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名家

名家,即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爲研究對象的哲學派別,由於注重“名”與“實”之間的關聯,故而在後世稱爲名家,但在早期時,名家卻被當世稱爲「辯者」。

名家的思想,源自禮官,當時世人對於“名”非常看重,孔子亦曾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名家的代表,當前較爲著名有「鄧析」與「惠子」。

鄧析亦是鄭國大夫,與當時的國相「子產」都支持“刑文公開”,同時,他還主張「不法先王、不是禮儀」,即表示先王制定的法令並非不能更改的聖物。

是故,當國相子產使鄭國出現改革時,鄧析亦是其中的參與人物。【PS:前文作者記錯了,子產鑄刑鼎改革的是在鄭簡公、鄭定公時期,而不是鄭莊公時期,兩者相差一百多年,現已修改。】

但在制定新法的過程中,鄧析與子產出現了分歧。

國相子產推行改革的時期,鄭國由於經歷了一系列公室奪位的內亂,國力已大不如前,更要命的是,此時國家的政權,已被合稱「七穆」的七家卿室家族所把持。

之所以稱「七穆」,是指這七家卿室都是鄭穆公的子孫,即公室的分支,而鄭國國君的權力,此時已被大大壓縮。

七穆中最強盛的,即鄭穆公的公子「子罕」的後人「罕氏」,以及同爲鄭穆公之子的「子駟」的後人「駟氏」,而子產的父親,則同樣鄭穆公的兒子「公子國」,屬「國氏」一支。

後來,七穆中其他幾支家族遭到排擠而衰弱,在國家政壇上就只剩下罕氏與駟氏,由於子產在此前七穆中駟氏與良氏的爭奪與廝殺中保持中立,因此他得到了罕氏一族罕虎的信任,成爲了鄭國的國相。

在這種情況下,子產施行改革,由於他自身是公卿一勢的代表,因此他所主張的,自然是維護公室利益,限制貴族(非公室家族)的特權。

而鄧析因爲是非公室家族的貴族出身,代表的是貴族——即士大夫、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他主張維護貴族,通俗地說即不效法先王、不肯定禮義,也不接受當時國君的命令。

這樣的主張,自然無法得到鄭公與七穆的支持。

於是鄧析便聚衆講學,向國民傳授刑法知識與訴訟的方法,並幫人訴訟【PS:最早的訟師,即後世熟知的律師。】

關於鄧析幫人訴訟,還有一個典故。

曾經洧河發大水,鄭國有一個富人被大水沖走淹死了。後來有人打撈起富人的屍體,富人的家人得知後,就去贖買屍體,但對方要價很高。

於是,富人的家屬就來找鄧析,請他出主意。

鄧析對富人家屬說:你安心回家去吧,那些人只能將屍體賣你的,別人是不會買的。

於是富人家屬就不再去找得屍者買屍體了。

得屍體的人着急了,也來請鄧析出主意。

鄧析又對他說:你放心,富人家屬除了向你買,再無別處可以買回屍體了。

這則典故,形象地表述了鄧析的一個重要思想——“兩可說”。

在正統觀點看來,這是一種“以非爲是,以是爲非,是非無度”的詭辯論,簡單地說,就是模棱兩可、混淆是非的理論。

但就「買屍」這則典故來將,鄧析他對“得屍者”與“贖屍者”所講述的話,實際上都是正確的,作爲中立者,他沒有立場,也沒有理由爲其中任何一方說話。

所以說,「兩可說」並非詭辯,其實是一種樸素的辯證觀念。

而除了幫人訴訟外,鄧析亦自己編了一部刑書,載於竹簡上,後人稱爲「竹刑」。

後來,執政鄭國的權臣「鄭駟歂」——即駟氏子弟,他叫人殺掉鄧析,但卻取用了鄧析所著這部竹刑作爲鄭國的新法。

再說惠子。

惠子,即莊子的摯友惠施,與鄧析不同的是,惠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成爲了魏國的國相,是「合縱抗秦」最主要的組織者與支持者。

他最大的成就,即讓魏國與齊國“互尊爲王”,結成聯盟,然後又將另外一個強國楚國亦拉到這個聯盟中,結成「齊楚魏」三國聯盟,共同對抗秦國。

而私底下呢,惠子又讓魏惠王暗中派遣賄賂「公孫衍」——即後來繼惠子之後,「合縱抗秦」的第二代領袖人物。

公孫衍亦是魏人,在秦惠君五年時,被秦國任命爲「大良造」,且積極謀劃攻打魏國。

秦惠君,即是殺掉商鞅的秦君。【PS:秦惠文君,即秦惠文王嬴駟,當時秦國他還未稱王,是故稱秦君。】

在收到魏國的賄賂後,公孫衍便勸秦王改變攻打目標,趁着秦魏修好之際,攻伐秦國西邊的遊牧民族。

然而此時,鬼谷子門徒張儀來到了秦國,他指出,魏國有稱霸的根基,如果讓魏國緩過氣來攻打秦國,到時候秦國的處境就會很艱難。

秦惠君如夢初醒,便驅逐了公孫衍,啓用張儀爲客卿。

公孫衍因此深恨張儀,離開秦國後,便來到魏國,支持惠子「合縱抗秦」。

值得一提的是,張儀也是魏人。【PS:魏國真的是人才輸出大國。】

秦惠君十四年,張儀擁戴前者正式稱王,更改年號爲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三年時,爲了秦國的利益,張儀被秦國派往魏國擔任國相,希望魏國能成爲中原第一個向秦國屈服的國家。

正是在這段時期,惠子失去了相位,先赴楚國,隨後回到宋國,而公孫衍則成爲「合縱抗秦」的魏方第二代領袖人物。

且在後來,公孫衍在齊、韓、燕、趙、楚五國的支持下,趕走張儀,成爲魏國的國相,並繼續「合縱抗秦」。

這即是惠子、公孫衍、張儀三人之間的恩恩怨怨。

而頗爲有趣的是,在「合縱連橫」期間,縱橫家是這場博弈的主角,比如蘇秦、張儀、公孫衍,而惠子,雖然他主張合縱抗秦,但實際上他卻是一位名家鼻祖。

而這,也正是莊子對惠子很不滿、覺得他“猶有未樹”的地方——你惠施就應該老老實實去研究你的名學,混在諸國間的博弈中做什麼?

平心而論,惠子其實是一位學者,一位辯者,他在魏國執政期間,雖然對國家不能說沒有裨益,但終歸不如公孫衍、張儀等人那般耀眼。

對於惠子的才學,莊子亦是認可的,甚至於還在《天下篇》中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這即「學富五車」典故的由來。

而反過來說,正是因爲惠子有才學,但卻因爲種種俗事俗物而耽誤了在其名學中的成就,所以莊子纔要罵惠子——這大概就是“愛之深、恨之切”吧。

作爲被譽爲名家鼻祖的惠子,其主要思想有「合同異論」與「堅白論」。【PS:有書友指出「堅白論」是公孫龍提出來的,實際上不是的,公孫龍只是延續了惠子的思想,並且,他割裂了惠子的「堅白論」理論,是「離堅白派」,屬於狹義的詭辯範疇。順便說一句,「白馬非馬」的理論,其實也不是公孫龍首創,而是出自稷下學宮的「倪說」,即《韓非子》所載的「兒說」。】

而在「合同異論」中,認爲世上的萬物,雖然有小的差別,但本質都是相同的,基於這一點,他勸世人「泛愛萬物」,莫分彼此。

聽上去似乎跟墨家的思想有點相同?

但事實上,墨家思想的最大對手,就是惠子。

比如《墨子》曰:厚,有所大。

顧名思義,即是一件事物只有有了“厚度”,纔能有體積。

但惠子則反駁道: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他認爲,認爲物質的粒子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

《墨子》又曰: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即認爲個別區域的前方不容一線之地,這就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

惠子又反駁道:南方無窮而有窮。

他表示人站在北方(北方極點)時,所有方向都是南方,所以是“無窮”;可若是站在南方(南方極點)時,所有方向都是北方,南方的“實”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是“有窮”。

《墨子》又曰:平,同高也。

惠子又反駁道:天與地卑(接近),山與澤平。

意思是說,在從極高處俯視,天跟地是接近的,山與湖泊是平的,表示觀測的人所在位置不同,他看到的高低是不同的。

毫不誇張地說,在辯論這方面,當時惠子堪稱辯遍天下無敵手,無數慕名而來的學者、辯者,都無法難倒惠子。

然而似這般雄辯的惠子,他偏偏就無法辯過莊子。

最著名的,莫過於「濠梁之辯」,即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一座橋上散步時的辯論。

當時莊子看着水裡的儵魚說道: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道:你又不是魚,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呢?【PS:「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典故就來自於此。】

莊子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完全正確的。

莊子笑道:請你迴歸最開始的問題,你說「你從哪裡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纔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這即是戰國首屈一指的兩位辯者之間的對話。

第396章:定計第78章:七月第18章:第二堂課第140章:薛公田文(二)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299章:調虎離山【二合一】第297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231章:初會【二合一】第47章:抵達滕國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88章:宮筵(二)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248章:入夜【二合一】第297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180章:敗退沙丘【二合一】第431章:宋國現狀第242章:對攻之戰【二合一】第143章:賭鬥【二合一】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126章:返回邯鄲第27章:次年四月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252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26章:訓軍【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231章:初會【二合一】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444章:出使韓國第197章:蒙仲與田章(三)【二合一】第376章:王齕與廉頗【二合一】第29章:兄長的信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36章:蒙仲與趙王何(四)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431章:宋國現狀第39章:啓程第124章:匡章(三)第194章:沙場相見【二合一】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93章:點兵第397章:明修暗度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365章:再回大梁【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40章:惠盎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72章:前往趙國第120章:回營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3章:喪禮(二)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68章:入冬(二)第49章:抵達滕國(三)第329章:白起後撤【二合一】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2章:蒙仲第68章:入冬(二)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56章:攻城戰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163章:虛虛實實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343章:魏冉使宋【二合一】第34章:兩年後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15章:出遊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10章:弩陣守關【二合一】第421章:序幕第167章:蒙仲與廉頗(五)【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
第396章:定計第78章:七月第18章:第二堂課第140章:薛公田文(二)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137章:傍晚第299章:調虎離山【二合一】第297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231章:初會【二合一】第47章:抵達滕國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88章:宮筵(二)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248章:入夜【二合一】第297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162章:蒙仲與廉頗(二)【二合一】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180章:敗退沙丘【二合一】第431章:宋國現狀第242章:對攻之戰【二合一】第143章:賭鬥【二合一】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126章:返回邯鄲第27章:次年四月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252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二合一】第322章:翟章【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26章:訓軍【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231章:初會【二合一】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444章:出使韓國第197章:蒙仲與田章(三)【二合一】第376章:王齕與廉頗【二合一】第29章:兄長的信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36章:蒙仲與趙王何(四)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431章:宋國現狀第39章:啓程第124章:匡章(三)第194章:沙場相見【二合一】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93章:點兵第397章:明修暗度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365章:再回大梁【二合一】第407章:佯攻第40章:惠盎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381章:隱秘的僻徑【二合一】第72章:前往趙國第120章:回營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3章:喪禮(二)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352章:追擊戰【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68章:入冬(二)第49章:抵達滕國(三)第329章:白起後撤【二合一】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2章:蒙仲第68章:入冬(二)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350章:再見樂毅【二合一】第56章:攻城戰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454章:新時代!(大結局)第163章:虛虛實實第264章:六月末【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288章:莊辛力諫楚王【二合一】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343章:魏冉使宋【二合一】第34章:兩年後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第15章:出遊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310章:弩陣守關【二合一】第421章:序幕第167章:蒙仲與廉頗(五)【二合一】第378章:白起的考量【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