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中山樂氏

『PS:這章居然寫了四個小時,真懷念寫架空歷史的時候,可以完全靠自己編。』

————以下正文————

與樂毅的相識,是在隨同趙主父巡遊靈壽的時候。

靈壽是舊日中山國的國都,是故當趙國攻滅中山後,趙主父設靈壽縣,準備將這座城池作爲中山境的治所。

而這樣做的前提,即必須得到當地人的擁護支持。

因此,趙主父親自出面安撫了靈壽人,許下種種優厚待遇,說白了無非就是重新分配利益,將原先屬於中山國貴族的那些田地與財富,分給中山國人,藉此得到中山國人的支持,化解中山國人與趙人的矛盾。

而就在趙國的官吏重新整理靈壽的戶籍時,樂毅一家亦在其中,這名年紀與蒙仲等人相仿的少年,將自己的名字籍貫登記在趙國“靈壽縣”的戶籍上,由於他是「子姓樂氏」出身,因此讓樂進、樂續等人頗感驚詫,因爲他們兄弟倆也是「子姓樂氏」出身。

要知道,子姓出自殷商,但凡是子姓,十有八九都是殷商後裔,比如蒙仲、蒙虎、蒙遂,他們是「子姓蒙氏」,除他們以外,武嬰是「子姓武氏」,向繚是「子姓向氏」,等等等等。

在彼此相互通了姓名後,樂毅與蒙仲等人很快就熟悉了,畢竟彼此祖上同出一支。

“你乃子姓之後,怎麼會在中山國呢?”

蒙虎吃驚地問道。

要知道,宋國與中山國之間非但隔着最起碼千里之遙,更要緊的是,中山國乃是狄族後裔建立的國家,很難想象宋國的子姓子弟,居然會跑到中山國定居。

而對此,樂毅也不清楚,於是便邀請蒙仲等人來到他們樂氏一族所居住的鄉村,詢問族內的老人。

樂毅所在的中山樂氏一族,也跟蒙仲、樂進等人的鄉邑差不多,也是同姓同氏的族人居住在一起,互望互助,不過規模遠遠不如宋國景亳一帶的樂氏,整個村子大概也只有十來戶族人。

在樂毅的帶領下,蒙仲等人拜見了中山樂氏的族長樂路,一位已年高六旬的老者。

這位老者保管着中山樂氏的族譜,他向蒙仲、樂毅等人介紹了他們中山樂氏一族的由來——即魏國將領「樂羊」的後裔。

據樂路所言,其祖上樂羊的先人,大概是在宋國「泓水之戰」戰敗於楚國後,爲了逃避兵禍與戰爭,而從宋國北遷到晉國,在幾經週轉後,最終於「安邑」定居——姑且就稱作「安邑樂氏」。

待等到三家分晉後,「魏文侯魏斯」將安邑定爲魏國的國都,至此,安邑樂氏便成爲了魏人。

說起趙國與中山國的淵源,那可真是歷史悠久。

最初,在晉國中期,晉國與中山國的前身——白狄關係還算融洽,但隨後,白狄中的鮮虞、肥、鼓、仇幾支部落東遷,於中山一帶定居並迅速對外擴張,這讓晉國感受到了威脅,在幾番摩擦後,雙方爆發了戰爭。

但由於晉國的實力遠勝中山國,因此最初的戰爭大多都以晉國取得優勝。

晉國後期,國內“六卿家族”開始內鬥爭權,中山國得到了喘息機會,便連同齊國、魯國,共同討伐晉國。

爲了報復中山國,趙國王室的祖先、晉大夫趙鞅,率領晉軍攻伐中山國並將其重創。

其後幾年,晉國連番攻伐中山國,迫使中山國臣服於晉國——而事實上,真正控制了中山國的,乃是晉國的趙氏一族,即趙國的前身。

在此期間,趙鞅的兒子趙襄子(趙無恤),從鮮虞族後裔中挑選了一名傀儡,此人即「中山文公」。

此時,晉國的魏氏一族——即魏國的前身,很不滿於趙氏一族控制中山國,在經過趙、魏兩族的商議後,雙方決定共同掌控中山國,爲此,魏文侯將自己的女兒「公子傾」,嫁給了中山文公。

數年後,公子傾爲中山文公生下一名男嬰,即「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在血緣上,乃是狄人與中原魏氏的混血兒,而在思想上,他選擇了效仿中原的禮制。【PS:所以說中山武公復興後的中山國,已拋棄了許多白狄的傳統,效仿中原的禮制,其實跟中原國家已經沒什麼太大區別了。】

隨後,趙國內部出現奪權事件,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起事驅逐了趙獻侯(趙浣)而自立,一年以後,趙桓子又死了,趙國的大臣們興事殺了趙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趙獻侯來臨朝執政,這長達幾年的內亂,削弱了趙國的實力,於是中山武公便趁機鮮虞族頑強抵抗趙、魏兩國,又聯合齊國,徹底擺脫了趙、魏兩國的控制。

數年後,中山武公過世,其子「中山桓公」繼位,桓公年幼,不恤國政,因此遭到了魏國的進攻。

當時,樂羊是乃魏國國相「翟璜」座下的門客,因此當魏文侯決定討伐中山國時,翟璜推薦了樂羊擔任攻伐中山國的主帥,與當時仍在魏國的「吳起」一同率領魏軍討伐中山。

【PS:在一些史料上,可能會稱這場仗是晉國派兵攻伐中山,那是因爲魏、韓、趙三家此時雖然已經瓜分了晉國,但周王室還未承認這三家的諸侯地位,要等到魏滅中山後大概四年後左右,周威烈王才冊封魏、韓、趙三家爲諸侯,介時,魏、韓、趙三國才被世人所認可。所以在此之前,晉國仍然以名存實亡的形式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是,樂羊與翟璜當時是有一段恩怨的,據說是樂羊的兒子「樂舒」在戰場上殺死了翟璜的兒子「翟靖」。

此事約發生在趙國內亂奪權時期,即趙桓子驅逐趙獻侯(趙浣)而自立。

這件事的起因,在於趙鞅見長子「趙伯魯」資質平庸,不足以擔當重任,便將君位傳給了小兒子趙無恤,即趙襄子。

而待等趙襄子立嗣時,他覺得父親將君位傳給自己的舉措不合“宗法”,便決定將君位還給兄長趙伯魯一系,於是他並不冊立太子,且將兄長的兒子「趙周」封爲「代成君」,準備將君位傳給後者。

沒想到趙週年紀輕輕卻死在趙襄子面前,於是趙襄子最終將君位傳給了趙周的兒子趙浣,即趙獻侯。

然而,此舉引起了趙襄子親生兒子趙嘉的不滿,後者驅逐了趙浣,自立爲君,即趙桓侯。

趙國的大臣考慮到趙桓侯繼位並非是趙襄子的本意,便聯合起來殺死了趙桓侯,再次迎趙獻侯繼位。

而中山國就趁着趙國這場內亂,率兵攻伐趙國,希望藉此擊敗趙國,脫離趙國的控制。

那時趙獻侯剛剛恢復君位,見趙國在內亂中元氣大傷,難以抵擋中山國,便以割讓「智邑(今永濟)」爲條件,向魏國請求援助。

於是魏國便派吳起率軍攻伐中山國。

正是在這場戰爭中,翟璜的兒子翟靖,被此時擔任中山國將領的「樂舒」所殺,且魏軍無功而返。

樂羊的兒子樂舒,爲何會在中山國擔任將領呢?

這件事,就連中山樂氏一族的族長也說不清楚,據樂氏一族內部的猜測,樂舒大概是在魏文侯的女兒公子傾嫁到中山國時,作爲沿途護送的一名魏卒前往中山國的,此後因爲能力出衆而被中山文王看重,成爲了中山國的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同爲魏國攻伐中山國的兩位名將,樂羊也好,吳起也好,皆是善於統帥軍隊的將領,但“私德”卻同樣爲人詬病,吳起有“殺妻求將”的污名,而樂羊呢,則也有“樂羊啜羹”的污名。

所謂“樂羊啜羹”,即是在樂羊、吳起二人率魏軍攻伐中山國的期間,當時初繼位的中山桓公,爲了逼迫樂羊退兵,便用其子樂舒作爲要挾,沒想到樂羊不願因私廢公,於是中山桓公便將樂舒殺死,烹成肉羹贈予樂羊。

沒想到,樂羊爲了表達他對魏國以及魏文侯的忠心,竟將親兒子烹成的肉羹喝完,由此傳開了“樂羊殘忍食子”的惡名。

就連此前頗爲欣賞樂羊的魏文侯,也因此與其漸漸疏遠。

但即便如此,爲了獎賞樂羊的功勞,魏文侯還是冊封樂羊爲靈壽君,並將靈壽作爲樂羊的封邑。

至此,樂氏一族便在中山靈壽安家落戶。

待等到二十餘年後,成爲一次亡國之君的中山桓公在困境中成長,立志復國。

當時樂羊已死,桓公以誠懇的態度得到了樂羊之孫、樂舒之子「樂池」的原諒,拜後者爲將相,復辟中山國,聯合齊國對抗趙魏兩國。

於是,樂氏一族便成爲了中山國人。

直到如今,趙國再次覆亡中山國,樂氏一族便又成爲了趙國人。

第278章:暴鳶來訪【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31章:宋國現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98章:新軍構想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232章:初會(二)【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199章:蒙仲與田章(五)【二合一】第127章:風起邯鄲第448章:趙王回都第254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三)【二合一】第18章:第二堂課第57章:攻城戰(二)第410章:突圍與阻截(二)第158章:各方事態(二)【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28章:六個月第443章:魏宋大司馬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21章:“僞”之辯(三)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6章:莊子居第26章:族兵啓程第17章:返回第423章:抉擇第361章:筵席【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355章:返回魏國【二合一】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442章:魏王九年第401章:跡象爲“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64章:魏王遫六年【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108章:薛公客卿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292章:秦之名將司馬錯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第427章:伐齊之倡議第119章:夜襲(五)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145章:事後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257章:騎兵vs步卒【二合一】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122章:匡章第62章:拜訪孟子新的一年,新的目標!第54章:墨者與井闌(三)第70章:迴歸(二)第344章:齊燕聯軍現狀【二合一】第35章:兩年後(二)第433章:王權讓渡第138章:六月中旬第76章:趙王雍第394章:門水之戰【二合一】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437章:九月下旬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386章:約見【二合一】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415章:各有謀劃第74章:肥義第34章:兩年後第221章:再會田文【二合一】第320章:大戰前夕(二)【二合一】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153章:沙丘事變【二合一】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62章:拜訪孟子第101章:巡視軍營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說兩句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20章:大戰前夕(二)【二合一】第53章:墨者與井闌(二)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160章:窺營【二合一】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
第278章:暴鳶來訪【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112章:渡河之戰【上架第二更求首訂】第431章:宋國現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98章:新軍構想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441章:拜訪孟子第232章:初會(二)【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199章:蒙仲與田章(五)【二合一】第127章:風起邯鄲第448章:趙王回都第254章:應勢而生,魏國騎兵(三)【二合一】第18章:第二堂課第57章:攻城戰(二)第410章:突圍與阻截(二)第158章:各方事態(二)【二合一】第236章:無形的交鋒【二合一】第28章:六個月第443章:魏宋大司馬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21章:“僞”之辯(三)第308章:攻勢暫止【二合一】第6章:莊子居第26章:族兵啓程第17章:返回第423章:抉擇第361章:筵席【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355章:返回魏國【二合一】第157章:各方事態【二合一】第442章:魏王九年第401章:跡象爲“殺神白起”單章解釋一波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324章:宛城遭襲【二合一】第364章:魏王遫六年【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51章:人心(二)第108章:薛公客卿第368章:約見【二合一】第292章:秦之名將司馬錯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第427章:伐齊之倡議第119章:夜襲(五)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306章:火燒方城【二合一】第145章:事後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257章:騎兵vs步卒【二合一】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122章:匡章第62章:拜訪孟子新的一年,新的目標!第54章:墨者與井闌(三)第70章:迴歸(二)第344章:齊燕聯軍現狀【二合一】第35章:兩年後(二)第433章:王權讓渡第138章:六月中旬第76章:趙王雍第394章:門水之戰【二合一】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第192章:太子戴武【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437章:九月下旬第277章:巧說屈原【二合一】第138章:六月中旬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386章:約見【二合一】第206章:孤注一擲(二)【二合一】第293章:間隙第415章:各有謀劃第74章:肥義第34章:兩年後第221章:再會田文【二合一】第320章:大戰前夕(二)【二合一】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153章:沙丘事變【二合一】第133章:蒙仲與趙王何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62章:拜訪孟子第101章:巡視軍營第345章:趙國現況【二合一】第330章:深夜追擊【二合一】說兩句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360章:再遇【二合一】第320章:大戰前夕(二)【二合一】第53章:墨者與井闌(二)第389章:相互算計(三)【二合一】第160章:窺營【二合一】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