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公子趙章

七月中旬,趙主父帶着宋國使者李史,以及蒙仲、蒙虎、蒙遂等人,來到了已被趙國攻陷的中山國國都「靈壽」。

對此萬分歡喜的趙主父,下令犒賞三軍,又於中山王的宮殿內邀請趙國諸將,並稱覆亡中山國爲“盡五伐之功”的最終勝利。

細數這場戰爭的有功之士,蒙仲最近也專門瞭解了一番,得知攻伐中山國的功臣有公子章、趙袑、牛翦、趙希、李疵等人。

其中,公子章即趙主父的長子趙章,惠盎叮囑蒙仲到趙國後一定要去拜訪的田不禋,就在此人身邊擔任幕僚;至於其餘諸將,趙袑是坐鎮「房子」的將領、牛翦是統率趙國騎兵的將領,趙希是坐鎮「代郡」、統率胡人與代郡戎狄兵卒將領,李疵乃是坐鎮「曲陽」的將領。

這些人再加上此刻仍駐軍在沙丘行宮一帶的許鈞,即趙國從第二次討伐中山國起的全部領兵將領,他們所執掌的兵力,約已佔趙國總兵力的六成左右,此時趙國尚未出動的軍隊,就只有駐紮在邯鄲一帶的,由趙主父的叔父「公子成」以及趙將「李兌」率領的軍隊,他二人駐軍在趙魏邊界,防範着魏國趁虛而入。

除此之外,就只有衛戎邯鄲的趙將「信期」。

在趙主父宴請諸有功之士的筵席中,蒙仲見到了公子趙章與他的幕僚田不禋。

憑目測、憑感覺,蒙仲就認爲公子趙章是一個很勇武的人,與趙主父非常相像——這裡所說的相像,並不單單指容貌,而是指公子趙章就像趙主父年輕時那樣驍勇。

值得一提的是,趙主父是十五歲時登基爲趙君,而趙章,也是在十五歲時被父親趙主父帶往戰場,參與趙國進攻中山國的第二次討伐。

當時的趙章,年僅十五歲就統率中軍萬餘人,在一場戰役中,先後攻陷中山國的鄗城、石邑、封龍、東垣四座城池,着實稱得上是一員少年虎將。

而現如今,趙章已有二十四歲,但勇武絲毫不減當年,此番趙國討伐中山國,他仍然奪下首功。

說實話,似這般勇武有能力的趙章,蒙仲實在想不通趙主父爲何不傳位給他,而傳位給看似柔弱的趙王何。

至於趙章身邊的幕僚田不禋,蒙仲亦仔細觀瞧,他給蒙仲最深的印象,即此人嘴脣上那兩撇小鬍鬚,再加上此人笑眯眯時的模樣,頗有些符合蒙仲心中“諂媚奸臣”的形象。

當然,人不可貌相,倘若田不禋果真只是一名“諂媚奸臣”,他如何有資格成爲宋國的遣臣,且義兄惠盎亦叫蒙仲到趙國後前來拜訪呢?

筵席散了後,蒙仲將喝得酩酊大醉的趙主父扶到宮殿深處歇息,託付武嬰、蒙遂諸人以及其餘趙國的近衛照顧趙主父,而他自己,則帶着義兄惠盎的書信到城內的軍營,請見了公子趙章與幕僚田不禋。

此時,公子趙章與田不禋剛剛回到城內的軍營帳篷,前者正興致勃勃地與後者談論“賞賜”的事,因爲在今日的慶功筵席中,從趙主父的話中可以聽出,他似乎要重重賞賜趙章,這讓趙章十分歡喜。

二人正聊着,忽然有士卒來報:“有主父的近衛蒙仲,請見公子與田大人。”

趙章與田不禋對視一眼,均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這個蒙仲……是何人?”趙章感覺自己從未聽說過這個名字。

聽聞此言,田不禋亦搖搖頭表示自己並不清楚。

但最終,趙章還是在帳內召見了蒙仲,待見到蒙仲,他與田不禋這纔回憶起,原來這名看似只有十五、六歲的少年近衛,正是筵席期間坐在趙主父身後小案上的那名近衛——記得當時趙章與田不禋還很驚疑,驚疑於這名近衛究竟是什麼來頭,居然能在那樣的場合,被趙主父賜座。

“你就是主父身邊的近衛蒙仲?”

在上下打量了幾眼蒙仲後,趙章帶着幾分倨傲問道:“你來找我,有何貴幹?”

蒙仲聞言抱拳說道:“回稟公子,其實在下找的是田不禋田大夫。”

“找我?”

田不禋有些驚訝,摸着鬍鬚細細琢磨着蒙仲那聲“田大夫”的稱謂,因爲他在趙國目前還並無爵位,他忽然心中一動,好奇地猜測道:“足下莫非是……宋人?”

『這個田不禋,才思很敏銳啊。』

蒙仲心中評價了一句,旋即從懷中取出義兄惠盎的書信,雙手遞給田不禋道:“在下此行來趙國前,我的義兄曾將這封書信予我,讓我到趙國後前來拜訪田大夫,幾經周折,今日才終於見到田大夫。”

“……”

田不禋驚訝地看了幾眼蒙仲,上前接過蒙仲手中的竹簡,攤開後仔細看了一眼,旋即,他驚訝而歡喜地說道:“你的義兄,竟然是惠盎惠大夫,哈哈哈,這可真是……”說着,他親切地拍拍蒙仲的臂膀,旋即轉頭對趙章說道:“公子,這位少年值得信賴。”

聽聞此言,趙章眼中的倨傲、懷疑之色逐漸褪去,因爲在田不禋的介紹中,這名叫做蒙仲的少年,乃是宋國重臣惠盎的義弟,這就意味着對方是自己人,當然不必防範過甚。

這不,趙章立刻吩咐士卒準備酒菜,款待蒙仲。

在此期間,田不禋對蒙仲說道:“田某當年還在宋國時,承蒙惠大夫照拂,無以爲報,你既然是惠大夫的義弟,田某託大,姑且就喚你阿仲……”說着,他好奇問道:“阿仲,你怎麼會在主父身邊擔任近衛?”

蒙仲聞言如實說道:“此番小弟等人前來趙國,最初是因爲義兄希望我到趙國增漲些見識,但我蒙氏一族的宗主,則希望讓族人能在趙國立足……”

由於田不禋乃是宋國的遣臣,且一定程度上得到惠盎的信任,因此蒙仲亦沒有隱瞞的意思,如實將此行的目的告訴了田不禋,無非也就是「增漲見識」、「使蒙氏能在趙國取得爵位」,順便加固趙宋兩國的盟約。

聽到這些話,趙章與田不禋對視一眼:這確實是自己人。

原因很簡單,因爲趙章雖然是趙主父的長子,但國君的位置卻沒有輪到他,而是傳給了他的弟弟趙何,這就使得趙章在趙國的地位不高不低,十分尷尬。

因此,趙章與宋國派來的遣臣田不禋一拍即合,希望由後者輔佐他奪回本該屬於他的王位,倘若這件事能夠成功,趙章會任命田不禋作爲趙國的國相作爲回報——單單這一點,趙章就能得到田不禋,甚至是田不禋背後整個宋國的支持。

而在這種情況下,抱持着「增漲見識」、「使蒙氏一族出仕趙國」、「加固趙宋同盟」目的而來的蒙仲,豈不就是自己人麼?

既然利害一致,趙章與田不禋,也就與蒙仲聊的越來越投機,沒過多久,就連趙章亦親近地稱呼蒙仲爲阿仲——誰讓蒙仲乃是宋國重臣惠盎的義弟呢。

聊着聊着,趙章忽然問道:“阿仲,你既跟着貴國的使者李史大人到過邯鄲,想必也見過我趙國如今的君主吧?你對他有何評價?”

蒙仲如實地將他見到趙王何的情形與趙章、田不禋二人說了一遍,旋即搖搖頭說道:“雖然見過一面,但趙君沉默寡言……我暫時難以判斷。”

趙章點點頭,旋即又問道:“那憑你的感覺,我與趙何,誰更優秀?”

『纔剛見面就問這樣的問題?』

蒙仲微微皺了皺眉,在想了想後,客觀地說道:“以目前看來,趙君稚嫩,不及公子勇武。”

趙章聽了很是高興,哈哈大笑着喝了一碗酒,旋即帶着幾分怨恨說道:“君主之位,本該由我繼承,可恨「吳娃」從中挑撥,使我母親早逝,更使我失去太子之位……”

“公子,您喝醉了。”田不禋平靜地勸道,不過倒不是很在意趙章的這番話被蒙仲聽到,畢竟從方纔的對話中,他逐漸發現蒙仲的想法很成熟,似這般知曉利害的人,自然不會隨意透露趙章的話。

“田大夫,不知公子口中的「吳娃」所指何人?”蒙仲好奇問道。

“你乃惠大夫義弟,若不嫌棄,喚我一聲阿兄即可。”田不禋笑着捋了捋他兩撇小鬍鬚,旋即低聲解釋道:“吳娃,即趙何的生母。”

經過田不禋的解釋,蒙仲這才得知,原來公子章乃是趙主父冊立爲後的韓王宗女「韓氏」所生,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當時趙韓兩國仍在親密期,韓氏剩下公子章後,趙主父立刻將韓氏立爲王后,而公子章,則成爲趙國的太子。

然而,直到趙主父得到新的寵妃「吳娃」,這一切都改變了。

吳娃此女,乃趙臣吳廣的長女,據說有一日趙主父遊大陵的時候,夢到有一名美麗的少女鼓琴而歌,對此女極爲留戀。

後來,趙主父將這件事以及夢中女子的容貌告訴了他的臣子們,趙臣吳廣一聽,感覺趙主父所形容的女子酷似自己的女兒,便將女兒「孟姚」獻給趙主父——「孟」指長女,姚即指吳廣出身姚姓吳氏。

至於孟姚又爲何稱「吳娃」,只是因爲趙主父寵愛此女,用娃這個字來形容此女的美麗。

後來數年後,吳娃生下了趙何,她仗着趙主父的寵愛,多番在背後說韓後與太子趙章的壞話,幾番下來,趙主父便對韓後與太子趙章心生不悅,於是廢王后韓氏與太子趙章,立吳娃爲後,立趙何爲太子——事後趙韓兩國的關係惡化,韓國再次回到了魏、齊的陣營。

大概是三年前,吳娃過世,她在臨終前懇求趙主父將王位傳給她的兒子趙何,使她能在生命終結之前看到兒子繼承趙國。

趙主父寵愛吳娃,便同意了她的懇求,在自己身體仍然健朗的情況下,就將王位傳給了趙何。

所以說,趙何的太子之位與王位,都是他母親吳娃爲他爭取到的。

而公子趙章,則是在沒有犯下任何過世的情況下,就失去了太子之位,甚至是失去了繼承國君位置的機會。

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94章:點兵(二)第415章:各有謀劃第76章:趙王雍第316章:赴約(二)【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196章:蒙仲與田章(二)【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31章:噩耗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135章:蒙仲與趙王何(三)第431章:宋國現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80章:敗退沙丘【二合一】第395章:不利第151章:驚變之始【二合一】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186章:追擊!【二合一】第40章:惠盎第424章:抉擇(二)第145章:事後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109章:薛公客卿(二)【上架倒計時兩日】第124章:匡章(三)第294章:六月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5章:商談第195章:蒙仲與田章【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72章:前往趙國第94章:點兵(二)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403章:義渠第19章:“僞”之辯第130章:聊談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246章:戰場立信【二合一】第125章:真正的目的第384章:背後的利害【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73章:初至趙國第413章:魏冉說李兌第91章:陽文君趙豹第96章:點兵(四)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86章:同浴(福利)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91章:陽文君趙豹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421章:序幕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43章:宋王偃(二)第111章:緩兵之計【上架求訂閱】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84章:決定(二)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72章:前往趙國第8章:首日(二)第167章:蒙仲與廉頗(五)【二合一】第331章:深夜追擊(二)【二合一】第95章:點兵(三)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160章:窺營【二合一】第66章:孟子(三)第239章:轉折點(二)【二合一】第266章:食邑之酬【二合一】第3章:蒙仲(二)第223章:段幹氏【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35章:故佈疑陣【二合一】第376章:王齕與廉頗【二合一】第31章:噩耗第102章:年末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63章:孟子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第392章:戰局驟變【二合一】第357章:聯趙之策【二合一】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30章:伊闕之戰前夕【二合一】第48章:抵達滕國(二)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140章:薛公田文(二)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20章:回營
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94章:點兵(二)第415章:各有謀劃第76章:趙王雍第316章:赴約(二)【二合一】第321章:翟章抵達【二合一】第196章:蒙仲與田章(二)【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31章:噩耗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135章:蒙仲與趙王何(三)第431章:宋國現狀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80章:敗退沙丘【二合一】第395章:不利第151章:驚變之始【二合一】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262章:交鋒!(二)【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186章:追擊!【二合一】第40章:惠盎第424章:抉擇(二)第145章:事後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109章:薛公客卿(二)【上架倒計時兩日】第124章:匡章(三)第294章:六月第282章:逐漸形成的默契【二合一】第367章:懷疑【二合一】第5章:商談第195章:蒙仲與田章【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72章:前往趙國第94章:點兵(二)第370章:戰前準備【二合一】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403章:義渠第19章:“僞”之辯第130章:聊談第439章:五國伐齊(二)第246章:戰場立信【二合一】第125章:真正的目的第384章:背後的利害【二合一】第16章:出遊(二)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362章:同時展開的遊說【二合一】第67章:入冬第73章:初至趙國第413章:魏冉說李兌第91章:陽文君趙豹第96章:點兵(四)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86章:同浴(福利)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13章:趙軍迫退【上架第三更求首訂】第91章:陽文君趙豹第326章:陽關攻防之戰(二)【二合一】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421章:序幕第110章:薛公客卿(三)【上架倒計時一日】第43章:宋王偃(二)第111章:緩兵之計【上架求訂閱】第305章:違和【二合一】第300章:秦軍暫退【二合一】第84章:決定(二)第224章:年末【二合一】第319章:大戰前夕【二合一】第72章:前往趙國第8章:首日(二)第167章:蒙仲與廉頗(五)【二合一】第331章:深夜追擊(二)【二合一】第95章:點兵(三)第159章:來臨的決戰【二合一】第160章:窺營【二合一】第66章:孟子(三)第239章:轉折點(二)【二合一】第266章:食邑之酬【二合一】第3章:蒙仲(二)第223章:段幹氏【二合一】第366章:聯軍會議【二合一】第235章:故佈疑陣【二合一】第376章:王齕與廉頗【二合一】第31章:噩耗第102章:年末第323章:泄露【二合一】第63章:孟子第144章:賭鬥(二)【二合一】第287章:方城大概【二合一】第392章:戰局驟變【二合一】第357章:聯趙之策【二合一】第172章:九月【二合一】第147章:事與願違【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230章:伊闕之戰前夕【二合一】第48章:抵達滕國(二)第371章:晉鄙【二合一】第140章:薛公田文(二)第156章:潛在的威脅【二合一】第120章:回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