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百戰精兵

本章爲防盜章節,20分鐘後替換正文。請手機客戶端訂閱書友稍後打開,可重新下載本章替換。

周士相自金廈北返,先在福州呆了三天,聽取署理福州佈政、福州知府桂永智的敘職報告。爾後於三月初三啓程,自福寧州入浙。行至福寧州內壽寧縣時,當地有二三鄉人突然攔路告狀,聲稱官府不認他們爲“盜戶”,請齊王殿下爲他們做主。

周士相十分驚訝,因爲“盜戶”二字,單聽名字就知其意,斷不是什麼好稱呼。若普通人家被人稱爲“盜戶”,那便跟罵人是絕戶一般的難聽。按理,鄉人對於“盜戶”二字那是當離得遠遠,唯恐沾惹半分,卻不知這些鄉人何以反其道行之,要自己堂堂齊王殿下爲他們做主,恢復他們的“盜戶”身份。

自願被人稱做“盜戶”,不但自身,子孫也是如此,這人到底是有多失心瘋了,纔會做出如此荒唐,愚蠢透頂的事?

難不成,這世上還有人甘願背上“盜戶”之名的?甘願自己和兒孫被人當成賊一樣看待?

事出反常必有妖!

周士相覺得這件事情不簡單,背後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加上又是自己第一次碰上這種“攔道叫冤”之事,於是很重視,特意叫軍情司到壽寧縣境查探,務必將“盜戶”之事查個水落石清。

軍情司奉命徹查後,很快就將事情緣由報了上來。

果不其然,這“盜戶”背後的水真的很深,深的讓周士相既是愕然,又是可笑。

原來隆武二年清軍入閩後,福建社會治安大亂。壽寧縣境的百姓十家有七家爲盜,清廷任命的官吏不敢抓他們,但又不能任由他們爲盜作亂地方。於是時任知縣花了重金招撫這些爲盜百姓,將他們另稱爲“盜戶”。爲了這些“盜戶”能夠安生在鄉,不再到處流竄爲亂,影響地方的政績,這知縣和手下的吏員們刻意拉攏這些“盜戶”,或給他們免賦,或逢年過節給他們發放錢糧,以此來讓盜戶“老實”。

每年壽寧縣衙都要給盜戶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糧,其他農具和種子方面也都有補貼。每年正旦前夕,盜戶都會額外領到一筆數額不算多的豬肉補貼。縣裡大小官吏也不定期會探訪盜戶,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甚至於盜戶家的子弟考童生、考秀才,該縣的學官也都會給予特殊照顧。如當年該縣核考錄中童生二十人,那之中必有一半爲盜戶子弟。除此之外,縣裡六房的吏員和閒差幫辦等職的新進人員,也向盜戶大開方便之門。種種措施,只爲能讓這些盜戶不再爲盜,亦或說當地官府百般討好盜戶,只是求他們不要鬧事,影響官吏的晉升之途。

在壽寧官吏看來,盜戶們只要得了官府的好處,定然感恩戴德,以後會重新做個好人。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壽寧便再也無盜戶,取而代之的皆是良民。哪曾想,事與願違,壽寧的官吏殊不知自己給盜戶好處的同時,卻給壽寧縣境內那些良善百姓埋下了一樁禍根,也是官府埋下了一顆永遠釘不下去的釘子。

壽寧的這些盜戶可沒有半點悔過之心,他們利用官府害怕他們再次爲盜的心理,變着法子鬧事,聚集,只爲能從官府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

一開始,只有少數盜戶中的無賴分子敢這麼幹,後來發現這些無賴分子幹成功了,官府並沒有拿他們怎麼樣後,所有的盜戶都這麼幹了,沒有一個如壽寧官吏所希望的那般成了良民。壽寧的盜戶之禍,是越演是越烈,嚐到了甜頭的盜戶們也一個個越發變得貪婪。

不但在錢糧賦稅、子弟讀書考科舉上壽寧官府對盜戶有照顧,其他方面更是有。

壽寧境內但有“盜戶”與良家百姓爭執,官府爲了息事寧人,防止“盜戶”作亂,必然刻意袒護“盜戶”。時日一久,縣裡的百姓個個都知道身爲“盜戶”的好處,於是打官司的人動不動就冒稱自己爲盜戶,而對方則竭力證明他不是盜戶。

還有很多原本不是盜戶的良善百姓被盜戶欺壓,結果官府不幫他們,反而逼着他們賠錢賠地,甚至明明是苦主的他們反被抓進大牢,而欺負他們的盜戶卻在外面逍遙法外。

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奉公守法得不到官府支持,胡作非爲卻能被官府撐腰後,壽寧縣境的風氣大壞。僅以訴訟而言,只要壽寧縣衙大堂審案,先審的肯定不是案情的曲折是非,而是堂下兩方人先爭論對方是不是“盜戶”,而縣衙爲了弄清楚誰是不是盜戶,還真的去查檔案。因爲只要有一方是盜戶,那麼必然是不是盜戶的那一方吃虧。兩方都是盜戶,那麼必然是縣衙拿出從良善百姓手中收來的真金白銀去買他們“滿意”。

壽寧的“盜戶”問題真的很嚴重,嚴重到那些被否認是盜戶的百姓爲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竟然攔住了大明齊王殿下的車馬,向他老人家來鳴冤了。

厚厚的一疊案卷就擺在周士相面前,裡面是這十多年來壽寧縣衙的大小斷案宗,還有歷年給盜戶發放的錢糧戶冊。

“寧可死後叫人當作賊,不可生前不做賊。”

壽寧流傳的這句話,讓周士相哭笑不得的同時,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背後所折射的法制缺失及人爲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所在。

盜戶之所以在壽寧猖獗,之所以不爲人恥,反而人人爭做,歸根結底不是人性的自私和惡,而是官吏的不做爲。

因爲怕事,官員們將賊人當成祖宗一樣供着,那麼這些賊就永遠成了官府和奉公守法百姓的祖宗了。

盜戶有多嚴重?

軍情司打聽來的一個笑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說是順治十二年壽寧知縣任某的女兒被一個狐狸精迷惑,於是任知縣去請一個茅山道士將這狐狸精捉入瓶中,要用火來烤。結果那狐狸卻在瓶裡大聲呼喊:“莫燒,我乃盜戶!”那茅山道士聽了這話,如何理會,仍要作法去燒。可那任知縣卻好像叫人抽了筋骨般,嚇得趕緊叫人將狐狸放出來,說是盜戶燒不得,惹不得。燒了這個盜戶,那會引來一幫盜戶,他這小小知縣如何能安生得了。

周士相自金廈北返,先在福州呆了三天,聽取署理福州佈政、福州知府桂永智的敘職報告。爾後於三月初三啓程,自福寧州入浙。行至福寧州內壽寧縣時,當地有二三鄉人突然攔路告狀,聲稱官府不認他們爲“盜戶”,請齊王殿下爲他們做主。

周士相十分驚訝,因爲“盜戶”二字,單聽名字就知其意,斷不是什麼好稱呼。若普通人家被人稱爲“盜戶”,那便跟罵人是絕戶一般的難聽。按理,鄉人對於“盜戶”二字那是當離得遠遠,唯恐沾惹半分,卻不知這些鄉人何以反其道行之,要自己堂堂齊王殿下爲他們做主,恢復他們的“盜戶”身份。

自願被人稱做“盜戶”,不但自身,子孫也是如此,這人到底是有多失心瘋了,纔會做出如此荒唐,愚蠢透頂的事?

難不成,這世上還有人甘願背上“盜戶”之名的?甘願自己和兒孫被人當成賊一樣看待?

事出反常必有妖!

周士相覺得這件事情不簡單,背後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加上又是自己第一次碰上這種“攔道叫冤”之事,於是很重視,特意叫軍情司到壽寧縣境查探,務必將“盜戶”之事查個水落石清。

軍情司奉命徹查後,很快就將事情緣由報了上來。

果不其然,這“盜戶”背後的水真的很深,深的讓周士相既是愕然,又是可笑。

原來隆武二年清軍入閩後,福建社會治安大亂。壽寧縣境的百姓十家有七家爲盜,清廷任命的官吏不敢抓他們,但又不能任由他們爲盜作亂地方。於是時任知縣花了重金招撫這些爲盜百姓,將他們另稱爲“盜戶”。爲了這些“盜戶”能夠安生在鄉,不再到處流竄爲亂,影響地方的政績,這知縣和手下的吏員們刻意拉攏這些“盜戶”,或給他們免賦,或逢年過節給他們發放錢糧,以此來讓盜戶“老實”。

每年壽寧縣衙都要給盜戶發放一定數量的錢糧,其他農具和種子方面也都有補貼。每年正旦前夕,盜戶都會額外領到一筆數額不算多的豬肉補貼。縣裡大小官吏也不定期會探訪盜戶,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甚至於盜戶家的子弟考童生、考秀才,該縣的學官也都會給予特殊照顧。如當年該縣核考錄中童生二十人,那之中必有一半爲盜戶子弟。除此之外,縣裡六房的吏員和閒差幫辦等職的新進人員,也向盜戶大開方便之門。種種措施,只爲能讓這些盜戶不再爲盜,亦或說當地官府百般討好盜戶,只是求他們不要鬧事,影響官吏的晉升之途。

在壽寧官吏看來,盜戶們只要得了官府的好處,定然感恩戴德,以後會重新做個好人。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壽寧便再也無盜戶,取而代之的皆是良民。哪曾想,事與願違,壽寧的官吏殊不知自己給盜戶好處的同時,卻給壽寧縣境內那些良善百姓埋下了一樁禍根,也是官府埋下了一顆永遠釘不下去的釘子。

壽寧的這些盜戶可沒有半點悔過之心,他們利用官府害怕他們再次爲盜的心理,變着法子鬧事,聚集,只爲能從官府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

一開始,只有少數盜戶中的無賴分子敢這麼幹,後來發現這些無賴分子幹成功了,官府並沒有拿他們怎麼樣後,所有的盜戶都這麼幹了,沒有一個如壽寧官吏所希望的那般成了良民。壽寧的盜戶之禍,是越演是越烈,嚐到了甜頭的盜戶們也一個個越發變得貪婪。

不但在錢糧賦稅、子弟讀書考科舉上壽寧官府對盜戶有照顧,其他方面更是有。

壽寧境內但有“盜戶”與良家百姓爭執,官府爲了息事寧人,防止“盜戶”作亂,必然刻意袒護“盜戶”。時日一久,縣裡的百姓個個都知道身爲“盜戶”的好處,於是打官司的人動不動就冒稱自己爲盜戶,而對方則竭力證明他不是盜戶。

還有很多原本不是盜戶的良善百姓被盜戶欺壓,結果官府不幫他們,反而逼着他們賠錢賠地,甚至明明是苦主的他們反被抓進大牢,而欺負他們的盜戶卻在外面逍遙法外。

不患寡而患不均。

當奉公守法得不到官府支持,胡作非爲卻能被官府撐腰後,壽寧縣境的風氣大壞。僅以訴訟而言,只要壽寧縣衙大堂審案,先審的肯定不是案情的曲折是非,而是堂下兩方人先爭論對方是不是“盜戶”,而縣衙爲了弄清楚誰是不是盜戶,還真的去查檔案。因爲只要有一方是盜戶,那麼必然是不是盜戶的那一方吃虧。兩方都是盜戶,那麼必然是縣衙拿出從良善百姓手中收來的真金白銀去買他們“滿意”。

壽寧的“盜戶”問題真的很嚴重,嚴重到那些被否認是盜戶的百姓爲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竟然攔住了大明齊王殿下的車馬,向他老人家來鳴冤了。

厚厚的一疊案卷就擺在周士相面前,裡面是這十多年來壽寧縣衙的大小斷案宗,還有歷年給盜戶發放的錢糧戶冊。

“寧可死後叫人當作賊,不可生前不做賊。”

壽寧流傳的這句話,讓周士相哭笑不得的同時,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背後所折射的法制缺失及人爲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所在。

盜戶之所以在壽寧猖獗,之所以不爲人恥,反而人人爭做,歸根結底不是人性的自私和惡,而是官吏的不做爲。

因爲怕事,官員們將賊人當成祖宗一樣供着,那麼這些賊就永遠成了官府和奉公守法百姓的祖宗了。

盜戶有多嚴重?

破防盜章節,請用搜索引擎各種小說任你觀看

第四十二章 綁票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德尚紅第八十七章 香山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五百八十二章 抗命變遵令第628章 王爵以待第二百章 水師第七百七十五章 八大皇商 殺雞取卵第一百零一章 旗兵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八百六十章 狗大帥,逼死咱了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軍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賊秀才舉兵逼宮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五百六十章 首級換肥豬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德尚紅第三百二十六章 人心真難逆?第四百三十四章 濫殺放血第四百六十六章 軍糧 救子 好兄弟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六百四十九章 亂刀分屍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時興起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五章 辮子第二百五十九章 俊傑第一百九十一章 奸細第九百六十八章 額駙第四百四十章 長毛賊第一千六十二章 順治要死了,康熙要來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賜婚第八百章 江蘇巡撫仍是你來做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四章 投奔第四百三十三章 狼狽爲奸 下第一千五十八章 《告鄭經書》第四百四十九章 給肉吃,俺賣命!第一千二十一章 奉節督師府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七十四章 戚家軍南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六百零一章 糧食意味一切第一百三十六章 猛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二百五十一章 俘虜第六百九十八章 官兵真的殺人了?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六百零九章 有士來投第三十三章 解憂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一千六十章 大禍已釀成第五百九十五章 老婆?齊王?安南?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四百六十九章 濟度怎麼死的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日月昭昭 唯吾大明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五百五十章 靖寇策第四百六十一章 擴軍 上第八百一十四章 我不說話第四百四十二章 血戰玄武山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九百三十八章 賊秀才要與朕議和?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親王第一千六十六章 可願扶保大清?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三百五十七章 驅趕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十章 官員第六百七十七章 贖城費第五百九十九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一百七十二章 攻守 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渡江第一千七十章 老闖將第三百九十一章 格格墳 韃子墓第四百六十章 李定國兵退貴州第六百五十六章 諸王之中,唯傑書可用第一千六十五章 錢 女人 佩刀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六百七十七章 贖城費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城尚家絕了!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今天無更第二十二章 混亂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滿韃子不可信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三百五十四章 要打就打最強的第九百六十九章 你能出宮?第四百二十九章 堅壁清野第三百九十章 易幟反正 下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二百七十章 讀書人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四百五十九章 滿州子弟何以叛我!
第四十二章 綁票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德尚紅第八十七章 香山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產第五百八十二章 抗命變遵令第628章 王爵以待第二百章 水師第七百七十五章 八大皇商 殺雞取卵第一百零一章 旗兵第611章 夷虜所畏中國者,火器也第八百六十章 狗大帥,逼死咱了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軍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賊秀才舉兵逼宮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五百六十章 首級換肥豬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德尚紅第三百二十六章 人心真難逆?第四百三十四章 濫殺放血第四百六十六章 軍糧 救子 好兄弟第九百三十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六百四十九章 亂刀分屍第三百八十二章 一時興起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五章 辮子第二百五十九章 俊傑第一百九十一章 奸細第九百六十八章 額駙第四百四十章 長毛賊第一千六十二章 順治要死了,康熙要來了第四百八十一章 賜婚第八百章 江蘇巡撫仍是你來做第四百零七章 漢人的東西學不得第四章 投奔第四百三十三章 狼狽爲奸 下第一千五十八章 《告鄭經書》第四百四十九章 給肉吃,俺賣命!第一千二十一章 奉節督師府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五百七十四章 戚家軍南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六百零一章 糧食意味一切第一百三十六章 猛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第四百六十二章 誰贊成 誰反對第二百五十一章 俘虜第六百九十八章 官兵真的殺人了?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六百零九章 有士來投第三十三章 解憂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一千六十章 大禍已釀成第五百九十五章 老婆?齊王?安南?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四百六十九章 濟度怎麼死的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日月昭昭 唯吾大明第三百四十六章 韃靼人會幫忙的第一千三十章 滿世界都是肥羊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五百五十章 靖寇策第四百六十一章 擴軍 上第八百一十四章 我不說話第四百四十二章 血戰玄武山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九百三十八章 賊秀才要與朕議和?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親王第一千六十六章 可願扶保大清?第八百八十五章 滿兵如牛馬第三百五十七章 驅趕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十章 官員第六百七十七章 贖城費第五百九十九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一百七十二章 攻守 十一第二百五十六章 渡江第一千七十章 老闖將第三百九十一章 格格墳 韃子墓第四百六十章 李定國兵退貴州第六百五十六章 諸王之中,唯傑書可用第一千六十五章 錢 女人 佩刀第二百六十八章 土地第五百一十一章 梧州城破 下第六百七十七章 贖城費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城尚家絕了!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今天無更第二十二章 混亂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滿韃子不可信第一千九十章 納蘭第三百五十四章 要打就打最強的第九百六十九章 你能出宮?第四百二十九章 堅壁清野第三百九十章 易幟反正 下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二百七十章 讀書人第九百零五章 賊兵過境 斷子絕孫第四百五十九章 滿州子弟何以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