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戰四起

三月十七,萬衆矚目的北伐終於在淮安府誓師出發了,四萬右路軍按照指定的時間,全部集結在了淮安府南的洪澤湖畔,同時集結在這裡的,還有數百條轉滿了各種糧秣彈藥物資的船隻和三千餘大中國水軍將士,作爲這一次右路軍北上的後勤保障,隨時爲右路軍提供支持。

而此時的淮安府,已經提前十天時間宣告了投降,淮安知府逃走,城中的一些官吏和守軍殺掉了一些試圖抵抗的同僚,打開了城門派人找到大中國的兵將,將淮安府獻給了肖天健。

所以本來肖天健打算誓師之後,便先拿淮安府祭刀的想法也只有落在了空出,大軍在他主持之下,實施完畢,便立即水陸並進,沿着京杭大運河,浩浩蕩蕩的朝着北方開去。

而與此同時在山西的第一鎮兵將們,也早已提前在雁門關一帶完成了集結,作爲軍中主帥的閻重喜親臨了雁門關外,包括王承平、李凌風也都率部抵達了集結地,包括左路軍監軍盧象升,這個時候也早已提前一步,在侍衛的護隨下日夜兼程來到了雁門關第一鎮軍大營之中。

盧象升這個時候出山,可以說是做了相當的思想鬥爭之後做出的決定,因爲肖天健派人告訴他,此次雖然北上,是要推翻大明王朝,但是實質上他們的目的,卻是要在北方和建奴進行一次決定雙方命運的大決戰。

所以盧象升最終還是放下了顧慮,毅然出山接受了肖天健對他的任命,公開了他未死的消息,並且提上了他新打造的一柄大刀,換上了一身戎裝,以大中國監察院總監察兼任左路軍監軍的身份進駐到了左路軍大營之中。

不但如此,盧象升還在這一年之中,千方百計的說服了被肖天健移送到汝州的孫傳庭,使得孫傳庭也最終答應了投效肖天健,並且接受肖天健的任命,趕往了南京城赴任。

盧象升的爲人刑天軍舊部的軍將們都是知道的,對於盧象升這樣一個耿直果敢而且忠勇的大明重臣,他們是非常尊敬的,而且像閻重喜、王承平、李凌風這樣的軍中重將,也是知道盧象升和肖天健之間的關係的,所以對於盧象升來他們軍中充任監軍一職,他們也都對盧象升很是客氣。

盧象升雖然名義上身爲左路軍監軍,但是也很清楚他這個監軍,不同於大明的那種監軍,是不能干涉像閻重喜他們這些刑天軍舊部大將的指揮的,而肖天健拍他來左路軍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他充當和官軍之間的聯絡人員,說服那些官軍不要和大中國防軍作對,儘可能的減少相互之間的消耗,所以盧象升很清楚他的身份,到了軍中之後,僅僅是象徵性的接管了軍中的憲兵,負責一些日常的糾察軍紀的事情,根本不干涉閻重喜他們的指揮。

而盧象升以前的身份本來就是宣大總督,宣大軍將之中許多人原來就是他的舊部,包括眼下宣大總兵楊國柱在內,都是他的老部下,當得知盧象升親臨雁門關之後,坐鎮宣大的楊國柱很是糾結,盧象升派人給楊國柱送了一封他的親筆信,告訴楊國柱,本次他們大軍壓境,絕非是想要和他們這些宣大兵將爲敵的,而是要最終和建奴爲敵,如果楊國柱他們這些官軍不想投降的話,也無妨,他們大可率兵前往山海關一帶,投入到洪承疇的麾下,但是必須要爲他們大中第一鎮的兵馬騰開道路,他絕不想看到雙方這個時候在雁門關兵戈相向,殺的血流成河!

楊國柱看罷了盧象升給他的親筆信之後,哀嘆了一聲,下令在雁門關放空炮數十響,然後撤出雁門關三千守軍,將宣大的大門徹底給大中左路軍敞開,放左路軍進入到了大同府境內。

其實楊國柱很清楚,現在宣大兵對刑天軍(他們還是習慣上稱肖天健的人馬爲刑天軍)是毫無戰意可言,眼下他麾下的這一兩萬兵將,吃的就是刑天軍給他們提供的糧食,而且許多兵將還都是盧象升的舊部,這仗根本沒法打,即便是他強撐着要打,雁門關也絕對守不住,最終只是白白的撕破臉,落得一個兵敗的下場,與其這樣,他倒還不如明智一點,主動讓路,留下一些有生力量去找洪承疇去,增強一下長城沿線抵禦建奴的兵力。

而閻重喜就這麼率領左路軍,可以說是不費一槍一彈,便進入到了雁門關之內並且很快便控制住了大同府大部分地區,接防了大同府和蔚州等地,而楊國柱則整兵後撤,雙方遠遠嚮往,但是卻一戰也沒打,便又開始逐步放棄宣府鎮,使得左路軍所部很快又逐步的接防了宣府鎮一帶,逐步接防了宣府鎮的懷安衛、萬全左衛、萬全右衛,使左路軍兵抵外長城沿線,替換掉了這一帶的官軍殘部。

楊國柱順便還暗中將宣大軍中的一些老弱裁撤掉,拋給了盧象升來負責處理,對朝廷和洪承疇稱這些人已經在對刑天軍交戰之中戰亡,而他自己則帶着剩下的萬餘宣大兵,出了居庸關朝着山海關一帶趕去。

在這段時間,朝廷的京營方面卻意外的和關寧軍之間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衝突,而這次的衝突起因很簡單,御守京師的大明京營此時還有三萬餘官軍,在漕運斷絕之後,他們的糧秣也出現了嚴重的短缺,而朝廷雖然想盡辦法,也不能滿足這些京營兵將的需求,於是這些京營兵將們便開始縱兵在京師周邊一帶靠着行掠滿足他們的需要。

在得知了關寧軍接受了一大批刑天軍爲他們提供的糧秣的時候,鎮守密雲一帶的京營兵將,便開始打上了這些接收自刑天軍的糧秣,楊國柱在雁門關接收這些糧秣之後,便將其中絕大部分通過居庸關、懷柔、平谷等地,運往薊州交給洪承疇,可是沒成想密雲的京營官兵,卻在半路上截去了一大批糧食,還爲此殺了幾十個試圖阻攔他們的宣大兵,雙方頓時便鬧得是不可開交了起來。

洪承疇得知消息登時大怒,立即上奏朝廷告了這支京營一狀,要求崇禎處置爲首的軍將,並且將這批被劫的糧食立即交還給他們,這個時候朝廷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能力,雖然崇禎爲此也非常惱怒,現在他正是四面楚歌的時候,可是自己的官軍之間卻自己人跟自己人先打了起來,有心處置,但是又怕逼反了京營的官兵,這件事也就這麼壓了下來。

此事發生之後,關寧軍是無不破口大罵,這些糧食明明是刑天軍送給他們,讓他們用來果腹和建奴打仗的,可是作爲友軍的京營卻搶去了一大批糧食,這簡直就是釜底抽薪之舉,而朝廷方面卻對此事似乎充耳不聞,坐視這些京營官軍就這麼奪了糧食,一些人甚至於當即便打算撂挑子不給大明朝廷幹了,幸好洪承疇爲了顧全大局,召集部將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諸將曉以利害,總算是勸服了這些手下軍將們,令其彈壓住各自麾下的兵將,這纔沒有在關寧一帶鬧出大亂子來。

隨着刑天軍的動手,建奴方面也在準備充足之後,皇太極抵達錦州城之後,集齊了各路兵馬,親自率領近二十萬建奴大軍,開始出錦州朝着寧遠城殺奔了過來,在關外洪承疇已經迫於形勢,提前放棄了寧遠城北面的大批屯堡,將兵力收縮在了寧遠城周邊,所以沿途建奴大軍基本上沒有遇上什麼有效的抵抗,便在三月十六的時候,長驅直入兵至了寧遠衛城下。

而大明守軍在洪承疇的調派之下,在寧遠之外的白台山、老歪桃山、九龍山等地層層設防,抵禦建奴軍南下。

建奴軍行至白台山之後,便遭遇到了明軍第一次頑強的抵抗,鎮守白台山的明軍主將正是洪承疇麾下的第一猛將曹變蛟,曹變蛟乃是早年戰死的大將曹文昭的侄子,和曹文昭並稱大小曹將軍,作戰很是勇猛,曹文昭死後,曹變蛟便成了洪承疇手下的第一猛將,常年跟着洪承疇在陝西一帶剿匪,前年洪承疇和孫傳庭被調入衛,曹變蛟以功已經晉升爲總兵官,也隨同洪承疇移鎮了關寧一帶,此時他的麾下共有兵馬三千餘人,考慮到首戰的重要性,洪承疇便將白台山這個寧遠城的第一道防線交給了曹變蛟負責。

曹變蛟也沒有辜負洪承疇對他的期待,在白台山一帶利用建奴軍輕敵冒進,突然率部殺出,和建奴軍的前鋒人馬在白台山展開了一場激戰,明軍上下這個時候也知道他們已經是退無可退,在曹變蛟的率領下,打的少有的勇猛,這一戰下來,曹變蛟領兵斬殺了建奴軍過百人,還傷其近二百餘人,成功的取得了一場在關寧軍看來,算是一場“大捷”的勝利。

這一戰大概也是這一次關寧大戰之中很少的幾個亮點之一了,雖說曹變蛟很是勇猛,但是畢竟久經沙場的建奴軍也不白給,這場激戰下來,曹變蛟麾下明軍損失同樣十分嚴重,雖然殺傷建奴軍近三百人左右,可是他麾下付出的傷亡代價卻超出了對手近一倍之多,這些建奴軍可不像是以前曹變蛟對付的那些變民軍,一個突擊敵人便會大潰,輕易便可以取得勝利,建奴軍在這方面上,遠遠超出了一般變民軍數倍之多,不管是韌性上,還是個人戰鬥力上,都很強悍,所以曹變蛟即便是率軍拼死作戰,也未能取得太大的戰果,而擊退這一部建奴軍之後,曹變蛟也不得不放棄了白台山,率部後撤向了老歪桃山和九龍山一帶,和在那裡佈防的明軍會和。

建奴軍在白台山吃了一個小虧之後,便開始謹慎了起來,不再派出少量人馬輕師冒進,而是開始集結兵力,呈扇面以兜狀兜向了孤懸於關外的寧遠城。

(呵呵!多謝風沐春江、不喝西北風二位弟兄的打賞!多謝多謝!)

第67章 紛雜局勢第4章 終歸要來第111章 暗算第42章 萬人敵第28章 撤退第122章 不是結束的結束第19章 噴火的怪獸第211章 中轉站和橋頭堡第194章 令人意外的戰況第111章 暗算第121章 內訌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29章 挑釁第134章 熊文燦的困局第199章 樑家莊阻擊戰第110章 賭約第60章 反目成仇第133章 掌控陽城第36章 跟蹤第63章 喜訊連連第156章 將錯就錯第36章 跟蹤第203章 固若金湯第197章 交易第83章 夫人外交第124章 惡少第68章 強行敲詐第38章 留髮不留頭第167章 游擊戰術第214章 罷兵第43章 殺牛第202章 最後堡壘第96章 縱虎第22章 直面交鋒第90章 巡邏隊第211章 暴起第77章 再有收穫第234章 大閱兵第161章 不識時務者第143章 僥倖第184章 杞縣會戰2第37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31章 愧對家人第115章 暴跳如雷第142章 繳獲甚巨第122章 糊塗勝利第148章 再探盧象升第77章 通州會戰6第5章 密道第1章 民政之議第54章 石橋攻防戰4第147章 翻臉無情第89章 集兵山海關第200章 原來如此第91章 背水一戰第94章 一觸即發第4章 終歸要來第66章 有詐第23章 奇襲第78章 通州會戰7第78章 如何差遣第55章 定心丸第106章 春耕第61章 陷阱第94章 以漢制漢第50章 兩強之戰6第8章 北上第120章 當場揭穿第216章 澳洲遠征軍第131章 愧對家人第185章 海貿集團公司第14章 切磋第47章 惱羞成怒第93章 三順王第60章 棄城第139章 徒呼奈何第156章 將錯就錯第35章 克城第65章 通州第44章 頭疼之事第15章 求援第137章 連下兩城第101章 兵敗如山倒第43章 兵至柳泉鎮第74章 通州會戰1第19章 入甕第52章 石橋攻防戰2第212章 南下北進第1章 命如草芥第196章 火焚陽城第36章 跟蹤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76章 需求、給予第31章 好大綠帽第104章 疑兵之計第212章 最後對決第15章 螳螂捕蟬第128章 懸賞第108章 未雨綢繆
第67章 紛雜局勢第4章 終歸要來第111章 暗算第42章 萬人敵第28章 撤退第122章 不是結束的結束第19章 噴火的怪獸第211章 中轉站和橋頭堡第194章 令人意外的戰況第111章 暗算第121章 內訌第81章 進來容易出去難第29章 挑釁第134章 熊文燦的困局第199章 樑家莊阻擊戰第110章 賭約第60章 反目成仇第133章 掌控陽城第36章 跟蹤第63章 喜訊連連第156章 將錯就錯第36章 跟蹤第203章 固若金湯第197章 交易第83章 夫人外交第124章 惡少第68章 強行敲詐第38章 留髮不留頭第167章 游擊戰術第214章 罷兵第43章 殺牛第202章 最後堡壘第96章 縱虎第22章 直面交鋒第90章 巡邏隊第211章 暴起第77章 再有收穫第234章 大閱兵第161章 不識時務者第143章 僥倖第184章 杞縣會戰2第37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131章 愧對家人第115章 暴跳如雷第142章 繳獲甚巨第122章 糊塗勝利第148章 再探盧象升第77章 通州會戰6第5章 密道第1章 民政之議第54章 石橋攻防戰4第147章 翻臉無情第89章 集兵山海關第200章 原來如此第91章 背水一戰第94章 一觸即發第4章 終歸要來第66章 有詐第23章 奇襲第78章 通州會戰7第78章 如何差遣第55章 定心丸第106章 春耕第61章 陷阱第94章 以漢制漢第50章 兩強之戰6第8章 北上第120章 當場揭穿第216章 澳洲遠征軍第131章 愧對家人第185章 海貿集團公司第14章 切磋第47章 惱羞成怒第93章 三順王第60章 棄城第139章 徒呼奈何第156章 將錯就錯第35章 克城第65章 通州第44章 頭疼之事第15章 求援第137章 連下兩城第101章 兵敗如山倒第43章 兵至柳泉鎮第74章 通州會戰1第19章 入甕第52章 石橋攻防戰2第212章 南下北進第1章 命如草芥第196章 火焚陽城第36章 跟蹤第116章 奉旨抄家第76章 需求、給予第31章 好大綠帽第104章 疑兵之計第212章 最後對決第15章 螳螂捕蟬第128章 懸賞第108章 未雨綢繆