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7章,劉晉入閣

內閣大臣權力極大,並且還享有極高的榮譽,自然是人人都想要當內閣大臣了,只是這內閣大臣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夠做的。

首先來說,在大明有一條大家都默認的規則,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也就是說想要當內閣大臣,首先就是要從翰林院出來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儲備池,只有進士才能夠進翰林,而且也只有頭甲和二甲的進士纔可以,三甲的進士是沒有資格進翰林。

這也就意味着你在科舉考試之中,至少也要考進二甲才能夠進翰林院,先在裡面修書,給皇帝當秘書、講學什麼的,得到天子賞識之後,立刻就可以成爲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幹上幾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書、侍郎,有合適的機會之後就可以入內閣當內閣閣老。

現在朝中的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都是這樣的路子,科舉高中,進翰林院,任庶吉士,編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講學士,六部侍郎、六部尚書、內閣大臣,都是一條路走出來的。

由此可見,在明朝,你要是能夠進翰林院,這出來之後,基本上一個六部侍郎、尚書是絕對走不掉的,天子賞識的話,入內閣也不是什麼難事。

妥妥的高級人才儲備池,進了翰林,那就不用擔心以後仕途的事情了。

當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別的,如果科舉考試的時候,是頭幾名,特別是狀元的話,一進翰林院就是修撰幹起,升起來就特別快。

像謝遷是狀元出身,年紀輕輕,品級就已經相當高了。

謝遷五十多就入內閣了,很多大臣,五十多歲的時候連三品、四品都沒有,更別說入內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科考之中成爲狀元,也是可以讓很多大臣服氣的,快速升遷起來,別人也沒什麼話可說。

就像劉晉,年紀輕輕就是狀元,翰林院隨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歲就已經是吏部尚書了。

儘管很多大臣覺得劉晉太過年輕,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頗有微詞,但是因爲劉晉是狀元,這提拔快一些,升遷快一些,大家心裡面其實也是認可和接受的。

畢竟這古代狀元實在是太難、太難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幾千人參加,想要奪得第一,是個人都知道有多難,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從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狀元、狀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遷快一點,大家也認可,狀元都升遷慢的話,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內閣的要求雖然很高,不過對於朝中大臣來說,符合要求的人還是一抓一大把,畢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隨便點個人出來可能都是狀元、探花、榜眼什麼的。

至於這六部的尚書、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講學士什麼的,那隨便都是狀元了,都是有資格入選內閣大臣的。

現在謝遷回家養老了,朝中的大臣們心思也都放在這上面了,有人想要爭着入內閣,有人則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騰出來了之後,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時之間,朝中的大臣們都在私底下不斷的討論起來。

“謝公回鄉頤養天年,誰最有可能入閣?”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書劉晉,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衆,入閣也是衆望所歸。”

“劉公確實是最有希望入閣的,不過我覺得兵部尚書劉大夏劉公也是極有希望入閣的。”

“兵部現在已經沒有任何的實權,只是協助都督府徵兵,安排退伍軍人事宜,他入閣的可能性比較小。”

“戶部尚書佀鍾呢?”

“他倒是不錯的人選,不過我覺得還是比不過劉公。”

“那倒也是~”

朝野上下,關於誰入內閣的消息也是議論紛紛,同時也是在等待着弘治皇帝的意思。

明朝內閣大臣的選拔方式有兩種,特簡和廷推。

所謂特簡是指由皇帝直接以中旨的方式任命大臣爲內閣大臣,而不通過吏部。

這種方式大致上又可以表現爲三種形式,一是皇帝本人親自選拔任命,二是皇帝採納大臣們的舉薦或由中官們的援引而任命,還有就是由現任的內閣大臣推薦若干人選,再由天子選用。

廷推也叫會推,顧名思義,就是開會大家一起來推薦,一般是由吏部牽頭,會同九卿、科道推舉若干名單,再由天子選用。

特簡和廷推是明朝內閣大臣選拔的兩種方式,在萬曆以前閣臣的任選大多數都是天子通過特簡的方式任命,萬曆之後,則多是由廷推來選拔。

弘治八年以前,所有的閣臣都是特簡選拔上來的,簡單來說,那都是由天子親自任命的,但在弘治八年的時候,內閣缺員,弘治皇帝下令吏部效仿廷推推薦大臣閣臣。

於是當時吏部會同六部、督察院、通政院、大理寺以及科道大家一起推薦了‘吏部尚書耿裕、禮部尚書倪嶽、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李東陽、禮部左侍郎周經、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謝遷’幾人的名單出來。

最後弘治皇帝欽點了李東陽、謝遷入閣,也是由此開創了閣臣由廷推推薦的先河。

當然,這也是後世弘治皇帝也由此造人批評之處,過於信賴文官,將權力下放太過嚴重,導致文官集團的嚴重膨脹,爲明中後期的黨爭埋下了隱患,同時明後期接連出現的幾個宮廷大案,涉及天子之死的事情,有人推測也跟日益膨脹的文官集團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這些都是後話了,此時此刻,朝臣們都在等待弘治皇帝的命令。

弘治皇帝到底是和以前一樣直接特簡任命大臣進內閣呢,還是說像上次一樣,通過廷推的方式,讓大家來推薦出一個名單出來,再由天子點用。

這其中的差別非常巨大。

特簡選拔出來的內閣大臣,一般都是深受天子信任的大臣,當然相對而言也是會更加聽天子的話。

廷推的話就不一樣了,這廷推說實話,一方面是看那個大臣更德高望重,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看誰的同門、同鄉等等更多了。

支持你的人越多,你才最有希望進入被選用的名單上面,要是都沒人推薦你,支持你,你連名單都上不去的話,休想成爲內閣閣老。

在明中後期,內閣閣臣往往都是廷推出來的,特別是萬曆之後,都是廷推的大臣,這也是東林黨人能夠掌握朝中大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爲東林黨人是江南籍貫的官員,這江南自古多文人才子,出的官員最多,廷推的話,誰比得過他們啊,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被他們把持了。

並且廷推的官員能夠當內閣,最先感謝的就是推薦自己的人了,對於天子,往往都沒有特簡出來的官員聽話,特別是當天子年幼,不懂事,貪玩的情況下,很容易就形成了黨派。

特簡就不一樣了,是天子任命的,基本上都是天子的心腹和信任的大臣,做事要更天子的,同時也不需要去感謝誰推薦自己。

縱然是沒有龐大的同鄉、同門之類的支持,也一樣可以當上閣老,也就相對而言不容易形成黨派。

當然,這還是涉及到了皇權的問題。

特簡是皇權的體現,廷推則是將權力下放給了臣子。

如果廷推形成慣例的話,特簡慢慢的就會被取代,到了明後期,這內閣大臣要是沒有經過廷推的話,是天子特簡任命的內閣大臣的話,其他大臣甚至於還會看不起你,不配合你的工作,讓你難堪,這就會削弱皇權,權力就會由天子轉移到朝臣手中。

一旦到了這種地步的話,到時候天子縱然是對閣臣不斷,換了一批又一批也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爲推薦的名單始終就是掌握在那些人的手中。

像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他換了幾十個閣臣,依然沒有任何的作用,換來換去,還是那夥人,因爲廷推上來的名單都是他們的人。

這權力等於是徹底的由皇帝轉移到了朝臣的手中,官員都是他們的人,你是用也要用,不用也得用。

大家都在等待,等待弘治皇帝這邊的會怎麼操作。

衆人並沒有等待太久,幾天之後,弘治皇帝直接就用特簡的方式,直接下中旨任命吏部尚書劉晉爲新的內閣大臣,同時升爲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並且還讓劉晉兼任吏部尚書。

當然,這個兼任也只是掛吏部尚書的頭銜,真正吏部尚書換成原先戶部尚書佀鍾來擔任,一般內閣閣臣都會兼任六部的某個尚書銜,但兼任吏部尚書就不一樣了,吏部號稱天官,掌管天下官員的任命、考覈、升遷,權柄非常大,排名靠後的內閣閣臣還不一定有吏部尚書權力大、影響力大。

弘治皇帝的這一番操作,很顯然是對劉晉信任無比,當內閣大臣了,這吏部還是由劉晉來官,佀鍾彙報工作的主要對象就是劉晉了。

第2057章,死的說成活的第1541章,給他們發錢也是可以促進消費的第1725章,暢銷的煤油和汽油第2064章,大明讀書人的一生第494章,第一個開刀對象第1871章,兵庫之津第1639章,全面超越歐洲第875章,朱厚照的動物園第1991章,仗着皇親國戚欺負人的興王第259章,偷偷摸摸第1371章,關鍵時刻還是要靠龍旗第41章,收徒第1237章,賜予你新生第1534章,實幹派官員第658章,崑崙奴第1179章,來自高緯度的打擊第131章,太子也窮啊第2026章,來自資本家的反擊第1543章,對外擴張的另外一面第1513章,波斯灣是個好地方啊第1856章,勤儉忠厚傳家第1115章,利益之爭第2115章,全家福第1926章,電和電風扇第1056章,行醫考覈第107章,二牛回家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915章,弘治皇帝交代後事第1397章,又是一年回家時第1154章,大明圖謀整個埃及?第1457章,四海學子第2025章,得罪的人太多了第1527章,奴隸不準出現在大明本土第123章,人一定要拼,要去搏第2193章,大明的皇子們第220章,爭相降價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181章,轉學新學去第2133章,大明需要競爭對手第1317章,年輕人,給點顏色就知道厲害了第26章,昌黎三才子第1225章,胡獻的野心第104章,換了個人第953章,各地叛亂第285章,喪心病狂的考題第2085章,來自大明的廉價糧食第15章,超低的物價第1339章,草原商人陸萬西第2065章,再任內閣首輔第1176章,大明紅海軍第545章,不得不做出選擇第795章,第一批草原移民第148章,大買賣第1162章,賣餅的大媽都來買股票了第1757章,不爽的朱厚照第2030章,砸我們的根,還想我們賣命第386章,一定要拼一把第740章,都爭着當先鋒第55章,和皇帝再次合夥做生意第2197章,皇子帶動邊疆發展第416章,大捷,還是大捷第479章,前往南洋的兩個危險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190章,華夏曆1751年第1252章,機械化帶來的震撼第2135章,來自東方的戰術第1952章,劉達的日常工作第1213章,腸子都悔青了第2153章,這個項目我劉多魚投了第2123章,大明天子也太摳門了第54章,蜂窩煤第1593章,歐洲那一套在大明不管用第331章,互相做客第2108章,效仿大明的查理五世第2036章,小冰河期的威力2第1725章,暢銷的煤油和汽油第1601章,老劉,老劉,我是老朱第230章,判若兩人的弘治皇帝第1624章,這還是種地嗎?第1064章,全部抓起來第1931章,真正的豪門聯姻2第124章,西山海事學院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857章,編戶爲伍第1354章,東歐局勢第151章,天津第1455章,軍火買賣不能停第299章,乾清宮走水第1804章,還是外面好第8章,雪鹽第373章,天津聚會第1615章,如何當個舒服的天子第134章,老好人怒了第946章,人口普查第1010章,割麥子一般第1036章,埃爾津詹協議第2112章,大明天子的賀禮2第978章,去西班牙過新年第1255章,文化教育第1441章,氣急敗壞的東方月
第2057章,死的說成活的第1541章,給他們發錢也是可以促進消費的第1725章,暢銷的煤油和汽油第2064章,大明讀書人的一生第494章,第一個開刀對象第1871章,兵庫之津第1639章,全面超越歐洲第875章,朱厚照的動物園第1991章,仗着皇親國戚欺負人的興王第259章,偷偷摸摸第1371章,關鍵時刻還是要靠龍旗第41章,收徒第1237章,賜予你新生第1534章,實幹派官員第658章,崑崙奴第1179章,來自高緯度的打擊第131章,太子也窮啊第2026章,來自資本家的反擊第1543章,對外擴張的另外一面第1513章,波斯灣是個好地方啊第1856章,勤儉忠厚傳家第1115章,利益之爭第2115章,全家福第1926章,電和電風扇第1056章,行醫考覈第107章,二牛回家第874章,大明正在朝着一個嶄新時代發展第915章,弘治皇帝交代後事第1397章,又是一年回家時第1154章,大明圖謀整個埃及?第1457章,四海學子第2025章,得罪的人太多了第1527章,奴隸不準出現在大明本土第123章,人一定要拼,要去搏第2193章,大明的皇子們第220章,爭相降價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181章,轉學新學去第2133章,大明需要競爭對手第1317章,年輕人,給點顏色就知道厲害了第26章,昌黎三才子第1225章,胡獻的野心第104章,換了個人第953章,各地叛亂第285章,喪心病狂的考題第2085章,來自大明的廉價糧食第15章,超低的物價第1339章,草原商人陸萬西第2065章,再任內閣首輔第1176章,大明紅海軍第545章,不得不做出選擇第795章,第一批草原移民第148章,大買賣第1162章,賣餅的大媽都來買股票了第1757章,不爽的朱厚照第2030章,砸我們的根,還想我們賣命第386章,一定要拼一把第740章,都爭着當先鋒第55章,和皇帝再次合夥做生意第2197章,皇子帶動邊疆發展第416章,大捷,還是大捷第479章,前往南洋的兩個危險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2190章,華夏曆1751年第1252章,機械化帶來的震撼第2135章,來自東方的戰術第1952章,劉達的日常工作第1213章,腸子都悔青了第2153章,這個項目我劉多魚投了第2123章,大明天子也太摳門了第54章,蜂窩煤第1593章,歐洲那一套在大明不管用第331章,互相做客第2108章,效仿大明的查理五世第2036章,小冰河期的威力2第1725章,暢銷的煤油和汽油第1601章,老劉,老劉,我是老朱第230章,判若兩人的弘治皇帝第1624章,這還是種地嗎?第1064章,全部抓起來第1931章,真正的豪門聯姻2第124章,西山海事學院第1692章,東城區規劃第857章,編戶爲伍第1354章,東歐局勢第151章,天津第1455章,軍火買賣不能停第299章,乾清宮走水第1804章,還是外面好第8章,雪鹽第373章,天津聚會第1615章,如何當個舒服的天子第134章,老好人怒了第946章,人口普查第1010章,割麥子一般第1036章,埃爾津詹協議第2112章,大明天子的賀禮2第978章,去西班牙過新年第1255章,文化教育第1441章,氣急敗壞的東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