三章 刁民第七十八章 司禮監第六十章 礦工第一千八十八章 當斷不斷 反受其害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七十章 老弱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287章 揚眉吐氣
第八百八十九章 活捉鰲拜第四百九十七章 請給我一點創作寬容第六十七章 回家第八百一十八章 先入城?先謁陵?第六百六十六章 親軍 湖南 湖北第四百八十七章 欲加之病第六百零一章 糧食意味一切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四百一十章 建鄉設村第九百五十五章 從崇禎元年開始補第615章 滿州鐵騎第三百零五章 漢人得勤快第七章 知縣第六百四十七章 腦袋也值錢第632章 羅託當可全殲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吳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來的?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千秋李晉王第四百四十章 長毛賊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四百八十二章 錢不夠用了第五百三十四章 威脅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誰是漢奸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第七百四十四章 五星出東方,利在中國第一百一十六章 軍法第五百九十九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九百九十三章 毒藥苦口第三百四十八章 帝國主義第二百一十四章 鏖戰第十二章 憑證第三百六十一章 靴子第七百二十八章 嶽樂乾的好事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把的人質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清根基爲滿州第620章 應城大會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四百九十八章 馬鷂子的委屈第六百九十四章 事情鬧大了第294章 有本事你砸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藩第三百三十四章 羊肉湯很好吃第一千二十二章 譚詣要幹什麼?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二百七十六章 成軍 中第八百三十七章 頭皮落地第九百九十八章 因爲晉王,所以我們在!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還顧得了你們!第227章 孤不堪天下重任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假黃鉞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保衛開封第一百零六章 逃跑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大學士助我第三百六十四章 雄關漫道真如血第六百六十一章 天下軍民聽誰的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們忘了隆武帝嗎!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三百二十五章 是真是假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二百五十八章 捷報第六百九十一章 明黎南定條約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須馬上成親第九百五十八章 太后家也要清第四百二十五章 明朝忠臣何其多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三百七十三章 我爹是洪承疇第六百四十二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第二百四十六章 戰後第五百五十四章 人心算個什麼東西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征兵力第六十三章 搶劫第九百章 從龍功臣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還顧得了你們!第626章 恭請唐王監國!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六百六十二章 內閣 女婿 皇子第四百六十章 李定國兵退貴州第七十章 老弱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崗樓第九百五十一章 好話與你們說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九百三十七章 兩虎相爭 大清得利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尚第一百八十三章 旨意第一百零七章 黑衣第七百零五章 打滿州易,打唐三水難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太子人選第五百七十七章 死便死吧第十三章 刁民第七十八章 司禮監第六十章 礦工第一千八十八章 當斷不斷 反受其害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七十章 老弱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287章 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