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點兵(三)

『這小子……』

在旁環抱雙臂看着侃侃而說的蒙仲,趙賁的心底忽然想起了一個人。

「武安君蘇秦」!

蘇秦,此人在趙國受封「武安君」的爵位時,正是在趙肅侯時期,那時蘇秦說服了趙肅侯,在趙肅侯的資助下游說中原諸國「合縱伐秦」,可惜卻被當時還在秦國擔任國相的「公孫衍」給破壞了——這位在後來在魏國擔任國相時同樣提倡「合縱伐秦」的公孫衍,當時卻採取「連橫親秦」的策略,使齊、魏兩國與秦國聯合,聯手擊敗了趙國。

這使得趙肅侯問責於蘇秦,也使得蘇秦因爲畏懼,從趙國逃到了燕、齊兩國。

蘇秦尚在趙國那會,趙賁也才十歲左右,有幸跟在叔父陽文君趙豹的身邊,親眼目睹這位與張儀、公孫衍齊名的說客,看着他用言語撥動人心。

那真是相當厲害的口才!

縱使是如今,趙賁仍難以相信蘇秦單憑其一張嘴,就能說服中原諸侯聯合抗擊秦國,使秦國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不敢邁出函谷關一步。

當然,與這位相比,眼前那名叫做蒙仲的少年還差得遠,但是看着此子當衆侃侃而談的模樣,趙賁也不知怎麼就想到了那位武安君蘇秦——雖然在趙主父繼位後,趙國就已經收回了蘇秦的爵位。

趙賁記得那時叔父陽文君趙豹曾對他說過,說客最大的仰仗便是“投其所好”,利用人心中的慾望來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就好比此刻那名叫做蒙仲的少年,以伯樂相馬來自喻,迷惑那些有心想出人頭地的士卒,這豈非就是當年蘇秦遊說趙肅侯時的那套麼?

『此子……不是道家弟子麼?』

趙賁暗自想到。

而此時,被他事先叮囑過的牟立等幾名士卒,正滿心焦急。

因爲牟立等人發現,在蒙仲那小子說了一通看似美好實則空談的許諾後,在場五百名士卒對此人的嘲弄與輕蔑忽然就煙消雲散了,彷彿每個人都在猶豫。

這可如何是好?

回想起事先軍佐趙賁對自己等人的叮囑,牟立咬了咬牙,大聲喊道:“大家莫要被這小子騙了,他何德何能,敢許下這樣的承諾?”

『唔?』

蒙仲轉頭看向牟立,皺着眉頭上下打量着。

他與這名叫做牟立的士卒無冤無仇,可對方卻一次次地挑唆其餘士卒來阻擾他收服軍心,僅一次還能說是巧合,可連續兩次,且態度又是這般堅決,這恐怕就不能用巧合來解釋了。

『莫非是收到了什麼指示麼?……話說,記得這位趙軍佐,方纔似乎也有心故意要使我出醜……』

微微思忖了一下,蒙仲不動聲色地瞥了一眼站在旁邊的軍佐趙賁,心下暗自猜測着。

話說回來,對於牟立的質疑,蒙仲根本無需過多解釋,他只是將他懷中那塊完整的銅製虎符取出,高高舉起即可。

“此乃君上與趙主父授予的「信衛」虎符!”

舉着手中的虎符,蒙仲沉聲說道。

聽聞此言,底下那五百名士卒低聲議論起來。

在他們看來,別的東西或許可以作假,但虎符卻做不得假——畢竟兵符這種東西作假是要砍頭的,而且是連累親族的「連坐」之罪,這幾乎完全可以與謀反作亂相提並論,沒有人會殺到私造兵符。

更何況兵符在大多數時候還要與君主的詔書或上司的公文一起用。

換而言之,那叫做蒙仲的小子手執完整的銅製虎符,這的確足以證明此子在趙主父身邊的寵信程度。

想到這裡,並沒有什麼士卒附和牟立跳出來質疑蒙仲。

見此蒙仲將虎符收了起來,旋即用手指點了點牟立,平靜地說道:“第二次。”

而就在這時,從營門方向駛來一輛戰車,由蒙虎駕馭着,車後則跟着蒙遂、武嬰、樂進、穆武幾人。

趙賁轉頭瞧了一眼,旋即便看到了戰車上所運載的東西:兩口木箱,大約都能裝下一名成年男子,除此之外還有一根圓木,不知是從哪裡找來的。

『這是要做什麼?』

趙賁有些不解地看了一眼蒙仲。

“阿仲。”

在武嬰、樂進等人將那根圓木與兩口木箱搬下戰車時,駕車的蒙虎幾步走到蒙仲身邊,壓低聲音說道:“回來時,我瞧見有些人鬼鬼祟祟地張望。……那些人,看衣着打扮並非是營內的士卒。”

聽聞此言,蒙仲朝着四周眺望了幾眼。

他當然猜得到那些“不似營內士卒”的傢伙的底細,要麼是趙王何或趙相肥義派來的,要麼就是安平君趙成、奉陽君李兌等人派來的,畢竟「趙主父欲訓練新軍作爲近衛」這件事,不可能瞞得過邯鄲城內那些達官顯貴。

尤其是對此比較敏感的趙成、李兌等人,當然會派人前來監視動靜。

當然,也有可能是趙主父派來的。

“不必理睬。”

蒙仲搖搖頭說道。

此時,武嬰已將那根圓木從戰車上搬了下來,在蒙仲的授意下,扶着豎起的圓木站在一旁;而樂進、樂續、穆武、華虎等人,則在蒙遂與樂毅的幫助下,將那兩口沉重的木箱也從戰車上搬了下來。

至於這兩口木箱內所盛放的東西,自然就是趙主父今日許諾給蒙仲的五千枚趙國布幣。

在準備妥當後,就見蒙仲沉聲對面對五百名士卒說道:“我蒙仲雖然年幼,但也看過多部兵法,知曉軍中上下最重要的,即是一個‘信’字,人無信不立,軍無信則上下離心,既然諸位即將入我率下信衛,且讓蒙某借先人之法,取得諸位的信任……”

說罷,他擡手指着武嬰所扶着的那根圓木,正色說道:“誰願意將這根圓木搬到營門,蒙某賞他五百枚布幣!”

“五百枚布幣?”

“當真麼?”

“僅僅只是將這根圓木搬到營門?”

在場五百名士卒頓時面露震驚之色,畢竟對於普通士卒而言,五百枚布幣可不是一筆小錢。

見在場士卒議論紛紛,面露嚮往之色,那牟立暗道不妙,大聲喊道:“諸位同澤莫要受騙,這小子用財帛收買我等,分明就是不安好心……”

“……”

蒙仲皺起了眉頭,在深深注視了幾眼牟立後,用手指點點後者,說道:“你,過來。”

見此,那牟立也不畏懼,昂頭挺胸走到蒙仲面前說道:“有何……”

還沒等他把他說完,只見蒙仲忽然拔劍,用鋒利的劍刃朝他劈去。

шшш★ttκǎ n★℃o

那牟立哪料到蒙仲竟敢在這時候翻臉,大驚失色,下意識擡手去擋,卻沒想到蒙仲改劈爲刺,一劍刺入了牟立的胸膛。

“你……”牟立難以置信地看着蒙仲。

在旁的趙賁,此時臉上亦露出驚色,他萬萬沒想到年紀輕輕的蒙仲,做事居然如此果斷。

“第三次。”

將劍身從牟立的胸膛抽了出來,看着他緩緩倒地,蒙仲不顧自己身上的甲冑被鮮血濺了一身,左手捏住劍身,一抹劍刃上的鮮血,旋即收劍入鞘,面色平靜而冷漠地說道:“事不過三。”

“……”

一時間,四周寂靜一片。

旋即,有趙賁早前安排的其餘幾名內應趁機叫道:“這小子、這小子竟敢殺害我軍同澤……”

“殺了他!”

“殺了他爲牟立報仇!”

聽聞此言,那五百名士卒亦是有些氣憤填膺,甚至於有幾名士卒,已朝着蒙仲奔來,以至於趙賁第一時間站到蒙仲身邊,呵斥那幾名士卒返回隊列。

也對,雖然他有意阻擾蒙仲,但這並不意味着他要蒙仲死在這裡——畢竟若蒙仲果真死在陽文君趙豹的軍營中,單單趙主父那邊就無法交代,更別說蒙仲這小子還是莊子的弟子、宋國重臣惠盎的義弟。

想到這裡,趙賁厲聲喝道:“都退後!”

此時反觀蒙仲,他臉上卻毫無驚色,目視着那幾名擅自出列的士卒,面無表情地說道:“第一次。”

“……”

看着滿身鮮血的蒙仲,那幾名原本欲衝上前來的士卒,沒來由地感到一陣心悸,竟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旋即在趙賁的連番呵斥下,灰溜溜回到了原本的陣列。

此時在場所有人方纔醒悟,蒙仲這小子方纔對牟立所說的第一次、第二次,那究竟是什麼意思。

無視倒在地上那牟立的屍體,蒙仲目視着在場所有士卒,沉聲說道:“新將掌兵,大多要殺人立威,縱使孫武、吳起亦如是,我本不欲殺人,只希望效仿「商君(衛鞅)」昔日‘城門立木’之法,使我信衛上下建立起最初的信任,然而,奈何有人幾番從中作梗、暗中阻擾,非要逼我殺人立威!”

說到這裡,他吩咐樂進、樂續兄弟將那兩口裝滿財帛的木箱打開,旋即目視着在場五百名士卒沉聲說道:“事已至此,蒙某索性便將話挑明瞭講。……這兩口箱子中,有趙主父賞賜的五千枚布幣,誰第一個將這根圓木搬到營門,賞五百枚;其餘願意入我信衛者,平分剩下的四千五百枚。這些財帛並非爲了收買人心,而是爲了建立彼此的信任!……若有人不願加入信衛,也悉聽尊便。不過,倘若再有人膽敢阻擾,定斬不赦!……地上的屍體,便是他的下場!”

說到這裡,蒙仲提高聲音喝道:“言盡於此,輪到諸位做出選擇了!”

“……”

在短暫的死寂中,五百名士卒面面相覷,旋即,他們不約而同地涌向那根圓木,以至於就連武嬰都被這些人嚇了一跳。

“是我的!”

“我的!”

“我先摸到的!”

看着那些正在哄搶那根圓木的數百名士卒,軍佐趙賁無奈地嘆了口氣,因爲在他看來,這五百名士卒,恐怕是都已經“姓蒙”了。

雖然他有心阻擾,但無奈對方城府更深、手段更高。

『這小子……當真就只有十五歲麼?』

暗中觀察着不遠處的蒙仲,趙賁感覺很不可思議。

第235章:故佈疑陣【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301章:各退一步【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64章:激辯諸儒【二合一】第241章:升溫【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66章:孟子(三)第271章:安排諸事【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97章:鶡冠子第269章:劇辛之信【二合一】第10章:辯論第84章:決定(二)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7章:次年四月第275章:屈原【二合一】第318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374章:函谷關首戰【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197章:蒙仲與田章(三)【二合一】第244章:暴鳶【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403章:義渠第289章:出人意料的白起【二合一】第249章:“先手反制”vs“後發反制”【二合一】第188章:同室操戈【二合一】第89章:宮筵(三)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70章:前狼後虎【補更3/4】第169章:蒙仲與廉頗(七)【二合一】第28章:六個月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263章:秦軍突圍【二合一】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26章:族兵啓程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205章:孤注一擲【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416章:各有謀劃(二)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77章:六月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22章:名家第358章:出使趙國【二合一】第103章:趙王四年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66章:孟子(三)第104章:攻高唐第81章:中山樂氏第28章:六個月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83章:決定第424章:抉擇(二)第342章:六月【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100章:一個月第445章:百年同盟、三國共帥第87章:宮筵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446章:趙國之行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09章:薛公客卿(二)【上架倒計時兩日】第146章:勸說【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84章:決定(二)第243章:暫止的交鋒【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76章:趙王雍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136章:蒙仲與趙王何(四)第119章:夜襲(五)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93章:點兵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358章:出使趙國【二合一】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310章:弩陣守關【二合一】第184章:最後的突圍!【二合一】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443章:魏宋大司馬
第235章:故佈疑陣【二合一】第173章:九月(二)【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301章:各退一步【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64章:激辯諸儒【二合一】第241章:升溫【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66章:孟子(三)第271章:安排諸事【二合一】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97章:鶡冠子第269章:劇辛之信【二合一】第10章:辯論第84章:決定(二)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7章:次年四月第275章:屈原【二合一】第318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374章:函谷關首戰【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197章:蒙仲與田章(三)【二合一】第244章:暴鳶【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403章:義渠第289章:出人意料的白起【二合一】第249章:“先手反制”vs“後發反制”【二合一】第188章:同室操戈【二合一】第89章:宮筵(三)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70章:前狼後虎【補更3/4】第169章:蒙仲與廉頗(七)【二合一】第28章:六個月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76章:圍城斷薪【二合一】第263章:秦軍突圍【二合一】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26章:族兵啓程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205章:孤注一擲【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416章:各有謀劃(二)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77章:六月第379章:夜襲【二合一】第22章:名家第358章:出使趙國【二合一】第103章:趙王四年第227章:針對【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66章:孟子(三)第104章:攻高唐第81章:中山樂氏第28章:六個月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83章:決定第424章:抉擇(二)第342章:六月【二合一】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100章:一個月第445章:百年同盟、三國共帥第87章:宮筵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446章:趙國之行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09章:薛公客卿(二)【上架倒計時兩日】第146章:勸說【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84章:決定(二)第243章:暫止的交鋒【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451章:諸國紛爭(二)第76章:趙王雍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136章:蒙仲與趙王何(四)第119章:夜襲(五)第452章:諸國紛爭(三)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93章:點兵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358章:出使趙國【二合一】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310章:弩陣守關【二合一】第184章:最後的突圍!【二合一】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443章:魏宋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