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奴酋的爭論

但是今天皇太極的心情卻很不好,前段時間他們打寧遠,本以爲以遠超過洪承疇那麼多倍的兵力,打下寧遠城應該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可是沒成想洪承疇這個頑固不化之徒,卻領兵死守寧遠城了近月時間,才最終在叛將的內應下,攻破了寧遠城,打寧遠他興師動衆,除了最終擊潰了數萬大明的關遼軍,屠殺了一批明軍和漢人之外,什麼也沒有撈着,僅僅是抓住了遼東總兵祖大壽,卻讓薊遼總督洪承疇最後一刻逃入了大海,不知了所蹤,本來他很想生擒洪承疇,逼迫洪承疇投降的,這樣一來,有洪承疇投降他大清這件事,想必接下來入關會獲得很多明朝的官吏的效仿,事情可以辦的順利一些,搞不好以洪承疇的身份,連山海關的明軍也能招降。lingdiankanshu.

可是最終寧遠打下來,洪承疇卻還是跑了,雖說抓住了祖大壽,可是祖大壽卻身負重傷,被他擒獲之後,三天時間都沒有撐過來,便在他的軍營之中撒手而去,反倒是成就了祖大壽的忠勇之名,這一戰除了那個副將夏承德投降他們之外,其餘的明軍大將幾乎全部戰死,所以他這一戰下來,雖然獲勝,但是意義卻並不算是重大,僅僅是掃清了山海關之外的明軍最後一道防線,大大的削弱了明軍對抗他們的實力。

雖然戰果沒有他最初預料的好,但是好歹他還是打贏了,也檢驗了他建奴大軍這兩年來的建軍成果,漢八旗的建立,大大增強了他們攻堅的能力,火炮質量也開始強過了大明的軍隊,這一點他還是比較欣慰的,而且寧遠對於他們建奴有着特殊的意義,當初他們老爹野豬皮和他都多次攻打過寧遠城,但是最終都鎩羽而歸,沒有能打下寧遠,現如今寧遠的取得,使得他的權勢和威信在建奴之中更是如日中天,所以皇太極還是很高興能打下寧遠城的。

本來在皇太極看來,寧遠一下,山海關僅剩下了屈指可數的區區兩萬多明軍,以他這一次集大清所有的武力南下,叩關而入搶先掃平燕雲,取下大明京師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於是便令多爾袞率領七萬大軍先行出發,去拿下山海關!

在皇太極的想法之中,鎮守山海關的吳襄,本來就不是什麼厲害人物,當年在和他們建奴交手的時候,這傢伙還臨陣逃脫過,所以他們上下都認爲,只要多爾袞大軍壓境,吳襄肯定會放棄山海關,要麼逃走,要麼便會投降他們,他還是希望能以和平一點的手段,逼迫吳襄投降,輕取下山海關爲好。

可是沒成想就在他隨後督軍趕往山海關的路上,卻收到了多爾袞的急報,說吳襄拒不投降,還殺了他們的使臣,現如今一支刑天賊突然間出現在了山海關之內,迫使吳襄倒向了刑天賊那一邊,刑天賊和吳襄麾下的明軍聯手死守山海關,多爾袞督軍強攻山海關,卻吃了敗仗,損失了不少的漢軍旗兵馬,所以多爾袞自陳有罪,請皇太極加快趕至山海關,共議克關之事。

皇太極聞聽之後吃了一大驚,心中暗罵多爾袞是個無能之輩,瞬間甚至還對多爾袞起了殺心,想幹脆趁此機會就收拾了多爾袞,將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也收入他的手中,可是冷靜下來仔細一想,他不能這麼做,雖然自從他繼位之後,這些年來想盡辦法來削弱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三兄弟的實力,並且奪了他們的兩黃旗,並且削弱了他們的實力,扶植起來了他兒子豪格的勢力,但是因爲天然的緣故,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始終非常團結,這兩白旗的實力一直都很強,在八旗之中始終處於第二的位置,如果他現在想要收拾多爾袞的話,多爾袞不可能不反擊,到時候一旦弄不好,他們建奴就先自己亂起來了,這不符合他的計劃,所以多爾袞他還是暫時不能動。

於是皇太極只得率兵趕往了山海關,並且在路上碰上了迎接他的多爾袞和多鐸等將,就地紮下了大營。

皇太極以大清皇帝的身份御駕親征,可見的這一次他對入關之事可以說是勢在必得,大清重將基本上都隨行左右,諸軍這時候也都跟着皇太極來到了山海關之外,於是皇太極當即便召集諸臣,開始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對於多爾袞的請罪,皇太極根本就沒有提,反倒是溫言安慰多爾袞,好像對多爾袞十分信任一般,告訴多爾袞和多鐸他們,不必爲此事擔心,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也沒有預料到山海關會發生這樣的變故,也沒有人預料到刑天軍的人馬來的這麼快,居然放棄大明京師而不入,長驅趕來到了山海關,並且迫降了山海關守將吳襄,這是他們都沒有提前預料到的事情,所以多爾袞和多鐸他們不必掛懷。

於是多爾袞在大帳之中詳細的說了一遍山海關的局勢,告知帳中所有人,吳襄和他麾下的山海關守軍眼下已經徹底倒向了大中軍一方,並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清洗掉了軍中原本打算投效他們大清的那些部將,換上了一批他的親信和傾向於投靠大中軍的軍將,再想說服吳襄和他麾下的明軍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幻想完全可以不再考慮。

而且現如今刑天軍的一路人馬大致有兩萬人左右,也已和吳襄麾下的明軍聯合在了一起,進入到了山海關一線佈防,大大增強了山海關一帶的守軍力量,使得山海關明軍和刑天軍的兵力總數達到了四萬人左右(有點高估了他們的實力!)同時還有近兩萬民壯助戰(也是以訛傳訛,實際上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幾千人就不錯了!),所以下一步唯有強攻,纔有可能攻下山海關。

這樣的局面頓時讓皇太極和建奴諸將都有點頭疼,他們誰不知道山海關的厲害,雖說他們兵力強盛,遠超過山海關明軍和刑天軍聯軍的兵力,可是對方卻居於雄關之中,完全佔據着地利上的優勢,並且現如今已經是聯合起來同仇敵愾來對付他們建奴大軍,從內部瓦解他們,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是強攻山海關,就要死人,而且是死的人少了都不行,他們建奴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少,整個建奴族人劃拉劃拉現如今也不過二十萬人左右,其中還有不少人的身份是有水分的,他們大軍的主力構成主要是蒙古人、遼東漢人構成,還有一部分是隨徵的朝鮮人,這些人能賣命嗎?

可是此次南下,他們最初打定的主意就是拿下山海關這個攔住他們數十年的大明雄關,破關進入到燕雲之地,搶先奪佔大明京師,造成既成事實,今後和中原新興的勢力大中朝分庭抗禮,效仿當年宋遼士氣,搶佔一個可以隨時揮師南下的立足點,不再跟以前一樣,每次南下入寇,都要走小路偷偷摸摸的入關撈一把,就撤回到關外。

屢次的入關行掠,讓他們這些遼東建奴們都見識到了中原的富庶和宜人的氣候,他們現在已經不滿足於僅僅佔領遼東一帶的土地了,在他們看來,他們已經完全有實力也去中原分一杯羹,爲什麼他們建奴就要生活在遼東那些苦寒之地,而不能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建立起大金國那樣,也統治中原呢?

所以這纔是這一次皇太極調動這麼多兵馬南下的動因,而隨徵的那些建奴將臣們,也都是這樣的想法。

甚至於包括像范文程、耿仲明、孔有德等這幫鐵桿漢奸們,也都認爲,建奴應該南下入關,取燕雲和大中今後分庭抗禮,爲下一步爭奪天下打下基礎,這幫鐵桿漢奸很清楚他們自己的身份,既然已經當了漢奸,成了建奴的家犬,那麼他們這漢奸的名聲便無法洗脫,唯一堵住天下人嘴的辦法,就是幫着他們的主子取了天下,靠着他們的主子的刀,迫使天下人不能罵他們爲漢奸,所以他們願意當馬前卒,爲建奴主子效力。

至於蒙古人那邊不用說了,他們被建奴壓制的沒有辦法,只有當建奴的走狗,雖然有點外心,但是畢竟他們蒙古諸部相互並不團結,所以在皇太極高壓之下,他們也不敢不效力於建奴大軍軍前,何況每次建奴軍入寇,他們也能跟着撈一點便宜,分一些奴隸財帛之物,所以只能跟着幹了。

在聽罷了多爾袞的話之後,這些各旗固山額真們於是都望向了皇太極,皇太極頗爲無奈,時下的局勢不是他原來預想的那面簡單了,所有的事情都在吳襄投靠了刑天軍那邊之後,要重新推倒重來,再另行佈置了。

於是皇太極便問計於他大帳之中的這些旗主們,於是這些旗主們自然少不了七嘴八舌的討論一番,拿出他們的看法和建議,當然能提建議的也僅限於像多爾袞之類的那些建奴的旗主們,蒙古旗主和漢軍旗的旗主,只有聽着的份。

於是這幫建奴旗主們好一通爭論,有人說他們大清軍兵力雄厚,雖然眼下山海關一帶明軍和刑天軍聯手,但是兵力還是遠不及他們,他們現在兵多將廣,完全可以依靠着兵力的優勢攻破山海關,一舉將這些冥頑不化的守軍給盡屠于山海關,奪取山海關之後,便踏平大明京師一帶。

也有人提議眼下山海關一線防禦增強,強行破關恐怕是不智之舉,倒不如分兵,從其它地方破關而入,然後大軍入關之後從背後兩相夾擊山海關,攻破山海關之後再謀攻打大明京師順天府不遲。

更有人提議,分兵進擊,從其它地方破關而入,直接直撲京師,棄山海關不管,料定明軍和刑天軍都不會坐視他們攻打順天府,只能去京師尋求和他們對決,到時候山海關也就不攻自破,那時再謀取擊垮他們不晚。

(未完待續)

第30章 公審大會第149章 賜鞭第20章 火力輸出第63章 禍水東引第156章 蛇之七寸第79章 賀人龍的反擊第34章 追查到底第147章 天下譁然第62章 收復失地第186章 摘桃第95章 寨門之戰第20章 調兵遣將第11章 忠臣赴死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03章 慶捷第28章 填鴨式訓練法第73章 要死要活第123章 李家主將第152章 訓誡第97章 定策解圍第34章 騎兵逆襲第57章 亡命一擊第49章 滿門盡屠第45章 明挖牆角2第53章 急促射第147章 山西戰局第46章 火中取栗第137章 陷落第26章 孤膽第13章 鉅鹿之戰1第79章 依舊不休第218章 美洲第15章 以身爲質第153章 北返晉南第108章 白旗第8章 都是尿惹的禍第121章 內訌第3章 默認第89章 三棱刺第157章 錯綜複雜第55章 定心丸第157章 錯綜複雜第28章 定策第9章 時局第112章 震服第49章 兩強之戰4第45章 偷雞不成第68章 強行敲詐第32章 脫離第50章 其人之道第60章 決死一搏第140章 大考將至第49章 兩強之戰4第60章 棄城第75章 通州會戰2第22章 小試牛刀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38章 試炮第81章 綁腿第132章 屋檐之下唯有低頭第60章 決死一搏第121章 崇禎遺孤第28章 撤退第142章 繳獲甚巨第56章 倒黴的多爾袞第28章 撤退第41章 內丘之戰2第130章 初戰第221章 定淮門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155章 崇禎那本難唸的經書第78章 望遠鏡和燧發槍第141章 戰爭之神的咆哮第18章 後勤的麻煩第84章 熬硝製藥第138章 兵駐武昌厲兵秣馬第55章 改進意見第50章 忠烈之臣第83章 參謀部第61章 決勝第4章 北伐第48章 兵至大石橋第32章 醋意第88章 再下一城第103章 震懾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181章 斷然拒絕第49章 互通有無第124章 李自成的老底第143章 僥倖第73章 以殺立威第187章 向南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68章 風水炮手第68章 佈置第135章 平西之戰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7章 大戰四起第65章 任重道遠第15章 巡視
第30章 公審大會第149章 賜鞭第20章 火力輸出第63章 禍水東引第156章 蛇之七寸第79章 賀人龍的反擊第34章 追查到底第147章 天下譁然第62章 收復失地第186章 摘桃第95章 寨門之戰第20章 調兵遣將第11章 忠臣赴死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03章 慶捷第28章 填鴨式訓練法第73章 要死要活第123章 李家主將第152章 訓誡第97章 定策解圍第34章 騎兵逆襲第57章 亡命一擊第49章 滿門盡屠第45章 明挖牆角2第53章 急促射第147章 山西戰局第46章 火中取栗第137章 陷落第26章 孤膽第13章 鉅鹿之戰1第79章 依舊不休第218章 美洲第15章 以身爲質第153章 北返晉南第108章 白旗第8章 都是尿惹的禍第121章 內訌第3章 默認第89章 三棱刺第157章 錯綜複雜第55章 定心丸第157章 錯綜複雜第28章 定策第9章 時局第112章 震服第49章 兩強之戰4第45章 偷雞不成第68章 強行敲詐第32章 脫離第50章 其人之道第60章 決死一搏第140章 大考將至第49章 兩強之戰4第60章 棄城第75章 通州會戰2第22章 小試牛刀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138章 試炮第81章 綁腿第132章 屋檐之下唯有低頭第60章 決死一搏第121章 崇禎遺孤第28章 撤退第142章 繳獲甚巨第56章 倒黴的多爾袞第28章 撤退第41章 內丘之戰2第130章 初戰第221章 定淮門第22章 兵部特情處第155章 崇禎那本難唸的經書第78章 望遠鏡和燧發槍第141章 戰爭之神的咆哮第18章 後勤的麻煩第84章 熬硝製藥第138章 兵駐武昌厲兵秣馬第55章 改進意見第50章 忠烈之臣第83章 參謀部第61章 決勝第4章 北伐第48章 兵至大石橋第32章 醋意第88章 再下一城第103章 震懾第101章 不了了之第181章 斷然拒絕第49章 互通有無第124章 李自成的老底第143章 僥倖第73章 以殺立威第187章 向南第116章 官道口兵堡第68章 風水炮手第68章 佈置第135章 平西之戰第200章 四面楚歌第7章 大戰四起第65章 任重道遠第15章 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